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怎样读书

胡适 上海一心书店印行
出版时间:

1936-6  

出版社:

上海一心书店印行  

作者:

胡适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目录:
胡适之——怎样读书
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
胡适之——为什么读书
陈钟凡——读什么书
王云五——怎样读书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章衣萍——我的读书的经验
马寅初——余对于读书之经验
樊仲云——怎样读书
江问渔——对于读书问题的我见
潘仰尧——读书方法
杨卫玉——读书与兴趣
李公朴——读书实验
朱光潜——谈读书
丰子恺——我的苦学经验
章衣萍——作文与读书
童行白——怎样提高读书的速率和功率
欧元怀——读书生活的三多法
傅东华——我的读书经验
钱歌川——读书与书籍
曹聚仁——我的读书经验
孙福熙——读书并非为黄金
张素民——我的读书经验谈
程瑞霖——个人读书的经验
林语堂——怎样研究英文
黄鑑村——怎样学习日语
陈彬龢——如何读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怎样读书 PDF格式下载



  一、读书应该多读、熟读、尅期的读;
  二、不求甚解是不对的;
  三、应学通一门外语,以作研究的工具。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
  
  我们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思想是自己跑马,读书是让旁人在我们的脑里跑马。
  
  书籍永远不会交给你书籍的用处。
  
  读书不可贪多,古人曾说过“务广而荒”,说的就是贪多的毛病。
  
  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只是模糊零碎,算不得自己的东西。必须做一番到手的功夫,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述郭,用自己的语言述过,方算式自己的。
  
  一个好人:优良的品性、丰富的知识、应变的才能。
  
  应多看一些社会科学的书,懂得一些唯物史观、经济史观、人类学等常识;应多看一些伦理学、心理学的书籍,懂得一些思想法则,心里现象;
  应多看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如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等。


