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2011-11
国际文化
张红萍
344
无
上世纪的才女中,出类拔草者可谓多矣,但若论多才多艺,非林徽因莫属矣。 上世纪的才女中,品学兼优者可谓多矣,但若论品学貌兼顾者,非林徽因莫属矣。 上世纪的才女中,佳话、传奇、艳情者多矣,但若论如徽因之佳话者少矣。 上世纪的才女中,集佳话、传奇、艳情、才艺、品学、美貌于一身者,非林徽因莫属。数上世纪风流女子,还看徽因。 评价林徽因,仅说她的才艺、品学、美貌、佳话,并非她的全部价值,她的特殊价值在于开风气之先,在于她在历史的局限中尽一个女子之所能所作的努力和探索。任何杰出人物的出现和她的成就与价值是时代与个人结合之果,徽因也不出此属。 论女人,不能不论及她较之男人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她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徽因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女人的地位将变而未变之时,她幸,因为时代思潮已有所变,她之不幸,因为还不是一个妇女解放的时代,女子还为旧思想、习俗、伦理所困,不得自由。但她却在这样的时代夹缝中坦然地做自己,竭尽所能地努力去争取,终于争得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徽因一生有意奋争,得一理想现状,但期间甘苦自知。现代的人不理解徽因者多,至今窃窃私语者不计其数。 有关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关系,世人各持己见,但可有比徽因做的更好的?除这结局外可有更好的结局?知人论世,不能超越历史,不能居高临下,不能旁观者清,设身处地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 徽因是历史时代与个人天赋秉性所造就的。非美丽、聪慧;非出身于官宦与书香门第;非有不同寻常的父亲;非父亲居于上流社会;非16岁游历欧洲,扩大见识;非与梁启超之公子结为秦晋之好;非与徐志摩相识,非与泰戈尔相见;非教会学校熏陶;非美国留学深造,学习建筑;非梁思成忠诚爱护;非金岳霖克制呵护;非志同道合朋友的支持,没有今日之林徽因矣。特殊的天赋、机缘造就一阳春白雪女子,百年一人矣。 徽因凸显于众才女之上,实因事业成就矣!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与梁思成齐名),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史家;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要参与者;最优秀的女诗人。这所有的成果奠定了她特殊的历史地位。这是她在历史上毁誉不可磨、不可抵的重要原因。现实、教育和学习使她懂得女人不是男人的月亮,只有与男人比翼齐飞,才能有同等的荣誉,同等的价值,才能拥有平等、自主,才有意义。 林徽因的一生,如果说有什么不尽人意者,那也是为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情理所困导致。而其后,当她自主意识渐强之时,她更多的是表现出对人的理解、善意、慈悲、包容、助力。 徽因的热情、热心也是她留得美名的原因,见过她的人没有不怀念她的。可惜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病魔跟随、折磨徽因半生,以55岁之英年早逝,不可谓不可惜矣。 今年是徽因诞辰107周年,用这些文字纪念这位文艺复兴式的才女,是我们对她最好的纪念,了解真相才是对她最大的尊重。
《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林徽因传》以简洁优美的笔法讲述了林徽因的曲折人生和情感历程。林徽因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著名作家,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一生经历了时代变迁与战火洗礼,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她竭尽所能争取自己的人生,以其美貌、聪慧和她在建筑、文学方面的造诣,留给后人一段难忘的佳话。
张红萍,女,学者,现居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女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女性及性别研究。著作有:《三晋文化研究》《情有独钟——古今中外女作家的生活与创作》《女人,做自己》《民国四女子》《民国四才子》《林徽因画传》《陆小曼画传》《女性生命价值的重构——女性休闲的历史考察》《中国女人的一个世纪》等。
