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万世的旅人"泰戈尔

魏丽明等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3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魏丽明等  

页数:

301  

字数:

396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的写成,并非一气呵成,有着近十年相对完整的构想。近十年来,笔者参著了《泰戈尔文学作品研究》一书,参编了汉英双语的《泰戈尔与中国》一书,并多次开设泰戈尔研究专题课,和选课的学生们一起沉浸于泰戈尔世界的丰富多彩中。笔者多次到印度和孟加拉国参加纪念泰戈尔的活动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切身感受到泰戈尔的博大精深和丰富深刻,一次次地感动于泰戈尔对于孟加拉语地区和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2011年是泰戈尔150周年诞辰,热爱泰戈尔的读者和学者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泰戈尔其人其作本身即是一个充满着神奇魅力,具有多层次深刻矛盾的有机的世界。不同国界、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学者读者从不同层面试图接近泰戈尔“本体”,以展现泰戈尔的魅力和自己的发现、阐释和见解。在不同时代不同国界人们的广泛而深入的参与下,泰戈尔及其作品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的精神宝藏。 经过长期的阅读和进一步的研究,本书作者发现:泰戈尔的创作中自觉和不自觉地反复出现一些关键词:如湿婆、莎士比亚、耶稣基督、民族主义、吉檀迦利、中国……最终确定了研究目标并把这些关键词视为探索泰戈尔精神世界的“顶梁柱”。在确定了这些关键词后,笔者把泰戈尔著作中与上述关键词相关的内容分别抄录统计,试图通过对泰戈尔作品的全面梳理,力求在“量”的依据和统计的基础上,深入展开“质”的分析和开掘,试图做到“准确”、“辩证”、“丰富”,力求接近泰戈尔的原意,努力揭示其精神的丰富,充分辨析其作品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内在矛盾的多面性,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开掘,力求呈现泰戈尔笔下最为重要的意象和观念,尤其是主要关键词所蕴含的神话学、民族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和文学的多重内涵。本书始终贯穿一个自觉的追求——接近泰戈尔本体,再现其心灵的本真面目。 越了解泰戈尔,越走近泰戈尔的世界,越发现泰戈尔如帕德玛河、印度河和恒河般丰富深邃,泰戈尔的世界不是笔者的解读,更不是这本书可以穷尽的,但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阅读和参与,能够在某种意义上丰富和发展并接近泰戈尔本体,展现自己对泰戈尔的理解和共鸣,同时也呈现自己作为阐释主体的真诚和接近泰戈尔本体的努力。 