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

伊北 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

伊北  

页数:

256  

字数:

15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 读林徽因,要分好几层来看。先是美。林徽因是真美。在过去,现在,未来,无数人为她的美貌倾倒,精致的五官,充满东方韵味,又有些西方式的立体感,眉眼细细的,嘴巴小小的,尖圆适中的下巴,温婉的发型,怎么看怎么合适,美女总是趋于永恒。林徽因的美更在于脱俗,因为自小受了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又能自由穿梭于中西两种语境之中,心气又高,总想忙出点什么,所以林徽因又时时刻刻散发出一种飘逸、向上的气质,她是一直飞翔的白鸟,不愿坠地。林徽因也知道自己美,据说在香山静养的时候,林徽因穿一身白衣,点一炉香,坐在花旁,美得惊动世人,她说男人见了她都会晕倒。不过,美丽是贬值资产,特别对一个女人来说,林徽因的一生,也无可避免的是一个美丽消退的过程,她后半生一直在得病,肉体的损毁,使得她青年时代那种圆润完整的美丽,很快消逝。看林徽因的相片,各个时期的样貌差别很大,前期灵俏,中期端丽,晚期清癯,但无一例外都有股精气神在。林徽因自有一种强大的气场,优雅的态度,她用强大生命里散发出小宇宙,影响众人,别说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这些见证林徽因盛年美丽的男人,就是女学生林洙,遭遇晚年的林徽因,也瞬间被她的神容折服。 美之外,是看才学。林徽因有才。且多才多艺。有人说,林徽因是民国里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程度上是有点过,但意思却大抵不差。林徽因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她横跨文理,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徜徉,她会的太多了,当然这也与她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有关。民国一代人,原本就是空前绝后,读过经,留过洋,在旧的土壤中出生,又接受了西式的教育,他们很像一块冲击平原,土壤肥沃。偏偏林徽因又是一位女性,就更触目。她写诗。你不能想象一个那么年轻的女孩子就能写出那么和谐唯美又忧伤的诗,她的诗,起点很高,一出手就是名篇。她和徐志摩都是英国浪漫诗派的中国代言人。更重要是,她不是为写诗而写诗,她每次动笔,都是自我感情的抒发,很真,也很有感情。她搞建筑。林徽因是学舞台美术出身,梁思成走上建筑学科,其中也有林徽因点播的原因。林徽因对建筑的热爱,更多的是她对于永恒之美的追求,她是那样一个唯美主义者。她的身体状况其实不适合田野作业,但每当她为考察建筑,而深入田间时,她总是那么投入和兴奋。她孜孜于对美的发现。 然后看人际关系。林徽因在社交上是个天才。她更喜欢西方式的真诚而直接的社交。在中国当时的环境里,社会可能还不太允许一个女人如此“出风头”,所以她成为了妇女们的仇敌,不过不要紧,林徽因在男人这边有市场,她绝不是可以取悦男人,她追求平等,思想上,话语权上,生活上,她最恨家务,却喜欢在客人面前侃侃而谈,聊天是林徽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她总是想说些什么,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对世界的发现。因为有社交,有不免生发出人际关系。亲情、友情、爱情,从每一段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侧面,不同深浅的林徽因。从与父亲的关系中看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滋养;从与母亲的关系中,看两代女性之间的又爱有怨;从与丈夫的关系中,看责任与成全;从与朋友的关系中,看敌视,看相爱,看忠诚,看逃避,看种种微妙又热烈的情绪,看各式样或浓烈或淡雅的交往。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身边的人,林徽因也不成为林徽因。比如徐志摩在文学层面与她的互动,后期她写诗,很多也都是对徐志摩的的怀念;比如梁思成在建筑领域与她的合作,晚年她参与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生涯冲到了顶峰;再比如沈从文、萧乾在写作上与她的交流,等等。林徽因像一颗多触角的植物,随意地伸展出去,总是能获得一些生命体验。 最后是看气骨。这个气骨。不光是指林徽因的民族情感。的确,林徽因是很有民族感情的,她一生追求民族形式,留过洋,但对西洋的一套只是批判地鉴赏,抗战时期,林徽因在物质上一度山穷水尽,但她没有选择出国,而是留在内地,与民族抗战共存亡。林徽因的气骨,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她总是在永不止息地追求着什么,她的时间总不够用。她烦家务,不是因为家务“低贱”,而是因为她认为自己需要有时间,做一些更值得去付出的东西。她是有使命感的人,对生命本身的使命感。她热爱聊天,热爱精神领域的互动,也正源于她的这种使命感。她很像西方神话里不停把石头推上山的西西弗,明知道石头要滚下来,但他还是要推。这就是林徽因的厉害之处,因为知道人生的终点无非是死亡,所以格外珍惜生的时光。即使在已经做了肾切除,肺结核发展到晚期的时候,林徽因还愿意抽出时间教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孩子英语,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助人为乐”,而是对生命本身的不妥协。只要活,就要灿烂地活,好好地活。我喜欢林徽因的这种“不坠落”。她的追求之高远,让她超越了性别的阈限,而成为一个精神符号,她始终向上,向前。因为她知道,人生太短,逝者如斯,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时间永恒,我们都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与其哀叹,犹疑,消磨,不如一起来,做点什么,再做点什么。终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内容概要

