第一图书网

游牧时光

南子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4-1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

南子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是作者对边疆游牧生活挽歌式的实录,记录了新疆和甘肃的草原游牧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诸多的生存景观,当那些久远的风俗渐渐瓦解、游牧时代进入历史的尾声,草原民族在从游牧到定居的生活转变过程中,既有对古老生活方式的回望和挽留,更有对新生活的迎接。
本书所讲述的这些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关乎历史,关乎他人,更关乎我们自己。
编辑推荐:
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左邻右舍,还有远方的人。
他们按照自然的节奏生活,他们生命的律动融入自然的节奏中。
在被雪山环绕、蕴涵着轶事的牧场上,牧人的世界之所以动人心弦,是因为他的四周荡漾着万事万物的气息,如同日月一般古老而新鲜——
那个时候,草原的传统就是自由,没有边界。
牧人可以朝着任何一块牧地行进,感觉哪里好就躺在哪里,一切牛羊的方向就是他的方向。牧场上有他的道路,他的时间,他的床铺,他的家……
在这里,牧人触摸到的不是时光的流逝,而是时光温暖的给予。
草原千年的时光缓慢悠长,牧人、羊群,一起走在回家的温暖之途,也许,世间并无隐逸之路而只有生活。
谨以此书献给那片草原、那些牧人,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你。
愿这本书牵出潜藏在你我心底的“游牧”情结……

作者简介

南子,诗人,作家。1972年生于新疆,现居乌鲁木齐。2012年获第三届“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出版诗集《走散的人》,散文集《奎依巴格记忆》,历史人文随笔集《洪荒之花》及《西域的美人时代》,长篇历史小说《楼兰》,长篇风俗小说《惊玉记》。

书籍目录

上篇:游牧·草原 奥塔尔牧道秋季转场 沙吾尔冬牧场 沙漠中的牧驼家族 路上的阿肯 萨满铃鼓 中篇:牧歌·毡房 马影远去 在羊毛线里游移的手指 那拉提的两面 遥远的“杨哥家” 下篇:定居·村庄 迷失的部落 我目睹了美感从一个村庄消失 失落的牧鞭 游牧者的归途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留恋着稀疏枯黄牧草的大尾羊被赶回来了; 被羊粪熏得黑乎乎的烟筒拔了下来; 骑马人的鞍子上挂着备用马鞍和皮绊; 鼓胀的风干羊肚子里塞满了羊肉; “霍斯(毡房)”尖顶上的毡子卸掉了,圆圆的网笼里一下子变得透亮; 积了一个夏天厚厚尘土的被褥、花毡卷起来,静静搁置一旁。 女人的衣服、绣针和一团团羊毛线,男人厚重的羊皮裤子和旧靴子,熬奶茶的铜壶,刷着蓝漆的木摇床,还有绣了整整一个夏天的花毡……所有的东西就要牢牢地绑在骆驼身上了。几峰高大的骆驼在一旁半卧着,一边静静地反刍,一边等着主人的召唤。它们的身体在清晨与日暮时分,呈现出古铜色的光泽…… 九月的暑气刚过,哈萨克族牧人向着冬牧场的迁徙就这样开始了。 在我的前面,走着一群行色匆匆、沉默不语的牧人。他们的身上有一种草原上特有的气味,这气味混合了风沙、秋草、毛毡、酥油和羊膻味儿。一路上,我闻着这种气味,跟着他们。有的男人裹着破旧的灰黑色西服,腰间捆了根皮绳;有的则套了件褪了色的军用棉服,头顶皮毡帽。而女的则一律长裙子里面套着肥大的裤子,她们的头发总是乱糟糟的,好像一把秋天的干草,但眼神黑黑亮亮的,脸上也黑里透红,健康、自然,是阳光的杰作。 他们一长排地跟着牛羊群默默地走,其中一个男人古铜色的胳膊上爬着一只黑壳虫子,静止不动——显然,它把他当成是大地的一部分了。 除了人的脚步声,我的周围还充满另一种重重的脚步声,那是千百头牛和羊从不同的方向汇聚到一起,用细小的蹄子踏出的轰响声。我的脚在机械地动着,不知走了多远,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到了一座山坡上,我的左面都是连绵的黑色石头的山脊,眼前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牛羊。我最先跟着的那些牧人早已走远,但是,同样的气味又成了我的向导。我不知道是谁在领着我,只知道是一种草原上特有的气味。 这些牧人的脚步和牛羊的蹄踏,使整条道路烟尘腾起,混乱杂沓中洋溢着勃勃生机。 这是2006年9月我的一次经历。当时,我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随着杜热乡的老牧人阔加拜一家,从夏牧场转往冬牧场。 新疆属山地牧区,随山地海拔的变化,从低处的荒漠到高山草地,形成垂直分布的不同牧场。这些牧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草的种类也明显不同。牧人们从长期的游牧生活中总结出经验,根据气候的冷暖、地形的坡度和牧草的长势,在一定区域内转季放牧,并把由夏牧场转移至冬牧场或由冬牧场转移至夏牧场的做法称为“转场”。转场,在哈萨克语中叫“阔什霍恩”,“阔什”是“搬家”的意思,而“霍恩”是“居住”的意思。

