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沉疴遍地

[美]托尼•朱特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美]托尼•朱特  

页数:

181  

译者:

杜先菊  

Tag标签:

无  

前言

给困惑者的指南 “我禁不住担忧,人们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由于他们把每个新理论都看成危险,把每个发明都看成自讨苦吃的麻烦,把每次社会进步都当成走向革命的第一步,他们有可能完全拒绝任何行动。”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三十年来,我们把追求物质上的自我利益变成了一种美德:确实,恰恰是这种追求,如今构成了我们所唯一幸存的集体目的意识。我们知道各样东西价钱是多少,但对它们价值几何一无所知。我们不再质疑一项司法判决或立法行为:它善吗?公平吗?正确吗?它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社会或更好的世界吗?这些问题曾经是根本的政治问题,尽管它们不能轻易回答。我们必须再次学习提出这些问题。 当代生活的物质主义和自私性,并不是人类生存条件中天然固有的。许多今天看起来“自然”的现象,都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迷恋创造财富,对私有化和私营部门的顶礼膜拜,贫富愈加分化。更重要的是,伴随着这些现象的那些恬噪说辞:对不受约束的市场的毫无批判的崇拜,对公共部门的蔑视,对无限增长的幻想。 我们不能继续这样生活下去了。2008年的小型崩溃提醒我们,毫无规范的资本主义是它自己最可怕的敌人:它迟早会成为自己走向过分极端的牺牲品,再次仰仗国家来伸手搭救。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收拾一下残局、然后一切照旧,我们在未来的年度里将会遭遇更大的动荡。 但是,我们好像不能想象有什么别的选择。这也是一种新现象。直到最近以来,自由社会的公共生活还一直是在保卫或批评“资本主义”的人们之间辩论的阴影笼罩下进行的:批评“资本主义”的人往往认同这样那样的“社会主义”。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场辩论对双方都失去了很多意义;尽管如此,“左右”之分仍然有它的用处。它提供了一个挂钩,可以在上面悬挂上对当代事务的批判性评论。 从左翼看,马克思主义对年轻几代人有吸引力,尽管这只不过是因为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脱离现状的途径。古典保守主义也差不多是这样:对过分仓促的激变的全面厌恶,为那些不愿意放弃天长日久形成的惯例的人提供了家园。今天,左派右派都失去了落脚点。 三十年来,学生们一直在向我抱怨:“你们当然容易啦”:你们这一代人有理想,有思想,你们相信某种理念,你们能够变革。“我们”(八零后、九零后和“零零后”)却一无所有。从很多方面看,我的学生们是对的。我们确实很容易——就像我们之前的那几代也很容易,至少在这层意义上。一帮年轻人对他们的生活的空虚、对他们的世界那种令人沮丧的无目的性表达同样的挫折感,上一轮还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历史家们谈及“迷惘的一代”,并不是一种偶然。 如果今天的年轻人陷入迷惘,原因并不是因为缺乏目标。和学生或小学生挑起任何话题,都可以引出令人触目惊心的一串焦虑。事实上,成长中的一代在敏锐地为它即将继承的世界而担忧。但是,伴随着这种担忧的,是一种普遍的沮丧情绪:“我们”知道有什么不对,有很多我们不喜欢的东西。但是,我们该相信什么?我们怎么办? 这是对前一个时代的态度的具有讽刺意味的转向。在过去那个自信的激进教条时代,年轻人从来不会觉得举棋不定。六十年代最典型的色调就是那种唯我独尊的信心:我们就是知道如何改正世界。正是这种过分傲慢部分程度上导致了随后的反向反弹;如果左派要收回自己的财富,一定要谦虚行事。无论如何,你必须首先辨别出一个问题,然后才能着手解决它。 这本书是写给大西洋两岸的年轻人的。美国读者可能会因为书里频频提及社会民主主义而感到震惊。在美国,人们不常提及社会民主主义。当记者和评论家主张用公共资金资助社会目标时,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描述成——他们的批评家也将他们描述成——“自由主义者”。但这样说很含混。自由主义者是个值得尊敬和尊重的标记,我们应当很自豪地佩戴这个标记。但是,就像一个设计精良的外衣一样,它掩藏的多,揭示的少。 自由主义者是一个反对干预他人事务的人:这个人能够容忍不同的态度和非传统的行为。自由主义者有史以来就主张将他人排斥在我们的生活之外,给个人以最大的生存空间,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发展。其极端形式,这种态度当今和自封的“古典自由主义者”有关,但这个概念大体上是多余的。大多数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仍然倾向于不干预他人。 另一方面,社会民主主义者是某种混合。他们和自由主义者一样致力于文化和宗教宽容。但是,在公共政策上,社会民主主义者相信为了公共利益而采取公共行动是可能的,也是有益的。像大多数自由主义者一样,社会民主主义者赞成通过累进税来支付个人无法为自己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社会产品;但是,很多自由主义者会将这种税收和公共福利看作必要的邪恶,而社会民主主义者对好社会的设想,一开始就给国家和公共部门分派了一个更大的角色。 