林徽因,一个成为同时代女性公敌的魅力女人,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有这么一些人,在他们的生命中遇见了林徽因:她的祖父、父亲、母亲对她施以了怎样的影响,让她出落成何种模样,包扩外貌、性格、气质、修养……她的公公梁启超对她的欣赏和栽培为哪般、婆婆极力否定她与梁思成的婚约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与她相依相伴的爱人梁思成,她的文学导师、狂热的恋慕者徐志摩,以及一生逐她而居的护花使者金岳霖,他们到底迷恋她哪一点;女性朋友凌叔华、费慰梅,“情敌”张幼仪、陆小曼,男性朋友沈从文、胡适、萧乾,暗讽她的冰心,学生林洙都是如何评价她的。林徽因与这些人的生命旅程互相交叉,到底是他们走进了她的生命,还是她路过了他们的人生?到底是他们丰富了她的人生,还是她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本书为您一一呈现。

作者简介

伊北,80后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已出版作品:小说《被结婚:亲爱的这不是爱情》《北京浮生记》;随笔集《爱恨都已倾城:私房阅读民国女子》《可以暴烈,可以温柔:私房阅读女间谍》。

书籍目录

自序: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001
祖父林孝恂:活水的滋养力 /1
晚清的季候,充满了变法的酵素,林孝恂也深谙“变”的真谛,笑对人生。时代的大变革,天崩地裂,对林孝恂来说,不是绝境,他总能从裂了缝的大地中,找到另一份生机、另一片天地。那感觉好像是夹缝中长出了新绿,绝壁上开出了鲜花,是因地制宜,四两拨千斤地绝处逢生。林徽因有一点和林
孝恂很像,那就是总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总是努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父亲林长民:你是河流,我是船上一片小白帆 /7
林长民生前,林徽因有所依傍,是无忧无虑的少女;林长民死后,尤其是徐志摩结婚后,林徽因一夜长大,原本纠结的情感线头,被迫厘清。生活不允许她任性。林徽因知道,她必须担起责任,结婚,工作,生子,过一种主流的人生。快乐吗?冷暖自知。
母亲何雪媛:寂寂的,寂寂的流年 /17
何雪媛的孤独与寂寞,林徽因不懂,也不想懂,即便是何雪媛想找一些小事,借以进入林徽因的世界。但林徽因却决然一转身,把精神世界的大门关闭了。她们之间有爱,多少年相依为命,那种不可缺少,外人无法理解……遗憾的是,她们之间的爱,似乎只有通过争吵才能表达出来。
公公梁启超:是谁导演这场戏 /27
十年。这门婚事,从最初提起,到最终达成,整整走过了十年才修成正果。在这十年里,梁启超安排他们见面,接来徽因就学,挡走徐志摩,安葬林长民,还支付林徽因留学费用,供给林徽因的亲娘、弟妹,投入了巨大的情感和财力。所以可以说,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关系,可以说是由梁启超一手打造
的,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玉汝于成,该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她终于做了梁家的媳妇。
婆婆李蕙仙:闺秀的判断力 /47
李蕙仙一辈子“识大体”,不惜掩盖自己的才华与光芒,成就了一个了不起的男人。夫贵妻荣,她与他同舟共济。她一生精彩,平凡又伟大,终究是建筑在一个男人身上的。但她知道,林徽因做不到她这样。林徽因也聪明,也有才华,但她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传统的三从四德,在她身上,并没有深刻烙印。林徽因不拘一格的真性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真诚直接的感情方式,都超出了李蕙仙的期待。
丈夫梁思成:幸福的成全 /57
