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八十忆语

李瑞骅 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3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

李瑞骅  

页数:

257  

字数:

240000  

内容概要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小小的历史,每个小人物的生平琐事加起来就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就像《清明上河图》,其中每一个人物都是小人物,或卖菜,或剃头.或修鞋,或饮酒,但他们组成的却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鲜活的画卷。
  《八十忆语:一位早期归国工程师的世纪交响曲》虽然是一本个人自传.也可说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人文读本,是个人的历史,也是社会的历史.是怀旧,也是惜今。不仅反映了中国近100年来由弱变强.由彷徨走向充满自信的时代发展脉络,主人公与妻子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更是无数人追求的君情典范。

作者简介

  李瑞骅(1924-2009),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籍江苏苏州,1924年生于上海。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8年赴加拿大桥梁公司工作。195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应我国政务院邀请,在朝鲜战争期间,绕道欧亚十多国,行程数千里回到祖国,先后担任上海华东设计院、建工部金属结构设计研究所、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工程师、顾问总工程师。属回国定居专家。
  数十年来,李瑞骅致力于发展我国钢结构设计和科研事业。负责过数百项大型军用及民用钢结构工程,包括人民大会堂、首都体育馆、北京325米大气监测塔等重点钢结构工程及援外钢结构工程,先后负责编制两届国家钢结构十年科研规划和三本国家钢结构设计、制造、安装规范及规程。多次出席国际会议,发表论文。是我国金属结构设计研究工作的先行者和带头人。

书籍目录

一 人生启蒙——一个早期中产阶级家庭印象
出身
父亲
母亲
外曾祖母
叔父
外婆家
大姨家
兄弟姐妹
二 青葱岁月——传统与洋派的洗礼
家庭教师
广泛的兴趣
光华附中
交通大学
三 锦时年华——青春跃动着异域的光彩
出国前
横渡太平洋
生活在La Chine小镇
就读多伦多
绕道回国
回到上海
四 钢声铮铮——刚起步的中国新式建筑
华东设计院
北京工业设计院
“肃反运动”
金属结构室
设计研究工作
遗憾
……
五 “文革”十年——黑暗中的微笑
六 新的曙光——如鱼得水,一展所长
七 老当益壮——退休了,头脑不退休
附件
吾爱永在——写在最后的日子(张珑)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灵泉碑住了几个月后,领导决定在秦屯干校盖自己的宿舍。有一部分人负责盖房,另一部分人则分工运盖房用的石头。金属结构室的任务是到太行山下运石头,我和葛曼云、程克栋是一个小组,使用的是架子车,一车可装载500斤。葛曼云在后面推车掌握方向,我和程克栋在前面拉车。但如果道路高低起伏,路况太差,则由程克栋在后面推车掌舵。一天来回也就只能运一次。盖的房屋是一排排的平房,每一单元为里外套间。盖成后我们就从灵泉碑搬过来。我住的单元里有六个人,我与欧阳元、李学孔和许源玖住在里间,外间有袁镜身和姜峻岳。除了经常的田间劳动外,我和龚德顺还是食堂的采购员,经常骑车去焦作买面条。有时天气太热,我又好出汗,骑了一程汗衫往往湿得可以拧出水来,所以我干脆光着膀子骑车。夏收时割麦子对我是一项新的挑战,我一辈子从未长时间弯着腰劳动,更没有割过麦子。但是我那时的体力还比较好,所以还能跟得上,并没有落后太多,至少比有些女同志还割得快些。有一项劳动是比较重的,就是秋收后到焦作粮库去上粮。仓库约有七八米高,里面堆的粮食大概有六七米高。在粮堆上搁着三层约40公分宽的跳板,有45度左右的斜坡。上粮食时,须把双臂撑在背后的腰上,有两人把180斤的粮包放到扛包人的背上,然后再把扎住包口的绳子拉掉,当把粮包扛到三块跳板的顶端时,一扭腰,就可把麻袋里的粮食倒人粮堆。我那时候40岁出头,身体还好,所以运一个上午的粮还不觉太疲劳。那时,设计院在焦作有一个招待所,设计院一室的主任王挺那时是招待所的所长,工程师顾子聪是店小二,建筑师翟宗藩是厨房的火夫,他们都是我在设计院六组时的同事,所以有时也上他们那里去小坐。我在干校劳动时,没有了工作的压力,一身轻松,与同事们都相处得很好,打成一片,关系比在北京上班时更为平等和亲密。所以虽然抛弃了一切业务,我反倒十分愉快,好像是得到了一个休整的机会,所以甚至有心情去附近的小溪教同事们游泳。阮明霞在“文化大革命”时是第一个站出来在办公室门口贴我大字报的人,在一同下放到河南干校后我教她学游泳,经常往来,成了好朋友。


编辑推荐

《八十忆语:一位早期归国工程师的世纪交响曲》是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八十忆语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是一位早期的钢结构专家的学习、工作历程,写的很真实生动,土木界的人士应该读一读


李瑞骅先生是一位知名的建筑钢结构技术专家,所著《八十忆语》是对他一生的回忆,有些人认为技术专家撰写的回忆录可能会枯燥,但李先生的《八十忆语》绝非如此。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八十年岁月中的丰富阅历,从三十年代上海中产阶级的生活情景,到在国外留学时期的各种趣事;从艰苦创建我国钢结构事业,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书中还频现众多名人,虽然只是一闪之间,却也留下了身影,使人读来兴趣盎然。通览全书,真正令人感佩的是李瑞骅的人品,我们读懂了他的赤子之心和高风亮节。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个人回忆录,书后所附的光盘是李先生从幼年到老年的100多张照片,极具收藏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