可以理解,社会民主主义在美国很难推行。我的目标之一,是建议政府可以在不威胁我们自由的前提下在我们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论证,既然国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和我们同在,思考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国家,必将不无裨益。无论如何,二十世纪进程中美国立法和社会政策中很多最好的东西——亦即我们被催促着以效率和“小政府”名义加以摧毁的一切,在实践中正好和欧洲人所称的“社会民主主义”相呼应。我们的问题不是如何去做;我们的问题是如何谈论它。 欧洲的难题有所不同。许多欧洲国家一直在进行着类似社会民主主义的实践,但他们忘记了如何提倡社会民主主义。当今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处于守势和道歉的地位。有人批评欧洲模式太贵、经济上效率低,他们对此也不予挑战。然而,福利国家在其受益人中却一如既往地受欢迎:欧洲没有一个地方有人支持废除公共医疗、结束免费或补贴的教育、减少提供公共交通和其它基本服务。 我想对大西洋两岸的传统观念都提出挑战。确实,目标已经大大软化了。这个世纪的头几年,“华盛顿共识”执掌着地盘。不管你走到哪里,都有一个经济学家或“专家”在阐述放松管制、小政府和低税率的优点。看起来好像是凡是公共部门能够做的,私人都会做得更好。 从“爱尔兰奇迹”(“凯尔特虎”的房地产泡沫的繁荣)的受惠者,到前共产主义欧洲的教条化的超资本主义者,华盛顿学说受到各处的意识形态啦啦队的欢迎。即使是“老欧洲人”也被席卷进来。欧盟的自由市场项目——所谓“里斯本议程”,法国和德国政府热火朝天的私有化计划,都见证着批评它们的法国批评家所称的新“单一思想”( pensée unique)。 今天,已经有了部分觉醒。为了避免全国破产和全盘的银行倒闭,政府和中央银行都进行了显著的政策逆转,为了追求经济稳定而大笔花费公共资金,毫不犹豫地将失败的公司纳入公共控制之下。数量惊人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曾经对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及其芝加哥同事们顶礼膜拜,如今也排起队来,穿上麻布和炉灰,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宣誓效忠。 这一切都可喜可贺。但它并不能构成一场知识革命。恰恰相反:正如对奥巴马政府的反应所显示的,转向凯恩斯经济学只不过是一次战术性撤退。《新劳工法》也是同样如此,从总体上一如既往地忠实于私营部门,尤其是伦敦的金融市场。确实,这场危机的一个后果是挫伤了欧洲大陆人对“英美模式”的热情;但是,最主要的受益人仍然是那些曾经那么热衷于模仿华盛顿的中间偏右党派。 简而言之,对强有力的国家和干预性政府的实际需要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没有人在“重新思考”国家。人们仍然明显地不情愿站在集体利益或原则的立场上捍卫公共部门。惊人的是,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的一系列选举中,社会民主党一直战绩不佳;虽然市场崩溃了,他们显然还是无法振作起来。 要想人们对他们认真对待,左派就必须找到自己的声音。令人愤怒的事情很多:日益加剧的财富和机会的不平等;阶级和阶层的不公正;国内和国外的经济剥削;腐败、金钱和特权阻断了民主的血脉。但是,仅仅是找出“系统”的缺陷,然后像彼拉多那样撤退,对后果毫不关注,已经不够了。过去几十年里不负责任的修辞上的哗众取宠,没有给左派带来什么好处。 我们进入了不安全的时代:经济不安全,人身不安全,政治不安全。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对此毫无所知,这个事实只是一点小小的安慰:1914年,也很少有人预见到了他们的世界的彻底崩溃,以及随后而来的经济和政治灾难。不安全滋生恐惧。而恐惧——对变化的恐惧、对衰退的恐惧、对陌生人和不熟悉的世界的恐惧——正在腐蚀公民社会植根其上的信任和独立。 所有的变化都是有破坏性的。我们已经看到恐怖主义的幽灵足以使稳定的民主国家陷入混乱之中。气候变化将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寻常百姓将会被重新掷回仰仗国家资源的境地。他们会祈望他们的政治领袖和代表们来保护他们:开放社会将再次被迫自我关闭,为了“安全”而牺牲自由。人们将不再是在国家和市场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两种国家中进行选择。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思考政府的作用了。如果我们不思考,别人会。 下面的论点最初在我于2009年12月投给《纽约书评》中的一篇论文中概述过。那篇论文发表后,我收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评论和建议。其中有一个年轻同行的批判发人深省。“你所写的,”她写道,“最惊人的不是它的内容,而是形式:你谈到对我们的政治静止感到愤怒;你写道,我们需要对我们以经济为驱动的思想方式表示不同意见,我们急需回到那种道德上知情的公众对话。已经没有人这样谈话了。”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内容概要