  诸位,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的书啊!众多先生集己几十年之读书经验,总结而来的读书方法,悉数在此。而为何我们的中学时代,没有一个身负指导学生责职的老师,将它推荐予我们呢?!此书初版于1935年6月,1936年再版,之后再没有新版了,第三版,已是三联书店在2012年5月出的版本了。这中间整整间距了六十六载!
  怎样读书?涉及两大问题:一:缘何读书?即读书的作用;二:何以读书?即读书的方法。十几位先生依据自己的学习背景、专著的读书方向,以及自己的读书习惯,总结而出的读书方法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来,通俗易懂,因为他们是在讲给中学生听的。因人而异,意见无法完全统一,但大概可以认为,诸先生以为读书的作用,在于长智识,悟德性,为做人做事服务。统一的读书方法就是:多读多想多写。正正验了古训:“笨鸟先飞”“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的作用,每个人似乎都可以有自己的一套见解,只是谁也不可否认,读书是好的,只读书的“呆”总比不读书的“呆”好。也正正是因为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不同,所以才会衍生出方式各异的读书办法。打个比方,大学期间为了应付学业考试,很多人大概都有相同的经验,在临考试之前的几天拼命熬夜背诵,把原本该一学期消化的知识就急速压缩成三天两夜的单纯文字,待考试过后便又全盘倒出脑袋,正谓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先不论这样好坏,这就是不求甚解但求牢记的读书法。与之相关的读书方法是,略读,但求有个笼统印象,不打算全面涉猎。还有一种是为专业而读,比如这份工作我们很在乎,为了保住它,必须不断进修。这时我们需要看些与从事的行业相关的书籍,以通达古今,这就需要系统进行阅读,先列书单,分块,分前后顺序。而专业书籍是逻辑强,组织严密的知识,所以需要研读,详细做笔记,列图标,加深加强印象以牢固知识点。
  以上所讲的两个例子,是属于目的性很强,求收效快的读书方法。但大多数像我这样的人,现今就用不上这些方法了。我曾跟同事聊天,感慨看了这些年的书,越来越觉得就像是在玩千块以上的拼图游戏,东一块西一块,抓到哪块就顺藤摸瓜地读下去,这整版的拼图,或许至生命终结前孜孜不倦勤读也未必拼得完啊,亦不知道该在哪条主线上好好研读,好把某一个角落勉强拼成样子。知识海洋太浩瀚,我们这叶小舟茫茫孤立汪洋,无岸可停泊啊!所以我但求“多读”,读得多,才能知自己的兴趣在哪头,才能借鉴书本反观自己的狭隘,得知前人生活经验之丰腴,获知宇宙变化之奇妙。进而求“多想”,这个结合一个书中很多先生强调的论点:“读必疑”。读书,是用谦卑的态度向作者讨知识,我们但且希望通过阅读他的文字,积累自己的智识,但绝不能因此就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没了自己的主见。正是读得越多,林林总总的相互排斥的观点、理念不断在已形成的知识里面,混淆、冲突、厮杀、决裂。这才能引得我们干脆放置一个炸弹,把它们通通炸得粉碎成灰,再融入我们的知识体系继而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这便是不全盘接受、不全部肯定的读书态度,唯有此,才能体现了读书的启迪思想之作用。最后一个是“多写”,书中章衣萍先生在《作文与读书》一文说到:“作文就像蜘蛛抽丝一样,要抽才有,不抽永远没有。”读一本书,读者通过文字接收到的只获取了朦胧的一个印象,随着他的思考深入,开始明晰宗义,当最后当他下笔做札记,写下点滴心得,那么,这本书多多少少有一些东西被他吸收进自己的思想里的。因在提笔(现在要改为“打字”)写字的时候,你不得不回顾全书的主旨,表达的思想,写作特点,精彩部分,这样,组织思路,贯通前后,你留住的知识确实就通过你的文字,转化为自身的实实在在的智识。这个“写”之重要,确实是本书给予我最大的收获,也正是如此,才强迫自己在每读完一本书之后必须写一篇阅读心得,只为付出在阅读这本书的时间,能有实际的收获。
  另一个颇为有意思的得着是,大学者们在书中都不约而同认为,寄望习得更丰富之知识的学生(我觉得不只是在上学的学生,而是愿意学知识的亦可称学生),还必须另外掌握一门外语,比如英语。如此便可凭借此项能力,接触更为广的学识。我们大多数人已经略通英文之语法,这点比起我们前面的学者,着实是一项大优势。这已经为我们扩展阅读路线,提供了最佳之帮助,其后,唯有勤力是法。
  越是花更多的时间读书,越是希望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回首学生时代,在专职上学的时光里,没有品尝到读书的真正乐趣,而错失阅读的大量时间而连连叹气。只是人生至此,无往昔之举止亦成就不了今日之我,但愿我的醒悟不算太晚,我还有时间,捧捧书,在每一天都闻到智识的气味。


  怎樣讀書 (Taiwanese_chinese Edition) (胡适)
  - 我的标注 位置103-105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9:44:47
  
  我們平常所吸收進來的思想,無論是聽來的,或者是看來的,不過在腦子裏有一點好或壞的糢糊而又零碎的東西罷了。倘若費一番功夫,把他芟除的芟除,整理的整理,綜合起來作成劄記,然後那經過整理和綜和的思想,就永久留在腦中,於是這思想,就屬於自己的了。
  ==========
  怎樣讀書 (Taiwanese_chinese Edition) (胡适)
  - 我的标注 位置122-122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9:46:15
  
  王安石所謂“致其知而後讀。”
  ==========
  怎樣讀書 (Taiwanese_chinese Edition) (胡适)
  - 我的标注 位置250-251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9:59:24
  
  a抄錄備忘;b作提要,節要;c自己記錄心得;d參考諸書,融會貫通,作有系統的著作。
  ==========
  怎樣讀書 (Taiwanese_chinese Edition) (胡适)
  - 我的标注 位置361-362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10:17:02
  
  歐洲有一位哲學家,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寧願做一個終身窮苦的蘇格拉底,不願做一個快樂的猪。
  ==========
  怎樣讀書 (Taiwanese_chinese Edition) (胡适)
  - 我的标注 位置407-409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10:19:53
  
  (二)讀書有三戒: (1)戒盲讀 不加選擇,一會兒看這類,一會兒看那類,徒耗時間,一無所得。(2)戒浪讀 雖經選擇;而不確定目標,且忽作忽輟。(3)戒死讀 不反省,不詳察,不求與事實相考證。


