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
2011-12
经济科学出版社
黄继忠 等著
358
430000
《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系列丛书: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主要分析:一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及其借鉴,主要是国内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高效化、生态化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及路径;三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新理念和战略选择。
黄继忠教授,男,满族,1954年8月生,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分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大项目《中国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自然垄断领域政府规制体制比较研究》和《转轨时期中国电力企业治理改革研究》;其研究成果《老工业基地的新生》一书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经济类科研成果一等奖。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发表论文20余篇。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四、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一章 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理论
第一节 产业结构高度化
一、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含义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动因
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衡量标志
四、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发展阶段
第二节 产业结构合理化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比较与测定
第三节 产业结构高效化
一、产业结构高效化的含义
二、产业结构高效化的标志
三、产业结构高效化的衡量方法
四、产业结构高效化效率计算
第四节 产业结构生态化
一、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含义
二、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意义与动因
三、产业结构生态化绩效分析
四、产业结构生态化的作用
第五节 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资源配置效应及实证分析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环境效应
第二章 国内外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经验
第一节 国际经验
一、美国锈带工业区经验
二、德国鲁尔工业区经验
三、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经验
第二节 国内经验
一、天津经验
二、重庆经验
三、上海经验
第三节 比较借鉴
一、国际经验比较
二、国内经验比较
三、经验借鉴
四、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强化人才战略
五、巩固产业集群,建立优势主导产业
第三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产业结构演进
一、三大产业结构演进过程
二、三大产业结构演进特征
三、三大产业结构演进绩效
四、本节相关结论
第二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一产业的结构演进
一、第一产业演进过程
二、第一产业演进特征
三、第一产业演进绩效
四、本节相关结论
第三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的结构演进
一、第二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二、第二产业演进绩效
三、本节相关结论
第四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三产业的结构演进
一、第三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及其特征
二、第三产业演进绩效
三、本节相关结论
第五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进水平比较
一、国内比较
二、国际比较
三、本节相关结论
第六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产业结构演进预测
一、对产业结构总体发展趋势判断
二、对产业结构演进的预测
三、应用模型预测
四、东北老工业基地未来产业结构变动趋势预测
第四章 第一产业的优化方向及实现途径
第一节 初始条件分析
一、规模与效益
二、自然资源
三、人力资源
四、技术资源
第二节 比较优势分析
一、需求收入弹性
二、生产率
三、区位商
四、市场占有率
第三节 第一产业优化的主导方向
一、绿色生态农业
二、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标准化和信息化
第四节 第一产业结构优化的约束条件和障碍因素分析
一、资源约束
二、技术约束
三、制度因素
第五节 第一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载体与途径
一、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基地
二、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精品畜牧业基地
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五、现代农业园区
第五章 第二产业的优化方向及实现途径
第一节 初始条件分析
一、规模与效益
二、自然资源
三、人力资源
四、技术资源
第二节 东北地区第二产业主导产业的实证分析
一、初选
二、基准分析
三、综合分析
第三节 东北各省产业结构优化方向的选择
一、辽宁省主导产业及重点产品、重点技术选择
二、吉林省主导产业及重点产品、重点技术选择
三、黑龙江省主导产业及重点产品、重点技术选择
第四节 产业结构优化的约束条件分析
一、实现高度化目标的约束条件
二、实现高效化目标的约束条件
三、实现生态化目标的约束条件
四、小结
第五节 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对策
一、加大技术投人力度,以技术带动结构优化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四、完善相关政策
第六章 第三产业的优化方向与实现途径
第一节 初始条件分析
一、东北地区第三产业总体规模与效率
二、第三产业内主要产业规模与效益分析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比较分析
第二节 第三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二、主导产业选择方法与实证分析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与重点发展领域
一、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二、主导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三、非主导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第四节 SWOT分析与策略选择
一、SWOT分析
二、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的策略选择
第七章 产业结构优化的新理念和战略选择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的新理念
一、绿色GDP理念
二、低碳经济理念
三、环境经济理念
四、技术替代理念
五、产业融合理念
六、循环经济理念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可供选择的实施战略
一、集约发展战略
二、新兴产业战略
三、节能与能源替代战略
四、生态环境战略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工具的应用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选择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政策选择
三、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版权页: 插图: (一)重庆老工业基地简介 重庆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战时首都,重庆工业体系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以兵工为主的重工业。新中国成立后,重庆经济尤其是重庆工业出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中心。 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阶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财经的根本好转,1953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1.4倍。重庆工业不仅得到恢复,并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一五”和“二五”时期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在农业得到一定发展的条件下,主要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国家投资6亿多元用于新建和扩建111项重点项目,80%资金都投向重工业。国家投入5亿多元资金用于钢铁工业的新建和扩建。虽然对轻工业的投入也有所增加,但90%的投资用于重工业建设,使重工业得到空前的壮大和发展。“三线”建设时期是重庆工业继续发展扩大和实力进一步增强阶段。20世纪60年代国家开始投资42亿元用于兵器和相应的冶金、机械、化工原材料的建设,共建成90多个企业和科研所。这一过程使重庆老工业基地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以国防工业、机械、冶金、化工为骨干的重型结构,和纺织、食品等轻工业组成了门类较齐全、轻重兼备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1983年重庆被国家确定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后,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经济结构得到重大调整,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取得较快发展,城市建设得到加强,基础结构有一定改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综合生产能力都有所提高,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重庆老工业基地的工业体系在经历了各个阶段的发展之后,目前已步入相对稳定阶段,基础结构与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重庆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前,重庆老工业基地由于诸多历史机遇与良好的倾向性政策,其发展过程一帆风顺,但在向新时期转型过程中,重庆老工业基地也经历了痛苦的转型。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由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