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医四诊入门

林镜栋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

林镜栋  

页数:

324  

字数:

226000  

内容概要

  四诊是中医临床了解疾病的手段,中医四诊上的功夫一直是衡量中医大夫水平高低的指标。不明四诊,则治则、治法无法确立,遣药、用方更是无从谈起。《难经》曾将四诊概括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可见中医四诊知识博奥难懂,掌握非易。
  本书以临床需要为出发点,从四诊的基础知识入手,分别介绍了望诊、切诊、闻诊、问诊的基本内容。为了更好让读者了解掌握每种诊法、更好地满足临床的需求,作者几乎在每一种诊法之后都附有相应的医案,而且在附篇介绍了中医临床中经常用到的治法。真可谓是初学中医者的一部宝典。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望诊
第一节 望全身形色
一、外表整体观察
二、对动作的观察
三、对坐卧姿的观察
四、对四肢的观察
五、对癫、狂、痫的观察
六、对昏迷的观察
附 :医案选录
第二节 望面色
一、青色
二、赤色
三、黄色
四、 白色
五、黑色
附:医案选录
第三节 望头面五官七窍
一、望头面与头发
二、望日
三、望耳
四、望鼻
五、望口唇
六、望齿、龈
七、望咽喉
第四节 望舌
一、舌诊的内容
二、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附 :医案选录
三、临床常见的舌质舌苔
四、临床舌诊琐谈
附 :医案选录
第五节 望皮肤
一、润枯
二、肿胀
三、黄疸
四、斑疹
五、风疹
六、 白痦与水疱
第六节 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一、痰、涎、涕、唾
二、呕吐物
附 :医案选录
第三章 切诊
第一节 脉诊
一、脉诊的临床意义
二、寸口诊法的部位分配及其临床意义
……
第四章 闻诊
第五章 问诊
附篇 治略

章节摘录

  一、外表整体观察  健康之人,不管高矮肥瘦黑白,必定精神饱满,两眼有神,语言清晰,呼吸平稳,肌肉充实,气色润泽,行动轻捷。反此者即为有病。  病人精神不振、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形肥色白,动作迟缓,或大腹便便,多是脾虚有痰。形瘦色白,动作乏力,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形瘦色苍黑,多阴虚有火。形瘦肉消著骨,多为久病气液干枯,脏腑精气衰竭。形瘦腹皮着于背而成深凹者,多属胃肠干瘪,为脏腑精气衰败之恶候。  衣着多于常人,行动畏缩,必是恶寒,非表寒即里寒;衣着少于常人,常欲揭衣被,知其恶热,非表热即里热。  胸廓如桶状,呼吸急迫,为肺有伏饮积痰,以致肺气耗散;呼多吸少,为肾不纳气。  脸、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热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经脉失养。手足蠕动,多属虚风内动。  头面四肢或全身肿胀者,为水肿,色不变者,为外邪,为新病;色萎黄,或苍白,为脾虚,为久病。  单腹胀大,四肢反瘦,为鼓胀,多属肝郁或脾虚。  二、对动作的观察  病人以手按在身体某部位,多为痛证,且属虚属寒;以手护着身体某部位不敢碰触的,则痛多属实属热。行走之际,突然停步,以手护心,不敢行动,多为真心痛。  口眼歪斜,多为中风后遗症;单跛脚者,多为先天残疾,若同侧手不便捷,则是中风后遗症;双脚跛者,或是先天残疾,或是小儿麻痹后遗症。  行走不灵活,或须以手著物,或须人搀扶者,一是痿证,多由阳明湿热或脾胃气虚或肝肾不足所致;一是痹证,由风寒湿侵袭所致。  三、对坐卧姿的观察  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肺实气逆。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坐则神疲或昏眩,但卧不得坐,多为气血俱虚,或夺气脱血。坐而欲起,多为水气痰饮所致;坐卧不安,是烦躁之征,或腹满胀痛之故。  卧时常向外,身轻能自转侧,为阳证、热证、实证;卧时喜向里,身重难以转侧,为阴证、寒证、虚证,若重病至此,多是气血衰败已极,预后不良。蜷卧成团者,多为阳虚畏寒,或有剧痛;仰面伸足而卧,则为阳证热盛。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医四诊入门 PDF格式下载



作为中医入门的图书,挺不错的。


可以作为中医学习的参考书籍


很好,可以看看


入门好书。


实用 全面 而且易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