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明清文人园林艺术

张淑娴 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作者:

张淑娴  

页数:

284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声名远播、影响广泛而深刻。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遵循“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艺术宗旨,精炼而典型地再现自然界山水风景之美,以其活泼而巧妙的布局,精湛而高超的技艺,山明水秀的风景,诗情画意的境界,让“鸢飞戾天者游园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景忘返”。  一 明清文人园林——园林审美艺术的构建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化发展以达到巅峰的时期,明清园林艺术特别是从明代后期到清乾隆时期也正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达到了造园艺术的巅峰,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园林艺术大发展的时期,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在这一时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文人园林与皇家园林虽同属于自然山水园林体系,但两者在园林建造的理念上、艺术的处理上存在着不同。皇室的风格中,有重要的政治面向,皇家园林反映的是天朝威仪、四海统一、皇权巩固的主旨。而文人园林是带有文人情趣、流露着文人思想的园林,将文人的审美意趣表现在园林中,具有耐入寻味的思想体系和诗画般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之体现。  虽然我们在讨论文人园林的起源时,可以上溯到魏晋时期,而直至明代中后期开始文人园林才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明代中期阳明心学兴起,以内心世界的反省来代替对社会的关心。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相应的市民文化的勃兴,知识界出现一股人本主义的浪漫思潮:以享乐代替克己,以感性冲动突破理性的思想结构,在放荡形骸的厌世背后潜存着对尘世的眷恋和一种朦胧的自我实现的追求。文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带有一定享乐主义成分的世俗文化比前代更为强烈。反映在园林艺术上,远离城市的“灌园粥蔬”、“采菊东篱”的园景生活已不是文人所向往的场景,而是在城市园林中文人们找到了闲赏生活的依托,从而促进了“城市园林”的发展,也促成了明清园林的文人风格的深化,把园林的发展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文人园林是明清时期从美学角度真正出现了园林艺术,陶渊明的南山、王维的辋川在人们眼中充满了诗画意境,其实不过是自然山水的裁剪,司马光的独乐园、甚至明代王献臣的早期拙政园,延续着传统的园圃结合的模式,“灌园粥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园林仍然还担负着部分家庭开支的需求,并不是纯粹的审美的园林。至明代晚期的文人园林才脱离了经济园、山林园的形式而独立存在于美学范畴之内,现在学者总结的园林要素:叠山、理水、建筑、花木等也是从明代晚期开始大量出现在园林中。园林成为文人们生活中的艺术品、奢侈品,重视园林创作技巧,突出园林之美。  文人园林“到南宋时大体上已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而诗情画意的真正实施则是从明代晚期开始的,明代晚期的文人、艺术家、鉴赏家们参与园林的规划、建造、品评,加强了文人意趣在园林艺术的应用,是文人园林审美意向的定型时期。在空间的处理上,创造小中见大,以少胜多,迂回曲折,引人人胜,步移景异、巧于因借、余意不尽、主次相成、对比变化等手法,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效果;在意境的追求上,运用移天缩地、提炼概括、象征比兴等造园手段,借助诗情画意、风雨晴晦的感受,形成“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写意造园手法,使人联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二 明清文人园林——明清文人艺术精神的体现 艺术是离不开精神性而存在的,各种艺术门类都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指向心灵。他们通过各自的艺术手法参与着艺术的精神性的审美建构,在不同程度上渗透着审美主体的心灵因素。可以这样说,在艺术作品中,物质不是离开精神性的抽象存在,而是精神性的具象反映。  古典园林的功能内容也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的方面是指园林的实用内容,即保证园居活动的物质需求,它虽是必要的,但却不是园林属性最核心的东西;而精神方面是指园林的思想内容,即统一园林景象的主题思想,它蕴含于园林景象当中,是园林的核心内容。