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十讲
2013-3
人民日报出版社
孟鑫 编
《道路自信十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对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进行深度解读,权威论证了道路自信的依据、理论渊源、内涵,并对新时期党员干部如何加强道路自信,《道路自信十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提出了要求,供领导干部学习参考。
孟鑫,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主义发展史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发展史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导言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点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价值和基本经验 第二讲科学发展道路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科学发展道路的形成 第二节科学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科学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 第四节科学发展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道路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 第三节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开辟和完善 第二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三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道路 第一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意义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第三节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第一节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举措 第三节建设美丽中国 第八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节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的方针和举措 第九讲党的建设道路 第一节加强党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二节建党九十多年以来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 第三节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第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瑞典模式的比较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东欧模式的比较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拉美模式的比较 结语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页: 插图: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点,展现了不同于其他发展模式的独特时代价值,同时也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宝贵经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正是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中确定主题 这一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其主要内容是拨乱反正,特征是着重从总结历史经验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978年12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宣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对这条道路的主要特点第一次作了初步概括,共十个方面,它们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框架,成为我们党继续探索这条道路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党中央强调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行体制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开始形成后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思想,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在拨乱反正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郑重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开始自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确定主题到初步开辟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确定主题到初步开辟阶段。这一阶段中党在理论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十三大报告指出,“第一,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构成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石;十三大报告还概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二个观点,使这一理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二是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思想,这个论断实际上是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环境问题;三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这些变化冲破了旧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开始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六大。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从九个方面作了新的概括。党的十五大明确地把这一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大紧紧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深入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本书是人民日报出版社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论述,组织编写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丛书”系列之“道路自信十讲”。本书的框架结构和写作提纲由孟鑫、杨玲玲确定,作者均为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的教师。参加编写工作的有:孟鑫(导论、第一讲、第四讲、第七讲和第八讲)、杨玲玲(第二讲、第三讲、第六讲和第九讲)、武晓超(第五讲)、徐浩然(第十讲)。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和吸取了学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在此对相关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感谢!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宋娜主任、宋辰辰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本书难免有疏漏或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二零一三年一月于北京
《道路自信十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是人民日报出版社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论述,组织编写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丛书”系列之“道路自信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