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唐诗鉴赏大全集(上下)

丁敏翔,白雪,李倩 编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

丁敏翔,白雪,李倩 编著  

页数:

全2册  

字数:

1315000  

内容概要

丁敏翔和白雪等编著的《唐诗鉴赏大全集》在参考前人成果、顾及唐诗发展脉络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等要素的基础上选编而成,所选诗作既有出自大家之手、流传千古的名篇,亦有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是目前唐诗选本中最为全面的作品之一。为了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唐诗,除了收录原作以外,书中还对每位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介绍,并对每篇作品的写作背景、艺术特色、创作技巧等进行了细腻生动的解析。
心中华彩,笔下珠玑,《唐诗鉴赏大全集》选诗经典、译文准确、赏析优美,是阅读、欣赏、学习唐诗的理想读本。一书在手,让你轻松领略唐诗的华章。

书籍目录

虞世南
王绩
王梵志
寒山
骆宾王
卢照邻
杜审言
王勃
杨炯
刘希夷
李贤
宋之问
沈佺期
贺知章
张若虚
陈子昂
张九龄
王之涣
孟浩然
綦毋潜
王昌龄
王维
……
唐彦谦
王驾
花蕊夫人
太上隐者
翁宏
张泌
捧剑仆
孟宾于
安邑坊女

