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宫
2013-5
新星出版社
(美)乔纳森•莱昂斯
刘榜离,李洁,杨宏
无
昏拜/日落很少有人怀疑是神将一场地震安排给了安提阿(Antioch),以惩罚那里放荡不羁、挥霍无度的生活。这座距离地中海东海岸不远的基督徒边陲小镇的居民,因其堕落的生活而臭名昭著,并且还藐视对神负有的庄严义务。长期在安提阿担任地方长官的沃尔特(Walter)在他对当地生活的叙述中常常引用基督教的经文和脍炙人口的奥维德(Ovid)和维吉尔(Virgil)的语录来嘲讽此种生活。例如他说道:“他们是一些不喜斋戒、爱好奢华筵宴、耽于美味佳肴的人,渴望模仿那些吃得好的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模仿活得很体面的人的生活方式。”那里的女人身着令人反感的低胸束腰短装,身上挂着并不体面的饰物,狂欢作乐。有些妇女——“或者像流言所风传的那样,”——委托当地的工匠,“用阿拉伯黄金精心制作出服饰,并为她们的羞处制作出各种各样珍贵的珠宝饰品,不是用来遮盖其羞处,也不是用来抑制欲火激情,而是以被禁止的方式,更为强烈地燃起那些渴望非正统欢愉者的激情。”甚至还有一些人出卖节操,在大街上勾搭朋友和邻居。如果两年前的蝗灾没有阻止这一潮流在新近来到近东的西方人中蔓延开来,那么,大地的震动也许会引起任性的平民的注意。1114年11月13日,一场地震袭击了马米斯特拉(Mamistra)这座边缘城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并且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毁灭。16天之后,“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人们已进入梦乡之时”,安提阿城也感受到了神的愤怒。“这座城市呈现出了一派毁灭的景象,”沃尔特告诉我们,“许多人死在家中,其他人真的给吓坏了。他们弃家而走,无视自己的财富,将一切都留在了身后,站在街上或者广场上,就像疯了一样。出于恐惧和无助,他们把双手伸向天空,泪流满面地以各种语言不停地哭喊着:‘宽恕我们吧,神,宽恕你的子民吧!’”第二天早上,那些经受了惩戒的幸存者鱼贯进入了圣彼得教堂。他们奇迹般地在大地的剧烈晃动中毫发无损,并最终发誓放弃寻求世俗的享乐。安提阿城的居民并非是唯一经历天翻地覆、沧桑巨变的人。还有一位远离故乡的年轻的乡下绅士,蜷缩在一座石桥上栖身;此人乃是来自巴斯的阿德拉。他并不是为了耶路撒冷的鲍德温国王和西西里的阿德莱德那场著名的婚礼从英国的西南部艰苦跋涉而来。他对其欧洲同乡纵情声色的放荡行为不感兴趣;也没有步16年前攻无不克的十字军战士的后尘,前往Outremer(意为“大洋彼岸的国度”)。他不像那些可怕的神圣武士(那些被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释放的“弗兰克斯种族”),在到达圣地之前,跨越中欧大地,一路上强取豪夺,横行霸道。阿德拉下定决心要向穆斯林学习,而不是在十字架这个招牌下屠杀他们。十字军战士在穆斯林异教徒身上看到的只是罪恶,而阿德拉寻求到的却是阿拉伯智慧的光芒。安提阿对于心潮澎湃的阿德拉来说一定具有无法抵御的诱惑力;作为一名年轻的学者,阿德拉已受命要走遍天下,追求学问:“跟不同民族的教师接触是值得一做的事情,并要记住,你在一个人那发现的问题往往会被另外的人极为美妙地表达出来。你搞不懂法国人研究的东西,阿尔卑斯山那边的人会揭开其中的奥秘;你在拉丁人那里学不会的东西,能言善辩的希腊人会教给你。”公元前四世纪建造的这座城市,曾一度是亚洲最主要的都市。过去发生在这里的事情对于基督徒世界来说弥足珍贵:“基督徒”这个名称就是首次在这里被使用的,圣彼得也曾担任过这座城市的首任主教。而那些极为敏感、十分在乎地位的罗马主教们倒是故意对这一点视而不见。在穆斯林统治下,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繁荣昌盛,但它此时却在参与十字军远征的诺曼人的掌控之中。