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与土地

阮义忠 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

阮义忠  

页数:

3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老天给的礼物(代序)  阮义忠  我以拍照被熟知,以所撰写的《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两书被当成将西方摄影潮流引进华人世界的传道者,又因创办《摄影家》杂志,被认为出了点力,将中国当代摄影家推向国际舞台。其实,在拍照前我是个勤读书、爱画画的文艺青年,写过诗、小说,  发表过数不清的插图,但一路走来,在摄影投入的时间、精力最多,受到的肯定也比较大。  文学、绘画着重想象与回忆,摄影却仰仗直觉与发现。两方各有所长,但摄影的见证性凌驾于其他符号,难怪日本人将之译为写真。《人与土地》是我的一个摄影主题,将我在1974—1986 年于台湾农村所捕捉的画面分为“成长、劳动、信仰、归宿”四个单元,共八十四幅照片,曾在国内外诸多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  摄影的强度全在瞬间的精准,想要交代前因后果、表达内心的感动,还是有赖于文字。每张照片背后都有段长长的故事,足以让行家们写成一篇篇动人的小说。但我做不来,只有偶尔在课堂上跟学生讲讲故事。拜《南方都市报》之邀撰写专栏,又蒙磨铁图书有限公司结集出书,促成我与更多人分享经历的因缘。  近三十年来,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变化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恐怕超过以往三百年,甚至三千年。这不只是生产消费的失控、科技的滥用,也和人类的自大、贪婪及价值观颠倒有极大关系。我在拍照时,最想留住的正是人性的美好:人与人的互信互助,人对土地的依赖感恩,人对天的敬畏、对物的珍惜。这些价值在今天的台湾、大陆还留下多少?  一切都在变,都在消失。在变化与消失的过程中,有一个瞬间被相机记录下来,就成了不变的永恒。摄影者最大的挑战在于:感动的当下也是创作的同步,因此身、心都必须极度敏感与机灵。我已年入花甲,照片越拍越少,写文章的意念却越来越强。写《人与土地》正是一种反省,期许自己在未来的十年间以文字为重;再有十年,那就重拾画笔。艺术手法要灵巧容易,要朴拙可难,一切感觉的棱角都磨平、磨润了,离拙就近了。  在旭海所拍的这张照片是《人与土地》中难度最高的。这个位于台湾南端的小村子,有几户人家被圈在全台最神秘的军事基地里,等待搬迁。那回我虽有“警备总部”的核准公文,依然被挡驾在外。就在必须交出所有装备方可放行的点收空当,在地平线发生了这一幕我誓必要冒险抢拍的画面。  一排村民在比赛,看谁的筋斗能翻最多次。一件极其平凡的事件,却让我直觉到它的深刻寓意:人类在土地上重复着“生、老、病、死”的轮回,累积着“贪、嗔、痴、慢、疑”的业力,却一同注目着颠倒的人生,毫无所觉。我攫住了一个永恒的刹那。  画家陈丹青十分喜欢这幅作品。有一次,他顶认真地问我:“这张照片是上帝替你按的快门吧?”没错,回首来时路,我拍到的所有好照片,包括镜头前一切人、事、物给我的启发,都是老天给我的礼物啊!

内容概要

  《人与土地》是“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最著名的摄影系列,拍摄于1974年到1986年,曾在国内外诸多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该系列以黑白画面记录台湾乡土风光及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作者对自己成长的土地的价值和美的再发现,也是阮义忠对于台湾乡土人情的最后一瞥,这一瞥饱含着质朴深情。2011年年初,作者在《南方都市报》副刊部开设摄影专栏,首次执笔道出《人与土地》拍摄背后的故事。本书为该专栏结集而成,阮义忠厚重优美、饱满有力的文笔,证明他不仅是优秀的摄影家,也是一位文字高手。

作者简介

  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22岁任职《汉声》杂志英文版,开始摄影生涯。三十多年来,他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阮义忠的著作丰富,对全球华人地区的摄影教育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1980年代出版的《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1990至2000年代创办的《摄影家》杂志影响最巨,被誉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中国摄影教父”。