如果林徽因是一波碧水,梁思成就是一方池塘。他围绕着她,包容着她,成全着她。在感情世界里,在社交网络中,很难想象,没有梁思成,林徽因会是怎样。他的大度,让她的婚姻经受住了几次考验,成就了她的美名,也成就了她婚姻之外的种种感情。也许他知道,爱一个人,不是要去占有她的全
部,而是帮助她发现更多、更丰富的自己;爱一个人,不是让她止步不前,而是要陪伴她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徐志摩: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72
徐志摩没去世之前,林徽因可以抗拒,可以解释,可以逃避,但徐志摩去世之后,这些“工作”忽然变得不必要了,她不用再抗拒他的追求,不用再为自己的拒绝作解释。可是,在惊愕之后,林徽因慢慢地发现,面对自己内心深埋的感情,她忽然变得无可遁形。徐志摩对她付出的真情,像一个探照灯,时时刻刻照在她那些幽微的、固执的、只有自己的心绪上。一场心的磨炼,林徽因走了二十来年。
金岳霖:你的温暖,我的纪念 /93
金岳霖对林徽因,始终保持距离。林徽因是画中人,他则是看画的观众。他也许有过做画中仙的念头,但那估计也只是一闪而过。更多时候,金岳霖安于自身的位置。金岳霖用六个字解读徐志摩当年追求林徽因:不自量,不知趣。金岳霖用五个字形容林徽因:极赞欲何词。金岳霖痴恋林徽因一生,尽管高雅,也令人叹惋。绅士式的隐忍与克制,背后是种揪心的痛,还有一些小小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凌叔华:朋友不足,敌人未满 /111
凌叔华生在富豪之家,打小种种都看过,所以格外培养出一种大气。凌叔华的大气与林徽因的大气不同,林徽因的大气是一种丰富,凌叔华的大气却是一种曾经沧海式的淡然。林徽因脾气急,凌叔华不,林徽因的人生姿态,像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一鸣惊人,凌叔华则像是一只鸳鸯浮游绿水,很有种闲庭信步的感觉。
费慰梅:相惜,在重重叠叠的时光里 /122
费慰梅给林徽因画过一张素描。简单,清爽,算不上绝世美人,但自有一种清雅,细细的线条勾勒出林徽因的上半身,图画中,她穿着窄高颈旗袍,头发向后梳,眉似柳叶,嘴唇微张,一双眼睛黑黑的,盛满了认真、好奇与疑问。这眼神的确应该属于林徽因。费慰梅抓住了林之神韵:一生向上,认真,充满热情。时时刻刻都准备激情迸发的林徽因,就应该是这情态。
陆小曼:你是淡雅的诗,我是华丽的油彩 /140
陆小曼和林徽因都出身名门,但行事方式迥异。或许我们可以说,陆小曼像河,奔流向海,一去不回,一路的平静、激荡,她不断创造着新的局面,筋疲力尽,却也瞬间精彩。林徽因像湖,明净,沉稳,虽然也有起风浪的时候,但最终还是一方静水,只是,有水进来,有水离开,她总是新鲜,趋于永恒。
沈从文:半如信徒,半如闺密 /157
林徽因和沈从文,一个是热情的女子,一个是温柔的男子,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天差地别,可他们却那么相像。他们都很唯美,追求爱,追求“诗意的信仰”。在这一点上,沈从文和林徽因竟然和他们的“介绍人”徐志摩,惊人地相似。他们都可以说是徐志摩的门徒。胡适说,徐志摩一生,是追求“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的历史。林徽因、沈从文又何尝不是?
张幼仪:这些年来,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 /172
对于徐志摩来说,林徽因是上升的,飘忽的,艺术化的,摆脱了烟火气的,是翩若惊鸿的女神,踩着云彩,在空中舞蹈,她脚底下匍匐着的全是她的信徒。林徽因给他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满足了他对女性的全部想象;张幼仪却是下沉的,稳固的,保守乃至于陈旧的,她是庞大的中国传统女性里的一分子,是贤妻良母之典型。她像大地,拥有着宽阔的包容。她才是真正的人间常态。但徐志摩不懂得这一点。他也不想去懂得。他要活出的,是爱,是美,是自由,而非责任。