十余年来,怀着探求的渴望,又担负着精神的重担,笔者一直企图接近泰戈尔,认识泰戈尔,走近泰戈尔,为此云游了泰戈尔生活过的世界:笔者多次参观访学于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的祖屋(乔拉桑科,现为泰戈尔印度大学的主校园),抱着朝圣的感情游学于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在印度和孟加拉国朋友的帮助下,还难得有机会游走过泰戈尔一生中与创作与思想都影响极大的东孟加拉(现属孟加拉国)。当亲耳聆听着被视为民族英雄的民间吟游诗人——巴乌尔们激情四射、款款深情地吟唱着巴乌尔歌曲时,当较深入地了解到巴乌尔和泰戈尔创作的关系,尤其是泰戈尔对巴乌尔的热爱和极力的推介时,笔者深切感受到泰戈尔的创作和民间文化的密切关系,更深感自己对泰戈尔的了解的不足。尤其是伫立在西莱达帕德玛河畔,眺望着如大海般气势磅礴,波澜壮阔且一望无际的河面时,笔者更感觉到泰戈尔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面对印度和孟加拉国朋友的热情和期待的目光,笔者曾答应他们,要尽自己的努力更多地介绍和研究泰戈尔。在纪念泰戈尔150年诞辰的特殊日子里,笔者觉得是履行诺言的时候了,因此斗胆向本书的读者献上此书,以表达自己对泰戈尔的不尽的敬意,并热切期待“方家法眼”的指正。 在阅读泰戈尔作品的过程中,常有认同与辨析、理解与误解、感应与隔膜等多种感觉,也常常因为不能抓住泰戈尔之为泰戈尔的独特性而深陷苦恼。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研读,笔者最终把自己的研究、教学和阅读的目标归结为:尽可能把自己所认识的泰戈尔的真实的面目展现给读者。本书笔者自知还不能习得孟加拉语的精妙,在理解泰戈尔的作品时还难免有曲解、误解,过度阐释的可能,但尽可能把自己所认知的泰戈尔介绍给读者,并期待也相信,将来有能力高于本书作者的泰戈尔研究工作者更深得泰戈尔精神的精髓。笔者常常鞭策自己,坚持细读泰戈尔作品的各种文本,努力接触有关泰戈尔的相关论述,尽力与泰戈尔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互动。不求本书的永久性的学术价值,但求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能起到沟通泰戈尔与当代读者心灵的桥梁作用。本书只是笔者十余年来研读泰戈尔的一个阶段总结,不可能完全成熟,所能提供给读者的只是一些可供借鉴的信息和线索。本书也可谓是集体合作的结晶,十余年来,笔者在研究生课程“泰戈尔专题研究”上,有意识地引导对泰戈尔研究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结合他们不同的学术背景,指导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选题。师生达成共识后,分别统计了泰戈尔创作中主要关键词的相关文献,并加以深入的分析,形成了近十篇论文。为了使全书成为首尾一贯,风格统一,文风流畅,血脉相连的整体,作为第一作者,笔者对相关论文加以筛选,并负责统稿,对入选论文加以增删、核对、修改和润色,力求平正通达,经过反反复复的打磨,最终成稿。参与本书资料收集、讨论和写作的学生有:刘潋(神话篇)、谭立辉(阅读篇)、代学田(宗教篇)、王荣珍(民族篇)、张锦(影响篇)等。笔者的第一位研究生谭耀智为本书的出版出谋献策,为本书的校对尽心尽力,没有她的专业编辑和出版经验,本书的出版也许还在“构想”之中。此外,刘潋、代学田和王荣珍参与了部分书稿的编辑核对,一并致谢。 本书是笔者和学生们近十年合作和努力的结果,也可谓在北大开设“泰戈尔专题研究”课程的一个纪念。我们期待下一本书能收入更多有关泰戈尔创作的关键词研究成果,并希望本书能为中印、中孟友好的文化大花园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