书籍目录

第一单元:成长
 美浓,回家的小孩
 忆浣衣图与二位友人
 埔里的两兄弟
 都兰的蔗香
 二龙村的井田
 澳花的三代同洗
 品出输的甘味
 大地游戏与口琴舞
 鹿港的午餐
 永靖的好德之家
 双双对对的身影
 桃源村的过客
 车城的海角几号
 比利良的最后人家
 会回来的才让它离巢
 恒春放牛的祖孙
 多纳的夜明珠
 月光下的好故事
 血缘与亲情
 深山小学的算术课
 心有灵犀一点通
 告别童年
第二单元:劳动
 头社的米真香
 消失的风景
 花生田的乐章
 播种与传承
 山的另一边
 西螺的惜福老人
 布农族的床头话
 流笼里的农夫
 垦丁农场的孤单女工
 风柜的蒙面女
 水埯的鹦鹉鱼
 寂静的天地
 蔺草的清香
 农妇的雕像
 被爱串起的一家子
 菠萝田的背影
 二水乡的十字路口
 芦洲的沧海桑田
 碧侯村的浓烟
 赛嘉村民的笑容
 摄影就像双面镜
 兰屿的包袱
 红叶的一家四代
第三单元:信仰
 北港的妈祖信徒
 苏厝的陆上行舟
 摄影与信仰
 美浓的伯公坛
 旗津的酬神戏
 兰屿的白日梦
 兰屿的头发舞
 在武界祈祷
 多纳天主堂的小孩
 关庙的把关老妇
 多纳的哺乳图
 庙祝与小孩的对弈
 比利良的桂冠
 在利稻忏悔
 安平古堡的摆渡
 看守员与诗人
 裸身和真诚
 举手宣誓或去煞仪式
 爸爸捕鱼去,为什么还不回家
 渐行渐远的朋友
 农夫与稻草人
第四单元:归宿
 灵魂的肖像
 美而险的景与色
 这世人和下辈子
 人生飨宴
 祖母和孙女的答案
 永远的老师
 头城竹器匠
 空荡的告别式现场
 永浴爱河的人瑞
 走入未知的旅程
 光阴流逝中的光影
 长白山上的日落与日出
 台上台下都是戏
 有葬礼和没有葬礼的死亡
 离家或是返乡途中
 孩子,你记不记得
 走回童年之路

