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1004
2010-8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处
领导决策信息杂志社
19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GDP以年均9.8%的速度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但高速增长的背后,经济结构失衡、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也逐步累积。 今年两会前夕,中央专门举办了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在开班式上罕见地用50个“加快”,督促省部级高官在转变上下工夫。 两会期间,中央政治局九位常委按惯例奔赴各代表团,与代表共商发展大计,他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胡锦涛总书记3月5日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转交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3月10日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他再次强调,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长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在“加快”上下工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其他中央领导在参加审议时,也纷纷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头号任务、重中之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在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报告从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及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
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央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围绕这一战略,各省区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措施,有的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本刊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热点地区进行全面对比分析,展现了各地抓住机遇,承担使命,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实践及其宝贵经验和做法。
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降能耗背景下中国经济新地标 地方面临“保增长”与“降能耗”双重考验地标之一:京津沪渝高端形态、高端产业、城乡一体新标杆 北京:瞄准高端形态建设世界城市 天津:依托滨海新区构筑高端产业高地 上海:借助世博加快“四个中心”建设 重庆: “五个重庆”、“两江新区”打造中国新的增长极地标之二:转变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唯一试点”的浙江魄力 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以“四大建设”和自主创新为抓手促进转型升级 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崭新的“升级版”浙江向我们走来地标之三:生态江西和低碳先行的革命老区新魅力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乘低碳经济快车实现“弯道超车” 新型城镇化打造江西转型新引擎地标之四:人才第一、环保优先、南北共建的江苏沿海开发新路径 人才成为江苏的第一品牌 突出环保优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南北共建、沿海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何以跃居全国第一地标之五:黄蓝相间双新驱动的“彩色山东” 以黄蓝战略抢占区域发展的制高点 以新兴产业立足经济发展制高点 以农村社区化占领新型城镇化制高点 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擎作用地标之六:从转身到转向再转型的辽吉黑“三部曲” “内陆省”转身向海,沿海经济带成为开发开放发动机 10年1000亿,吉林低碳的理想与现实 黑龙江:首先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地标之七:先行先试转移提升的广东“一号工程”推进策 从珠三角一体到粤港一体,先行先试成转方式最大动力 从朝南坐北到朝北坐南,加工贸易转型与“广货北上”并举 率先破题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地标之八:区域创新转移示范的安徽崛起快动作 合芜蚌试验区成为安徽崛起新引擎 皖江城市带全方位对接长三角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打响央企争夺战地标之九:万亿宏图循环示范黄河金岸的陕甘宁老区新起点 陕西:西安大都市圈支撑“万亿俱乐部”宏图 甘肃:“47条”扶持政策下建设循环经济国家示范区 宁夏:“六个一体化”构建黄河金岸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地标之十: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的晋冀豫蒙转型发展大手笔 山西:争做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试验区 河北:城镇面貌大变样和京津冀一体化成为区域发展双引擎 河南: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现代产业、现代城镇和自主创新的新载体 内蒙古:改变“一煤独大”建设“八条产业链”特别关注:十大“地标”之外看四川 灾后大重建让四川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希望之“标”彩插 书记省长谈转型 发展数字看转型 中国政务景气监测报告
为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入学习、加强研讨,把握世界城市建设的规律和内涵,北京市朝阳区与北京市相关部门邀请中外专家学者围绕世界城.市建设共同关心的文化软实力、国际组织作用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演讲。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认为,世界城市是公认的。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总体上是一个认知的问题,一个文化的问题,一个软实力的问题。因此,北京建立世界城市不仅要使北京具有世界一流的经济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打造北京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软实力应包括: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有深刻广泛的影响力,有独特的吸引力和强大的亲和力。 中国美国商会会长则认为,要发挥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推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2030年北京将基本形成世界城市的框架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认为,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现在是非常好的时机。以北京目前的现状,2030年将基本形成世界城市的框架。 作为著名城市专家,连玉明对世界城市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世界城市是指对全球经济政治战略性要素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节点城市,目前公认的有3个,纽约、伦敦和东京,巴黎的控制力还没有这么强。” 连玉明说,国际城市是城市形态的高级阶段,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主要节点。换句话说,世界城市就是对全球经济政治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城市。从特征上讲,世界城市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通道和战略性产业的控制中心,是全球跨国公司的集聚中心、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全球重要的政治中心、全球制造业和高科技结合的市场中心,全球资本流、信息流、人才流、技术流和物流的集散中心,也是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北京定位为世界城市,是首都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连玉明认为,北京现在提出建设世界城市是有条件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的格局以及世界城市重新洗牌的机遇,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了历史良机。另一方面,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升了首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提升了首都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此外,2009年北京实现人均GDP首破1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最新划定的标准,北京处于中等富裕城市行列,标志着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一个新阶段,也意味着北京跨入国际城市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