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指出:“文明人类,先建美宕,营园较迟,因为园林艺术比建筑更高一筹”。  园林艺术不同程度地渗透着审美主体的精神性。“中国文化是唯一把庭园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文化,唯一把庭园作为培育人文情操、表现美学价值、含蕴宇宙观人生观的文化,也就是中国文化延续四千多年于不坠的基本精神,完全在庭园上表露无遗。”明清时期文人建造园林,他们的思想、文学、艺术素养必定反映到园林的设计和缔造中来,文人于此间寄托其理想,表现其智慧,它无疑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所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明清的文人园林显示了文人阶层的文化、艺术特征。  将近代画家陈衡恪先生的文入画定义引入文人园林领域,文人园林,即园林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园林中考究技术上之工夫,必须于园林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以有限的叠山、理水、建筑、花木传达出文人的艺术情操、文人的想象、情感,此之所谓文人园林。明清文人作为园林的所有者,将文人思想渗透到园林的各个方面,是文人思想表现得最为透彻的时期,形成中国园林史上最为典型的“文人园林”。三 明清文人园林——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共同创造的艺术特征 “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品的种类。”明清文人园林艺术风格的因素也由这两大类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精神渗透到明清文人园林艺术中,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文人园林。  其一是文化传统,研究某一历史时期园林艺术取得的成果和主要特征,影响该时期造园家的艺术思想,当然要分析产生这些艺术和思想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传承性对明清园林的内容形成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园林空间的产生,必由其文化背景而来,在文化的大传统下,由思想而有活动,由活动要求而产生空间,人文社会的影响虽属无形,却是基本的因素。因此,本书先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手,通过对文人的传统文化基奠、传统文学艺术的意趣人手,分析明清自然风景式文人园林所形成的艺术理论和艺术风格的历史根源、发展脉络、文化内涵。  其二是时代影响,它对明清文人园林自身特点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园林艺术受到同时代的思想、文化、艺术特质的影响,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它反映着创造它的那个时代精神观念实际。从明清文人园林的构成的时代背景即明清文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人文环境入手,通过对明清文人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基调、文艺思潮及生活状况等方面全面深入的剖析,梳理出明清文人的艺术审美裁判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明清文人的审美对明清文人园林的艺术理论体系、艺术创作实践、艺术风格特征的形成之间相互融会贯通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作为封建时期最后阶段的明清时期的文人园林的艺术特点和时代风貌。  时间纵轴上的文化积淀和空间横轴的文化辐射,产生此时此地之园林艺术。本书以明清文人园林和相关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史学、美学和文化学及其他相关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运用史料的基础上考察现存实物、借鉴学术界现有成果,采用动态的研究方法做出对明清文人园林美学的判断。不仅限于园林文献之中,还在更大的范围内采集资料,从社会的变迁、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发掘出影响文人园林的因素。以明清的园林理论书籍为研究的重点,遍览明清文人的园记作品,从中了解当时文人的园林建造、园林审美和园林生活等情况。  在充分掌握这些珍贵资料的同时,进行实地考察,明清时期的文人园林主要遗存集中在苏州地区,考察以苏州为主的明清园林遗存,与明清文人精神相往返,感受明清文人的园林情怀,感知明清文人的园林审美。同时大量地借鉴现有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汲取前人之精华,取长补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辟一条新的研究道路。  本书力图对文人传统、时代文化基调、文艺思潮的形成分析对明清文人园林风格的形成、定型所产生的影响,确定中国文化精英——文人思想在艺术史中的园林艺术中的作用,重新审视明清文人的艺术地位。