胡适:那些年,我们的情感链 /186
胡适比林徽因大十三岁,在辈分和名气上,林徽因比胡适要小很多,是个谦和恭敬的晚辈。在林徽因眼里,胡适的形象或许是成熟的、可亲的、仔仔细细的、可以信赖的。确实也真是如此。胡适,字适之,无论身在哪里,他似乎都能“适当为之”,所有困难在他面前,似乎都不成为困难,他总是能找到办法,使问题获得解决。胡适先生应该被发“好人卡”,他人生中的一切,兜兜转转,似乎都能落在一个“好”字上,他是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好朋友、好老师、好同事、好玩伴……他是一个球形人物。
冰心:同行不同行,一个淡漠,一个热情 /196
冰心少年成名,受万人仰慕,心气不会低。可林徽因往她身边一站,也不输阵。林徽因太耀眼了。冰心系出名门,林徽因同样是;冰心是名校女生,海归学者,林徽因同样是;冰心嫁得好,稳稳当当,林徽因同样是。而且林徽因婚后还不乏追求者,徐志摩对她有情有意,金岳霖在她家隔壁护花有道,总体看来,林徽因似乎更胜一筹。
萧乾:各自的流浪途 /222
林徽因和萧乾身上,都有一种爽快劲儿。干净,明朗,向上,充满活力,好像水里裹着火心,那心随时都要跳出来。他们都对生活充满热情,是人世间认真的旅行客。他们都在英国待过,多少有点英伦范儿,潇洒,幽默。他们是一生的挚友,彼此相对,真诚又直接。萧乾一生浪迹天涯,走过许多地方。林徽因同样是。他们总是在一个地方相遇,分开,然后,又在另一个地方重逢。他们经历过不少次“小团圆”。彼此纪念。
林洙:女主角,女配角,都是角儿 /237
对于林徽因,林洙是“极赞欲何词”。林徽因很像在她年幼的生活中横空出世的一个偶像,她的经历,她的才学,她的气场,还有她毁损的美貌,在那个1948年初秋的早上,一下便把林洙这个普通女孩子笼罩其中。对于林洙来说,林徽因更像是一个传说,带着光环,blingbling,带着声响,轰轰隆隆,从遥远又遥远的地方,一下拉近到眼前,旋转,放大,不可思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林长民永远不老,他那一双眼,又大又亮,永远灼灼的,澄净清澈,虽然世事多变,几多风霜,他总能保存一点真。林长民似乎总是忙着弄点什么,贡献点什么,他认定自己有那个才干,也有那个精力。二十三岁,他成为秀才,可一转身,他又放弃科举,躲在家里学习英语、日语。二十五岁,他开始搞翻译,跟着林纾办《译林》,又翻译出《西方东侵史》,革命气质初显。二十七岁,他赴日留学,入早稻田大学,读政治经济学。回国后,他在福建省做过公务员,还办过学堂,亲自任校长。再后来,军阀混战,有人登场,有人谢幕,林长民一会儿当议员,一会儿当部长,偶有空隙,还带着女儿去欧洲工作游赏。再后来,他回国当过大学校长,最终战死沙场。 一直到去世,林长民都给人一种年轻人的感觉。他身上没有中年人的狡猾、老年人的暮气,反倒有几分青年人的潇洒与昂扬。在抱负心这件事上,林徽因和父亲很像。他们都志不在小。他们总是很忙,停不下来,老想着去追求点什么,做点什么,他们仿佛长了翅膀,要去天边摘一朵云,摘下来,点缀自己的窗。林徽因的一生,跟林长民一样,也是忙忙碌碌,没有空闲。弄文学,搞建筑,经营客厅,野外考察,她始终想把自己的时间填得满满的。林徽因最恨家务,不是觉得做家务低贱,而是认为有限的精力与时间,应该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中去。 他们都是有责任感的人。林长民和林徽因,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身处上流社会,但他们绝不是自私的人,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事,他们永远做不出来。他们总有担当。林长民最终战死,很惨烈,也很浪漫。很难想象,一个身居高位的人,居然在乱阵之中被流弹击中。林长民的青春期到五十五岁才结束。而林徽因,后半生常常卧病在床,可肺病没有让她成为一个娇弱的病西施,即便躺在床上,她还是读书,做设计,教人英语,忙这忙那……林长民和林徽因,都是普罗米修斯式的人,推着巨石上山,哪怕一遍一遍。虎父无犬女,父女俩都是跟时间赛跑的人。