章节摘录

  摄影者最大的挑战在于:感动的当下也是创作的同步,因此身、心都必须极度敏感与机灵。我已年入花甲,照片越拍越少,写文章的意念却越来越强。写《人与土地》正是一种反省,期许自己在未来的十年间以文字为重;再有十年,那就重拾画笔。艺术手法要灵巧容易,要朴拙可难,一切感觉的棱角都磨平、磨润了,离拙就近了。  从回忆中抽身而出,恰好就看到一对小兄弟迎面而来。哥哥挽着弟弟的手,再自然不过的呵护模样,温暖了正在感伤的我。人要受伤才会长大,也才会懂得宽恕啊!  直至村民一一收工回家,我又将要孤独一人时,才恍然明白,这些任劳任怨的临时工为何会如此开怀。因为他们知足常乐、所求不多,干活时把孩子一起带到农场,既能赚工资又能把儿女从襁褓照顾到学龄。蔗田既是村人养家糊口之源,也是孩子的游乐场,他们在此嬉戏、学习,明白大人的辛劳,珍惜自己的拥有。  那位精悍结实的光头汉子呵呵地笑着,爽快地回答:“现在正逢时,礼拜天人最多,孩子们不上课,全都抢着下田。”这句话令我羞愧,林家子孙以下公田流汗为荣,童年时的我却最痛恨农事,一心想逃离土地的束缚,拼命读书、画画,希望成为文人或画家。幸好,摄影将我从想象世界拉回现实人间,令我有反省的机会。  水头村的孩子,我好羡慕你们啊!还有什么比玩在一起、玩得久、玩得畅快更让人开怀?那天,有很多次你们都是在故意让对方。谁都尝过赢的甜头,但有几个大人能像你们一样,品出输的甘味呢?  拍这张照片时,我已离开《汉声》,但只要来到鹿港,便会想起那顿饭。其实,孟嘉兄和我都曾像这些孩子一样,端着一碗饭、啃着一个大馒头四处走动。谁需要饭桌?更不需要的是餐厅。哪儿有伴,那顿饭就香。  人类学家有此一说:“一个社会在面临外来的超级文明时,会有文化休克的现象。”然而,一切文明的痕迹都印证了它仅是历史的过客。我是桃源村的过客,这群布农族人又何尝不是?说到底,整个人类的族群也不过是地球的过客而已!  对一位旅者而言,掀开过往的伤口不是目的,向历史学习也会时有困惑。把相机镜头转向孩童,却会让我觉得,留下一张张无染赤子的笑靥,好过一切对历史的惋惜与辩证。  一进门就能看到农收和狩猎的成果,显示了这家人的自重,并期待他人的敬重。时代的脚步早就飞奔到望不见的前头了,他们却仍把族人的习俗牢牢地守着,坚定的信仰就像那串高挂的念珠一样不受动摇。  怀着重重心事走向村外,刚好碰上这对开朗的兄弟在训练信鸽。我问弟弟:“不怕鸽子飞跑吗?”哥哥抢着回答:“会回来的才让它离巢。”  这句童语突然点醒了我。我们所有人不就跟那放飞的鸽子一样,身上拴着一条无形的链子!那智障儿的铁链长度代表了家人对他的爱,我们的链子看不见、摸不着,无法丈量。  我最怕用相机去干扰心情不好的人,但这孩子怏怏不乐的容颜,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当年的我。正是因为童年时被家里的三分农地拴住,让我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怨怼出身、责怪命运。这孩子心中的不甘不愿,我完全能够明白。  技巧是为了达到目的,形式则永远要为内容服务。  叛逆小孩总会长大,也大概都有自己独特的告别童年的阶段。  田里正忙着,村民赶着在坏天气来之前把秧栽好。这就是我要取的画面,再好的风景若是少了人的生活痕迹,就禁不起细细品味。  虽然我常被美丽的风景吸引,却很少将它拍下来,唯恐将大自然缩成一格照片,框限了它的千变万化。  尽管“记录”是摄影最强的特质,却也是它最大的包袱。把事情交代得一清二楚的文章,读起来可能索然无味;把眼前景象统统框进画面,人间百态就成了平淡无奇的样板。有时面对某个场景,我也会如局外人般,有无从切入之感,仿佛怎么拍都煞风景,摄影的专业训练全派不上用场。  右脚前跨时要顺道带点土埋籽,左脚跟要顶住右脚尖以便量距掘洞,上身则是随着步伐节奏摆动,以便工作利落并减轻疲累。行进速度、摆动韵律和呼吸频率都达到平衡时,连粗重的劳动都显得优雅万分。  林家的孩子们终将长大,是否会像他们的父辈成为庄稼汉,不得而知。但,我想传达的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需要播种、深耕,更需要代代传承。  当时的我年轻,不太明白这位看起来并不贫困的老人,干吗顶着寒风捡些只能当柴火,且又不耐烧,顶多起起火的杂物。现在就能体会,这位乡下老者是惜福,珍视大地供给人类的一切。惜福的人往往也惜情,纵然只是片刻凝视,我在他眼里也成了有缘人!  回想早年的台湾,老百姓的生活处处可见克勤、克俭、克难的痕迹;人们韧性十足、活力无限。在那些个年头,克难被认为是美德,因为能克难就是能克己。如今,凡事求便捷、贪舒适,克难反倒成了落后的代名词。  科技愈进步,地球能源耗损得愈快;为了满足无止境的物欲,我们一再透支子孙的资源。有朝一日,严苛的生态环境必然会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届时,克勤、克俭、克难将不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教诲,而是人人生存必备的本事。  从那天起,我对蔺草的珍惜又多了几分。蔺草制品越用光泽越润、手感越柔,凑近鼻子还可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仿佛可以跟我对话,让我看到了物命的岁月、农人的风霜。  摄影有时不光是记录,还是期待与等候,期待气氛出现,等候事件发生。人物入镜后,要沉住气,凝神守候最佳动作与表情出现。完美状况存在于不完美的隙缝之中,只对心有祈求的人发出召唤。  