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生真相得失等于零

桂厚瑛 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水利水电出版社  

作者:

桂厚瑛  

页数:

308  

字数:

386000  

前言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在多种场合倡导过,科学与文学要互相融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也曾专门撰文《论科学与艺术》,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境界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这也使我想到了英国科学家和作家C.P,斯诺先生,他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日益分化,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上的两极分化,无疑给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为此,他疾声呼吁两者的“合作”。他认为,我们无法退回到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没有技术的伊甸园”,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理性去探究那些非理性的东西”。 本书的作者桂厚瑛先生,原本的专业是化学工程,后来渐渐成为知名的化工专家、制药专家,早些年曾撰写过《聚丙烯生产》、《聚丙烯生产100问》等数种如同奥本海姆所谓的“和我们日常经验的距离如此遥远”的专业著作。20世纪90年代里,他曾担任过一家有着数亿资产、数千名员工的大型国有医药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当时闻名遐迩的一位改革家、企业家。在他的事业最为辉煌的时候,香港《大公报》、国内的《新华每日电讯》等主流媒体,都曾经以整版的篇幅报道过他的生平事迹。从这些文章里,我们既看到了一位化工专家、制药专家所走过的充满“济世精神”的专业之路,也领略了一位企业家那“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商战经历,以及他叱咤风云的改革家的风采。 也是从《大公报》等媒体的文章里,我还看到了这样一个信息:这位化工和制药专家,竟然还是一位忠实的文学热爱者,一位积极的文学结缘者。他在自己的专业和管理工作之余,还勤奋创作了2 0(]万字之多的文学作品。这使我想到,这个人,也许本来是可以成为一名作家,却因为各种因缘际会,最终难以两全其美。这种情形就像诗人弗罗斯特所说的:金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当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那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好在人过中年之后,桂先生的人生画卷也渐由绚烂而归于平淡,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那个文学之梦,再次变得清晰和亲近。于是,他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和挚爱,去拥抱自己大半生所挚爱着的文学。 这种情形,又多么像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后一卷《复旦》卷首语里所表达的那样:“你,可爱的艺术,在多少暗淡的光阴里,你安慰了我生命中的痛苦,使我心中充满了温暖和爱情,把我带进美好的世界中……可爱的艺术,我衷心感谢你!可爱的艺术,我感谢你!”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化工专业出身的桂先生重新回归文学,也堪称是一种“运用理性去探究那些非理性的东西”的选择了。在我看来,他的选择也正好应和了我在前面说到的那位C.P,斯诺的期待:人文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各自所代表的“文化”,应该互相融合,产生新的结晶。 这部散文集,就是一位科技知识分子生命之树上的金枝和佳果,是他的人文思想和情感的“结晶”。 这部散文集,选编了作者的四辑作品。 辑一为有关历史遗迹、历史和文化名人生平、故居、纪念馆、墓地的拜谒、探访与追寻。这是作者的“文史苦旅”,也是一种思想追忆和文化反思。他钟情于壮丽的江山风景,却又总有点落落寡合;他也穿梭于风雨茫茫的历史遗迹,却又总显得那么感时忧世。