第一章 林家有女
第二章 艰难抉择
第三章 美国求学
第四章 旷世之恋
第五章 建筑学家
第六章 太太客厅
第七章 倾城之恋
第八章 建国以后
第一章 林家有女一林徽因,祖籍福建,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父林孝恂是光绪15年(188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一直在浙江做官,历任金华、石门、仁和、孝丰知县和海宁知州,家境富裕。林孝恂学识渊博,重视教育,在任期间创办养正书塾、养蚕职业学堂,是清朝末年创办新学的前驱之一。林孝恂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在杭州的家中设立家塾。家塾分国学与新学两项,国学延请林纾主讲,新学延请林白水主讲。林徽因的父亲、叔叔和五个姑姑在当时都受到了最好的教育,打下了国学的深厚基础,同时又受到新学的启蒙和熏陶。林徽因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与书香门第完美结合的开明士绅家庭。这样家庭的子女,从小既注重学养的修炼,又注重家国志向的培养。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徽因2岁那年赴日本留学。就像那个时代有志向的士绅家庭一样,林孝恂对长子林长民寄予厚望,希望他通过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法律专业的学习,将来能在政府部门任职,并且获得功名,对国家有所贡献。祖父林孝恂特别喜爱长相酷似祖母的长孙女林徽因,徽因聪颖灵秀,几乎得到全家上下的喜爱,而大姑母对她更是宠爱有加。徽因年仅4岁,祖父就让她跟着表姐们,由大姑母启蒙读书。徽因的祖父、父亲都是当时的有识之士,他们在男孩女孩的教育问题上,基本持男女平等的观念。也许女孩将来要嫁人,但学习知识同等重要,因此徽因与表姐们的学习绝不像当时一般家庭的女子只是应付,而是系统扎实的正规教育。正因为徽因从小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国学教育,才使她打下国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为日后成为著名的女诗人奠定了基础,家庭对徽因的教育直接成就了林徽因的诗歌事业。1910年,林长民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学成回国。回国后,具有远大抱负的林长民在家乡福建创办了福州私立法政学堂,担任校长,希望通过启发民智,改造国民,振兴国家,富国强民。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林长民把法政学堂交给别人管理,自己奔走于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宣传革命。改革中国现状是他终身的抱负,他发起组织了“共和建设讨论会”,拥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为领袖,并促他回国。在他看来,只有梁启超才配做改革时代的领袖,从此以后,他与梁启超互引为知己,共同为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而奋斗。1912年,徽因随祖父迁居上海,并在那里的教会学校读书。1913年,徽因的母亲何学媛随丈夫定居北京。1914年,徽因随祖父来到北京,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并与表姐妹们入英国教会学校培华中学学习,一直到出国留学。培华教会中学由英国人开办,教师全部启用外国人,授课全用英语,这为徽因后来去英国游历和美国留学打下了扎实基础。徽因所受的西式教育,家庭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孩子是无法享受的,一个女孩能在这样一流的学校就读近10年之久,非一般家庭所能为。多年以后,徐志摩的第一位妻子张幼仪回忆过去自己的不幸婚姻时,不无感慨地说,假如她也能受到像林徽因那样的教育该多好,那样的话,也许徐志摩就不会看不起她。因此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徽因在那个时代的女子中是最幸运的,因为她有开明的父辈,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得以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从小就脱颖而出。在北京培华中学的学习安定而充实,由表姐们陪伴的徽因快乐而幸福。12岁的徽因看起来纯洁天真,却已经是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了,父亲看着自己聪慧美丽的女儿别提有多高兴、自豪了。