章节摘录

  第一首描写的是他刚回到家的一个场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衰”是稀疏衰落。少壮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到了年纪老大才又回到这里。故乡的口音没有改变,头上的毛发却已掉得稀稀疏疏没了几根。风华正茂时离家外出,多年为官也算是尽享荣华,终还是又回到这别去50多年的故乡。乡音无改是自己怀念故乡不愿把它改变,但阻止不住韶年逝去变老的脚步,世事变换、人生苦短的情绪不免涌动于诗人的心中。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情况;第二句的“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进一步抒发自己深深的感叹,并为下文的“应识而不识”设下伏笔。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处“儿童”可以解为童子,也可解为诗人自己儿童时候的玩伴。后一种应是诗人的本意,这就可以如下理解两句全意:少小时在一起玩耍的亲密伴侣,此时也已老矣,见到我已经认不出是什么人,竟含着笑问,这位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啊?“笑问客从何处来”,是陌生地、怯怯地问出了客人从哪里来。这是重重的一问,长年在外,魂牵梦绕的故乡藏着无数童年的回忆,如今终于回到了阔别的“家”,然而这里已经变得陌生,儿时的密友认不出他,“家”已经不知道他是谁。“家”人这一问,对这名老归的游子的心给予了重锤一击,自己残年衰朽的愁情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一问中。  人生老去、时不可逆的叹息充溢在字里行间。全诗口语化的表述,却生动形象,画面感极强,让人仿佛看到一名老翁颤巍巍敲开了一扇柴门,里面同样的老翁开门愣怔,不识来者。诗的共振性极强,尤其年长之人更易体会,千百年来这首诗最易引人共鸣。  第二首描写的是诗人到家以后的情况。  “离别家乡岁月多”,第一句与前一首意同,说明自己离家已经太久了。第二句“近来人事半消磨”是指到家以后在亲友的口里得知家乡种种人事的变化,叹息这一期间故人多半已离世,不免悲从中来。  三、四句:“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人对着家门前的镜湖发出了感慨。镜湖在唐越州(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诗人的家就在湖边。这两句是说虽然阔别已久,但门前春天里的镜湖水却如前一样波光粼粼。湖波不改,但人生代代,生生死死,人终将老去。面对这50年依旧的湖水,想着不远的将来被时光“消磨”逝去的会轮到自己,诗人感慨不免愈加深沉了。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生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以动人的情感将春、江、花、月、夜及其各种相关景色融人在月光的笼罩下,并在营造意境的同时,从这令人心驰神往的良辰美景中阐述了深奥的人生哲理,构成朦胧深邃、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人开篇就描绘了一幅温婉动人的春江花月夜景图。浩瀚无垠的江潮,就像大海连在一起,这时候一轮明月随着潮水的涌动渐渐升上天空,无垠的江潮滚滚涌动向前,在月光的照耀下更显得气势宏伟,景象壮观。作者用一个“生”字便把明月、潮水写得灵活生动起来,为广阔的夜景增添了无穷的生命力,也为后面所讲的哲理埋下了伏笔。  皓月当空,照耀千万里,每一处江水都在明月的笼罩之下。江水蜿蜒曲折地向前涌动,带着读者绕过花草丛生的芳香原野,撩人的月色倾泻在岸边的花树上,仿佛撒了一层白雪。至此春、江、花、月、夜诗人已经全部点到,妙笔一挥就把江月闪耀下的夜景勾勒出来,紧扣题面。在月光的洗涤下,人世间的一切景物都随之熠熠生辉,银光薄雾缭绕之下,平凡的景色立刻披上了梦幻的色彩。皎洁的月光下,似乎感觉不到“流霜”飞舞,岸边的白沙也看不见了。开头八句,作者用细腻的笔法,由远及近,慢慢将目光聚焦到一轮明月上,银白色的月光洒下来,天地宇宙瞬间变成了一个幽静甜美的神话世界。  在宁静而纯洁的境界中,诗人自然而然地陷入了沉思,进而俊才飞驰,思考着宇宙的奥妙,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宇宙是无限的,人生是短暂的,这样的主题难免使人悲伤。但诗人并没有一味沉浸在这种难解的悲情中无法自拔,而是想到人类会世世代代无穷尽地发展下去,而汹涌澎湃的江水和当空闪耀的月亮年年岁岁都是相似的,无穷的人类传承将与江潮明月永远共存。  这种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探究,张若虚并不是第一人,早在魏晋时期的诗歌中便有了。阮籍《咏怀》中既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尘露生命短暂,但天道却悠悠无垠,不免透露出悲凉的意味。但张若虚却摆脱了前人的窠臼,认为个人的生命虽然只有区区几十年,但人类的生命力是无穷无尽的,诗人并没有被忧伤、绝望绊住,他从瞬间的伤感中跳脱出来,表达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从前面的思考中进一步想到,人生世世代代相继,这江月也是年年相似,一轮明月下,江潮无期无限叉无声无息地在此翻涌,是在等待着谁吗?如果在等待却难以遂愿,因为江水总要无可奈何地随着江海大浪向前奔腾而去。诗人将意境由景人理,再由理及人,自然、宇宙、人生、情感都融汇在笔下,引出下面要写的人间爱恋、两地相思。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由春夜的景色写到妇人与游子的相思之情。飘飘远去的白云就像游子一样,远在千里之外,行踪不定,音信杳杳,这里诗人先用景物比喻、寄托相思之情,完成由景向人的引入,十分巧妙。悠悠飘远的白云、舟楫停泊的岸边、随风散落的枫叶,每一个都是离别分手时刻常见的景物,想来未免使人伤感。触景生情、睹物恩人,这景物是普遍的,而这离愁别恨又何尝不是哪家都有的呢?一种相思,几人离愁,诗人用设问的形式使诗情回环往复,曲折委婉。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


编辑推荐

丁敏翔和白雪等编著的《唐诗鉴赏大全集》内容简介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唐诗所奏响的伟大乐章无疑是中国诗歌的最强音。唐代是诗人辈出的时代,唐诗所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更远远地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举凡国家时事、民生疾苦、生产劳动,歌舞艺术、自然山川、绘画书法、宗教礼仪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被收入在诗人的笔下。这一切便构成了唐诗特有的丰富内涵。 唐诗的形式丰富多彩,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而且大大拓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五言、七言古诗之诗体,而且开拓了叙事言情的鸿篇巨制。基本上形成了包括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内的六种诗歌形式,用韵讲究对仗和平仄,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极具美感。有唐一代近300年,涌现的诗人有2000多家,流传下来的诗作近5万首。当时的诗坛可谓是千红争奇、万艳共荣。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唐诗鉴赏大全集(上下) PDF格式下载



很厚实 物美价廉 赏析也不错


这本《唐诗鉴赏大全集》是给学生买的


还不错,停超值的。


闲来无事背背唐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