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

杨素梅 编 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

杨素梅 编  

页数:

243  

字数:

240000  

内容概要

  《“小橘灯”非遗文化普及读本·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曲艺杂技卷》包含全国各地的上百种曲艺文化遗产,这些曲艺杂技形式在物质文化生活极度丰富的今天多半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义务去了解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精粹,让这些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永远流传下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华北地区
北京市
天桥中幡
抖空竹
京韵大鼓
天津市
京东大鼓
天津时调
河北省
西河大鼓
木板大鼓
乐亭大鼓
苏桥飞叉会
吴桥杂技
山西省
潞安大鼓
襄垣鼓书
内蒙古自治区
乌力格尔
第二章 东北地区
辽宁省
东北大鼓
东北二人转
吉林省
朝鲜族三老人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木板书
第三章 华东地区
上海市
锣鼓书
独脚戏
浦东说书
江苏省
苏州评弹
扬州评话
扬州清曲
……
第四章 中南地区
第五章 西南地区
第六章 西北地区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这张玉春本来就是武林高手,由于参加过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被朝廷通缉,不得不避乱于北京白云观。没想到,在道士韩屏山处学得飞叉技艺。来到了苏桥后,张玉春收苏桥人靳晓轩为徒,并寄居其家。靳晓轩从张玉春处学到了很多武术,其中就包括飞叉技艺。 靳晓轩的徒弟是靳文斌。靳文斌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悟性很高,先后学过太极、形意、八卦等各种拳术。他承上启下,把师傅所传飞叉技艺融会贯通,加以改进,并把自己之前学的通背、太极、形意等各种拳术融了进去,创造出了一种灵活多变、动作高巧、花样优美、套路繁杂的花叉表演形式,可谓苏桥飞叉会的创始人。靳文斌飞叉技艺单传,只收了一个徒弟靳月亭。 靳月亭,又名靳小泉,悟性也很高,再加上他的勤于练习,经过多年努力,可以说把飞叉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个时候,在民间已经开始兴盛飞叉表演,人们把这种表演称之为飞叉会。不过,这些飞叉会表演形式都很简单——就是有人一边表演飞又,有人在旁边以鼓、钹等打击乐做伴奏。 民国时期,靳月亭因生活所迫,到沈阳卖艺,由于表演飞叉会技艺高超,名气特别大,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叉”。后来,飞叉会艺人知道了自己这技艺的不足,为了迎合市场,他们吸取了一些曲艺的精华,飞叉会开始有了具体的情节和内容。飞叉会最有代表的是《五鬼拿刘氏》。说的是唐代有一妇人刘氏早年丧夫,养有4子。刘氏信佛教,常年在家中供奉佛祖神位,香火不断,可是后来,他的儿子们却纷纷病故,刘氏迁怒于佛祖,怒砸神位。阎王知道了这件事情后,特别生气,派5个鬼去捉拿刘氏。但刘氏经常修行,已成半仙之体。5鬼手持钢叉,费了好一番工夫,才把刘氏捉获,押送到酆都城。 飞叉会技艺基本技巧有:“迎面花”、“手串儿”、“鲤鱼挺身”、“倒流水”、“四踢(前后左右)”、“软硬高矮四踢”、“反正打叉”、“左右打叉”、“单手打叉”、“双手打叉”、“水磨”、“金丝缠腕”、“单指纺线”、“小鬼推磨”、“倒拉瓜秧”、“就地十八滚”、“苏秦前后背剑”等。四项绝技为:“旱推磨”、“掂金钱”、“大背剑”、“硬鱼挺身”等。 苏桥飞叉会与其他地区不同,表演有单、双叉之分,叉头有单、双叉头之分,可单人耍,也可双人、众人耍,一人耍双叉,两人耍三叉等。 1951年,中国民间曲艺慰问演出团将赴朝慰问志愿军,团长常宝垄(艺名小蘑菇)亲自到苏桥找到靳月亭,邀他赴朝演出。到丹东后,因得严重痢疾滞留丹东未能成行。回来后传苏桥弟子狄希彭、赵景田等14人及霸县王树芳、王克艺、范景全、高寅等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为狄希彭、赵景田,21世纪初二人还在继续传艺。


编辑推荐

  《“小橘灯”非遗文化普及读本·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丛书内容翔实、语言生动、图片精美、信息量极大,几乎涵盖了所有已被评为非物质遗产的中国文化项目,它是广大青少年课余阅读的理想伴侣,能够帮助青少年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粹。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让我很失望,文化遗产应该是有着文化渊源的,这本书里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