内容概要

明清文人园林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遵循“宛自天开”的艺术宗旨,以活泼而巧妙的布局,精湛而高超的技艺,呈现山明水秀的风景,诗情画意的境界。文人园林是古代文人思想的产物,文人于此问寄托其理想,表现其智慧,体现了文人阶层的文化、艺术特质。
《明清文人园林艺术》(作者张淑娴)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时代精神的影响,分析明清文人园林的哲学根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明清文人园林艺术》以明清文人园林理论和相关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现存的园林实物,借鉴学术界现有成果,采用动态的研究方法,从明清文人的视角诠释文人园林的美学构成。

作者简介

一九八三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二○○三年专事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二○○七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一九九五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作至今,从事明清建筑和园林艺术与历史的研究工作,侧重于明清皇家建筑室内装修与装饰艺术和明清园林艺术的研究。发表《明清宫殿建筑的室内装饰》、《古代建筑中罩的使用及其艺术成就》、《倦勤斋建筑略考》、《建福宫花园建筑历史沿革考》、《扬州匠意:宁寿宫花园内檐装修》等文章。

书籍目录

前言
明清文人园林的发展概况
一、明清时期文人造园实践的普遍
二、明清时期文人造园理论的出现
明清文人园林的传统文化基奠
一、“山水有清音”——明清文人园林与自然精神
二、“士志于道”——明清文人园林与明清市隐心态
明清文人园林的传统文学艺术意趣——文心画境
一、“凝固的诗”——明清文人园林的诗意
二、“立体的画”——明清文人园林的画境
明清社会艺术思潮对文人园林的影响
一、明清文人思想基调的转变
二、明清文人艺术思潮对园林的影响
三、明清文人生活样态对园林的影响
四、明清时期异质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少许胜多许——明清文人园林审美
一、明清之前的文人园林审美
二、“少许胜多许”——明清文人园林审美
明清皇家园林审美
一、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成就
二、明清皇家园林审美
参考资料
后记

