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乌素嘎查调查
2012-9
中国经济出版社
黄健英 编
376
397000
赛乌素嘎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的西南部,总面积96.3万亩,下辖赛汗陶乐盖、敖日格呼、德日苏陶乐盖、那嘎拉四个牧业小组,居住着蒙古族、回族和汉族。2010年底总人口为787人,其中,蒙古族675人,汉族73人,回族39人,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8%。赛乌素在蒙古语里是“好水”的意思,由此不难看出,这里是水草丰美的草原。在1998年之前,赛乌素嘎查耕地面积有限,经济结构单一,畜牧业是主要生计方式和收入来源。由于地下水资源较丰富,2000年前后,牧户开始在自家承包的草地上开垦耕地,之后几年,耕地面积快速增加。现在增加耕地面积要经过严格审批,今后不会有大规模的增加。到我们调研时的2011年7月份,嘎查共有耕地9.4万亩,全部为水浇地,部分家庭的耕地面积达到1000多亩。由此,赛乌素成为一个农牧业综合发展的嘎查,传统的牧民变成了现代化的“农牧民”。因此,本书第二部分为“农牧户”,第三部分为“农牧民”。农牧业相互支持,农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牧业为农业提供有机肥。农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嘎查的经济结构,也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2010年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9250元。高于鄂托克旗平均水平。 赛乌素嘎查农牧业的机械化水平很高,2008年成立了两个农机服务队,共12名工作人员,每个服务队有6台大型拖拉机,其中有3台904拖拉机。拖拉机配置有耕机、犁、打捆机等配套农用工具。2011年,全嘎查有40码以上大拖拉机55台,小拖拉机44台,加工机具176台,播种机52台,柴油机47台,脱粒机45台。2007年,以美国维蒙特公司生产的圆型喷灌机为主的节水灌溉工程在赛乌素嘎查圆满完成。工程投资1743万元,工程建设的灌区灌溉水源全部采用地下水,根据现有水源工程数量、规模及供水井布局,这一新的灌溉工程全部采用针式喷灌系统,共41台大型喷灌机,控制面积3.2万亩。每年可节约水资源7296万立方米,每亩耕地可降低生产成本111.22元。 ……
村庄,是农民的聚居地,也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村庄形成于农业文明时代,在中国最为典型和普遍,迄今依然是中国基本的社会单位。所有中国人,或是生于长于村庄,或是父祖辈来自村庄。村庄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立脚点和必须改变其内容和形式的地方。认知中国的现实和历史,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了解村庄。黄健英主编的《赛乌素嘎查调查(蒙古族)》便是对蒙古族其中一个村的调查和研究。
第一部分 村庄
一、赛乌素嘎查概况
(一)嘎查的起源及变迁
(二)嘎查蒙古族的族源
(三)嘎查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四)自然环境
(五)基础设施
(六)人口变迁
二、农业
(一)农业经营体制变革
(二)农业生产条件
(三)主要农作物
(四)耕作制度与栽培方法
(五)农业技术推广
(六)农产品及加工
三、畜牧业
(一)草场
(二)饲草料
(三)牲畜
(四)畜产品加工
四、服务业
(一)旅游业
(二)商业
五、经济政策
(一)新牧区建设政策
(二)家电下乡价格补贴
(三)农牧业生产补贴
(四)金融支持
(五)其他政策支持
六、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一)教育
(二)医疗
(三)养老
(四)社会救济
七、风俗习惯与文化生活
(一)语言文字
(二)宗教信仰
(三)节日文化
(四)饮食文化
(五)服饰文化
(六)居住文化
(七)婚丧文化
(八)民族传统手工艺
第二部分 农牧户