安提阿这个新的公国由防御坚固的中心城市、周围的平原以及港口都市亚历山大勒塔和圣西门组成。这里的土地十分肥沃,精美的丝绸、地毯、陶器和玻璃制品的制造为公国带来了财富。默默等待着阿德拉到来的这座城市屹立在东西方相接处的尖角之上。长期以来,安提阿一直是始自美索不达米亚利润丰厚的大篷车商队路线上一个重要的中途停留站。传统的商业贸易不无顾虑地将十字军东征这一带给他们不便的宗教战争置之度外,一如既往地开展着。城内的居民大多是基督教徒——即东正教徒、二世党人,涅斯特利教徒以及亚美尼亚人。阿拉伯语是这里最主要的语言,不过由于宗教和文化方面的关系,希腊语和拉丁语也在此保留了一席之地,并且创造了至今犹存的罗赛塔石碑,这块石碑减少了教派、文化和种族之间在图书与思想观念的交流上的困难。现在,此地两侧对立的世界为了控制它南面将近三百英里以外的圣城耶路撒冷而展开了一系列宗教和政治斗争,这种斗争将它们推挤到了一起,而安提阿便成了二者间的重要的纽带。在阿德拉来到这里的前几年,诺曼人和热那亚人组成的联合军队从温文尔雅的穆斯林王子巴努•阿玛尔(Banu Ammar)手中夺取了附近的的黎波里城。《大马士革十字军编年史》这部记述同时代阿拉伯事件的著作载文称,获胜的基督徒从的黎波里缴获了一车又一车战利品,其中包括“的黎波里的学院图书馆和私人收藏者收藏的书籍”。成千上万册图书落入了安提阿商人的手中,这样一来那位来自巴斯的年轻人就更容易得到这些珍贵的资料了。尽管如此,阿德拉发现,在他执着追求他所谓的“阿拉伯人的学问(studia Arabum)”的过程中,并没有任何人为他做好准备工作。而这里有的是过往年代的奥秘,在西方基督教界混乱状态下埋藏了六百年之久的奥秘。这位游走四方的英国人立即了解到了阿拉伯知识的力量,并将用其重塑他所知晓的世界。阿德拉离开他的故土英国时还是一位渴求知识的年轻学者,而他所渴求的知识只有阿拉伯人才能提供给他;待他返回家乡时,他将是第一位掌握科学的西方人,并将帮助他所处的世界得到永久性的改变。如果当阿德拉正向其阿拉伯导师学习的时候,天堂的节奏变得中规中矩、恒久不变了,那么全能的神还能起什么作用呢?他能够中止这些自然规律吗?宇宙真的如《圣经》和《古兰经》中所写的那样有其开端和尽头吗?或者是像穆斯林哲人所说的那样,宇宙既不会创造时间,也不会发生变化,是永恒不灭的吗?倘若这种“新的逻辑”是正确的,那么是什么构成了神圣的创世教义呢?对于阿德拉来说,世界突然变成了一个新奇而又陌生的地方。这些问题,阿拉伯思想家已经思考了几个世纪,他们奋力拼搏,力图使自己的一神论信仰与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一致起来。而信仰与理智之间的这一伟大较量就要降临到尚对此浑然无觉的欧洲大陆了。阿拉伯科学和哲学的到来,先驱阿德拉及其追随者的遗产,将落后的西方变成了一个科学与技术的超级强权。就像难以捉摸的将贱金属变成黄金的“万应灵药”(来自炼金术士的用语“al-iksir”)那样,阿拉伯科学将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变得面目全非、难以识别了。这是几百年来欧洲第一次睁开自己的眼睛,放眼观察其周围的世界。与阿拉伯科学的这一不期而遇,甚至使中世纪初期就已在西方基督教徒中失传的报时技术得以恢复。如若对时间和历法没有精确的掌控,社会的理性组织将是难以想象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以及人类摆脱自然的束缚,也将是难以想象的。阿拉伯人的科学和哲学帮助基督教世界从愚昧无知中解脱出来,并且使真正的西方思想得以形成。然而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愿意承认,我们对阿拉伯人亏欠巨大,更不用说去努力偿还了。又有多少人认识到,在我们现代的技术词汇中,许多都是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从“方位角”到“顶点”,从“代数学”到“零”。或者在各种事物中阿拉伯人具有的更为平凡的影响,从我们所吃的食物——诸如“杏”、“柑橘”、“洋蓟”(在此寥举几例)——到“旗舰”、“单桅帆船”、“季风”这些常见的航海术语,这些又为多少人所知晓呢?