后记

2005年深秋,又是一年中牛羊转场的季节。在新疆阿勒泰牧区狭窄崎岖的山路上,我不时地与黑红脸膛,目光安详的转场牧人相遇。变幻不定的光与影附着在他们的身上,浩浩荡荡的牛羊在缓缓行进中踩起一团团尘土,在牧道上升腾,弥漫。高大缄默的骆驼背负着鲜艳的毡房骨架、绣着羊角图案的花毡、大捆的木柴、奶桶,以及各种家什——都在尘土中飘摇。他们走过了一季又一季,经过了一个又一个没有篱笆的牧场,不曾停留。要到达的地方还那么的遥远,而漫天风雪的冬天就要来临——从那时起,我便开始行走在边疆游牧地区最偏远的地方,从肃南草原到新疆天山及阿勒泰山脚下,关注边疆地区游牧民族的生存现状,还有附着在游牧生活中的住居习俗以及传统文化,感叹于他们性情中的真挚豪爽和神秘的游牧本能。比如: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牧人只要伸出手指在嘴里含一下,举到空中辨别风向,再下马看看禾草的种类和倒伏的程度,就能准确地找到几十里之外的毡房;普通的哈萨克族妇女,能把四五十个看似模样一样的刚出生的羊羔子,准确无误地抛向它们的母亲,还有从它们的脸型和叫声中判断出它们的母子关系;在冬季转场的途中突遇暴风雪时,牧人能在茫茫雪原中最快地确定最近的避风地——这种我们常人无法理解的技能和知识,只可能来自大自然冥冥中的引导,还有牧人们对大自然无比敬畏而产生出来的神奇力量。游牧和农业一样,是人类历史上很重要的生活类型之一。游牧民族在无法改造利用的沙漠和山丘地带,在广阔的草原及荒漠地带,依靠群居性的有蹄类动物,开拓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游牧民族对水的珍惜和对草场的热爱,已经深深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保持着草原生态环境的平衡,使其生生不息——在这里,你可以看见落后,看见贫困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看见自然与和谐:牧人们在草地中酣睡,孩子赤足而行,老妇在房前绣补花毡,少女在河中洗衣服,微风拂过树枝,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无数的白色毡房在草原上,彼此贯通,没有围墙——当我们谈到边疆游牧民族的时候,只知道这他们是世界上搬家次数最多,迁徙路程最长的人,因而会想象,游牧民族是一个没有驻足地的世界,一个与永久的家园互不沟通的世界,一个从不在此处停留也不会在别处滋生出枝蔓的世界——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迁,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切都戛然而止了。昔日的游牧民族正以定居为转折点,进入到农耕社会的过程当中,牧民们逐水草而居的大游牧格局业已改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们对昔日神秘的游牧文明,无论是珍爱,留恋还是怀念,都无法挽留历史前行的脚步。从人类历史上来看,那些曾经对于人类社会有过巨大推动力的游牧文明,存亡兴衰无不如此。如美洲短暂的游牧史,又有如蒙古高原数千年的游牧史,所保留下来的辉煌的草原文化,业已成为人类文明成就的组成部分。在游牧民族即将全面转入定居化的今天,通过我持续几年来对游牧文化体验和考察的过程中,有幸感受到了游牧文化的变迁。我写这些文字的目的绝不是对游牧生活的猎奇,而是对边疆游牧文化一种挽歌式的记录。这些经过自己慎重选择的边疆游牧文化的“孤本”,其中所提示的生存方式,仿佛是历史的凝固,使读者以更为沉潜的心境面对现实的态度,感悟游牧民族在特定人文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文化精神——坚韧、务实、生命至上。对即将成为历史回声的游牧文明——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仍然有不止一种方式的叙述可能。但我相信,每一次叙述等于一次再认识。因为,三者之间并非没有联系——它是一种恒久而普遍的东西。每一时刻都是过渡的时刻,正如人类永远处于历史的环链当中。感谢负责策划此书的北京全景地理书业的编辑刘微以及同仁,还有贺振平、沈桥、金玮等为此书付出艰辛劳动的摄影师们,感谢他们的热忱,包容以及可贵的意见。现在,这本书已经在你的面前了。


编辑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游牧时光》编辑推荐:编辑推荐: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左邻右舍,还有远方的人。他们按照自然的节奏生活,他们生命的律动融入自然的节奏中。在被雪山环绕、蕴涵着轶事的牧场上,牧人的世界之所以动人心弦,是因为他的四周荡漾着万事万物的气息,如同日月一般古老而新鲜——那个时候,草原的传统就是自由,没有边界。牧人可以朝着任何一块牧地行进,感觉哪里好就躺在哪里,一切牛羊的方向就是他的方向。牧场上有他的道路,他的时间,他的床铺,他的家……在这里,牧人触摸到的不是时光的流逝,而是时光温暖的给予。草原千年的时光缓慢悠长,牧人、羊群,一起走在回家的温暖之途,也许,世间并无隐逸之路而只有生活。谨以此书献给那片草原、那些牧人,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你。愿它牵出潜藏在你我心底的“游牧”情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游牧时光 PDF格式下载



很好的一本书,详尽地描述了正在消失的游牧民族,挽歌式的记录发人深思。


包装很好,较为满意。


金玉其外,把絮其中。


语言有些做作,符合各种那啥啥气息,说的都是大众的观点,没有私人的个性具体体验,超失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