   在kindle上有幸读了这本繁体字版的《怎样读书》,繁体字于我是有些费劲的,书里引用古文的地方几乎读不懂。这一点希望引起自己注意。
  
   因为是民国文人,所收集的文章的作者也都是参加过五四运动,支持白话文反对旧教育,虽然有个别偏颇之见比如反对古诗词,但大师就是大师,对孔儒文化和古代经典的态度还是客观的。
  
   另外,我来读这本书是因为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做读书笔记,想从中寻一条实用的技术,但书中大多谈的是为什么读书,读书的心态,读书与做人做事。于我也有启发。总结如下:
  
  
  胡适篇(清晰流畅,较实用):
  1、手边必备参考书
  2、一字一句的文法分析
  3、其他著作观点比较以融会贯通,读书最重要的是“于不疑处有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结成自己的笔记,观点。
  4、有些经典,早一些读可能完全不懂,如果先读别的书,了解其他的知识再去读这本书
   反而可能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而理解了这本书。这里胡适用了达尔文写进化论苦思
   不得在读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之后,恍然大悟的事例。正如王安石所说:“致其知
   而后读。”,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
  5、关于做笔记:抄录、提要、心得、不疑处之疑、融会贯通提出新解
  
  
  章衣萍篇
  1、熟读、多读、设定期限、不懂立马动手查找询问
  2、涉略外文、社会学科自然学科都要读(行文无头绪无内容是因为自然科学读少了) 3、宁失之过疑,不要失之过信,真理是有时代性的,人生是变幻无穷的
  4、一切文章有两个伟大的导师:自然,人生。
  
  
  江问渔篇(礼义道义说的较多,谈做人谈的较多。其实我想读书只是因为想读书,没有什么为国家为人类的大志。读书让我安全感爆棚,麻痹自己的恐惧和茫然,我层次低...)
  1、谈做人的较多,有一个观点很认同,他把书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书是世间万物
   因为从任何事物上你都可以学到知识总结到经验得到感悟。
  2、读书是为实践时有思路有方法,切不可把书读死
  3、读书应有详略之分
  4、笔记方法:表解、摘录、评论
  5、读书三戒:盲读不分类无条理,浪读目标不定忽作忽辍,死读不反省不想查不考证
   读书三要:考证,与体验挂钩,配合目的时间的需要,思学合一
  
  
  杨衡玉篇:
   ”有所为”而读书,不是真读书,是以读书为工具,为手段而用已达其别种目的。(我读书是为了逃避现实这个算不算手段?)
  
  
  李公朴篇
   读书要结合历史情境和社会背景理解,不能用今日的眼光去判定
  
  
  冷知识:哥白尼的日心说,最早是希腊人提出的,哥白尼是转述。
   开卷有益是唐太宗说的
   墨子:文字学、校勘学、伦理学、心理学、数学、光学、
   几何学、力学、工程学...
  
  提到的著作:
   马尔萨斯《人口论》
   王安石《答曾子固书》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
   本间久雄《文学概论》
   广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弗洛贝佐拉莫柏三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与批评》
   《1936名歌选集》
   郁达夫东华等《我与创作》
   潘文安等《修养与服务》
   朱光潜《致青年》
   陈一夫《处女的悲哀》
   《青算艺人阮玲玉》(作者不详,此书百度不到,繁体字 要人命)
  最后封底有幸能看到当时畅销书的广告。广告词写的也很有趣,比如《清算艺人阮玲玉》的书评:“这是一篇研究社会问题的论文,不是香艳的文章,这是严正的清算,不是肉感的诱惑。
  