类似的场景、一模一样的农事,现在的我却已是远离家乡的摄影工作者。埋怨与抗拒已被理解与敬佩取代;在平凡人身上捕捉不凡的气质,也成为我百拍不腻的题材。  一家人脚步轻快,我倒退的速度也不能慢。边退还得边换镜头、边测光,再调高快门速度、对焦、框取构图、捕捉决定性的瞬间。每个步骤都不能出差错,时间与空间必须同步关照,才能展现我想表达的血脉相传、衣钵承递。  在乡下,一切教养就是以身作则。大人带着小孩上工,让子孙在亲近土地时晓得了敬畏大自然,在挥汗工作时懂得了惜福,在相互扶持时学会了做人的本分。人生道路布满了十字路口,孩子长大后,在每个转弯都能这样沉着、谨慎、处处顾及旁人,哪能不平安顺畅!  摄影有时就像双面镜,既映出对象的影子,也照出摄影师的感受。表面上好像是拿相机的人捕捉了什么,其实,被摄的却是他自己的心。  摄影对我而言正是一种信仰,我相信透过照片的力量,世间的真、善、美可以广泛而久远地流传。证严法师说:“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不是鞭打别人的鞭子。”对我来说,相机是赞叹的工具,不是批判的利器。  我喜欢拍真挚、美善的事物,假的、恶的、丑的,我就不拍。无论到哪里,我都努力去发现那里的好,不愿意揭疮疤。没有对象就没有照片;我始终认为尊重对象是摄影的根本伦理。对象允许我拍,就是对我的信任;我不但不能辜负这份信任,还应该运用我的专业训练,在呈现他们的可贵之处时,帮着再加一点分。  达悟族人终其一生与海洋为伴,天人合一的性情在此时此刻彻底绽放,像是呼唤着祖灵,又仿佛在与大地万物对话。尽管这一回是为了酬劳而表演,她们的单纯与本真却丝毫无损。倒是应我们之请在日光下祈愿,不知会不会泄漏了跟月亮之间的秘密。  我在教堂打尖过夜,发现很多父母在外的孩子都把这儿当家,由吴神父辅导他们的课业与生活。告别时,三个男孩靠在教堂窗边朝外望,仿佛生怕错过了终于回家的亲人。我拿出相机,把一旁的耶稣画像也框进画面,以我的方式为他们祈祷。  大孩子见我盯着空椅子出神,一屁股坐下,叫我帮他拍照。小的见状,也一跃而上杂物堆,从后面掏出玩具手枪现宝。小小的他以为有枪就是有力量,不知得等到多大年纪,才能明白有信仰方有力量。  新事物永远不愁不来,旧文物一旦被破坏就回天乏术了。每个时代都有新旧交替的问题,如何保留祖先留给我们的好传统,而又能留给子孙美好的创新,可真是需要智慧啊!  那天很冷,又非假日,老街上没什么游客;平时香火鼎盛的普济堂也不见朝拜的信徒。这位庙祝看来是闲得发慌,才会把这么小的孩子也找来下象棋。不足学龄的小男孩,还得站在椅子上才能看得清棋子、棋路,当得成起手无回的大丈夫。  在社会大众几乎已遗忘了这位传奇人物的此时,《化城再来人》在电影院上映,引起极大的回响,许多人又开始在搜寻他的诗集了。一切都是因缘,都有因果。  他们完全没问我为何而拍,我知道,是真诚使他们信任。我越来越相信:只要以本真示人,就能克服重重樊篱。  我不知道撕裂的友谊对其他三人造成何种影响,对我倒是有正面作用。我终于痛定思痛,辞了电视公司的职务,自组工作室重回摄影岗位,开班授徒、创立出版社、办了一本中英文双语国际发行的《摄影家》杂志……这都是从伤痛之中痊愈过来的收获。在编辑《人与土地》主题时,我将这张只有自己才懂的照片收进来,正是对那段友情的缅怀。一过又是二十年;人生没几个二十年,一回首,两鬓已白;再回首……  我依稀记得是如何向儿子解释的:“信仰,简单说就是非常相信,就像你相信爸爸和妈妈爱你,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改变。同样的,无论发生什么事,你也会爱爸爸和妈妈。永远都不会变的爱,就是信仰。”  展览会场,我发现一位我敬重的小说家在这幅作品前伫立甚久。等我上前招呼,回首的脸庞双眸含泪。我被他的感动深深感动了,这就是文学艺术最大的力量啊:把人世间的感动传来传去!就如同这幅肖像,生命会逝,灵魂不灭!  拍照最令我着迷的是:既能借对象回到过去,又能把握当下的可贵。调整镜头焦距时,人、事、物由模糊而渐渐清晰,曝光在底片、显影在相纸上的陌生人都成了乡亲,深深地烙印在我心田上。吃会,是我童年的美食代表;而走上摄影之路后,一幅幅难得的影像,正是我人生飨宴中的一道道佳肴。  当我热衷文学、绘画时,目视所及只是创作的材料。别人是别人,我是我。但接触摄影之后,从镜头看出去的一切,都在向我提出询问:“你和我有何关系?为何要拍我?你要表达什么?”我要拍出时间、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答案就在其中。  遗憾的是,由于铁路局人员作业的粗暴,当我在台北提货时,领到的是一堆一节节的竹骸。一股不祥的预兆猛然上身。不久之后,鲜少北上的父亲看到这张样片时告知,谢姓竹器匠已寿终正寝。  摄影给了我介入别人生活的正当理由,同时,躲在照相机背后,让现实世界的冲击有了缓冲,纵使是至悲之事也没那么难忍了。  我的人生经验和拍照时对别人生命的体会,已经结结实实地重叠在一起。有时,还真把别人当成自己了。台上台下都是戏;相机前和相机后的人生,都在婆娑世界。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义忠用十三年来他在台湾生活中留下的映像,生动地记录这一段时间中台湾社会向着高成长狂奔过程背后的真实。  ——陈映真  中国大陆有许许多多艺术家、理论家、美学家、出版家、策展人,当然,还有为数不少的文艺名流。可是我们这里没有阮先生这样的角色。怎样的角色呢?我称为“单独行进的人”。  ——陈丹青