内容概要

2011年是印度近代最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哲人泰戈尔诞辰150周年。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之际,重新理解泰戈尔,重新对泰戈尔的作品和思想做出新的评价,发掘其中普遍的人性价值,对于了解和重新评价东西方文化,增加中印、中孟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具有重大意义。本书通过对泰戈尔作品的全面梳理,力求在“量”的依据和统计的基础上,深入展开“质”的分析和开掘,试图做到“准确”、
“辩证”、
“丰富”,力求接近泰戈尔的原意,努力揭示其精神的丰富,充分辨析其作品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内在矛盾的多面性,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力求呈现泰戈尔笔下最为重要的意象和观念,尤其是主要关键词所蕴含的多重内涵。本书始终贯穿一个自觉的追求——接近泰戈尔本体,再现其心灵的本真面目。

书籍目录

序言
小引
神话篇
 心灵的容器——泰戈尔诗歌中的湿婆意象
 第一章 泰戈尔诗歌中神话意象的统计与分析
 第二章 泰戈尔诗歌中的湿婆形象
 第三章 与湿婆相关的诗歌意象分析
 第四章 湿婆与泰戈尔的矛盾二重性
阅读篇
 吸收与转化—一泰戈尔对莎士比亚的认知
 第一章 泰戈尔的外国文学阅读
 第二章 泰戈尔对莎士比亚的阅读和认知
 第三章 莎士比亚戏剧对泰戈尔戏剧的影响
宗教篇
博爱的荫蔽——泰戈尔对基督教的认知
第一章 泰戈尔与基督教的关系
第二:章 泰戈尔对基督教的整体认知
第二章 泰戈尔对《圣经》的认知
第四章 泰戈尔对耶稣基督的认知
民族篇
家国与人类——泰戈尔的民族主义思想
第一章 泰戈尔民族主义思想相关创作概述
 第二章 泰戈尔对民族主义运动的具体意见
 第三章 泰戈尔民族主义思想的定位及意义
影响篇
 “镜中的风景”——《吉檀迦利》在印度、欧洲和中国的接受
第一章 《吉檀迦利》的缘起及其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吉檀迦利》在印度
第三章 《吉檀迦利》在欧洲
第四章 《吉檀迦利》在中国
第五章 《吉檀迦利》在中西方的接受史分析
中国篇
 “理想之中国”——泰戈尔的中国情
 第一章 泰戈尔是“中印友谊的象征”
 第二章 泰戈尔的“伟大事业”
 第三章 中国是泰戈尔博大爱心的组成部分
 “挟洋自重”和“借光自照”——《在中国的讲演》的启示
 第一章 中国知识精英寻找黎明
 第二章 中印文明对话
 第三章 “朝圣”之旅永垂不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泰戈尔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创作者,更是一位思想博大、极具个性的文学评论家。通过对24卷中译本《泰戈尔全集》的搜集和归纳,我们可以发现泰戈尔一生中阅读了东西方众多国家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西方文学作品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英国、爱尔兰、西班牙、德国、法国、美国、俄国、冰岛、挪威、意大利等国的文学;东方文学作品包括古代希伯来文学、中古阿拉伯文学、中国以及日本等国的文学。在外国作家中,泰戈尔提及莎士比亚的次数最多。泰戈尔是东方文学杰出的代表,莎士比亚是西方文学杰出的代表,目前学界尚无专论泰戈尔与莎士比亚关系的专题研究论文,关于两者关系的论述,只在屈指可数的几部有关泰戈尔的评传和研究著述中略有提及。本篇通过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采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以个案分析为基点,深入分析泰戈尔对莎士比亚的阅读和认知,以期深入探究两位世界文学大师之间的深层联系,以求推进并拓展泰戈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泰戈尔一生中对莎士比亚的阅读和认知经历了从无限的崇拜到理性的思考的转变。早期,泰戈尔将莎士比亚视为“文学之神”,尤为赞叹莎士比亚戏剧中激情的力量。这个时期泰戈尔对莎士比亚的无限崇拜,与英国殖民统治的加强推广英语、兴建剧院、印度文坛对莎士比亚的推崇等社会文化背景因素有关。晚期,从1898年开始,随着印度文化复兴和民族解放思想的日益深入,泰戈尔对莎士比亚的认知进入理性的思考时期。在泰戈尔眼里,一方面,莎士比亚作为一位“普通的英国人”,其作品中存在着模仿与独创,体现出人与自然处在一种不和谐状态的特征;另一方面,莎士比亚作为一位“世界诗人”,具有强大的世界影响力。此外,在这一时期,泰戈尔运用印度的情味论,对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屈拉》一剧加以解读,并提出了“历史情味”这一全新的情味种类。 在搜集、归纳并分析泰戈尔对莎士比亚的阅读和认知后,笔者以事实的研究为基础,深入到泰戈尔戏剧文本中。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比分析,笔者认为泰戈尔的剧作《国王与王后》深受莎士比亚剧作《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的影响。