编辑推荐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编辑推荐:林徽因头顶令人炫目的光环,被当时的众多才子恋慕,于是被当时众多的女子嫉妒。如今更是被冠以“旷世才女”“人间传奇”之名,于是有人对其感情世界捕风捉影,断章取义地发出呓语呻吟,借吹捧林徽因博取关注;也有人愤愤然对林徽因表示不屑……这其实都不是完整的、立体的林徽因。作为林氏家族一员,作为众多才子心中的完美恋人,作为朋友,作为后生晚辈的导师,作为女人的情敌或公敌,从他人施与她怎样的影响、她又回馈了他们什么这个角度,也许更能展现客观、真实的林徽因。翻阅《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倾听林徽因后人好友伊北讲述林徽因与其同时代人的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 PDF格式下载



林徽因几乎已经成为民国贡献给当代的一个传奇了。她美丽,聪慧,有人气,懂社交,事业上也颇有建树,还嫁得相当成功,并且,最难得是,在成功出嫁之后,还有那么多绅士心甘情愿留在她身边,点缀她的美丽。林徽因是骄傲的女神,在她的时代,她是女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男人追逐的偶像,她主持了“太太的客厅”,翩若惊鸿,一举成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的文艺缪斯,引领了一种风潮。于是,当代人为她折服了。她是民国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她是空前绝后的一代,读过经,留过洋,自负美貌,仪态万千。林徽因的故事一直都在,埋在时光之沙里,但近几年,林徽因忽然大火了。女人们视她为学习感叹的对象,她是白富美,成功的楷模,事业、婚姻、爱情三丰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众吊丝们则视他为遥不可及的民国女神,择偶的不可超越的标准和对象,林徽因那句“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也是一句几乎人人皆知的小资式的句子。林徽因像一支白莲,在当代图书消费的大潮中摇曳。可是,有几个人有耐心认真了解林徽因呢?就在这吵吵嚷嚷中,《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一下冒出来了。作者显然是有耐心的,仔仔细细的,深入,又浅出的。林徽因一生的人际脉络,在这本书里,本条分析得清清楚楚,让人明白地望见了林徽因的前世和今生。林徽因的祖父、父母对她的影响,她的公公、婆婆对他的帮助和考验,还有她在婚姻内外的种种交往——她与丈夫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绯闻对象”的关系...,与丈夫的续弦的关系,等等。读林徽因,不能光有一个把八卦的心态,也不能一味膜拜,而应该回到当时的情境中,靠近她的心路历程。读完此书,你会觉得,林徽因也是有层次的。首先她是真的美,美到令人窒息,美到众多男士愿意为她赴汤蹈火。但她也有对婚姻的忠诚。结婚之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说:“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你准备好听我了吗?”果真,她交出了精彩的答卷。她也真有智慧,很跨文理,在文艺和建筑上都颇有建树。她还懂社交,最喜欢清谈,寻找思想上的自由。最后,是她的气骨,这也是作者作为强调和看重的,林徽因的那种“不坠落”的精神,最打动人。她总是在追求生活的意义,因为她知道,人生太短,逝者如斯,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时间永恒,我们都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与其哀叹,犹疑,消磨,不如一起来,做点什么,再做点什么。终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阅读更多 ›


个人感觉比《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好,不喜欢粘不拉稀的文字。这本书通过对林徽因与身边的人的关系分析,使得人物显得真实。从这种真实中更易见出林的不平凡。


内容同摘要!不满意!


虽然和图片看到的有一定的差别,主要是封面不太好看,其他都没什么大问,不过总体感觉还好吧···


内容的话感觉一般其实,不过装订不错


一拿到就迫不及待的翻看额非常喜欢的


值得一读的好书,传记以林徽因生前遇见的一些人物为脉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世人阐述了才女林徽因的一生。


喜欢,就是外面的封皮是后加的


这本书到手后,我就作为床头书,一有空就会看。被书里的林徽因所折服。真正的奇女子。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很喜欢这本书。


自己心理的一种美好表达,对林小姐的崇敬


喜欢林徽因,一个让人喜欢、羡慕、崇拜,甚或有些小小嫉妒的伟大的女人!呵呵呵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内容很好,但是书的纸质不好,特别是书皮,还是黑白的。


视角很不一样,喜欢,无论内容还是封面哈哈


从书名就想读了


你若盛开,


  伊北的文字总是很美很到位,这本书不错,强烈推荐。这本书能够让你更加了解林徽因这位才女。浪漫的女孩、独具魅力的女人,她是文艺复兴式的女神!家人、爱人、朋友、情敌、学生眼中的林徽因。金岳霖,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 林徽因才是真的美。


   对于她,是从小熟稔的。她的影响力可以持续一个世纪,甚至于还有老师,愿意把她的故事,说与小学童听。
   在老师的溢美之词中,想必众多学童,尤其是女生,从青稚懵懂之时就买了很多冰心、和林徽因的书来读。她给了我们一个梦境,这点毋庸置疑。
   那些诗歌那些情事自是不必多说,她对建筑的热爱,在抗战期间的凛然让人敬佩,溢美之词洋洋洒洒。
   只是越长大,越清醒。
   当她莫名成为了绿茶婊的典型,你惊呼为何童年的偶像会在这个时代以这样的方式被嘲弄。
   曾经的奉为圭臬,现在的泥沙聚下。
   这个时代是怎么了?是进步了?还是每个人看到的她也都是一个时代下自我的投射。


   林徽因的名字,伴的最多的就是与徐志摩的纠缠。
   好像,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三个人本来就是无法分开的。
   可是我们好像忘了林徽因还有自己的生活,她的丈夫是梁思成,追求者前赴后继。走了徐志摩,还有金岳霖。
  
   我以前总以为爱情就是要像梁祝一样,生不同衾死同穴。可是后来,很多年后,我开始明白了泰坦尼克号。明白了jack放手而去,而rose背负着jack的美好祝福,活到头发斑白,儿孙满堂。
  