他这类散文,写的都是历史上的一些杰出人物,如李白、张居正、熊廷弼、“戊戌六君子”、胡风、史铁生、海子……他用一篇篇散文,对这些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精神历程、人格建构等,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察考、描述、追寻、体悟和反思。 散文家梭罗有一句名言:“历史即我垂钓之溪。”其实,每个愿意去思想的人,都会在历史的溪流中“垂钓”。然而大多数人都不是什么优秀的钓手,正如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说过的,我们通常所能钓起的,往往只是我们“已经知道或强烈怀疑的东西”,而对于真正的“历史的经验”及其多面性,却往往无法钓起,即使钓起,也总是视而不见。结果,毫无疑问,许多晶亮的“思想的小鱼”从我们的眼前游走了。这种损失,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局限所造成,同时又何尝不是历史学者们的失职——历史学家们对许多人与事的细节往往不愿意赐加“历史”之称,致使许多“历史的经验”没有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提纯。 桂先生的这类文史散文,从鲜活的细节和故事入手,带有亲历亲为的“田野考察”意味,有的文章所触及的细节,也许还是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们的足迹与目光罕至之处。这正有助于提醒我们注意通常所容易忽略的东西,包括文化史上的一些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而使我们坐在历史的长河两岸“垂钓”的人,有可能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例如他对胡风故居蕲州下石潭村的探访和考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一代文化名人身后的荒凉与寂寞,而且斯人斯事、此情此景所引起的作者的一番感慨,也可谓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当年‘胡风集团案’的前因后果,对中国所有当时文人的影响,从心灵到肉体,可谓透彻骨髓;关联者表现出来的种种人格的崇高与鄙薄,坚守与变节,挟私报复与为虎作伥,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无疑都会给后来者提供无限丰富的话语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胡风先生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和民主进程中,将越来越成为不可绕过的坐标性人物。”桂先生的文史散文,不仅洞察澄澈,充满真知灼见,而且情感丰盈,爱憎分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凝聚着人类的欢乐与苦难、智慧与蒙昧、光明与黑暗、救赎与自救的命运的史篇。 辑二为作者的山水纪游之作。千山烟雨,万壑松风;日月晨昏,沧海桑田。祖国的山山水水,以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学原则,在茫茫苍苍的大地画卷上,描绘出一幅幅云蒸霞蔚和变幻莫测的山河岁月图景。此等辽阔深远和气象万千的境界,也许只有李太自那“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的丰沛才力方可匹配。喜欢漫游和旅行的桂先生,屐痕所到之处,都留下了长长短短的画山绣水的文字。与他的文史散文相比,他的纪游散文寄豪情于山崖水湄,发幽思于雨丝风片,呈现着独特的“美文”风姿,清新、明净,有如雨后青山,影影绰绰,层层叠叠,给人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的美感。 然而,作者终究并非看破红尘而逃避现实的山林隐者。仔细品味他的这类游记散文,我们仍可隐约感受到他内心里的一种深深的现实忧戚和心灵自濯与自省意识。沿循着他的游踪一路看去,此君情志固在剪风裁雨、画山绣水,更在寻绎和发现江山风雨的版图上,那些穿越了汗漫的时空、经历了无尽的沧海桑田而生生不息的“山水精神”和“生命真谛”。例如,在此类文章中那篇关于九寨沟之旅的长文里,他不仅原原本本地记下了自己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段山水里程,而且以一种揽清流以自照、沐风雨而自濯的慎思姿态,完成了一段澄澈、自由、明净的“灵修长旅”。 我注意到,他这次旅程竟也携带着我十分喜爱的一位散文家梭罗的散文名著《瓦尔登湖》。桂先生在文章里写道:“……这是一本在大自然的帮助下,到自我内心宇宙去探险的游记……它能指导我如何最直接地走进大自然的内心,走进大自然最隐秘的宝藏的洞口。