泰戈尔的戏剧创作既有自身独特的创造个性,又是外来文化因素和民族文化传统碰撞的结果。泰戈尔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创作者,更是一位思想博大、极具个性的文学评论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三部中长篇小说、一百佘部短篇小说、近六十部戏剧,还有书简、游记、回忆录及有关文学、哲学、宗教、教育等领域的论文和多种著作。泰戈尔作为东方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特定的身份也是引发全世界学者对其展开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泰戈尔一直是印度文学和东方文学研究的热点人物。从1913年钱智修的论文《台莪尔氏之人生观》发表至今,泰戈尔研究在中国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学者们从思想、文学、哲学、宗教、教育、文化等多个角度来研究泰戈尔,成果斐然。但我们也看到,中国的泰戈尔研究并没有完全成熟,甚至有学者指出泰戈尔研究“在方法论上陷入了困境”。笔者认为,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泰戈尔研究亟待深挖的必要,泰戈尔研究的视角应当可以更加丰富、开阔,泰戈尔研究期待更多新的阐释。 2000年12月,河北教育出版社24卷中译本《泰戈尔全集》(其中诗歌8卷,小说7卷,戏剧3卷,散文6卷)的出版,为中国学者更加全面、深入地进行泰戈尔研究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通过阅读《泰戈尔全集》,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一位真正的世界文学大师——泰戈尔的魅力。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创作者,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评论家。通观《泰戈尔全集》,我们可以发现,泰戈尔不仅深谙印度文学,造诣颇深,而且他也提到并评点了外国许多优秀的作家,其中莎士比亚被提及的次数最多。这为笔者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探索泰戈尔与莎士比亚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考察目前学界关于泰戈尔与外国作家的比较文学研究,这些作家涉及英国、爱尔兰、德国、法国、挪威、比利时、美国、俄国、西班牙、瑞典、尼日利亚、埃及、日本和中国等十四个国家,包括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雪莱、济慈、勃朗宁、艾略特、奈保尔、叶芝、歌德、施雷格尔兄弟、雨果、莫泊桑、易卜生、梅特林克、惠特曼、庞德、契诃夫、吉梅内斯、海登斯坦、马哈福兹、索因卡、松尾芭蕉、川端康成、孔子、陶渊明、王维、谢灵运、王国维、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郭沫若、许地山、徐志摩、王统照、丰子恺、郑振铎、瞿秋白、冰心、沈从文等近四十位。学者们运用平行研究、影响研究、接受美学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泰戈尔与这些作家的联系。 20世纪以来,学界有关泰戈尔与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泰戈尔作为一位影响的“发送者”,对叶芝、庞德、海登斯坦、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郭沫若、许地山、徐志摩、王统照、郑振铎、瞿秋白、冰心等作家产生了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占泰戈尔与外国作家作品影响研究的绝大部分,研究成果很多。另一方面,泰戈尔作为一位影响的“接受者”,在诗歌创作中受到了华兹华斯、雪莱、济慈、勃朗宁的影响;在戏剧创作中受到了莎士比亚、易卜生、梅特林克、叶芝、庞德等作家的影响;在诗学方面受到了以华兹华斯、施雷格尔兄弟、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影响。泰戈尔思想博大精深,文学创作不拘一格、个性鲜明,要研究泰戈尔具体受到了哪些作家作品的影响并加以论证,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泰戈尔作为影响的“接受者”这一部分的研究,学界在有关泰戈尔的一些评传和研究著述中稍有提及,但并未深入开掘。 泰戈尔提到次数最多的作家是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由此可见泰戈尔是非常重视莎士比亚的。但目前学界尚无专论泰戈尔与莎士比亚关系的专题研究论文,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学界还未曾有人做过这种统计,也就未能发现这一重要线索,但印度和中国的一些研究者已经隐约感到泰戈尔与莎士比亚之间在文学创作中存在某种联系。P56-59