   所以,你不能否认徐志摩娶了陆小曼,就不爱林徽因。也不能否认陆小曼晚年委身翁瑞午,就是辜负了徐志摩。别以为梁思成晚年续弦就是对林徽因的背叛。
   只有金岳霖一辈子逐林而居,终身未娶。但不代表他未曾有过它念。
   想起红玫瑰里的一句话,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始终有恃无恐。
  
   感情的事,永远说不清谁是谁非。动心只在一瞬间。
  
   只是林徽因还是个聪明美丽,有独立思想的女性。
   她的长袖善舞,被男人推崇,被女人嫉妒。
   她活的理性,一辈子对着徐志摩千丝万缕的情意,却还是与梁思成用一生相对。
   某种程度,梁思成亦是宽容大度不简单的男子。
  
   这个奇女子,活在每个仰慕男人的心里。成为不朽。
   她这一生,做过最好决定,大概就是与徐志摩恋爱,而与梁思成结婚。
  
   对于这个被赞誉太多的女子,我不算喜欢。
   因为她性格里有太多理性和拘束。
   我还是像作者一样,最爱陆小曼,爱她的肆意,妖娆,烟视媚行,半生素衣。
  
   白莲花自不会只开一朵。林徽因也不乏后继有人。
   只是别人的故事,我们终究只是个看客。
  
   最后,作者写林徽因,资料搜集的更充分。但看完作者写的林徽因与陆小曼,两本炒的火热的书。觉得作者也是文笔浮躁,矫情得很。
  


   她就像是一个传说,甚至比传说还来的神奇。我想她的降临就是为了告诉我们:女神的确来过人间。
   记得曾经有一哥们说过想要找一个白娘子一样的人,我想到现实社会来找的话,大概就是林徽因这样的人物吧。无论是拼家世、拼事业、拼才气、拼美貌、拼爱情、拼婚姻、拼智慧......她样样都有十足的话语权,她样样都能让人望尘莫及,就像是浮在云端的仙子,适合来顶礼膜拜的。。。。。
  
   只是我突然在想:若林徽因长了一张钟无艳的脸,不知道是否还会有这么多人对她趋之若鹜、至死不渝、顶礼膜拜。。。。。真的,不要怪我肤浅,我只是这么想想


   这几年,林徽因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评论,有的用词美丽,但却没有一个作品,真真正正的写出我心中的林徽因。可能是我理解能力不够吧,可伊北的这本书,却是理想的在我眼前重现了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一个优雅端庄却急躁可爱,一个渴望热烈却终归安宁,一个游学欧洲却扎根故乡,一个让无数优秀的风云人物为之倾倒的林徽因。
   林徽因的人生中出现了许多人。她终日结郁的母亲何雪媛,她敬重依赖的父亲林长民,她的恩师公公梁启超,她的结发之夫梁思成,她的蓝颜知己徐志摩,她的终身信徒金岳霖,她的跨国之交费慰梅……
   这些人的生命都被她的存在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依旧是迎着风,在四月天中,安静盛开的,林徽因。
  


   比起去看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间的八卦,到不如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的有趣,金岳霖喜欢养鸡还遛鸡,想想这是何等有趣的画面。还有胡适为太太打麻将3缺1打电话找牌搭子的画面甚是搞笑。倒是颇为欣赏金岳霖又能够自由,又能够看到美人的生活,老金他与外国女友实验婚姻般的生活又怎么能说不是真实的。这类挚友间的感情真是纯正的,又何必去纠结谁怎么样,谁怎么样,不然怎么能成为传奇。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你的一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人,都是你自己吸引来的,那林徽因和这些她吸引来的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凌叔华、费慰梅,张幼仪、陆小曼、沈从文、胡适、萧乾、冰心都发生了些什么故事呢?林徽因的美,有时候难免让人伤神。慢慢阅读伊北所写的那些人与林徽因的际遇,心情时而沉重,时而轻盈……


   从《爱恨都已倾城》到《可以暴烈 可以温柔》,再到这本《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伊北的随笔集始终如清澈的溪流,沿途路过美丽的风景,珠玉倾洒,琳琅满目。言辞是华美的,叙述是流畅的,文字背后那种透彻和智慧又是让人随时要停下来惊呼的。
   在阳光灿烂的漫长的午后,点一支梦甜香,慢慢沉入那过往岁月里,那些逆流而上的女子,一生跌宕,以最美的姿势凝固成凄怆艳丽的蝴蝶标本,伊北以深刻的体悟和彻骨的同情,打碎历史尘埃的坚固外壳,还原她们最真实的生命,柔软,美丽,坚韧,于是上演一场灵魂的舞蹈,即便曲终人散,依然韵味绵长。
   写林徽因的书已经是汗牛充栋,良莠杂陈,让人无从辨析。都是猎奇,所以停留于肤浅的八卦,真正地林徽因一再被遮蔽。《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在我读来,是最近接林徽因气质的一本书,史实资料是详实的,可见作者下了功夫去考证。同时,解读分析是深刻而客观的,不掺杂自己的臆断,而是以自己的颖悟和智慧,向林徽因身边的每个人借一面镜子,在多重影像中,灿若莲花、丰富大气的林徽因清晰的走来。