甚至连具有英国传统特色的莫里斯民间舞蹈,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太纯正的摩尔人(Moorish)舞蹈,这可以追溯到穆斯林统治西班牙的时期,当时阿拉伯吟游诗人就用此种舞蹈款待权贵们。数百年来阿拉伯学问界的巨匠以及中世纪欧洲的知名人物,诸如花拉子密、阿维森纳、伊德里西、阿威罗伊等人的名字,今日在受过教育的平信徒读经员中如果说会产生什么反响的话,那也是微乎其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已被人遗忘,留下来的只不过是对过去年代的一丝淡淡的记忆。然而,在非凡的阿拉伯科学和哲学的传统中,这些人物只是几百年来被西方的愚昧无知以及对穆斯林所持的十足偏见所湮没的寥寥几位而已。最近开展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大部分美国人认为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世界“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可钦佩赞美的东西。但是往回翻一翻时代的记录,如若没有阿拉伯人的科学成果,诸如花拉子密的代数学、阿维森纳详尽的医学教导和哲学、伊德里西永恒的地理学和绘图法以及阿维罗伊严谨的唯理论,就无法想象西方的文明。比任何一位个人的成果更加重要的是阿拉伯人做出的位于当代西方之核心的整体贡献——让人们认识到科学能够给人类带来征服自然的力量。经阿德拉的引介,阿拉伯知识的无穷力量重塑了整个欧洲的知识风貌。它的影响延伸到了16世纪以及以后的岁月,引导了哥白尼和伽利略极富创造力的工作。他们的成果使得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位于宇宙的中心的是太阳,而不是神创造的这个地球家园和人类。阿威罗伊这位来自穆斯林西班牙的哲人评判员,向西方阐释了古典哲学,并将古典哲学第一次引入到唯理论者的思想中。阿维森纳的《医典》直到17世纪仍然是欧洲的标准教科书。阿拉伯人撰写的有关光学、化学和地理学的书籍也同样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西方对阿拉伯人遗产的蓄意遗忘始于几个世纪前,当时在十字军东侵影响下精心策划的反穆斯林宣传就开始漠视阿拉伯文化在现代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这宣传包含四个重要的主题,其中几个今日仍在产生影响:伊斯兰教歪曲神的话语;伊斯兰教完全是靠暴力传播的;伊斯兰教要么通过鼓励一夫多妻制,比如闻名遐迩的苏丹们妻妾成群,要么通过压制性的或者极度保守的态度,扭曲了人类的性事;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是一个江湖医生,是魔鬼的工具,甚或是基督的敌人。13世纪的哲学家罗杰•培根是西方最早支持科学方法的人之一,他对知识创新这一课题了如指掌,对穆斯林的知识创新赞扬有加。他说道:“哲学来自穆斯林。”然而同样是这位罗杰•培根,谴责起穆斯林的生活来也一样激情满怀,而他对穆斯林的生活既不真正了解,也没有亲身的体验。他信心十足地断言,阿拉伯人“因为实行一夫多妻制,沉湎于肉体上的享乐”。这种凭空幻想的观念很快就在大众化的想象中完全取代了所有其他观念。这些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因为当时的西方日益渴望从一种理想化的古希腊观念中寻求灵感。西方思想家热切地宣称自己直接秉承了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以及阿基米德等人的衣钵,故意排斥阿拉伯人的知识所起的作用。比如在14世纪早期的人文主义者中最著名的彼特拉克就曾这样写道:“我几乎不会相信任何好的东西会来自阿拉伯半岛。”西方的科学史学家大部分也都秉承了这一血脉;许多人把阿拉伯人看作是古希腊知识温厚善良、不偏不倚的看守者,他们对古人成果的发展作为甚少,或者说是一无所为。这种说法是以西方所坚持的“恢复”古典学问这一观念为根据的。此种观念显然表明:不知何故,古典学问是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只不过是在中世纪时被放错了地方。西方的舆论也对这种说法大肆渲染,常常用来解释今日穆斯林的状态:伊斯兰教天生就对改革创新怀有敌意,而这种情况从12世纪初叶就变得更为严重了。