八、收入在50000元以下的农牧户
(一)居住最远的明干巴雅尔家
二)乐观向上的斯庆图雅家
(三)热爱生活的九月花家
(四)热情好客的乌音嘎家
(五)认真严肃的那仁德力格尔家
九、收入在5ID000元至100000元的农牧户
(一)回族牧户马喜则家
(二)高龄老人道布琴格日勒家
(三)低保户敖特根巴雅尔家
(四)妇联主任乌云花家
十、收入在100000元到200000元的农牧户
(一)夜不闭户的赛兴嘎家
(二)开石膏矿的马二旦家
(三)老书记赛西雅拉家
(四)喇嘛道日吉斯仁家
(五)热情开朗的沙尔代家
十一、收入在200000元到300000元的农牧户
(一)种树养驼的付宁嘎家
(二)热情好客的其木斯仁家
(三)老党员珠拉吉嘎家
(四)性格直爽的侯巴特家
(五)勤劳朴实的公达来家
(六)勤劳俭朴的苏都家
十二、收入在300000元到500000元的农牧户
(一)勤劳朴实的巴音巴特尔家
(二)畜群改良大户格西格达来家
(三)医疗开支较多的达楞浩雅尔家
(四)好干部乌力吉巴特尔家
十三、收入在500000元以上的农牧户
(一)老教师巴音巴图家
(二)牧业大户苏雅拉巴图家
(三)重视教育的朗布仁庆家
(四)种树能手乌兰巴特尔家
(五)女副书记乌日娜家
(六)勤劳致富的阿日古娜家
十四、赛乌素嘎查家庭经济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调查结果
(四)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建议对策
第三部分 农牧民
十五、嘎查干部代表访谈
(一)深受群众爱戴的嘎查书记乌拉
(二)踏实能干的副嘎查长乌力吉巴特尔
(三)热心肠的嘎查副书记乌日娜
(四)农村信用合作社银河分社主任布仁
十六、嘎查历史见证者访谈代表
(一)妇代会原主任乌都巴尔
(二)嘎查原书记赛西雅拉
(三)原嘎查长付宁嘎
(四)大队前任会计伊力克西德
(五)嘎查老教师巴音巴图
十七、致富带头人代表访谈
(一)牧业经营能手苏雅拉巴图
(二)种树能手乌兰巴特尔
(三)回族石膏矿矿主马二旦
十八、德高望重代表访谈
(一)八个子女都是中共党员的朗布仁庆
(二)踏实能干的敖特根巴雅尔
(三)嘎查唯一的喇嘛道日吉斯仁
(四)马鸿逵的律师之女巴音夫
十九、其他典型人物访谈代表
(一)手工刺绣能人傲特根玛奶奶
(二)多才多艺的格西格达来
(三)拖拉机能手巴音巴特尔
(四)新时代女大学生哈斯其其格
附录:赛乌素嘎查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 记
第一部分 村庄 一、赛乌素嘎查概况 赛乌素嘎查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嘎查),历史上是传统牧区,是著名的阿尔巴斯山羊的主产区。 “赛乌素”蒙古语意思为“好水”,这里地下水资源较丰富,距离黄河支流都斯图河不远,地势平坦,适宜农牧业发展。嘎查位于阿尔巴斯苏木的西南部,北邻棋盘井镇,西边是乌海市的巴音陶亥镇,东边是阿尔巴斯苏木的巴音陶劳盖嘎查、南边是陶利嘎查。居民以蒙古族为主,还有回族和汉族。随着新农村、畜牧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嘎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快,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一)嘎查的起源及变迁 顺治六年(1649年),清王朝对鄂尔多斯实行分旗而治。鄂托克旗为鄂尔多斯右翼中旗,初设15个哈喇(即参)、83个苏木(即佐)。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全旗普遍实行保甲制,设阿尔巴斯、克泊尔、查布、包乐浩晓、布拉格、三段地、吉拉、二道川、城川、珠和、查干陶勒盖、苏米图、董家地13个保。民国时期,虽推行保甲制,但原蒙旗参领制仍未取消,事实上保甲制与参领制同时并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将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正式改称鄂托克旗。赛乌素嘎查所在地区大部分时间归查布管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