   林徽因几乎已经成为民国贡献给当代的一个传奇了。她美丽,聪慧,有人气,懂社交,事业上也颇有建树,还嫁得相当成功,并且,最难得是,在成功出嫁之后,还有那么多绅士心甘情愿留在她身边,点缀她的美丽。林徽因是骄傲的女神,在她的时代,她是女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男人追逐的偶像,她主持了“太太的客厅”,翩若惊鸿,一举成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的文艺缪斯,引领了一种风潮。于是,当代人为她折服了。她是民国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她是空前绝后的一代,读过经,留过洋,自负美貌,仪态万千。林徽因的故事一直都在,埋在时光之沙里,但近几年,林徽因忽然大火了。
  
   女人们视她为学习感叹的对象,她是白富美,成功的楷模,事业、婚姻、爱情三丰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众吊丝们则视他为遥不可及的民国女神,择偶的不可超越的标准和对象,林徽因那句“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也是一句几乎人人皆知的小资式的句子。林徽因像一支白莲,在当代图书消费的大潮中摇曳。可是,有几个人有耐心认真了解林徽因呢?就在这吵吵嚷嚷中,《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一下冒出来了。作者显然是有耐心的,仔仔细细的,深入,又浅出的。林徽因一生的人际脉络,在这本书里,本条分析得清清楚楚,让人明白地望见了林徽因的前世和今生。林徽因的祖父、父母对她的影响,她的公公、婆婆对他的帮助和考验,还有她在婚姻内外的种种交往——她与丈夫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绯闻对象”的关系,与丈夫的续弦的关系,等等。读林徽因,不能光有一个把八卦的心态,也不能一味膜拜,而应该回到当时的情境中,靠近她的心路历程。
  
   读完此书,你会觉得,林徽因也是有层次的。首先她是真的美,美到令人窒息,美到众多男士愿意为她赴汤蹈火。但她也有对婚姻的忠诚。结婚之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说:“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你准备好听我了吗?”果真,她交出了精彩的答卷。她也真有智慧,很跨文理,在文艺和建筑上都颇有建树。她还懂社交,最喜欢清谈,寻找思想上的自由。最后,是她的气骨,这也是作者作为强调和看重的,林徽因的那种“不坠落”的精神,最打动人。她总是在追求生活的意义,因为她知道,人生太短,逝者如斯,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时间永恒,我们都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与其哀叹,犹疑,消磨,不如一起来,做点什么,再做点什么。终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关于林徽因的书有很多,但基本都是褒奖赞美拔高林的,从来没有看到过一本书在客观公正地书写林徽因,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作者伊北的文字华丽唯美,但又不失真实,作者的写作角度十分独特,不是从林徽因本身写起,而是从与林有过交际的亲朋好友写起,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林徽因,不同的人对林徽因的评论和与之相处的关系,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林徽因。
  从父母到公婆,从丈夫梁思成到追求者徐志摩、金岳霖,还有那胡适、冰心、沈从文等,我们从他们与林的历史交际中看到了一个最真实、最公正、最全面的林徽因。这实在难得,因为其他关于林的书,只研究她一个人就够了,而这本书,则是要理清了梁启超、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以及女性朋友凌叔华、费慰梅,“情敌”张幼仪、陆小曼,男性朋友沈从文、胡适、萧乾,还有暗讽过她的冰心,以及学生林洙等十几位名人与她的关系,才能写出来的。