智慧宫:“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大本营,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源泉、智慧的宝库、学者的圣殿”。
中世纪阿拉伯人:
创立、发扬代数学,为现代数学奠定基础;
将炼金术发展成实验科学,成为现代化学的前身;
翻译、评述亚里士多德著作,为西方接续了古典智慧;
研究托勒密基础上探索天文学奥秘,影响哥白尼的天体运行理论。
《智慧宫》一书讲述的是在欧洲蒙昧的中世纪时期,以“智慧宫”为代表的相对先进、有创造力的阿拉伯文明翻译、保存、创造了怎样的科学和哲学成果,这些成果又是如何通过征服、贸易和大量以阿德拉为代表的“知识朝圣者”的艰苦译介引入西方,为后来欧洲的文化复兴和近代文明崛起奠定基础,进而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形态的。本书针对的背景是西方在历史上对阿拉伯文明的这一伟大贡献的蓄意抹杀,希望能够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西方和阿拉伯世界所做的假定,重新认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作者:(美国)乔纳森•莱昂斯 译者:刘榜离 李洁 杨宏乔纳森•莱昂斯(Jonathan Lyons),长期致力于东西方关系的研究,最初关注冷战双方,后转入阿拉伯世界与西方关系的研究。曾作为编辑和记者为路透社工作达20余年,足迹遍及阿拉伯世界,现就教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另著有《西方眼中的伊斯兰世界——从十字军东征到反恐战争》。
致读者大事记主要人物序言 昏拜/日落第一部分 宵拜祈祷/黄昏第一章 神的武士第二章 地球就像一个轮子第二部分 晨拜祈祷/黎明第三章 智慧宫第四章 绘制世界地图第三部分 晌拜祈祷/正午第五章 科学始祖第六章 关于天球的说法第七章 “世界上最睿智的哲学家”第四部分 哺拜祈祷/下午第八章 世界永恒说第九章 西方的革新致谢译后记
第一章 神的武士 这浩浩荡荡军队中的神的信徒们——他们甚至都不会计时。 在神的武士们挺进到了君士坦丁堡这座皇城的城门之前发生了一场蝗灾,这是他们到来的先兆。那场蝗灾毁灭了葡萄藤,却没有殃及麦子。他们的领袖是一位难以满足的神父,不知从何处冒了出来,接受众人的欢呼喝彩;他承诺在天堂建一个家园,以此来激励武士们参加圣战,向异教徒发起冲锋。那个时代疾病肆虐,营养不良随处可见。实施的医疗方法要么是驱邪降魔,要么是将受伤的肢体截去。了结罪案的方式则是拷打和其他严酷折磨。 有学识的人寥寥无几。教育是在家里进行的,人们在迂腐守旧的宗教神学家的注视下死记硬背过时的课文。他们对基本的技术、科学和数学一窍不通,不会确定他们最重要的宗教节日,也不会绘制太阳、月亮和行星惯常的运行图表。他们对造纸、透镜和镜子的使用一无所知,对同时代的科学仪器的巨子——天体观测仪——也毫不知晓。一些自然现象,诸如月食或者天气的骤然变化,都会被他们以为是妖术在作怪。 这支狂热军队的到来让当地人感到万分惊恐。这帮白肤碧眼、在十字标记的旗帜下进军的蛮夷,都是些什么人呢?在基督教徒纪年的12世纪之初,他们想在阿拉伯国土上得到些什么呢? “整个西方,以及位于亚得里亚海彼岸、北至赫拉克勒斯之柱…那些蛮夷之邦的大部分地区,”拜占庭君主的女儿安娜·科穆尼娜公主在拜占庭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记载道,“所有这一切……形成一个整体,带着他们所有的家当,穿过欧洲那一部分突出的大陆,进军到了亚洲。”