  我们知道各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但对它们的价值几何却一无所知。我们不再质疑一项司法判决或立法行为:它善吗?公平吗?正确吗?它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社会或更好的世界吗?这些问题曾经是根本的政治问题,尽管它们不能轻易回答。我们必须再次学习提出这些问题。
  作为一个自由社会的公民,我们有责任批判性地看待我们的世界。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知道错在哪里,那么,我们必须根据这个知识行动起来。众所周知,哲学家迄今为止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关键是改变世界。
  “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托尼·朱特在本书中揭示了我们如何陷入这种危险境地,指引我们直面社会弊病,并为所在的世界承担责任。朱特重新激活了我们的政治对话,使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新的统治方式和更好的生活。
  这部精练的作品凝结了托尼·朱特一生的思索,将他对历史和现在的洞悉嘱托给后世。  

作者简介

  托尼·朱特(Tony
Judt,1948—2010)当代最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执教于剑桥、牛津、伯克利和纽约大学。1995年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研究欧洲问题。经常为《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新共和》等撰稿。著有《重估价值》、《战后欧洲史》、《责任的重负》、《未完成的昔日:1944—1956年的法国知识分子》等作品。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认为是无法被超越的史学著作。2007年获汉娜·阿伦特奖,2009年因他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奥威尔终身成就奖。2010年8月因病去世。