  ++++++++++++++++++++++++++++++++++++++++++++++++++++++
  
  
   自序
  
  读林徽因,要分好几层来看。先是美。林徽因是真美。在过去,现在,未来,无数人为她的美貌倾倒,精致的五官,充满东方韵味,又有些西方式的立体感,眉眼细细的,嘴巴小小的,尖圆适中的下巴,温婉的发型,怎么看怎么合适,美女总是趋于永恒。林徽因的美更在于脱俗,因为自小受了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又能自由穿梭于中西两种语境之中,心气又高,总想忙出点什么,所以林徽因又时时刻刻散发出一种飘逸、向上的气质,她是一直飞翔的白鸟,不愿坠地。林徽因也知道自己美,据说在香山静养的时候,林徽因穿一身白衣,点一炉香,坐在花旁,美得惊动世人,她说男人见了她都会晕倒。不过,美丽是贬值资产,特别对一个女人来说,林徽因的一生,也无可避免的是一个美丽消退的过程,她后半生一直在得病,肉体的损毁,使得她青年时代那种圆润完整的美丽,很快消逝。看林徽因的相片,各个时期的样貌差别很大,前期灵俏,中期端丽,晚期清癯,但无一例外都有股精气神在。林徽因自有一种强大的气场,优雅的态度,她用强大生命里散发出小宇宙,影响众人,别说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这些见证林徽因盛年美丽的男人,就是女学生林洙,遭遇晚年的林徽因,也瞬间被她的神容折服。
  
  
  美之外,是看才学。林徽因有才。且多才多艺。有人说,林徽因是民国里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程度上是有点过,但意思却大抵不差。林徽因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她横跨文理,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徜徉,她会的太多了,当然这也与她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有关。民国一代人,原本就是空前绝后,读过经,留过洋,在旧的土壤中出生,又接受了西式的教育,他们很像一块冲击平原,土壤肥沃。偏偏林徽因又是一位女性,就更触目。她写诗。你不能想象一个那么年轻的女孩子就能写出那么和谐唯美又忧伤的诗,她的诗,起点很高,一出手就是名篇。她和徐志摩都是英国浪漫诗派的中国代言人。更重要是,她不是为写诗而写诗,她每次动笔,都是自我感情的抒发,很真,也很有感情。她搞建筑。林徽因是学舞台美术出身,梁思成走上建筑学科,其中也有林徽因点播的原因。林徽因对建筑的热爱,更多的是她对于永恒之美的追求,她是那样一个唯美主义者。她的身体状况其实不适合田野作业,但每当她为考察建筑,而深入田间时,她总是那么投入和兴奋。她孜孜于对美的发现。
  
  然后看人际关系。林徽因在社交上是个天才。她更喜欢西方式的真诚而直接的社交。在中国当时的环境里,社会可能还不太允许一个女人如此“出风头”,所以她成为了妇女们的仇敌,不过不要紧,林徽因在男人这边有市场,她绝不是可以取悦男人,她追求平等,思想上,话语权上,生活上,她最恨家务,却喜欢在客人面前侃侃而谈,聊天是林徽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她总是想说些什么,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对世界的发现。因为有社交,有不免生发出人际关系。亲情、友情、爱情,从每一段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侧面,不同深浅的林徽因。从与父亲的关系中看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滋养;从与母亲的关系中,看两代女性之间的又爱有怨;从与丈夫的关系中,看责任与成全;从与朋友的关系中,看敌视,看相爱,看忠诚,看逃避,看种种微妙又热烈的情绪,看各式样或浓烈或淡雅的交往。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身边的人,林徽因也不成为林徽因。比如徐志摩在文学层面与她的互动,后期她写诗,很多也都是对徐志摩的的怀念;比如梁思成在建筑领域与她的合作,晚年她参与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生涯冲到了顶峰;再比如沈从文、萧乾在写作上与她的交流,等等。林徽因像一颗多触角的植物,随意地伸展出去,总是能获得一些生命体验。
  
  
  最后是看气骨。这个气骨。不光是指林徽因的民族情感。的确,林徽因是很有民族感情的,她一生追求民族形式,留过洋,但对西洋的一套只是批判地鉴赏,抗战时期,林徽因在物质上一度山穷水尽,但她没有选择出国,而是留在内地,与民族抗战共存亡。林徽因的气骨,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她总是在永不止息地追求着什么,她的时间总不够用。她烦家务,不是因为家务“低贱”,而是因为她认为自己需要有时间,做一些更值得去付出的东西。她是有使命感的人,对生命本身的使命感。她热爱聊天,热爱精神领域的互动,也正源于她的这种使命感。她很像西方神话里不停把石头推上山的西西弗,明知道石头要滚下来,但他还是要推。这就是林徽因的厉害之处,因为知道人生的终点无非是死亡,所以格外珍惜生的时光。即使在已经做了肾切除,肺结核发展到晚期的时候,林徽因还愿意抽出时间教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孩子英语,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助人为乐”,而是对生命本身的不妥协。只要活,就要灿烂地活,好好地活。我喜欢林徽因的这种“不坠落”。她的追求之高远,让她超越了性别的阈限,而成为一个精神符号,她始终向上,向前。因为她知道,人生太短,逝者如斯,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时间永恒,我们都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与其哀叹,犹疑,消磨,不如一起来,做点什么,再做点什么。终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
  
  自序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


这个时代,从文化上说,显然是在退步啊···············


评得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