编年史家——埃克斯…的艾伯特注意到,在他们的队伍中,有真正的信徒和正直的人们,但也有“奸夫、杀人者、窃贼、发伪誓者和强盗”。他们的领袖——隐修士彼得,骑着一头白色的骡子,向所有参加这项事业的人承诺,免除他们的罪恶。 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的彼得轻而易举地打动了普通人的心。他一边向跨越法国北部的十字军说教,一边从自己低矮的坐骑上揪下鬃毛,将其当作神圣的纪念物一样保存起来。许多人卖掉了自己拥有的一点点财产,跟在他的身后,朝着天涯海角进发。一些人带着一家老小,还有一些人完全抛下妻子儿女和年迈的双亲,也丢下了田里的庄稼和家中的杂活,匆匆响应彼得的召唤。这位隐修士裸露着双臂和双脚,身穿一件粗糙的宽松毛料衣服,上罩长至脚踝的斗篷。诺让的吉伯尔(Guibert)在一篇最早的有关十字军的记述中写道:“他以酒和鱼为主食,几乎从不吃面包。” 这位矮小的隐修士突然出现,表露出了一种民粹主义者的心声,响应教皇乌尔班二世拿起武器的伟大号召。1095年11月27日,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莱蒙(Clermont)呼吁基督教界的杰出人士,终止他们那无休止的战事,将其凶残的能量用在东方的异教徒身上。教皇向那些聚集起来听他说教的激情澎湃的群众说道:“让那些习惯于因私事同信徒们挑起不义战端的人,现在去跟异教徒斗争并最终赢得胜利吧!让那些一直与自己的兄弟亲朋争斗不休的人,现在以一种正当的方式同那些野蛮人战斗吧!让那些为了微薄薪水而辛勤劳作的人,现在去获取永恒的报酬吧!”在乌尔班发出召唤后的几个月内,有8万之多的民众奔向了东方,其中既有城镇的居民,也有乡间的村夫。 …… P12-14
20世纪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欧洲国家,尤其是西欧各国,都已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西方文明也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然而欧洲的发展与进步,西方文明的繁荣与昌盛,从历史的眼光来看,都曾得益于东方文明,尤其是得益于阿拉伯文明。 我们知道,自从古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在绵绵数百年的中世纪时期,欧洲几乎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愚昧状态。农业难以维持国民的温饱,民众的文化教养十分低下,暴力冲突却频频发生。而与此同时,在东方的阿拉伯世界,从波斯到阿拉伯人统治的西班牙,伊斯兰文化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穆斯林哲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稳步地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探索研究已在西方遗失或者已被西方遗忘的古希腊人的著作。他们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让那些有幸意识到这些新知识的欧洲人既感到眼花缭乱,又对之崇尚备至,渴望先睹为快。其中一位来自英国巴斯、名叫阿德拉的有志青年,怀着满腔的求知愿望,只身来到阿拉伯世界游学旅行,决心要学习阿拉伯人的学问与智慧,并将其带回祖国。 巴斯的阿德拉开了西方了解东方的先河。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将阿拉伯学问传到了欧洲,而且引发了其他欧洲人前往东方求学探索的兴趣,从而扩大了东西方的交往,改变了欧洲的科学面貌。 乔纳森·莱昂斯所著的《智慧宫》一书讲述的就是这些“朝圣者”的故事。