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医眼科学

彭清华 编 彭清华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06出版)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彭清华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06出版)  

作者:

彭清华 编  

页数:

256  

内容概要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医眼科学》分为总论、各论和附录三部分。总论为中医眼科学基础知识介绍;各论为眼科疾病;附录为眼部几种常见肿瘤概要、常见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防盲治盲、眼科相关正常值、方剂名录和眼科常用方剂歌诀等。

书籍目录

上篇总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眼科学发展史简况 一、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 二、奠基时期(隋代~唐代) 三、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 四、兴盛时期(明代—清朝鸦片战争之前) 五、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 第二节学习眼科的重要性 一、学习眼科是临床实际的需要 二、学习眼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眼球的解剖与生理 一、眼球壁 二、眼球内容物 第二节眼附属器的解剖与生理 一、眼眶 二、眼睑 三、结膜 四、泪器 五、眼外肌 第三节视路 一、视神经 二、视交叉 三、视束 四、外侧膝状体 五、视放射 六、视皮质 第四节眼部血管与神经 一、血管及血液循环 二、神经分布 第五节中医对眼解剖与生理的认识 一、眼珠 二、胞睑 三、两眦 四、泪泉、泪窍 五、眼带 六、目眶 附:中西医眼部解剖名称对照表 第三章眼与脏腑经络的生理关系 第一节眼与脏腑的生理关系 一、眼与五脏的生理关系 二、眼与六腑的生理关系 三、五轮学说概要 第二节眼与经络的关系 一、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二、眼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三、眼与经别及经筋的关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 第一节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三、七情内伤 四、饮食不节 五、劳倦 六、眼外伤 七、先天不足与衰老 八、其他因素 第二节病机 一、脏腑功能失调 二、气血功能失调 三、津液代谢失调 四、经络功能失调 第五章眼科诊法 第一节眼科四诊 一、问诊 二、望诊 三、闻诊 四、切诊 第二节眼科常用辨证法 一、辨外障与内障 二、五轮辨证法 三、辨眼科常见症状与体征 第三节眼科常规检查 一、视功能检查 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三、眼底检查 四、眼球突出度检查 五、眼位及眼球运动检查 六、眼压检查 七、前房角检查 第四节眼科特殊检查 一、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二、视觉电生理检查 三、眼科影像学检查 四、暗适应检查 五、对比敏感度检查 第六章眼科治疗概要 第一节眼科常用内治法 一、祛风清热法 二、泻火解毒法 三、利水祛湿法 四、理血法 五、疏肝理气法 六、补益法 七、退翳明目法 第二节眼科常用外治法 一、传统外治法 二、临床常用外治法 第三节眼科针灸治疗概要 一、眼科常用穴位 二、眼科针灸方法 三、头针疗法 四、耳针疗法 五、穴位注射疗法 第四节眼科激光治疗 一、YAG激光在眼科临床的应用 二、氩激光在眼科临床的应用 三、准分子激光在眼科临床的应用 四、经瞳孔温热疗法在眼科临床的应用 五、光动力疗法在眼科临床的应用 六、577 nm激光在眼科临床的应用 下篇各论 第七章胞睑疾病 第一节针眼 附:眼丹 第二节胞生痰核 第三节风赤疮痍 第四节睑弦赤烂 第五节上胞下垂 第六节胞轮振跳 第七节椒疮 附:沙眼的病因、诊断依据与分期 第八节目劄 第九节睑内结石 第八章两眦疾病 第一节流泪症 第二节漏睛 第三节漏睛疮 第九章白睛疾病 第一节风热眼 第二节天行赤眼 第三节天行赤眼暴翳 第四节脓漏眼 第五节时复目痒 第六节金疳 第七节白涩症 第八节胬肉攀睛 第九节白睛溢血 第十节火疳 第十章黑睛疾病 第一节聚星障 第二节凝脂翳 第三节湿翳 第四节花翳白陷 第五节混睛障 第六节疳积上目 第七节宿翳 第十一章瞳神疾病 第一节瞳神紧小、瞳神干缺 附:葡萄膜炎的病因及分类 第二节五风内障 一、绿风内障 二、青风内障 附:青光眼的分类及治疗 第三节圆翳内障 附:白内障的分类、术前检查及主要手术方法 第四节云雾移睛 第五节暴盲 一、络阻暴盲 二、络瘀暴盲 三、络损暴盲 四、目系暴盲 附:视神经乳头水肿 第六节视衣脱离 第七节消渴内障 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期标准 第八节视瞻有色 第九节视瞻昏渺 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标准 第十节高风内障 第十一节青盲 第十二章目眶疾病 第一节眉棱骨痛 第二节突起睛高 第三节鹘眼凝睛 第十三章外伤眼病 第一节异物入目 第二节撞击伤目 第三节真睛破损 第四节酸碱伤目 第五节辐射伤目 第六节热烫伤目 第十四章其他眼病 第一节近视 附:屈光的检查方法 第二节远视 附:老视 第三节目倦 第四节通睛 第五节风牵偏视 附:弱视 附录 一、眼部几种常见肿瘤概要 二、常见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 三、防盲治盲 四、眼科相关正常值 五、方剂名录 六、眼科常用方剂歌诀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其次,小肠上端与胃的下口幽门相接,下端与大肠相连。饮食水谷由胃腐熟后传人小肠,并经小肠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其清者由脾输布到全身,从而使目得到滋养。大肠主司传导之责,是食物消化、吸收、排泄的最后阶段,为从食物中摄取目的营养物质发挥着重要作用。膀胱在脏腑中居于最下层,为水液汇聚之处,在肾中命门真火的蒸化作用下,将其中清澈者气化升腾为津液,以濡润包括目窍在内的脏腑官窍。三焦为孤腑,主通行元气、运化水谷和疏理水道。《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脏腑的精气、津液均须通过三焦而上行灌注,使目得到滋养。 总之,眼之所以能辨色视物,有赖于脏腑化生和收藏的精、气、血、津液的濡养及神的整合。《灵枢•本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然而,由于古代医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及临证经验与水平的差异,对眼与脏腑的关系有不同看法。隋代巢元方认为眼病多与肝有关,在其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中,列举目病56候,其中27候论及于肝。宋代杨士瀛注重眼与肝、肾、心的关系,其在《仁斋直指方•眼目》中指出:“目者,肝之外候也。肝取木,肾取水,水能生木,子母相合,故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蒙晕眩。”“心者,神之舍,又所以为肝肾之副焉。”其后李东垣认为眼与脾胃及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在《兰室秘藏•眼耳鼻门》中强调,医者治疗目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目疾门》中说:“脏腑主目有二,一日肝……二日心……至东垣又推之而及于脾。”可见其比较重视眼与肝、心、脾的关系。而赵献可则偏重于眼与肾的关系,其在《医贯•眼目论》中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肾藏精,故治目者,以肾为主。”


编辑推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医眼科学》着力提高教材质量,努力锤炼精品,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体现了中医药教材的特色;学科定位准确,理论阐述系统,概念表述规范,结构设计更为合理;教材的科学性、继承性、先进性、启发性及教学适应性较前八版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更新内容,丰富形式,不断完善,将学科、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写入教材,形成“十二五”期间反映时代特点、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进课堂,为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医眼科学 PDF格式下载



没发现缺页的情况,质量很好


这版编排的很好,学习起来很舒服


还没有看呢,不过看起来很好 !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