书籍目录

鸣谢
简介 给困惑者的指南
第一章 我们现在的生存方式
第二章 我们失去的世界
第三章 政治之不可承受之轻
第四章 告别这一切?
第五章 怎么办
第六章 未来的形状
结论 社会民主主义中的生机与糟粕
人名中英对照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周围,我们能够发现,个人财富达到了20世纪初期以来前所未有的程度。多余消费品的使用——住房、珠宝、汽车、服饰、技术玩具——在上一代人中大大增加了。在美国、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金融交易取代产品生产和服务业,成为私人财富的来源,歪曲了我们赋予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的价值。富人,和穷人一样,是一直和我们一同存在的。但是,相对于所有其他人,今天他们比我们记忆中的任何时代都更加富有,更加显赫。私人特权容易理解,容易解释。而要揭示我们所陷入的公共泥坑有多深,却是相当困难的。 私人富有,公众泥坑如果大部分成员都贫穷而悲惨,没有一个社会能够繁荣幸福。 ——亚当•斯密 贫穷是一个抽象概念,即使对穷人也是如此。但集体贫穷的症状,却在我们周围四处可见。残破的高速公路,破产的城市,倒塌的桥梁,破败的学校;失业的,工资不足的,没有保险的:都表明一种集体性的缺乏意志。这些缺点早就变成了一种流行病,以至于我们已经不再知道怎么谈论出了什么问题,更别说开始解决这些问题了。但是,有些事情完全不对。即便美国在阿富汗这个全然无用的军事行动中投入几百个亿的预算,我们对任何为社会服务和基本建设增加公共开支的想法,还是感到烦躁不安。 要理解我们陷入的这个泥坑有多深,必须首先衡量我们所面临的变化的广度。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社会都变得不再那么不平等了。由于有了累进税、政府补贴穷人、提供社会服务和对极端不幸提供的保障,现代民主正在摆脱极端的富有和贫困。 可以肯定,大差别还是存在的。基本上是平均主义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更加多样化的南欧社会依然是截然不同的;大西洋世界的英语国度和大英帝国,仍然继续反映出长期存在的阶级差别。但是,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的方式,愈来愈不能容忍极端的不平等,开始运用公共条款来弥补私人的不足。 在过去这三十年中,我们把这一切都抛弃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不同的国家所指有所不同。最极端的私人特权和对公共事务的冷淡是在美国和英国:这里是热心于放松管制的资本主义的大本营。尽管彼此远隔的国家如新西兰和丹麦、法国和巴西都时不时表现出一些兴趣,但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比得上英国和美国那样,三十年来一直不变地专心致力于瓦解几十年来的社会立法和经济监督。 2005年,美国21.2Z的国民收入属于仅为1%人的收入。比较而言,1968年,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挣得的工资和福利,相当于一个普通通用汽车公司雇员的六十六倍。今天,沃尔玛的总裁的收入,是他一个普通雇员工资的九百倍。事实上,沃尔玛创始人一家那一年的收入,据估计(九百亿美元)相当于美国40%最下层人口(一亿两千万人)的总收入。 就收入、财富、保健、教育和生活的机会来说,英国现在也比20世纪20年代以来更加不平等了。英国的穷孩子比欧盟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1973年以来,拿回家的薪水中的不平等,在英国也比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增长更大。1977到2007年之间,英国创造的新工作,要么是在薪阶的最高端,要么是在薪阶的最低端。 后果很明确。代际流动崩溃了: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相比,英国和美国的儿童很难指望在他们所出生的环境基础上有所改善,穷人继续穷下去。绝大多数人的经济弱势,意味着健康欠佳、失去教育机会,和越来越严重的众所周知的抑郁症的症候:酗酒、肥胖症、赌博和未成年人犯罪。失业者或就业不足者失去他们本来掌握了的技能,慢慢地变成经济所不需要的赘余。焦虑和压力,更何况疾病和早逝,经常接踵而至。 收入差距使这些问题更加恶化。因此,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在美国和英国与收入密切相关,而在所有欧洲大陆国家,这两项指标之间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信任,亦即对我们的同胞的信任,也和收入差别呈负对应关系:1983到2001年之间,美国、英国和爱尔兰的不信任程度明显增加,而正是在这三个国家中,不受管制的个体自我利益被最刻意地应用于公共政策之中。别的国家中,找不到类似的相互不信任的增长。


编辑推荐

  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列入“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的20本书”  重新激活关于政治、政府和公共生活的对话  托尼·朱特  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  2009年奥威尔终身成就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沉疴遍地 PDF格式下载