章节摘录

  明清时期,文人园林作为两宋的承传而继续发展,达到了极盛之局面。  明代初期,集权专制加强,厉行礼法统治,用严刑峻法压制一切礼制异端,朱元璋曾规定百官地宅“不许于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以资游眺”。严明的禁令,限制了私家园林的发展。明代中叶开始,禁令松弛,经济发展,奢靡之风渐盛,各地第宅逾制,造园之风兴起。  明代后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经济的繁荣,人口相对集中,人对自然改造的范围就愈大,人化自然的程度也愈高,自然山水地貌地域就日益缩小,人离开大自然也就愈远。园林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人们在远离自然的城市生活中,对自然的怀恋与向往,是心理上的一种补充和精神上的需要和追求。城市化程度愈高,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怀恋之情也就愈强烈。正是因为车马喧闹人事纷纭的生活为人所常厌,而林泉之志,烟霞之侣,已耳目断绝。  处身宦海闹市的官僚士大夫们,很少再有机会去遨游名山大川,像谢灵运一样攀岩涉壑,如陶渊明似的乘舆游山;只能寄情笔墨以卧游,或于闹处寻幽,在园林中寻求云水相忘之乐。同时,作为人的物质生活组成部分的园林,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和物质技术条件,商业经济的发展,又为园林建造提供了物质条件。  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园林的发展,促成园林艺术达到高峰境地并逐渐成为一种造园模式。此时的文人园林更多地转向于造园技巧的琢磨,园林设计日趋专业化,技巧更为成熟。同时对造园匠师,特别是素养较深、技艺高超的造园匠师的需求上升,一大批掌握造园技巧、有文化素养的造园工匠便应运而涌现出来了。明清时期造园叠山艺术家,人才辈出,明代有陆叠山、许晋安、陆清音、周秉忠、周廷策、张南阳、顾山师、曹谅、高倪、计成、文震亨、陆俊卿、陈似云等,清代“国初以张南垣为最。康熙中则有石涛和尚,其后则仇好石、董道士、王天于、张国泰皆为妙手。近时有戈裕良。”还有张然、张熊、张铖、李渔、王君海、王石谷、龚均谷、龚璜玉、朱维胜、长淑等人,载籍失传,事迹不彰。被埋没了的造园叠山艺术家,更是不知其凡几。他们为明清文人造园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人力技术条件。  随着明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文人的造园活动从以往的长安、洛阳转移到江南、北京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苏杭、扬州等地。  北京为明、清京都之地,皇族贵戚聚居,官僚文人荟萃,形成强大的社会势力和文化圈。私家造园活动亦相应地以官僚、贵戚、文人的园林为主流。明代北京私家园林散布内城和外城及西北郊各处,《帝京景物略》、《长安客话》等书中记载的园林约达八十余处。园林的内容,有的保持着文人园林的传统特色,更多地则是著以显宦、贵族的华丽色彩。  北京城内什刹海风景优美,水域辽阔,沿岸在明代一直是名园密集的地方,“水一道入关,而方广即三四里。其深矣,鱼之;其浅矣,莲之,菱芡之,即不莲且菱也,水则自蒲苇之,水之才也。北水多卤,而关以入者甘,水鸟盛集焉。沿水而刹者,墅者,亭者,因水也,水亦因之。梵各钟磐,亭墅各声歌,而致乃在遥见遥闻,隔水相赏。……东望之,方园也,宜夕。西望之,漫园、浞园、杨园、王园也”。沿海诸园密布,定国公园位于什刹海西岸,英国公新园则位于什刹海中部之银锭桥畔,紧邻海潮观音庵,孝廉刘百世别业、刘茂才园、米万钟的“漫园”犹如颗颗明珠散落在什刹海的沿岸,在什刹海一带形成园林区,同时借收什刹海之景。北京的西北郊,山清水秀,湖泊罗布,风景优美,宛如江南。招来了贵戚官僚纷纷来此占地造园,以致此处“大抵皆别业、僧寺,低昂疏簇,绿树渐远,青青漠漠,间以水田,界界如云脚下空。” 清代,在明代造园基础上吸取江南造园技艺,并结合北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造园风格趋于成熟。同时,皇家园林建设频繁,至乾隆时达到高潮,从而形成集设计、施工、管理的一套严密体系和熟练的技术队伍,对民间的园林建设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北京城内宅园之多又远过明代。  一些比较有名气的园林都是当时的著名文人所有,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贾醪侯的半亩园、王熙的怡园、冯溥的万柳堂、吴梅村园、王渔洋园、朱竹坨园、吴三桂府园、祖大寿府园。、汪由敦园、孙承泽园等。  江南地区山川秀丽,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气候温和湿润,为园林建造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从南宋开始在这里就兴起园林建造之风。江南地区文人辈出,文风之盛居于全国之首,他们醉心于江南的旖旎风光和文人优游山池园林之雅兴、陶冶宁静清寂之情怀,建造园林,以追求雅逸和书卷气来满足园主人企图摆脱礼教束缚、获得返朴归真的愿望,这为文人园林的兴起提供了精神背景。明清两代,江南经济发达冠于全国,商业繁荣为园林的兴起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江南地区出产太湖石及山石,叠山材料丰富,水源便利,建筑技术素有修养,家具装修具有深厚的工艺传统,为造园提供了物质基础。  江南地区凭借着优越的地理环境、人文气氛和雄厚的经济条件,造园活动蔚为兴盛,苏州、杭州、扬州、南京等地文人园林尤为密集。当时评价苏、杭、扬三地,认为“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名园胜”。  苏州是明清江南商贾云集之地,明王绮记录了成化以后苏州经济之繁盛景象:“阊阎辐辏,绰楔林丛,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舆马丛盖,壶觞檫盒,交池于通衢永巷中,光采耀目,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歌与市声相杂。”苏州城内河道纵横,湖泊罗布,随处可得泉引水,兼以土地肥沃,花卉树木易于繁滋。附近的洞庭西山是著名的太湖石产地,尧峰山出产上品的黄石,叠石取材方便。经济的繁荣,优越的地理条件,为苏州地区造园业的昌盛提供了条件。苏州地区文风尤盛,人文荟萃,崇尚“颜、谢、徐、庾之风”,读书习文为苏州地区的社会风尚,书院林立,科举得中者居全国之首。而文人们受商业文化的浸染,已经不再象古代隐士那样隐居山林、田园,而是依附于城市,流连于市井,辗转城镇,交游唱和,萧歌玉宴,以“得从文酒之乐”为幸事,将“治园亭,杂莳花木”作为高雅的文化活动。苏州园林属文人士大夫修造者居多,基本上保持着正统的士流园林格调,且绝大部分是建在繁华的市内的“城市园林”。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明清文人园林艺术 PDF格式下载



还没来得急看细看,本人底子太浅,对文人的诗词,理解有点困难,书要是能更通俗一点就好了


紫禁城书系确实不一样


很好的书,要好好学习学习。


这个商品不错,看的版本觉得还可以


当研究资料留着看!


老套路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