  
  看了目录才发现,kindle版缺章节啊,林语堂,丰子恺的都没有,复制下目录,有空再找来看。
  
  胡适之——怎样读书
  
  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
  
  胡适之——为什么读书
  
  陈钟凡——读什么书
  
  王云五——怎样读书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章衣萍——我的读书的经验
  
  马寅初——余对于读书之经验
  
  樊仲云——怎样读书
  
  江问渔——对于读书问题的我见
  
  潘仰尧——读书方法
  
  杨卫玉——读书与兴趣
  
  李公朴——读书实验
  
  朱光潜——谈读书
  
  丰子恺——我的苦学经验
  
  章衣萍——作文与读书
  
  童行白——怎样提高读书的速率和功率
  
  欧元怀——读书生活的三多法
  
  傅东华——我的读书经验
  
  钱歌川——读书与书籍
  
  曹聚仁——我的读书经验
  
  孙福熙——读书并非为黄金
  
  张素民——我的读书经验谈
  
  程瑞霖——个人读书的经验
  
  林语堂——怎样研究英文
  
  黄鑑村——怎样学习日语
  
  陈彬龢——如何读报
  


  我的第一遍《怎样读书》的阅读,主要侧重点在“读书方法”这部分。虽只摘录了两位大家的总结。但已经能大体概括整本书中,所谈到的对读书方法的感悟。养成善于怀疑,独立思想的精神,把握属于自己的重点,将书本理论应用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多番比较,为用而学,学以致用。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本书。
  胡适《怎样读书篇》:
  文中说,读书的方法无非有两个条件:精与博。让我印象深刻产生共鸣的是有关于“心到”的几句话:“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疑而不疑不曾学,学则需疑”,“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疑”除了带着问题去读书,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希望从这本书中找到什么答案;还应该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疑问,书中的说法是否能让自己信服,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自己能不能拿来应用,该怎样去用,其它类似的书是怎样描述相同的内容。上学时,老师常常会提醒我们要带着问题去读书。这就需要我们去预习,先略读整本书,弄清楚“这本书在谈什么”。而后面提及的“手到”,则强调札记的重要性。札记分“抄录备忘”“提要”“记录心得”“作系统之文章”。其实这四种札记是对书本理解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能够完成这四步,这本书就算是初步成为自己的思想了。
  江问渔《关于读书问题之我见》:
   文中提到了读书的步骤,第一步需“注重书的选择”,先要花少量的时间,弄清内容是否是我们需要的。第二步便是“决定该怎么读”,时间对于我们的宝贵不言而喻,我们不可能拿到每一本书,都一字不落的从头看到尾。于是,哪些书需精读,哪些书略读即可,甚至同一本书中,哪些内容需要精读,哪些内容扫视一遍即可,我们都要很好的把握。因为根据二八原则,我们把80%的精力,放在20%的重点上,才能最高效的利用好自己的时间。第三步是读完后,需做图表分析书中内容,对精华部分做摘录,然后是对读的内容作出评论,阐述自己的体会。“读书三戒”:戒盲读,戒浪读,戒死读。“读书四要”:要与物的观察相印证;要与事的体验相融合;要配合目的,时间,需要;要思学合一。选择好要读的书籍后,确立自己的读书目标,与自己的时间相配合,做到理论,总结,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
  
  