进了这个神秘的洞口,就可以了解生命之源的真谛。”梭罗曾说,“理解力所栽培的东西,季节会让它成熟、结果”。他追求最简单的生活,以贫穷为富有,他说,“东西不会变,我们在变。即使我整天像蜘蛛一样待在顶楼的角落,只要我有思想,世界仍然天高地阔,一如既往”。梭罗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去探索大自然的真义,去探寻那个“自然的我”。他还说过:“自然母亲!我觉得这个词最确切地表达了大自然的这个特性。”在桂先生的文章里,我也看到了他所完全接受的梭罗的思想。他用这篇长长的山水灵修游记,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足以把作者自己从痛苦和黑暗中拯救出来、也把我们每一个人从痛苦和黑暗中拯救出来的一种澄澈、开阔和光明。它们来自伟大的自然母亲,也来自我们自身的生命和灵魂。 辑三里的散文,写的是作者对自己的故土、家园、亲人、童年、乡亲、老师的追忆、怀念、伤逝和感恩之情。这一辑散文也是作者献给故土家园的风雨心灵史,是献给故乡大地的永恒的恋曲与挽歌。 他从一种“土地伦理”和“大地道德”出发,对正在失去的和渐渐变得陌生的乡土、乡情,表达了心中的痛惜、眷恋、追怀,其中也传达了自己对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和乡村伦理传统在商品经济时代所受到的戕害和破坏的深沉的忧思。 所有的作家都是怀乡的。几乎没有哪位作家或诗人不对自己的乡土怀有某种与生俱来的依恋感和归属感。对出生在乡村、成长在乡村的桂厚瑛而言,他是故乡大地上的那个永远吹着短笛的牧童,是挂在城市的树梢上的一只怀乡的风筝,也是依恋着故乡大地的一片青草、草地上的一簇风信子和车前子。 仔细阅读这辑散文,我们会发现,当他写起自己少年记忆中的尚未被现代工业蚕食和污染的淳朴的农业生态,写起乡土上的四季琐事和乡俗景物,写起人情怡怡的邻里关系,以及散发着苦艾草、稻花、野菊花的芬芳的乡土气息时,他的文笔变得那么柔和、深情,甚至带着几丝伤逝和沉痛的乡愁。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牲一畜、一禾一蔸,都在他的心底里记忆得和保留得清清楚楚。“躺在故乡的老家沉入梦乡……”他深情地写道,“……我身上的每个细胞都能感知,这里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一草一木,每寸土地都对你充满感情,是你真心实意的朋友,守护着你心灵家园的安宁”。然而就是这么好的故园,现在却正在“沦陷”,正在消失。他只能用自己最深沉的感情和最优美的文字,把故乡的秋色,把童年的池塘,把和父亲一起走过的田埂、山路,把和母亲连在一起的黄昏的炊烟……一一地写在自己的散文里,作为自己“不能忘却的纪念”。 在他那些质朴的乡土纪事、少年生活纪事里,他仍然是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一点一点地打捞起一些旧年往事的沉屑,重新发现和破译着一方乡土上的沧桑史和生存之谜。我感到,他是那么诚恳和真切地去洞悉、理解和书写了父老乡亲们的生命的艰辛和坚强、内在的精神和心愿,也呈现了他所体会到的中国乡村的欢乐、痛苦与忧愁。他驻足和徘徊在那些历经数代而旧颜未改,而在急功近利的今日却就要被推掉和铲平的老屋、断垣、残瓦之间,依依回想着一些事件、一些人物的来龙去脉,思忖着一些风俗、传统和人物命运的转移秘密。虽然是质朴的文字,抒写的也是个人对童年和乡村的记忆与体验,却道出了一种共同的、足以唤醒所有人的记忆的、具有普世和永恒意味的人类情感。 最后一辑文字,有点繁复和芜杂。其中有作者所体悟的人生哲理;有作者作为一个从曲折的人生道途上走来的“过来人”,而对年轻一代寄予的忠告和祝福;也有个人心路历程上的一段段隐秘的追忆和反思。这一辑散文,也正是通过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获得与付出、欢乐与悲伤的人生经历,从而用文字去点燃思想,照亮人生,进而去追寻人生于天地之间的终极意义,去拷问一个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创造和贡献价值。 承蒙桂厚瑛先生的信任,我在这本散文集正式付梓之前,先睹为快,拜读了他的四辑文字,并略抒一点读后感受如上。是的,温暖的文学,多情的文学,足以润泽任何干渴和焦灼的心灵,也足以把人生逆旅中的一切苦闷、忧愁、烦恼、矫饰和污浊涤荡干净,还给你一个简单、澄澈、宁静、美丽和丰盈的世界。最终,也许只有文学,可以总结和照亮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正如美国女诗人狄金森所宣示的:“我啜饮过生活的芳醇,付出了什么,告诉你们吧,不多不少,整整一生!” 是为序。 2012年仲夏之夜,于东湖梨园 (作者系著名作家、书评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内容概要