林长民是立宪派的领袖,在张勋复辟期间,支持段祺瑞讨伐张勋复辟,1918年段祺瑞任总统后,任命林长民为司法总长,梁启超为财政总长,这两个志同道合、情意相投的知己成了同事,切磋学问,共商国事,长相往来。徽因的个人才智、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背景令人羡慕,她本该是一个不谙世事、快乐无忧的少女,可我们从徽因少女时代的照片看,比之表姐妹们,她的气质略带忧虑,这一气质使她变得沉郁寡欢,甚至心事重重。徽因所忧在于母亲,如弃妇般的母亲的眼泪让徽因明朗的天空夹杂了朵朵愁云,这愁云倏忽飘过徽因心间,投下了阴影。这阴影此后在徽因选择丈夫的问题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阴影,使她日后将她自己的家庭置于一切之上。过去,年轻人的婚姻全由父母包办,即使开明士绅家庭也不例外。徽因父亲虽然后来贵为司法总长,但他的婚姻也是父母包办的。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为他挑选了一个妻子,多年未有子出,父亲又为他挑选了第二个妻子,即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母亲出生商人家庭,没有受过教育,脾气性情也不乖巧,不得丈夫宠爱,也不招大家庭的喜欢。结婚8年才生下徽因,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但不幸夭折。父亲嫌母亲愚昧无知、性情顽劣,又没有给他生下儿子,因而再娶了一个更年轻漂亮的妾。年轻的太太不仅漂亮可爱,还懂得如何讨好丈夫,因此父亲与妾和她所生的四个儿子、一个女儿住在宽敞明亮的前院,而被弃的母亲和徽因则住在逼仄阴暗的后院。当前院传来迎来送往的欢声笑语时,此时徽因和母亲则显得落寞而忧伤。父亲与母亲长期分居,父亲很少到母亲的后院里来,倒是徽因常常喜欢到前院去与弟弟妹妹玩耍。这令母亲大为不快,为此常常责备训斥徽因,让徽因左右为难。徽因爱父亲和弟弟妹妹,又恨父亲对母亲的无情。徽因爱自己的母亲,但恨母亲的不争气。母亲与徽因在各个方面都不相同,她是她最亲的人,但又是她最不喜欢的人。家庭生活的这一幕影响了徽因的一生,促使她在日后的岁月中争取独立自主,不受人摆布。父亲死后,徽因和母亲一直生活在一起,但她们常常意见不和,徽因曾写信给费慰梅说:“最近三天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到了人间地狱。我并没有夸大其词。头一天我就发现我的妈妈有些没气力。家里弥漫着不祥的气氛,我不得不跟我的同父异母弟弟讲述过去的事,试图维持现有的亲密接触。晚上就寝的时候我筋疲力竭,差不多希望我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我知道我实际上是一个快乐和幸福的人,但是那早年的争斗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它的任何部分只要重现,我就只能沉溺在过去的不幸之中。” 这是徽因在幸福、美满的一生中最大的苦痛和烦恼。
徽因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女人的地位将变而未变之时,她幸,因为时代思潮已有所变,她之不幸,因为还不是一个妇女解放的时代,女子还为旧思想、习俗、伦理所困,不得自由。但她却在这样的时代夹缝中坦然地做自己,竭尽所能地努力去争取,终于争得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张红萍
《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林徽因传》是最精美的林徽因传记,一代才女的曲折人生和情感历程。附赠林徽因诗文精选集和林徽因私人相册光盘,全面收录了林徽因的精选文字和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极具收藏价值。
无
以前只是听说了‘生女当如林徽因’便对这位女子产生好奇,读了林徽因传对她的一生更深入的了解,羡慕,喜欢
林徽因 一代传奇女子!
文字很简洁,介绍了林徽因的一生
给朋友买的,看后非常喜欢,是他想要的那样直接叙述林徽因生平的传记。
客观的描述,纠正了以往我们印象当中的许多误解,把一个真实的林徽因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喜欢林徽因的亲们看看挺好的!
很喜欢,喜欢林徽因本人。
相识于人间四月天,那首著名的诗,和她身边的才子们,让我对他充满好奇,原来不过如此,财富、显赫的家室,外加心灵的自由,她的追求一如我们的追求。
作者用很朴实的字句,向人介绍着那位像人间四月天的女子。
很精美,喜欢!
好美,很喜欢有惊喜,才两天就收到了,赞。
书挺好看。。。
觉得很值
精典之作!超级喜欢
所谓的风雅,暗香浮动月黄昏
好书,一口气看完。还想找一些相关的内容看。
美丽与智慧的化身
淡淡的忧伤,古代的气息!