  其实这并不算是本书,只是一本售价四角钱的集子,似乎是《读书月刊》的一个特刊,分享了解放前这群文人墨客是为何读书如何读书的感想。虽然是完全不同的时代,虽然社会理念,日常生活,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读书还是依旧,那个时代读的书还依旧,我们仍然在读。而且“我们不能不承认读书是接受前人文化,沟通当时消息的最有效的工具。”所以这两个问题先人思考过,我们还要继续思考下去……
  什么是书?“书本是学问知识经验之记录,人类之遗产,读书就是要接受这部遗产,来做基础,再去发挥而光大之”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书不光是有ISBN注册的才是书,周围所有的知识、经验、信息都可以是算是书,从广义上说是一个人类认知的载体。
  我们为何要读书?应“为读书而读书”。而最传统的一句话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小时候不爱看书时就会有老师长辈用这句来说教。但很惊喜的在这本书里面看到不一样的理解。“用‘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态度读书的人,都是一些封建余孽!”经过诸多人观点的撞击,的确发现如果读书都是为了这种功利心,那真的是有些迂腐了。也许这说的重了些,我们的确经常会为了解决某个疑问,获取某些事先需求的知识而去读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就已经确认了目标。这个层面是 “读书是求知识:为做人” 。但如果我们真正的喜欢上读书之后,将读书的目的升华以后,就会变成爱好,变成“为读书而读书”。这样往往能发现更多的惊喜和乐趣。如果真的要说是功利心的话,那我更想说的是书中尽是幸福和快乐。
   我们如何读书?这可以再细化成三个问题,第一,是读前如何选,即要“博而精”。博是为参考,精是为做人。“培根说的:‘好书籍永远不会教给你书籍的用途。’一切书籍都是参考品。”这个世界是一个无法又言语来表达的复杂系统,而且万物万事都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这个复杂的环境加上我们活动范围及认知的局限,完全可以说一辈子都无法看清这个世界。然而书是一个很好的窗口,能帮助我们拓展视野。如果真的想了解世界,那必须要开许多各式各样各个角度的窗,一定要博。而且作为中国人,“我们单读中国书就觉得不够,我们至少要学一种外国文字,才可以收博览群籍,触类旁通之效。”书中有一句比较狠的话,“中国书中有系统有结构而可读的书,至多不过半打!”这也许是和中国式逻辑有关系,姑且看过算数。其次是精,精应该是种态度。当然我们很难做到方方面面都精,但一旦保持这个态度,一定能在某一方面所有建树。态度是做人的基础。
  第二,是读中如何做,我比较认同书里的一个观点:“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读书不应该只有眼睛扫过,一定要是全身心的投入。写本书不易,作者花了你阅读几十倍甚至上万倍的时间去完成,而我们如果只是简单的看一遍,怎么能够领悟作者全部的用心。而且如果只是看过算数,很容易遗忘,这也是对宝贵时间资源的浪费。我们既然打开一本书,花了那么多时间去面对他,那就认真的和作者做一次深度的沟通。书里还提到二个很好的习惯来改善读书习惯,克期和问。“克期是一本书拿到手里,定若干期限读完,就该准期读完。”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半途而废总是不太好的。另一方面,一定要问,“读书不懂便应该问朋友,亲戚,你所敬爱的先生,或是字典参考书。”不要自己盲目的用自己认知和经验去理解,这往往会造成误入歧途乃至走火入魔。
  第三,是读后如何行,读后一定要实践运用。“一个人读书如果不能在做事上实验起来,纵然能称‘学富五车’或‘十载寒窗’也只能博得一个‘书生’的名气,做起事来,还是一个糊涂虫。”虽然经过了思考,但毕竟不操练运用迟早会忘记的。就算记忆力再好,对于没有经过行动刺激的记忆总是会有些淡薄。“实验的读书就是把读书与做人,做事和求进步三件事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读书,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识。”
  最后转引原书的两句话,“中国人把读书看得太苦亦太尊贵了,于是与世界事物脱离了关系。读书与散步,踢球,看电影,游山玩水,并不冲突,而且是互有补。”“我们应该以教育的力量造成读书的环境,使人人不但不以读书为苦而以为荣,不以读书为工具手段,而以为生活需要,那么读书之风自盛。”希望大家都能开始或更爱读书。
  2013-12-3
  


  《怎样读书》----胡适,精博,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博大精深”
  《我读书的经验》--章衣萍。摘录:
  