正是他们将新知识和新学问从阿拉伯带到了西方。而这些知识和学问为后来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塑造了西方的文明。 对于《智慧宫》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好评如潮。埃里克·奥姆斯比(Erlc Ormsby)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说,这部书“构思精心,意义深邃……叙述既生动有趣,又文雅别致。”罗伯特·克雷敏斯(Robert(Cremitls)在《休斯顿记事报》上称赞道:“这是一部赏心悦目的著作,她发现了,或者说重新发现了伊斯兰和基督教界之间的共同之处。这也是一部历史考察专著,她使我们想到,不同文明既可以开展对话交流,也可能发生摩擦和碰撞。”《苏格兰人报》发表评论说:“莱昂斯发掘了这份被掩埋的思想遗产,使我们对西方与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和文化关系有了新的重要认识……这是一篇独具匠心、力度十足的叙述,引领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东方和西方所做的假定,而这种审视在此时尤为必要。”《泰晤士报》忠实地指出:“乔纳森·莱昂斯以极具魅力又令人目不暇接的方式讲述了智慧宫以及在智慧宫中工作过的知名人物,也包括资助智慧宫的历代哈里发的故事。”英国《卫报》的评论也充满了溢美之词:“在这部文笔流畅、清晰明了的著作里,乔纳森·莱昂斯对很少有人问津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向人们展示了阿拉伯科学在中世纪时是如何进入拉丁世界,又是如何帮助一个尚未开化的社会,使其成为文明社会的。”作家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坦承:“这是一部令人惊奇的重要著作,首次以一种清晰而又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了西方从中世纪阿拉伯学问那里蒙受的恩惠。”《洛杉矶时报书评》的论客斯蒂芬·奥谢伊(Stephen 0’shea)则称赞道:“乔纳森·莱昂斯这部充满生机的中世纪历史新作永远不会蒙上灰尘……莱昂斯娴熟而又灵巧地从多个层面讲述了他的故事,使他的故事有血有肉、个性十足。” 从上述评论可知,《智慧宫》一书不仅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也是一部涉及多个学科和多种语言的学术性专著。书中内容既包含哲学、历史、法学等人文学科中,也包含数学、物理、化学、光学、天文学和医药学等自然科学;当然,对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这两大宗教的教义和仪礼也多有涉及。此外,书中还时常引用拉丁语、希腊语和阿拉伯语。这无疑给翻译带来了不少困难。译者虽有工具书和互联网相助,穷尽心力,但终因才疏学浅,仍难免有不妥之处,故恳请读者和有识之士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另外,原书各章均附有详尽的注释,中译本仅将注释中的解释性文字译出,文献性文字则保留原文和出处,以便读者和研究者查阅。在此特做说明。 相信读者会从这部书中了解到东方文明的伟大,会对东西方文明和阿拉伯世界产生新的认识。若能产生如此效果,译者便深感满足了。 刘榜离 谨识 2012年春于郑州大学 西亚斯国际学院