编辑推荐

  他是众人皆知的摄影大师,被尊称为“台湾的布列松”,“中国摄影教父”。91年版《人与土地》是他最知名的经典摄影集,二十年后,当他首次写出这些照片拍摄背后的故事,我们发现,他的文字就像他的照片一样,敦厚优美,饱含深沉的乡土情结。在人心浮躁的年代,阮义忠对摄影传统的忠诚守卫以及对质朴生活的执着追寻,使人心生敬意同时,也唤起人们对理想和生长的积极思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与土地 PDF格式下载



当人与土地和谐时——读阮义忠《人与土地》有没有一幅照片,可以反映出人的一生?在没看这本书时,我不敢回答。因为在现代思维里,这问题也许暗藏陷阱,五花八门的摄影技术,高超的后期处理,完全可以变化出令人捉摸不定的光与影。然而,这本书里的一幅照片,只通过简单的技术,黑与白的明暗交替,就让人看到了一个老农妇的历尽沧桑的一生。她端坐在自家门前。她的家像所有如她一样的农妇的家一样,大门内只能看到一片黑洞洞的虚无。可以想象,不到实在看不清,她不会点灯。她的整个身子被皱纹包裹着,灵魂藏在肉体最深处,通过已显浑浊的眼睛,射向外面的世界。在某个早晨或是午后,她的一生被相机牢牢地定格了。她的岁数是七十几,八十几?还是六十几?农妇们过了六十岁,因为长年劳动,过早衰老,几乎猜不出年龄。作者为这幅照片取名《灵魂的肖像》,可谓“一针见血”,虽是肖像,实则是灵魂。我不由想起照相刚传入中国时,国人的荒唐表现,认为这西洋的法术,可以用来摄人魂魄。现在看来,还确实存在这样的功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这种能力,作者算一个。在为这幅照片所配的文字里,作者写道:“展览会场,我发现一位我敬重的小说家在这幅作品前伫立良久。等我上前打招呼,回首的脸庞双眸含泪。我被他的感动深深感动了,这就是文学艺术最大力量啊:把人世间的感动传来传去!就如同这幅肖像,生命会逝,灵魂不灭!”这几乎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视,无论贵贱,众生平等。本书作者以摄影著名,被喻为“中国摄影教父”,2011年,应报纸所邀,执笔道出一组优秀摄影作品背后的故事。一幅照片配一篇散文,照片质量自不需说,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历经三十几年,都是经过时间检验过的。惊喜的是他的文字,估计是受了镜头语言的影响,无论叙事还是抒情,都以简洁有力为标准。哪像如今的专业作者,为了挣稿费,写起来毫无节制,拉拉扯扯,一发不可收拾。全书以《人与土地》为题,共分“成长、劳动、信仰、归宿”四个单元,共八十幅照片,八十多篇短文,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八十幅照片摄于1974-1986年的台湾农村。如今结集出版,又有了另一层更加深层的含义。近三十年,人类文明突飞猛进,各种思潮汹涌来袭,农村文明,乡土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与土地的关系,异化成单纯的利益纠葛,到处开发地产,照片里那些乡村景色,如今已经很难寻到。作者所摄虽是七八十年代的台湾,可我总似乎能找到家乡的影子。“成长”中的《美浓,回家的小孩》,一个穿着夹克的小孩,骑行在乡村的小路上,不远的村子里,有烟升起。这多么像我当年上学,沿着河流,骑着笨拙的单车,不远处的村子里正升起缕缕炊烟。再看《告别童年》中站在刚刚收割好的稻田里的小孩子,他身上穿的背后开叉的西服,哪个小男孩没有穿过?还有“劳动”中的一幅幅劳动场景,是不是依然可以看到家乡的影子。证严上人说:“故乡有两种意义:一种是躯壳自我的故乡,另一种是心灵自然本性的故乡。”对于心灵的故乡而言,他人的故乡也可以是自己的。“信仰”一章读起来有点陌生,隔了千山万水,因为信仰而约定的风俗,看起来新鲜而让人敬畏。“归宿”一章最令人震撼,前面所说的《灵魂的肖像》就是里面的一篇,关于生与死的哲学拷问,几乎出现在每一幅照片里。对了,差点忘了介绍,本书的作者叫阮义忠,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从勒口上的照片看是个和气的老人家,从所取得的成就看,又是个了不得的大家。《人与土地》,作者阮义忠,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2月版


台湾乡村的影像记录《人与土地》

因为学美术专业,所以挺喜欢摄影,在上学的时候,我在班中摄影的水平还不错,同学结婚一般都是我去照相。喜欢摄影所以也没少看摄影方面的书。家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与土地》类似的摄影专辑。但是这本书和绝不仅仅是一本摄影书,里面还流露出作者阮义忠摄影以外更多的东西。

阮义忠是台湾的摄影师,三十年来一直在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着台湾乡村的生活。多数摄影师更在意的是摄影的美和力量,但是在《人与土地》中看到的更多的是那种原生态的影像记录。阮义忠说艺术手法要灵巧容易,要朴拙可难,一切感觉的锐角都磨平、磨润了,离拙见近了。其实艺术家如果在靠技术来吸引你,那么他就还停留在第一层,如果他开始用内容本身来打动你,那么他就更上了一层,如果他竟然能够用内容打动你的同时,也表现出完美的技术来,那么他才能站到最高的那层。

在阮义忠的摄影中真正吸引人的并不是技巧,而是那些照片中的人,还有人背后的故事。阮义忠在照片的背后留下的文字远远比照片更吸引我们。摄影家一般都不善写作,阮义忠例外,这么成熟的文字让你想象不出竟然出自一个职业摄影家的手下。完全可以离开照片,写一本散文集。但是阮义忠的散文又怎么能离开了他的照片呢?这也是他文字的土壤和根基。

看了他的图片和文字,就看到了台湾乡村的一份历史记录,也同时看到了一份阮义忠自己的摄影历史。每张照片都在阮义忠的叙述中变得更生动,更有神韵,你也跟着他的叙述好像一起回到当年,回到现场,看着他如何拿起相机,如何挑选角度,如何按下快门。