  我的读书的经验如上面所说,是很简单的:第一,应该读得熟,第二应该读得多,第三,应该克期读书。
    我是一个不赞成现代学校制度的人,我主张“普通的自由”(usual Liberty),我曾说:
    吾国自清代光绪变政,设立学校,同时年级制也输了进来。年级制是以教员为中心,以教科书为工具,聚智愚不同的学生于一级,不问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同时学一样的功课,在一个教室内听讲,聪明的人嫌教师讲得太慢,呆笨的人嫌教师讲得太快。聪明的人只得坐在课堂打瞌睡,看小说,混时间,等着呆笨的人的追赶,呆笨的人却整日整夜的忙着,连吃饭,睡觉,如厕都没有工夫,结果还是追赶聪明人不上。所以有一次胡适之先生同我们一班小朋友说笑话,“你们也想进学校吗?我以为学校是为呆笨人而设的。”对呀,现在所谓年级制的学校,的确是为呆笨人而设的。一本陈文编的“算术”,聪明的学生只要两个月就演完了,学校里偏要教上一年半载;一部顾颉刚编的“初中国文”,聪明的学生只要半年就可读完了,学校里偏要教上三年四年。况且在同一时间内,一听要强迫许多学生听同样的干燥乏味的功课,所以有时教员正在堂上津津有味的讲“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学生的头脑里,也许竟在想,“贾宝玉初试云雨情”,“景阳岗武松打虎”。……(《古庙集》37~38页)
    我是不赞成现在的学校制度的。现代的学校可以使学生得着文凭,却不能包管学生能不能得着学问。老实说:学校教育的用处,不过有几个教员,教学生读书读得懂而已,像上海滩上的一些野鸡大学,流氓教员,他们自己读书读得懂不懂还是一个问题。在今日中国有志读书的人,只有靠着自己,只有靠着自己去用功,学校是没有用处的。
  根据我的一点小小经验,给青年人——有志读书的青年人,进几条忠告:
    第一,我以为读书应该多读,应该熟读,应该克期的读。
    第二,我以为读书不懂便应该问朋友,亲戚,你所敬爱的先生,或是字典参考书。读书应该每字每句都读懂,“不求甚解”是不对的。
  
  
  注:便签纸摘录,贴墙上,记住后撕掉。
  
  《关于读书问题之我见》---江问渔
  
  读书为做人,读书在精,在用。读书不仅是狭义的书,而是从生活、社会各方面获得学识。
  
  《个人读书的经验》--程瑞霖
  
  “专心、专一"
  
  近期读书都是乱而杂,无目的无序的读书,最后就一无是处。
  反省并改之:
  近期读书四个主题:
  (1)孩子教育
  (2)人力资源管理或管理类
  (3)心理学类
  (4)工作效率日记记载类。
  其余闲书按作者读。
  


  怎樣讀書 - 13-11-06 17:48 (高亮)
  
  原文: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
  
  為什麽讀書 - 13-11-06 17:55 (高亮)
  
  原文:我們要在極短的時期中,把古人的遺產,全部接受過來,那末,非讀書不可。
  
  為什麽讀書 - 13-11-06 17:57 (高亮)
  
  原文:有許多書,我們讀起來是不懂的。一定要讀了許多別種書,才能讀得懂這本書。
  
  為什麽讀書 - 13-11-06 18:18 (高亮)
  
  原文:有許多書讀了,好像沒有用處似的。並不能夠解决困難的。然而,這是錯誤的。無論那本書都有用處,都能幫助你解决困難的,當在適用的時候。
  
  為什麽讀書 - 13-11-06 18:20 (高亮)
  
  原文:一切中國的所謂經史子集,都是雜貨店,
  
  我的讀書的經驗 - 13-11-06 18:21 (高亮)
  
  原文:讀書讀得熟是要緊的,但還有要緊的事是要讀得懂。
  
  我的讀書的經驗 - 13-11-06 18:23 (高亮)
  
  原文:我問他讀書應該怎樣讀法?他說‘應該尅期。’尅期是一本書拿到手裏,定若干期限讀完,就該準期讀完。胡先生的話是很對的。
  
  我的讀書的經驗 - 13-11-06 18:24 (高亮)
  
  原文:年級制是以教員為中心,以教科書為工具,聚智愚不同的學生於一級,不問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同時學一樣的功課,在一個教室內聽講,聰明的人嫌教師講得太慢。呆笨的人嫌教師講得太快。
  
  我的讀書的經驗 - 13-11-06 18:25 (高亮)
  
  原文:現代的學校可以使學生得着文憑,却不能包管學生能不能得着學問,
  
  對於讀書問題的我見 - 13-11-06 18:28 (高亮)
  
  原文:(二)讀書有三戒: (1)戒盲讀 不加選擇,一會兒看這類,一會兒看那類,徒耗時間,一無所得。(2)戒浪讀 雖經選擇;而不確定目標,且忽作忽輟。(3)戒死讀 不反省,不詳察,不求與事實相考證。
  
  讀書與興趣 - 13-11-06 18:29 (高亮)
  
  原文:眞學問者為學問而學問,眞讀書者也應為讀書而讀書,也就是“無所為”而讀書。凡做事“無所為”而為的,必對於其事有深切之了解,濃厚之興趣。
  


  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像在旁听一场开在20世纪初,关于读书的研讨会。
  
  整个会议分为两个主要议题:为何读书和如何读书。
  
  1.书是什么?
  