  托尼·朱特总是以忧郁的眼光,看着这个世界,即使在他即将辞世之时。他在所身处的世界里如鱼得水,享受着这个他并不喜欢的世界给予他的一切,财富、和平,当然最重要的还有自由,然而他却总是激烈地批判着这个世界,批判造成当下世界的制度。他认为他所身处的这个世界已经病入膏肓,需要从另外一个相对立的世界里去汲取制度精华,从而改造眼下的世界。在他临终之前,他写下了此本著作,就名之为《沉疴遍地》。   毫无疑问,托尼·朱特是个社会主义者,虽然他更喜欢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者,因为社会主义一词随着二十世纪末,一系列打着这个旗号的国家政权的倒台,这个名词已经变得名声不是那么好了。其实,在此之前的数十年里,由于实行这种主义的国家中爆出的种种恶行,早已经将这个名词玷污得一塌糊涂。究竟是这种主义带来的恶果,还是实行的偏差酿就的苦难,到现在还有争论。但在此关头,仍将自己打扮成社会主义者,确也是不智之举。在此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确乎是种时髦。   托尼·朱特属于典型的欧美知识分子,有着丰满的人文情怀,也有着犀利的现实批判精神。他看到了所存身的那个社会的弊病,而这种弊病在他看来是如此的严重,严重到让他难以容忍。他认为,目前这个社会已经陷入了危险的境地,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孜孜孜以求,已经危害了整个社会的自由与公平,也危害到了人们的心灵。他说,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其实他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评,一点都不新鲜,资本主义早在诞生之日,就已经饱受责难,就被众多的社会主义者判了死刑。从贵族阶级的鄙夷,到工人阶级的激愤,在它成长的过程中,似乎没有一句好词。在贵族阶层的眼里,它浑身充满了铜臭味,急功近利地去夺取财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从此一去不返;在社会主义者的眼里,它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淌着脓血,拚命地榨取着劳动者身上的剩余价值。      在上上下下的一致诅咒之中,资本主义这个浑身充满着污垢,天生有着不可容忍缺陷的婴儿,却在世界上长大成人,并成为参天大树。在它那看起来荒唐可笑的框架之内,人们重新定义了国家的概念,并重新定义了其与人民的关系。也就在这个体系之中,自由、民主与平等,在历史上第一次得到如此重的强调。正是在这个制度的实行中,人类的生产力与创造力达到了空前高的水平,也正是资本主义将世界引入了现代。虽然它不是人类所能想像出来的最好的制度,但它确实是人类至今所实行过的最不坏的制度。出于对这个充满着缺陷制度的不满,人们曾经在世界上也实行过其他的试验,可惜都以失败告终,这种世界最大规模的试验,导致了人类最为惨痛的记忆。本来想让被金钱所污染的心灵变得纯洁,结果却让人类的恶无限制地发展;本来想建立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结果却造成了人类以权力定等级的最不平等的社会。   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人类所能想像出的完美事物,往往都是不靠谱的,它只能存在于纸面,只能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只能是望梅止渴甚而是饮鸩止渴的东西。而这种所谓完美的东西,一旦真实被人付诸实践,造成的往往就是灾难。生命力强大的,却总是那些看上并不完美的,因为他们有着极强的调适能力,能够适应变化万端的世界。它的不完美,所以能容忍一切对于它的批评;它没有高远的目标,因此能够不断地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资本主义就是如此。它浑身铜臭,它流着脓血,不像其他制度那样,没人欢呼期盼着它的到来,然而,数百年过去,虽然危机不断,却也生机勃勃。   柏林墙的倒下,让资本主义渡过了它最大的危机,墙那边的罪恶显示了乌托邦的破灭。而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已经沉寂很久的幻想又咸鱼翻生。左派的知识分子们又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贪婪,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沉弊,认为这场危机显示了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他们欢呼着中国经济的表现,认为中国经济当时的表现体现了制度的力量。一时间让中国拯救世界,让中国拯救资本主义的论调甚嚣尘上。其实,他们忘了,这种经济危机其实一直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成长,这是一种资本主义内部的高适,就如人类总会以一场感冒来调整自己的身体,高烧之后又是健康的机体。这种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第一次,也绝非最后一次。从历史来看,每一次的危机之后,即会对沉弊有所消除,制度会有改善,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蓬勃发展。即是最近这次危机,这些知识分子们的欢呼其实也早了一点。虽然我们不敢说这场危机已经过去,然而世界依然在原来的轨道上运转,美国的经济正在缓慢地复苏,而让中国拯救世界的呼声,俨然成为一个笑话。可惜托尼·朱特已经去世,他看不到这些了。   如托尼·朱特般的西方知识分子们,身处于自由的世界,有着自由思考的能力,他们很善于看到他们生活于其中制度的弊病。从一定程度来说,他们对于这种弊病的判断应该说很是准确。而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来说,有着持续不断的异议与批判,正是制度设计的必然要求。这种异议与批判,有利于制度的纠偏。这一点从资本主义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批判者存在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很多批判者的思考可谓深刻。可惜的是,他们不仅于指出弊病,他们更想开出药方,想以另外一种与之对立的更加美好的制度,来取代这个沉苛遍地的制度。托尼·朱特在他的这本书中,对于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不吝赞美之辞,认为这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为完美的制度。这也是他为解决资本主义的沉苛,所开出的药方。其实质仍然是要抑制市场的力量,而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以牺牲一定的效率来换取公平。他认为社会民主主义综合了两者的优点,是一种充满人性又兼顾了发展的制度。   可惜,这只是出于托尼·朱特的良好愿望。所谓的欧洲社会民主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的身体,只不过披上了一件社会主义的外衣。即使这样的制度,也只有在那些资源富裕型的国家,方能运转得起来。同时,还得有如托尼·朱特这样的知识分子所鄙夷的资本主义的奴隶们,以着资本主义的那种吃人的劲头来赚足够的钱,来保证他们施舍过于泛滥的同情心。当然,我们也期望有一种制度,既有效率也有公平,既有竞争性也有人性,既能让经济发展也能保证人的自由,但在我们能够有更高的智慧与更高的道德之前,我们只能用头脑去幻想这样的制度,而不是企图调和两种对立的制度,或者甚而去改变现有的制度。托尼·朱特说,作为哲学家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算了吧,资本主义再坏,它的结果就摆在了那儿。而改造世界的结果,则留给人类非常惨痛的教训。既无效率更无公平,更多的则是对人性及人的尊严的彻底摧毁。   写此文之时,我总在想着肯尼迪在柏林墙下的演讲。其中有一句话特别有名:自由有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其实前面还有一段话,我也特别的欣赏:世界上有许多人确实不懂,或者说他们不明白什么是自由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的根本分歧。让他们来柏林吧。有些人说,共产主义是未来的潮流。让他们来柏林吧。有些人说,我们能在欧洲或其他地方与共产党人合作。让他们来柏林吧。甚至有那么几个人说,共产主义确是一种邪恶的制度,但它可以使我们取得经济发展。“Lasst sie nach Berlin kommen.”(德语,意为