一直想买一本关于林徽因的书,偶然看到了这本,首先吸引我的是书的名字,喜欢莲花,又是她的传,所以下了单。书拿到手几乎一气呵成,更加喜欢上林徽因,她的才气,她的情愫,她的思想书中娓娓道来,让我惊叹怎么会有这样的奇女子,出身容貌才情都让人钦羡,试想如果生在当下,她会不会更加活得潇洒,她的才情会不会更加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生命最后的几年,面对病痛的折磨,她写下的诗让人看了不禁落泪,为什么上天让人这么怜惜的她经受这样的不公,真是造化弄人!林徽因似一朵莲花,莲谢,但莲蓬结下的果实却久久的保存下来,有如她在建筑业上的成就,在我看来她的学识,她的成就不次于她的丈夫,只因为她是那个时代的女人,是女人就甘心做了他的助手,只因为是女人?
随书还赠送的林徽因的诗,很好!
帮同事买的,我本人对林徽因没什么感觉。同事说内容还不错
她的文采就是好啊
外包装很好看,内容也还可以,vcd不怎么样,其他还不错。
装帧设计还算精美,但是内容只是大致的涉及林徽因的生平经历,太过平凡的书籍。
书的质量一般,其中一本封面封底居然还掉颜色,文字挺大的,每页空的地方也挺大的,这样书看上去倒是不薄,可是内容却没那么多~~~
可能写得有些滥了,没有什么新意
没感觉吧。也没什么经典的东西,她就是出身好,所受的教育都是一流的。旁边的朋友也都是一流的。
书来了,看了一下,外面竟然坏了,外面坏就算啦,里面赠送的光盘还怀了,这是神马情况啊!!!!无语。。。。。。。。
这个数写的没有条理,看过别的林徽因传之后就觉得真的很差。。。
昨晚有些头晕,看着电脑屏幕就觉得有些喘不过气来,于是便找室友拿了这本图书馆里借的书,权且作为小说消遣。
说起来,林徽因这个名字算是耳熟能详了,然则对她的故事却是只二三,这番阅读下来对这个人的了解多少还是有些加深了。不知是否是审美问题,我并不觉得这个女子有过人之美,故而之前我也一直不太明白这样一个女人是如何引得彼时三个名人为她倾心,而今我才恍然大悟:是她的才学,她的思想引来了众人的倾慕。
容貌固然可以使人着迷,让人悦目,但总归是不长久的,随着时光的流逝无论是多精心的维护也总会一步一步凋零。而才学和思想则不同,它们不会伴着岁月消逝,反而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沉淀在灵魂的最深处,即使到了人老珠黄之时也能使你散发出夺目的光辉。与其在镜子面前为新添的两条皱纹而叹息,还不如埋头书本去领略古今中外的各种风情。
记得前两日同阳阳聊天时他曾提到说:“我深知人脉的重要性,但实力展现之后,人脉自然会来。”彼时的我多少还有些疑虑,但现下总觉开朗许多。曾经一度模糊的梦想,一度追求的生活的轮廓也逐渐清晰了起来。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不是让他人钦佩或羡慕,而是让自己钦佩的,拥有足够多知识找到自己的信仰并好好坚持下去的人;而我所追求的的所谓平静的生活,不是意味着平庸而流于世俗,而是不去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疲于周旋在各色人物之间,对上阿谀对下欺压,过得心累。
ps
书中提到的徐志摩,让我不经意想起曾经认识的一个人。许是因了我不懂诗的缘故,在我眼中他也称得上是一个诗人。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诚挚或生涩。在我眼里,他善良、单纯,有着诗人一般的多愁善感和敏感脆弱;会孩子气的任性妄为,也会像君主一样独断专制;对自己的信仰虔诚而真挚。虽再不能联系,但总归是会有些担忧,最怕见他垂头丧气的样子,更不愿他一蹶不振。即使如此,关系已断再说什么也是枉然,担心也好,忧虑也罢,不过只是平素闲下来记起这个人时,兀自的几声叹息而已。
pps
本是作为消遣看的,读下来也并未觉得此书有何精致之处。但毕竟给了我这些感触,所以往上提了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