里面有几幅照片我最喜欢,有一家五口人还有一条小狗走在路上,形成一份特有的构图。还有那个跪下磕头的妇女,被阮义忠抓紧时间过去偷拍了下来。里面最让人心动的是孩子们的眼睛,都那么明亮,那么有神。摄影师们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看到的一切,但是却最容易忽视的是自己,所以我们很少能够看到摄影师们本身的照片,在书的最后,我们终于看到了阮义忠的真面目,挺典型的南方人。就是他一直在关注着被很多人遗忘的土地,还有土地上面勤劳朴实的人。


《人与土地》是“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最著名的摄影系列,拍摄于1974年到1986年,曾在国内外诸多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


作者用图片记录下了生活的形态,添加文字发表了人生的感悟。所以用“影像生活,写真人生”来形容这本书再恰当不过了。作者把本书分成了四大主题“成长”、“劳动”、“信仰”、“归宿”,这也充分体现了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作者说日语中的“写真”一词非常好,我也有同感,它准确地表述内容也准确地表达意义,这就是汉字的奇妙之处。很多的日语词汇只要意义差别不大我们就愿意直接拿来使用,大概也是这个缘故吧。

本书图片的水准很高,文字也很棒。书中的摄影作品集中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全部是黑白画面,记录了台湾乡土风光及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被称为“对台湾乡土人情的最后一瞥”。文字是对摄影作品的解读,每一则小文都包含了一个幕后的故事。许多语言是自己的感悟也是对都市人的劝告,就像作者说的很多都市人到想想猎奇,总是把苦难当成浪漫看,而不是把镜头对准乡下人的日常生活、洗洗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最让我感慨和印象深刻有三幅作品:第一是《深山小学的算术课》,如果作者不说,我们恐怕只能看到了孩子们学知的认真,而并没有发现黑板上的测验题算错的竟比算对的多,就在作者哑然失笑按下快门的时候,苦涩中多了一分快乐。第二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图片上满满地都是孩童的脑袋,神态各异,表情各异。如今他们都已经成为社会各个层级的中年人了,叛逆的小孩总会长大,如果有人帮助他们记录了成长的痕迹,他们还能看到这些痕迹并能从中找到自己,将是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一件事情啊。第三是《永远的老师》,看到这幅作品的时候,我在想作者到底拥有一种怎样的人格魅力呢,竟然能让陌生的老汉自愿选择坦诚面对镜头?——除了真诚,我想不出别的理由。

作者谦逊感恩,每逢绝佳的照片就说是上帝帮忙按下了快门。这样的答案或许不能满足摄影爱好者的对于摄影技巧的好奇心,却是作者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不过,在《月光下的好故事》中,作者还是毫不吝啬地分享一个在月夜里也能拍清背景的技巧,让人大开眼界。就像作者自己说的,他并不需要再用摄影证明自己的艺术成就,能够长远地感动读者的是他人文主义的温暖视角。


写照:吾乡与吾民
评《人与土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民走进了城市,离开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而乡思、乡愁随之而生,成为了每一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生的很重要的感情寄托。这种寄托经常是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回忆、对于那个成长环境的怀念,这种感情的浓烈程度随个人而异,但一旦遇到什么场景或者人物,都很容易勾起自己对于过往的回忆。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台湾,在这本《人与土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上个世纪70、80年代台湾农村的生活环境,每一张照片都是尽量地避免工业化的纷扰,而突出体现大自然和广大人民的安宁;也可以通过作者对于这些照片的解读,了解台湾农村在那个年代的状况,也读懂在作者心目中的一些感情。用作者的写实之“写”和他拍摄照片之“照”,让我们读到了那个年代台湾农村的真实“写照”。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互动,感受到感情与现实之间的互动,以至于在欣赏每一张照片之后,总会让我们对于农村生活的触动,对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感动。作者从农村长大成人,而后在城市中打拼;当他有所成的时候,又开始工业化的角度,去深度挖掘远离工业化社会的自然中,那些感动人的场景和人物,我们说这也是文化的一种反哺。而作者也在这种挖掘中回忆了自己的过去,丰富了自己的感情,对于付出者来说,这是一种自愿付出的幸福,也是沉浸在过去甜蜜感情的幸福。就像作者所说:人的一辈子莫不就在离家与返乡的路途上摆荡么?那末,这种回忆自然而然成为了每个“流浪儿”的幸福了。

吾乡与吾民,缠绕在乡思上的两个主题,让人在回忆的心酸中感受人生的幸福。通过近距离的接触,用摄影留住这些场景,用那一瞬间见证永恒,用最浅白的图画留住最真挚的感情,我想也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了。在每一张照片中,风景和人的互动,就是最好的动静结合的张力;通过照片和回忆的交织,形成最优美的感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我们怕如今的现实会冲淡过往的感情,我们怕我们记忆中美好的回忆会遭受到破坏。在这本《人与土地》中,作者却大胆地走进乡土,走进自己的唯美世界。

PS: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大幅(2页)的照片,因为中间的装订,让读者无法全面感受场景,图片的效果大打折扣,可谓是本书的一个需改进的问题,还请编者考虑。
2012-3-11


阮义忠摄影之初的作品,能看到台湾乡土社会的一些景象记录,非常好!应该是因为书的成本问题,照片并没有完美再现,有点可惜,但仍然能让人震撼!