托尼•朱特是一位带有左派情怀的学者,他同样看到了市场的危机——在那里,人性的尊严正被贬低,我们被塑造成逐利者,当自由被异化成赚钱的自由时,我们事实上已经被套牢了。于是,他质问道:市场真的带来公平了吗?当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年轻人越来越迷茫,托尼•朱特将视线投向了福利社会,在他看来,民主社会主义代表着人类的未来。
  
  像大多数左派一样,托尼•朱特的批评犀利而生动,但因应之道却很不靠谱。确实,我们没有能力证明发展比公平更重要,我们也不能证明市场万能,在人类价值序列中,自由并不高于良善,可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凭什么相信公权力能解决?
  
  托尼•朱特高明之处在于,他用观念史的眼光检讨资本主义,他发现,国家干预市场曾是资本主义的普遍特征,而非社会主义的专利,面对“二战”的苦难,美国人认为,这是国家强势的结果,凯恩斯看到的却是,个人自由太脆弱,如果国家不保护,那么就会被奴役。
  
  欧洲的个人主义曾经破产,但美国的个人主义还在青春期,但即使如此,“二战”后的相当岁月里,干预市场几乎是所有政府的通例,这让西方迅速弥合了战争创伤,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然而,5位奥地利人改变了当代思考,熊彼得、哈耶克、波普尔……他们困惑于民主奥地利的失败,他们的共识是:一旦国家插手市场,则专制将不可避免。但托尼•朱特认为,这只是奥地利特殊经验,绝非通则。
  