构思精心,意义深邃……叙述既生动有趣,又文雅别致。——《华尔街日报》在这部文笔流畅、清晰明了的著作里,乔纳森•莱昂斯对很少有人问津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向人们展示了阿拉伯科学在中世纪时是如何进入拉丁世界,又是如何帮助一个尚未开化的社会,使其成为文明社会的。——《卫报》莱昂斯发掘了这份被掩埋的思想遗产,使我们对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和文化关系有了新的重要认识……这是独具匠心、力度十足的叙述,引领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东方和西方所做的假定,而这种审视此时尤为必要。——《苏格兰人报》乔纳森•莱昂斯这部充满生机的中世纪历史新作永远不会蒙上灰尘……莱昂斯娴熟而又灵巧地从多个层面讲述了他的故事,摒弃了年代学那刻板的手法,使他的故事有血有肉、个性十足。——《洛杉矶时报书评》
《智慧宫:阿拉伯人如何改变了西方文明》编辑推荐:智慧宫:“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大本营,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源泉、智慧的宝库、学者的圣殿”。中世纪阿拉伯人:创立、发扬代数学,为现代数学奠定基础;将炼金术发展成实验科学,成为现代化学的前身;翻译、评述亚里士多德著作,为西方接续了古典智慧;研究托勒密基础上探索天文学奥秘,影响哥白尼的天体运行理论。为阿拉伯文明正名的智慧之书。
无
这是一个西方人写的书,他是对东西方历史有研究的人。所以,他在书中这样说:“西方对阿拉伯人遗产的蓄意遗忘始于几个世纪前,当时在十字军东侵影响下精心策划的反穆斯林宣传就开始漠视阿拉伯文化在现代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这些宣传近日仍然产生影响。很多西方和东方人根本不了解穆斯林的生活,也没有亲身体验,就是受了宣传,所以口出恶言诋毁阿拉伯文化和穆斯林。他的说和我看过的许多其它的历史说法是类似的。所以我认为他的书是可信的。想要了解真相的人总是会去千方百计地去了解,然后才下结论。不想了解的人也是不可能强迫他们去了解的。这本书的翻译我觉得一般,但是还不太影响阅读和理解吧。
一直以来都很不理解西方人和中东地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干嘛都争着要耶路撒冷这地方。所以很想看看有关阿拉伯历史的书籍,就在豆瓣上找到了这一本,评价还算不错。本来看到智慧宫三个字还没觉得能有多好看,加上又是西方人写的,没有报太大希望,不过拿到手之后,第一个晚上就看了四分之一,爱不释手。除了很多名字看起来都很像,容易混淆之外,还是十分有故事性的,不是单纯的编年,会有几个主要的人物主线,且相当客观。与罗素的《西方的智慧》相比,真的是太引人入胜了~
大家都被西方的媒体或者信息蒙蔽得以为阿拉伯世界是落后,无知的。熟不知,无知的是我们。真正推动世界科学的始祖,原来是阿拉伯人。书中的典故或很大部分的信息都有提供出处,可信性高。很推荐大家看!
和我设想的不太一样,内容上对我没有太多吸引力,不过这只是针对我这种门外汉啦。要是对于阿拉伯文明感兴趣的,并有一定了解的可以读一读,不过要有一定的耐心啦~~~
欧洲人也有野蛮的时间,阿拉伯人也有充满智慧的时代。
不同的视角,非常值得看的书,正在看第二遍。
这本书非常不错,译的也很不错,特别是译者做了很多译著。这是一个被忽略了的领域。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的学术塑造了近代西方文明。
还没有看完,不过内容很吸引人的,值得了解。
许多人的概念中的阿拉伯人都是居住在沙漠中的未开化民族,孰不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西方文化的传承贡献巨大,我们现在能读到的古希腊学术著作都不是原来的古希腊文传承下来的书籍,而是经过阿拉伯文翻译,再从阿拉伯文翻译回古希腊文的,因为原版的古希腊文著作都被奥斯曼帝国以及东征的十字军焚毁了。
真没想到阿拉伯人在中世纪竟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这样伟大的贡献,如此重要的历史竟然闻所未闻,看来当代的意识形态真的会影响客观的历史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