看到照片,再看到文字,就晓得为什么把阮义忠称作中国摄影教父是当之无愧了,里头的深度不是那些华而不实,观念先行的所谓大师能比的。一句话,人文摄影爱好者必备!


台湾阮阮义忠先生所著。一本纪实摄影的书,记录了台湾社会一个历史阶段的身影,透出作者的人文视角的细微和朴实。值得一提的是,阮先生的文字也是自成一家,平实而不华丽却又极富感染力的叙述,背后是一颗欢喜的心。


“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最著名的摄影系列,值得一读。


摄影家与摄影师或者摄影爱好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通过一幅作品表达立场和观点,而且总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阮义忠的讲故事的能力和拍的图片一样精彩而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摄影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情怀。阮义忠的作品能打动人,就在于此。


在摄影技巧上阮义忠老师自然很好很出色,但文字过于平淡,只能算是对照片产生过程的一种解释吧


阮义忠的第一本书吧,写的很不错,人文摄影,很有意思!


关注台湾80年代农村社会原生态的视角,对比现今之中国大陆农村的现况,触发当下摄影的视角应有更多的关注及思考,阮大师始终以真、善、美的主题去记录、发现美好的瞬间,值得珍藏。


一直都有关注阮老师的微博,他的文字总能给人安静地力量,虽然只是对一些生活小事的记录,但是传递的是阮老师对生活的用心。“惜物惜福”,“只要心静一切都会定”……有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文字和摄影。于是再去翻看老师的这本书,真的是感受到了不愧为摄影大师级的人物,对他所热爱的土地上的细微观察,动情捕捉,才有那么惊人的一幅幅作品。整本书浓浓地传达了他对自己所生所长的土地的爱!印象深刻,强烈推荐!


书中所有的照片都拍摄于三十多年前,那时台湾大部分的地区还保留着务农的生活状态,被拍摄的乡间农民与大陆的普通的农耕者并无二致。人们敬畏天地,懂得感恩。那些旷野、稻田、山峦、河涧,处处都透露出人与自然地和谐景象。几十年过去了,照片中的大部分场景已经不复存在,被拍摄的孩童早已度过而立之年,那些迟暮老人大部分也已不健在。也许再过三十年,很难再找到一块没有受过化肥污染的纯净土地,宁静淡泊的环境也会被旅游业冲刷成喧闹庸俗的观光地,我在感激作者的同时,也不禁担心起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来。强拆、乱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稠密人口,古都早已面目全非,而我们留给后代的究竟能有什么?!


中国黑白摄影教父,与布列松尚不能一比


作为台湾本土摄影家,他用激情拍出了家乡的真实风貌,表现出了对家乡的真实热爱。现在大陆摄影器材可以说档次越来越高,但镜头对准什么来拍?很多人迷茫了。向作者学习吧!


七八十年代的台湾,相当于九十年代的大陆吧,处在一个巨变的又保持着单纯的年代。很棒的黑白摄影,装帧是活脊锁线胶装,和黑白照一样纯粹实在。值得收藏。


摄影图片很平淡,文字描写也很平淡,人与土地也很平淡,但是在这个平淡的土地里,我看到了顶天立地。


阮义忠的人与土地,久闻大名,终于收入囊中。真好。


大师的经典作品集,此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每幅图片所配的图说,作者不仅摄影厉害,文字也很好,读着很舒服。值得收藏的一本书。


纪实摄影产生背后的故事,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让人感动的。


摄影作品已足够让人端详不够,再加上摄影创作时的心得(竟是以美文呈现),超值!对于耍了多年摄影的鄙人又有了重新认识摄影的机会!


配合作者的说明来看摄影作品,可以更加体会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


大师的摄影就是不一样啊,学习中。。。好评


只是知道阮义忠是上一代人的偶像,不得不说,我看到他的书和不少作品后,可以确认,他也是俺的偶像了。李永平的书是大师级的,但是上卷啊,赶快找货吧,嘿嘿。


阮义忠作品,不多介绍了,必买的.


不管是摄影还是文字,都带有一股浓浓的乡土味,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阮义忠的书都值得购买阅读。


我们应该相信阮义忠的字,正如我们相信他的影像


阮义忠~


纸质非常好,摸着很舒服。很朴实无华的文字,没有华彩雕琢,就像厚实的一抔黄土,却直达我们的根基。真正的情感是深沉,而不是呐喊。黑白照片,真实用心的话语,见证了一片土地上,人的成长、劳作、信仰和归宿。


既喜欢文学又爱好摄影的可以选择。


很好的一本人文书籍,对摄影很有启发和帮助。


相当记实的一部摄影文学书籍,很好。


摄影艺术的享受


作为土地的儿女,从图片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土地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中间的文字,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心理状态,看着照片,读着简短的文字,这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生活的细节在镜头前栩栩如生,人文关怀,深沉。土地,有地平线,土地,让人回归的家园。


看看台湾乡土的在镜头下的纯真


不仅是神来的照片,其文字更是富有历史文化内涵,记录保留了30年前台湾乡村的原始纯朴景象,值得购买。


这个商品不错 值得拥有,一本朴素的 基于生活的人与土地


告诉你当下中国关于土地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普通纸印刷,印刷效果不错,很清晰。整本书采取一页图片配一页文字的形式,文字是对图片背景的详细描述。整本书反映的是台湾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乡村的状况,看评论说不错,不过看后发现这本书实在是不对我的胃口。


虽然书名是《人与土地》,但是,诉说的应该是土地和人的故事。人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征服土地呐!