  我认为是物质化的人类思想、感官经验及知识技巧。
  
  2.为何读书?
  
  为了从自己以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了解别人思想,并提升自己的思想;
  为了体验自己无法体验到的感官经验;
  为了习得前人历经千百年所得出的知识技巧。
  这些所有目的之目的,是希望自己做一个更好的人,学会做人。
  这也是胡适所说的,读书为做人。
  
  3.如何读书?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讲的是技巧;
  博、精。讲的是方向。博以融会贯通,精以业有所长。
  专心致志、订立期限、读书不是目的,而是基本需求。讲的是心态。
  
  4.拾遗补漏
  
  有条理的思想:
  
  遇到问题
  分析(识别)问题
  思考解决办法,并尝试
  解决了就ok
  没解决换一个办法
  
  做一个“好人”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优良的品性
  丰富的知识
  应变的才能
  
  书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以下是一些自己的心得。
  
  读书为做人,但做人不仅从书中得。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碰到的人,都可以成为求知的对象。
  读书要做读书笔记,
  日记,就是对于生活的读书笔记。
  
  思想受时代和个人环境的限制。道可道,非常道。
  我们读书是为了要掌握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方法,而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
  
  


  今天在Z.cn上瞎看(买的早,因为是日版的Kindle)看到了这本免费版kindle书。于是百度~ 看完后觉得收获还是挺大的,虽然读书一直告诫自己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要为兴趣而读书,为能获取的知识及人生帮助而读书。但没有考虑到胡适所提到的对书内容的认可并带有质疑。其他各位前辈的总结也相当让人受益匪浅。但同时有些内容和现代情况有所相比还是不可取
  总结:博读且学以致用!


    胡适时代读书的方式和现在不一样,那是肯定的。比如他提到看书要勤查字典,读的想来是文言文;他又提及需懂一门外语,便于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估计当时译作还不多,翻译也是他们这些学者作为主力吧!
  
    但里面总结的读书方法还是字字珠玑,颇具警示意义。胡适提到读书应该融汇贯通,去阐述、去辩论,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了,才是真正读透了。
  
    我时常有疑惑,为什么看过了一本书之后,虽然觉得手舞足蹈地好,也跟朋友推荐说好,但没有太多其它的描述;若干年后,只剩“那本书,好”的印象。原以为是自己笨,记忆力不好,但这些文学大家们也自称某一段文字,某一本书阅诵几百遍以上。年纪越大越发现“勤”才是一切学问的根基。
  


  这是一本民国时期的书, 是我偶然间在kindle商城免费书目中发现的。 就好像一个爱书之人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偶然觅得一册占满了灰尘的旧书, 而这旧书又正是自己喜欢的。 惭愧的是, 大学里酷爱足球的我, 四年时间几乎没有去过操场旁边的图书馆, 在宿舍里我也是公认的“文盲”。 也就这一年多年来, 渐渐爱上了读书, 越读越觉得自己真是个文盲。 且不谈本书的内容, 整本文集无不体现出民国时期学士们的“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对于读书, 对于教育, 那真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全书展示了10位民国著名学者对读书的观点和经验。 其中我深有感触的有如下观点。
  