  经过回溯,托尼•朱特心满意得地认为市场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应重温干预的旧梦,哈耶克他们犯了错误。虽然托尼•朱特承认,这将降低效率、迟滞发展,但他自信地宣称,与幸福相比,这点牺牲很值得。
  
  托尼•朱特的解决方案显然是糟糕的,像大多数市场批判者那样,他们能发现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当他们建设时,总是显得如此笨拙。
  
  问题的核心在于,托尼•朱特走进了哈耶克所说的“构建理性”,靠图纸推演来设计人类未来,在逻辑上很难成立,不论多有说服力,也有可能是空中楼阁。本书告诉我们,人类未来正面对巨大的挑战,我们不应麻木,更不应无条件地相信明天,我们应从历史中寻找智慧,但沉疴虽重,也不要病急乱投医。
  


托尼*朱特是个西方世界的异见者,作为欧洲问题专家,本书是他对欧洲及美国政治的反思,给人启发。没有完美的政治制度,人类都是在摸索着前进。很多时候我们明知前进的方向,但依然是主动或被裹挟着往邪路上走,真的是积重难返?只可惜译者的文学素养难以达到用“信、雅、达”翻译原文的水平,看着长长的转了N多个弯的句子,挺累人。希望有更好的译本面世。


作者是当代最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本书是他精心著作的其中之一。他希望我们作为自由社会的公民,我们有责任批判性地看待我们的世界。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知道错在哪里,那么,我们必须根据这一认知行动起来。阅读本书如果是思考的过程,那么作者希望我们行动起来,到真是符合“思考-行动”的模式!


社会民主主义者,左派知识分子托尼朱特赞颂福利政策,贬斥后保守主义的著作,语言流畅,内容富有煽动性和启发性。


这是欧洲一位著名公共知识分子的论著,其中对于社会民主主义的反思尤为重要。欧洲福利国家正面临困境,而这位已经去世的知识分子,对于政治体制、福利国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留下了富于洞察性的遗嘱


这是作者关于世界历史观的见解,在对社会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很多奇妙的见识!


绝对的好书,思想很是深刻,绝对要看,是东方人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了解西方人的思想,以及全球现在共同面对的问题,只得深思


非常好的一本书,能够让我们从另外的角度重新看待身边发生的那些平常事件,直指内心逃避、不愿意承认和面对的弱者心态,对人帮助很大。


作者写的是美国前一个时期的社会,读过仿佛自己也身在其中,很多问题都似有感触。


这本书对社会以及生活方式等思考和剖析比较深刻,但还是很难懂,需要静下心来好好研读!


跟本国古人比起来差远了,不过作为当代思想家,其内容还是很客观的评论了世界形式。


这本书是典型的反思型书,讲到了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也有反思。人生其实也一样。


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到一个另外的世界!


新京报好书推荐 自然值得一看


批判地看待我们的社会


给LG买的,买回家就开始看了,说挺好的。


值得一读的,点出了现代世界的隐疾,很有意义。


这本书把真的是给我这样20出头,对国家对社会有很多困惑的人写的,看完后,觉得如醍醐灌顶


这是一本读书榜单上的“名书”。其好处和价值自然是不菲的。相信购买和阅读之后是绝无后悔的。


文化有差异所以看是看完了但是没有什么共鸣,总觉得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识不是那么到位,甚至是有偏见的,但这书也不是不可以看的


正在翻看中,内容很是值得读一读,使人明智!


关于思想方面的好书。


有他的书,我还会不加思索的买


帮人买的,还没看,不知道怎样


配合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对照阅读,会对经济学有新的认识


嗯。。引人深思的一部好书


是一本好书,就不多说什么了!