书图文并茂 讲述的都是台湾最质朴真实的生活。


是新书,包装得很好,读读别人用文字和照片记录的生活,别有韵味。


一个失眠的夜,看完这本书,虽然没有长期在农村生活过,但儿时和哥哥们在农村捞鱼,放牛,收甘蔗,挖花生,田间影院,过去的日子越来越远,却突然间清晰的浮现眼前,逝去的不仅仅是青春,还有人和土地的距离。


深深地被书中的照片及文字所感动,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黑白照片质朴,纯真,人性关怀。老师的书一本都没落下,等待正方形的乡愁。


6星是给作者的,书的照片和文章都饱含感情。但,如同之前几位说的,跨页图片确实看着不太给力。


这本书很赞 看了二十位人性见证者才决定买这本书的 很喜欢阮老师的文笔 照片被文字补充的更加丰满 期待他的新作


每一张照片后面都有个故事,可能光看照片看不出什么,要看了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地读懂作者的意思。


无论是照片还是文笔都很独到,打动人心。难得的好书~!


审视人生 解读生命 从脚下的土地开始
成长 劳动 信仰 归宿


从农村来的,回味下不舍的土地


作者很详细地将每幅照片的创作经过记录了下来,给后人学习借鉴。


文字很让人安静。有些照片分成了两页,破坏了照片的整体感,有些遗憾。如果是彩色照片,书的版式还能大些就更好了。


分享每一张照片背后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台湾的昨天,就是中国某些时候的今天


在一次南都报中看到阮老师作品,一开始觉得浮躁的现代社会里谁会停下那几秒钟来思考一幅纪实黑白相片,静静思考一番,感觉方寸图像里有对话有故事有思考,所以我需要更深一步了解


重点不是照片本身,而是寻找画面的过程


刚收到货,随便翻了几页,看了几张照片,就发现很喜欢!
慢慢看!


阮老的照片好,文字功力也不错!推荐推荐!


照片和文字都很美,值得阅读


每一幅照片都附带有作者的简短说明,只是照片的印刷质量算不上精致,而且这种小开本的书籍,很多跨页的照片看起来没有韵味,大打折扣。不过还是内容很好的一本书。


配合很多图片讲述照片的故事,不错


重现原生态的生活,审视之前的道路,思考未来的方向。


散发着台湾的泥土气息


台湾制造,值得信赖!


书很好。装订有小问题。有几张照片分成2页,夹缝处严重影响观看。


无时无刻不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照片配文字,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人生!


所附照片,第一眼觉得没书评那么好。越读越觉得有味道。


印刷还好,但大幅的照片分作两篇印有点讨厌


很好看 中间的图片虽然都是黑白的 但都是20
0年前的 很珍贵哦


此次买的一批书里,只有这本与将勋说红楼梦及窗边的小豆豆和my way 6是买了不后悔的!这才是文学作品,不是随笔,是创作!极好的一本书,一幅小照片配一小篇文字,极容易就把你带进了他的世界,他的价值观里,让你感动之余,只余感动!好书!


作者文字平和,图片很精彩。是一幅幅的人生


用镜头记录时代人文的状态,值得我们关注


平平淡淡的生活带给我们的震撼!


描述了上世纪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不错


大师不愧是大师!!!


一定会收藏。以前看过他写的散文,比这里面还细腻 。


在浮躁的今天 在看看此书 宁静些吧


一直很喜欢黑白影调的图片


黑白的,古典


帮人买的,说图片拍得很好


刚买就发现同事也买了,看来这书很不错哈!很期待


写的挺好的,拍的也不错。很有人文气息,可惜要包装印刷再精美点就好了。


感性的文字配上那些颇有时代感的图片!好书!


排版不错,读起来非常爽,文字+图片的力量,非常好。


好喜欢里面的图片,还有叙述的故事


从一幅图片能读出一个故事


书很好,以前看过,买本收藏。


阮先生的图文都是值得收藏的


不错,很不错,非常不错~ 值得收藏~~ 


透过影像思考人生,显示出更深的人文关怀


开本有点小 看着费劲儿,不过仍然很经典!


图文并茂的经典之作,封面设计的不错


经典的人文纪实影像!印刷精美,文章耐看,图像震撼!


阮文忠一直就知道,许多年前曾经见到过一本,书名是忘记了,一直很喜欢他的作品,如同喜欢杨德昌的电影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