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伦理学纲要

李泽厚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

李泽厚  

页数:

195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伦理学纲要》是从我著作中有关论议伦理学的部分摘取汇编而成,它们分别写于世纪交替以来的不同时日,这次汇集未作改动,加一短文《新一轮儒法互用》作结尾。  这些属于不同岁月的文字合成本书,形式结构上便自无系统条理之可言,而且还有不少重叠雷同反复陈说的地方,但内在脉络和论证说法倒相当一贯,而且不断有所补充扩展。总的说来,就是在中国传统情本体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视角下,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道德作宗教性与社会性二分,人性作能力、情感、观念三分,提出“共同人性”、“新一轮儒法互用”等来讨论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虽然挂一漏万,但自以为甚为重要。  我曾为突出特色而片面地说过,中国哲学是“生存的智慧”(如“度”的艺术),西方哲学是“思辨的智慧”(如Being的追寻);十多亿人口和五千年未断的历史是前者的见证,迅猛发展的高科技和现代自由生活是后者的见证,各有优长和缺失。我所想探究的,正是中国传统的优长待传和缺失待补,以及如何传如何补,我以为“转化性创造”是关键。这对我来说,就是以孔老夫子来消化Kant、MarX和Heideg-ger,并希望这个方向对人类未来有所献益。  由于各种主客观制限,我的文章大多匆忙写成,未及锤炼,是以论证疏略,语言平浅,资料不多,概括稍快。诸作如此,本书亦然。但钩元提要,别见洞天,旨意深淳,自成一统,亦不遑多让。“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为多代学人所深望,亦拙诸作所向往,幸希读者三留意焉。

内容概要

《伦理学纲要》是从我著作中有关论议伦理学的部分摘取汇编而成,它们分别写于世纪交替以来的不同时日,这次汇集未作改动,加一短文《新一轮儒法互用》作结尾。

作者简介

李泽厚(1930-)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1954年毕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西根大学、科罗拉多学院、斯瓦斯摩学院客席教授、客席讲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讲座研究等职。1988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著有《批判哲学的批判一康德述评》、《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历史本体沦》、《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等。1991年后旅居美国。

书籍目录

序内在自然人化说两种道德论 第一节 经验变先验  Ⅰ宗教性道德  Ⅱ“礼”源于“俗” 第二节 现代社会性道德  Ⅰ形式正义和普遍性  Ⅱ自由主义的问题 第三节 西体中用  Ⅰ善恶与对错分家  Ⅱ“天地国亲师”关于情本体 一 心、性为本还是情为本  Ⅰ道德律令与理性凝聚  Ⅱ宋明理学追求超验的失败  Ⅲ道德的人是“最终目的” 二 什么样的情  Ⅰ亚伯拉罕的杀子与中国的孝一仁  Ⅱ“未知死,焉知生”与“未知生,焉知死”答问 一、情本体、两种道德与“立命”(2006)  Ⅰ人性能力  Ⅱ权利与善谁优先  Ⅲ“道始于情  Ⅳ立命:上帝拯救还是自己拯救 二、谈“恻隐之心”(2007)  Ⅰ道德心理与社会生物学  Ⅱ“共同人性”的三方面 三、再谈理性与本能(2008)  Ⅰ动物本能与人类理性  Ⅱ能力、情感与观念  Ⅲ两种道德与儒学传统 四、新一轮“儒法互用”(2009)  Ⅰ善是什么  Ⅱ和谐高于正义

章节摘录

  那么,这种“宗教性道德”究竟从何而来?如果相信上帝,那么它们应都来自上帝。但如果上帝只有一位,世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教派、不同的信仰而且常常争斗不休冲突不已呢?当然,上帝的事情是人所不能理解、不能过问的,那就不必问、不该问。但是假若有怀疑心有好奇心而偏偏想问,该如何办呢?  上帝不会回答。人们只能试图回答。我的尝试回答是:宗教性道德本是一种社会性道德。它本是一定时代、地域、民族、集团即一定时、空、条件环境下的或大或小的人类群体为维持、保护、延续其生存、生活所要求的共同行为方式、准则或标准。由于当时的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这种社会性道德必须也必然以一种超社会超人世的现象出现。从图腾时代的动物崇拜到宗法社会的祖先崇拜,从多神到一神,从巫术到宗教,甚至抽象到哲学理论上,都如此。即都以世上人间的各种道德准则、人的行为规范、心性修养,本源于超越此有限人际、生活世俗的“天理”、“良心”、“上帝”、“理性”,正因为这样,人群才慑服,万众才信从。  ……


编辑推荐

  李泽厚谈伦理学  承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之余绪,启伦理学研究之新篇  哲学大师李泽厚先生的封山之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伦理学纲要 PDF格式下载



李泽厚先生的书很棒,但是这个对话体的书,观点有点发散,读起来容易,但是总结起来有点难啊!


书印刷得很精美,不过不像李泽厚的美学书那么充实,书中的观点还是很有见地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