  读书的目的和态度
  
  为兴趣而读书。 关于读书的名句依旧可以脱口而出的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还好小时候不理解, 长大了又没了爱国精神, 让我逃脱了很多枯燥的读书。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13年, 除了四大名著,和高三时候的新概念作文, 就没读过自己喜欢的书。 天天都是在语,数, 外, 物,化中耗费青春,以至于物极必反, 到了大学没人管了, 更不会去看书了。 直到这一两年, 后遗症才慢慢痊愈, 自愿的买书来看。 去年一年买了有50本书, 应该说是我之前20几年买书之和(学校教材除外)。 这些书也是充分满足我的兴趣,以经济,历史和专业书为主。 正是为兴趣而读书, 才又渐渐的培养了我对书的感情。
  为解决问题而读书。 学以致用, 天天读琼瑶,金庸,也不能当饭吃。 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提高自身的技能, 除了实践出真知,读书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去年从软件工程师转岗到产品经理, 除了压力下的坚持, 书本给我了太多的帮助。 从需求分析, 到产品设计, 没有读书学习, 我肯定早就歇菜了。 读书改变命运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怀疑精神。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没有怀疑精神,一味死记硬背, 把书当作说明书,永远无法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然,要怀疑,就必须有思考, 有实践。 知行合一,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读书的方法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这是胡适推崇的读书方法。 读书要象金字塔一样,既要高耸云端, 又要宽广博大。 专业与兴趣相辅相成。 精读是为了抓住重点, 抓住核心。 泛读是为了打基础, 所谓的厚积薄发,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读书要设定时间限制。 读一本书必须限制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内读完。 昨天还听到了“罗辑思维”罗胖子讲的关于林心如读书的励志故事。 林心如为了在固定时间内读完一本书,特地去购买3个月字迹就会消失的“限时书”。 这样的努力让她成功跨界演员, 公司老板, 珠宝设计师。 时光荏苒, 读书要趁早啊。
  读书要眼到, 心到, 口到, 手到。 这就是胡适的读书四到法。 眼到是必须的。 心到是读书要思考, 不要囫囵吞枣。口到是在读到精彩的语段要读出来, 必要的要背诵下来。 手到即看到有价值的内容可以摘抄下来, 途中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要及时记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做到“四到”,才算真正读懂读透了一本书。
  每个人的兴趣各不相同, 读书的习惯和方法也各有特色。 总之, 多读书, 读好书, 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


  这本书是由一些名人对于怎样读书发表的文章的集合。
  开始读到胡适的时候,他倡导精和博,从宏观上来说,当然是无可厚非的,我还仔细做了笔记,同时也联想到不久前读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大致所有提倡多读书的书和理论,都逃不过这两点了。、
  后来看到快结尾的时候,江问渔先生的文章出现了,他先说了,到底什么是书,古人书为书,师友训导也是书,观察事件,反省,实践,记载,统统可以称之为书,读书。这比之前头脑中书仅仅为纸质的,电子版的书的概念又深入一步,接下来详细讲了怎样读书。唯独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有新意和收获。
  这大概也印证了江先生所讲的,书的选择是否为我所需。
  关于怎样读书的书有很多,一经归纳整理,关键都是那几点,唯一不一样的是,我们可以从中去发掘以往没有注意到的新鲜又正确的观点。


  古人没有现在的信息获取压力,谈及读书,总是一件风雅的书,谈读书,近于做学问,谈人生,毫无压力。写作的诸君大概都有一点“指导青年”的想法在里面,所以这竟是一本古书了。
  前日看《锵将三人行》的陈平原君,论及人文科学的前景,动了感情,论图书载体的不会退场,高呼“人文科学必将触底反弹”的口号,竟使我有一种他也应该做一篇文字,收到这样的集子里去的感觉。
  


而且我发现kindle的推荐真是一个阅读导向啊!我也是在kindle上看的。嘻嘻


kindle是世界上最好的读书设备,没有之一


嗯,也很喜欢在pc上用kindle,直接做笔记,很有效果


做笔记还是比较喜欢传统的笔跟纸,满满的十几本笔记本在闲暇的时候翻出来看看也是不错的选择


刚在kindle上看完哈哈。


感觉那个时代的人都挺厉害的


kindle上的不全呀,后面几篇都没有,是不是


不至于吧


各大電商書單確實慘不引睹。


@hoikei 什么热门就卖什么,从来都是这样,既然是商人就决定了要赚钱的本质


一对目录,确实不全,林语堂丰子恺的都没有


写的很好,给了我挺大的启发,我也准备下怎样读书看下,好好学习


@Miss Lifist 确实不齐,后来买了书


@箩底橙1990™ 唔该晒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