好书,得好好看


做人要有点思想的深度,阅读可以帮助你。


帮领导买的指定书目,如此沉重的标题一定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


有思想的书~


赞誉很高,但开头读起来不是很爽,后面可能会好些。现在评,给好评吧。


是外国学者的著作翻译过来的,读起来稍有些费劲,不过很有启发性


书中的话蛮值得思考的,很喜欢的文字风格。


其实作者主要讲述的还是美国的情形,只是援引的简介也符合中国现状,文字很犀利,但不一定全文都会引起共鸣,冲动之下购买了,希望不会失望。


朋友推荐的,很有思想深度,喜欢!


被忙碌的琐事折磨,思想逐渐麻木,需要一支清醒剂来刺激一下,可以看看此书。


对提升思想的深度和开阔视野有不错的帮助,而且也不算太厚,读起来比较有意思。


以前买了一本。被借去后就没还。唉。就再买一次吧。


很不错的书,书名很棒,超喜欢。


不是文学性的书 看着有点累


我还没有来得及看呢 书的质量不错


字很少但内容丰富 中国人应该多看看国外的书


这是本让人清醒的书


书到用书放很多


还没来得及看,很期待书的内容……


值得认真读,引人深思的书!


书很薄,但写的很深刻


不局限在某一门专业中。


很不错的一本书,符合其评价


中秋节送朋友的礼物,我也没看到,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两本书的。


一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不得不说作者的眼光很长远


包装很好。。。不喜欢那些把这本书抬举成全球第一的腰封


实在是没怎么看懂。。。不好评价


okokok得读了再说吧


在《读者》上看到摘选的一部分,很喜欢。


费力读懂她


非常满意的购物。。。


很好,喜欢书名买的。。


智者的观察和思虑,但是否能让自私贪婪的人类警醒, 要看人类的造化!


上一本丢失,又买一本,不错


以友善的态度批判。


具体还没看,字体挺喜欢。


听人推荐的,一看书名就被吸引了


希望内容也会不错


要很认真看才能懂


朋友很喜欢!包装得很好!


有涨就有落,有繁荣就有萧条.


不仅思想性很强,且给人很多启发,让浮躁在半空的我们落到地面呵


还没看完,但是挺不错的。略有些难懂……


令人深思 振聋发聩


谁都看的明白。


经典不用细说。


第一次写评论。因为我买书很仔细,这本书确实是我的失误。本书的内容尚可读读,没看完,讲的是西方的经济制度方面的。但是翻译很烂,尤其在句与句上的连接十分生硬,像是逐字逐句翻译的,没有丝毫润色,劝读者谨慎购买。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但是真的是翻译得狗屎样,文笔不通。以前看amazon上到处评论说翻译的不好,我还以为是装B。这本书的译者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随意。喂,老兄,你是让google翻译帮你直译的吧。跟我写论文时候做的翻译有一拼啊。


"战后西欧有过标志着政治稳定的增长的从意识形态多极化中的健康衰退,超过这种健康撤退的政治复员,都是一种危险和下滑的斜坡",还有比这更烂的翻译?!!!这种用google翻译出来的书也能让其出版也真是中国出版界的写照了


书页的切面很不平整,纸质粗糙!!


纠正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开拓了视界。


不错,买来好好读读,现在的中国贫富差距就非常大。


送的比较快,内容真的不错


翻译一般,对于哲学书有点难度


还没认真看,翻了几页,感觉还不错


夸张一点地说,这本书的翻译除了书名花了点心思外,其它部分真是惨不忍睹。严重影响阅读!这年头学英语的人这么多,居然找不出几个好翻译,怪哉?


看到编辑推荐,决定买来一读,的确是一本充满着哲思的著作。如楼上一位的评价,翻译的确很烂,其中标点符号乱用、生硬直译的地方特别多。感觉就是google翻译的水平,真是误了大家之作。。。


包装好,质量不错,看了一部分,内容跟我想的不太一样,我开始还以为是哲学类的书,哈哈


书不错,是正


送货很快,非常满意,质量很好


看了一点没有看了.


沉疴遍地


chen


知识分子的思考


哎……怎么说呢


看起来还不错的样子


当今社会反思之作


经典著作,毋庸多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