后记

风在外面刮着,但还是决定出去走走。 好久没在北京的夜间散步了,尤其是在这个有风无月的深夜。 北京的风,也像北京的风沙,过于刚烈,没有记忆中南方的风那般温婉柔美。 在这样有风的夜晚,不能慢慢走着,只好顶着风,好像为了寻找什么,不是锻炼身体,也不是为了制造幻境,只是和风一起旋转着走,心中的感觉却分外的宁静。 回想起在印度国际大学的—个又一个画面,回忆着在孟加拉国的一幕又一幕场景,人在此地,心早已飞到曾经拜访过的泰戈尔生活过的世界了:宁静而略显神秘的印度国际大学,凝重而深透典雅的泰戈尔印度大学,温润而富于激情的孟加拉国达卡大学,还有泰戈尔生活过十年的明丽清澈、幅员辽阔的西莱达…… 在时空的切换中,不禁又回味着自己和泰戈尔世界接触历程中的一个个值得记忆的片段…… 为了接近泰戈尔世界的神奇,年近四旬之时,还呀呀学语,开始接触温婉甜软,节奏鲜明,如诗如歌如画的孟加拉语,当可以用孟加拉语朗读泰戈尔的《金色的孟加拉》时,那份喜悦,那份激动,那份感慨,现在回想起来还时不时想着应该褒奖自己…… 1998到2011年问,多次拜访泰戈尔创办的印度国际大学。最值得回味的是1998年有幸在去国际大学的火车上邂逅谭中先生,他是泰戈尔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第一任院长谭云山先生的长子。之后和先生一直保持通信联系,并一直被谭先生和黄绮淑师母为中印友好所付出的人生感动着,在他们一次次的鼓励和帮助下,于是有了我1998到2011年间一次次向泰戈尔世界迈进的一步步行程,也有了和谭先生和黄师母一次又一次难得的见面机会:邀请先生到北京参加北京论坛;力请先生为北大举办的东方文学暑期学校学子们演讲:自费飞昆明和先生畅谈中印友好的前景;在深圳大学参加先生主编的新书《理想和现实:中印大同》的首发;和先生在哈佛大学的国际会议上探讨泰戈尔的当下意义,并参与策划在北大举办“理解泰戈尔:新研究和新视野”的国际研讨会,相约一起编辑中英文双语版《泰戈尔与中国》一书;在加尔各答,特别感动于先生和师母精心安排我和各界朋友相识,使我在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有一种特别的温暖……《泰戈尔与中国》一书的面世,可谓充满“艰辛和坎坷”,在紧张而艰难的约稿、编辑、联系出版社的非常日子里,在担心书稿“流产”的无奈、忧虑和焦灼中,谭先生的坚定、坚持和对中印友好的信念,为书的面世所付出的不尽的辛苦,他“湖南牛”般不屈不挠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心让我倍受感动,也使我更进一步理解理想和坚持的力量、治学严谨的内涵。书稿付印之际,谭先生在百忙之中欣然赐序并予以鼓励。感激之余,我更愿意把它视为一种鞭策。惟愿今后更加努力,以勤补拙,不负先生厚望。 在印度,由泰戈尔的故居改成的泰戈尔印度大学,校长到老师们对泰戈尔的热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校长亲自带我参观泰戈尔故居博物馆,并邀请我参加泰戈尔150年诞辰的相关活动。泰戈尔印度大学艺术系教授强忍着刚刚失去母亲的剧痛,坚持参加纪念泰戈尔诞辰的歌舞表演……这一切使我希望能为泰戈尔博物馆即将展出的展室“泰戈尔与中国”尽绵薄之力。在孟加拉国,孟加拉文学院在书市上特意举办“泰戈尔文学在中国”的研讨会,在我其实不尽如人意的介绍中,听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使我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在达卡大学,在创意大学,在孟加拉文学院、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孟加拉从学者到人民的热隋、友谊和鼓励,让你对“友好”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只有在孟加拉地区,无论是不可思议的印度还是激情四射的孟加拉国,你才能深切地感受到泰戈尔的魅力,正如印度学者所说的,在孟加拉地区:“不追随泰戈尔是不可能的,追随泰戈尔也是不可能的。” 深夜,风刮走了城市的喧嚣,独自一人在此回味十余年来阅读泰戈尔作品和追寻泰戈尔世界的历程,心里涌起一阵阵的感动和陶醉,自然也免不了些许的遗憾和无奈,略有寒意的空气似乎也分外的清新,心境也格外的平和,觉得此时可以静静地思考,好好地品味,痴痴地享受这只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宁静,也是人生的一种别样的记忆。 院子里只有我一人,只有风还在刮着,树还在摇着。 听着自己的脚步声,看着路灯下婆娑的树影,轻轻地宽慰自己:路还长,虽然可能越走越难;计划还多,虽然可能越来越小……但总算在努力,终于完成了一个十年前许下的心愿,虽然不很完美——就在今晚,就在这个有风无月的深夜。 2011年3月10日午夜


编辑推荐

魏丽明写的这本《“万世的旅人泰戈尔”——从湿婆、耶稣、莎士比亚到中国》在选题布局上体现了作者对泰戈尔的全面认识,在统计学的基础上,梳理出泰戈尔创作世界的主要关键词,从神话到作家,从宗教到民族,从作品流传到作家的阅读,可谓纵横交错,经纬分明地把握住了泰戈尔创作“大厦”的主要支柱。 全书在由“神话篇”、“阅读篇”、“宗教篇”、“民族篇”、“影响篇”到“中国篇”组成的六大篇章中,作者都是以研究个案为立论的出发点,把关键词作为基础文本,在解析文本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和思考,向读者展现了泰戈尔创作世界的永恒的魅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万世的旅人"泰戈尔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很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