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高端访谈
2011-1
梅永红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01出版)
梅永红 编
225
《自主创新高端访谈》采用对话体的形式,着重典型案例的分析,对自主创新战略中的一些共性问题,通过不同的采访对象进行个性化解读,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可借鉴性。本书所有受访嘉宾均为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权威人物,使本书极具参考价值。
梅永红,山东省济宁市市长。原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科技部青联主席。1997年至2006年6月,在科技部办公厅工作,先后担任调研宣传处副处长、处长,办公厅副主任兼调研室主任,主要从事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调研、重要文件起草等工作。1995年至1997年,在原国家科委农村中心工作,先后从事科技扶贫、农村政策调研等工作。胡钰,科技日报社理论部主任,科技部青联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先后获得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文学硕士、法学博士。曾任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处长、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近年来先后任《中央人才工作决定》、《全国“十一五”人才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等中央文件起草组成员。曾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等奖励。
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访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并不矛盾——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坚定信心和决心,走自主创新之路——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以举国体制倾力建好自主创新示范区——访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立足自主创新寻求新的增长动力——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务院发展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自主创新——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到底该怎么走?——访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向创新驱动转变已刻不容缓——访国务院参事石定寰自主创新是国策——访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梅永红让大学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访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至关重要——访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是牵牛鼻子,还是抬牛腿?——一访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希望寄托在民族品牌上——访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惡孔辉自主创新呼唤技术经营——访中科院原副秘书长王玉民我们的科研应和自己的实践和需求结合起来——访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龙芯课题组组长胡伟武揭开表象,把握自主创新问题的实质——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自主创新:从为人作嫁到自己坐庄——访美国南加州大学讲座教授、千人计划学者卢志扬支撑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高梁面向未来:路风谈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让市场引领技术前进——访联想控股董事长兼总裁柳传志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要有信心、胆识和谋略——访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左鸣世界在变,创新不变——访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技术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发展——访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争夺标准话语权,就是争夺竞争制高点——访大唐移动原总裁唐如安“太阳能领域也该中国做回主导了”——访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四问创新——访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卫东
版权页:王大中: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大学作用发挥的最大短板,就是基础研究的环境、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也包括前沿的高技术和新技术研究。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GDP总量已经排至世界第二位,却没能产生出一位本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如果基础研究这块短板不能够补齐,即使我们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多,我们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依然受制,创新型国家建设也无从谈起。基础研究成果的取得,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要有高水平的学者。基础研究是新发现和新发明,没有什么成规可循,往往是凭着研究人员对科学自由探索的热情和兴趣为动力的,这需要高水平的学者。二是要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基础研究成果的取得不是一次给多少钱就能立刻看到的成果。三是要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包括适当的科学评价体系,整天数SCI论文是不行的。还要有一种自由探索、崇尚科学、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我们需要更好地培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输送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为创新人才营造出自由宽松、有利发挥才干的环境;激励各类人才在大学中的创新活动。针对基础研究的不足,清华大学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成立了高等研究中心。这一机构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设立一个纯粹的基础研究特区机构,请杨振宁先生来牵头,组织一流的科学家从事研究。中心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研究环境,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经费保障,不急于求成,近年来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其研究水平和成果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很好的评价。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自1999年起设立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支持校内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是交叉、新兴学科的创新性与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同时,清华大学举办各类科技沙龙、设立各种奖项鼓励学术交流和创新。重视加强学科建设,引进多位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者,培养大批的国内顶尖研究人员。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增强学术研究团队的实力和科研水平。总之,在基础研究上,如果我们不能沉下心来,埋头搞十年、二十年,将来是很难有突破的。
《自主创新高端访谈》就自主创新战略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由《科技日报》的记者对高层政府官员、资深学者及著名企业等三方面人士进行访问,从制度保障、理论支持及创新实践三个层次,解读自主创新战略决策提出的背景、理论分歧及实现路径等。力求以细节和个性化的思考,挖掘决策背后的故事,还原历史,指点未来。这些采访对象或是自主创新战略制定的参与者.或是自主创新战略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这也使得他们对于自主创新战略的解读具有权威性,而著名企业家们的创新案例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可借鉴的实践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