《人生真相得失等于零》的作者桂厚瑛先生,原本的专业是化学工程,后来渐渐成为知名的化工专家、制药专家,早些年曾撰写过《聚丙烯生产》、《聚丙烯生产100问》等数种如同奥本海姆所谓的“和我们日常经验的距离如此遥远”的专业著作。20世纪90年代里,他曾担任过一家有着数亿资产、数千名员工的大型国有医药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当时闻名遐迩的一位改革家、企业家。在他的事业最为辉煌的时候,香港《大公报》、国内的《新华每日电讯》等主流媒体,都曾经以整版的篇幅报道过他的生平事迹。
从这些文章里,我们既看到了一位化工专家、制药专家所走过的充满“济世精神”的专业之路,也领略了一位企业家那“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商战经历,以及他叱咤风云的改革家的风采。一起来翻阅《人生真相得失等于零》吧!

作者简介

桂厚瑛,1963年4月15自出生于湖北江夏,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执业药师。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即投身化工医药行业,勤勤恳恳奋斗20载,完成多项国家级重点攻关项目;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技术创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率领企业同仁将中国的抗炎镇痛药——布洛芬规模扩犬至全国第一,世界第三;曾任中国医药“新四大家”之一湖北制药厂CEO,湖北中天集团总裁等职。

书籍目录

温暖与丰盈——桂厚瑛散文集序
我们在大地上寻找什么
大地之花
胡风故乡沉寂的春天——游蕲州下石潭村
春游武昌起义门
张家台的黄昏——谒张居正墓
青龙山中红叶覆盖的坟墓——深秋谒熊廷弼墓
山问的那堆黄土——薄暮谒海子墓
大地之花——谒李白、海子墓有感
隆冬时节游汤和墓
失忆的菜市口
游胡庆余堂
怀念本焕大师
怀念史铁生
指书大师——记荆门刘岳老人
享用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的人——《德川家康》读后感
青春悠长的挽歌——《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江山风雨
初春时节游狼山
杭州“世外桃源”听雨
雨中游华山(一)
雨中游华山(二)
夜宿浠水三角山
游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换个角度赏西湖美景
试看今日之“沧浪之水”
登洪山宝塔时的回忆
古佛塔旁的凉席
冰河徒步——世界上最危险的上学之路
雨中游缙云仙都
文天祥的故乡——游富田镇
欧阳修的故乡——游沙溪镇的西阳官
故园芳菲
故乡的沦陷
故乡秋色
拆迁的悲喜剧
老家是这样消失的
忙年
起篓子的故事
赤日炎炎的“双抢”——谨以此文感激敬爱的辛劳一辈子的母亲
父亲带我看病
父亲的老师
父亲买鱼鹰——1960年纪事
萝卜的冬天——1961年纪事
金黄的落叶
一张老照片——纪念父母的金婚
记忆中的外公
祭外婆文
平凡人的墓地
七夕随想
甜瓜的回忆
夏日的黄昏
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池塘里的天空
关于一本书的记忆
踏雪访师记
陪30年前中学老师故地重游
30年前给老师拜年
冷暖人生
秋月如霜秋风凉
我一直在寻找的天籁之音
下雨天我请你喝杯苦咖啡
人生真相得失等于零
弹弓王邓飞虎
为求职或者准备跳槽的人讲故事
我们都住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
小议职场做人做事“六力”
学会活在当下
修养与脾气
学会快乐别无他求
七月的校园与乡村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湖北蕲州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涌现出来的俊杰之士在历史长河中,如星光灿烂,其中,最著名的远有《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近有鲁迅衣钵传人,新中国文坛最大冤案——“胡风反党集团”的主角胡风。前天,在与蕲农化工公司进行技术合作之余,由该公司老总叶峥蝾先生带领下,有幸到胡风先生的故乡——蕲州下石潭村看了看。追今抚昔,感慨良多。 说到胡风,在中国稍有文史知识的人都如雷贯耳,大多为其命运跌宕而悲悯嗟叹;尤其他的一封“30万言书”,几乎和彭德怀的“庐山意见书”一样闻名海内外。可以说,在毛泽东主政时期因言获罪的千万人中,胡、彭二人,一文一武,一前一后,是当代“文字狱”大悲剧中最具有标志性色彩的人物。胡风从1955年起,到1985年逝世,沉溺在人间苦难中,非一般笔墨难以尽述,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就是中国的索尔仁尼琴。可惜的是,胡风有索氏之才华,却没有机会写出如索氏一样有分量的鸿篇巨制,而是带着满腹冤屈和遗恨离开人间。谁会想到,在新中国诞辰之初的1949年,他曾以火山爆发般的激情和才华,写出4600行交响乐式的长诗《时间开始了》,来歌颂毛泽东,欢呼新时代的到来? 春雨初晴,云白天青,我们沿乡间水泥道,驾车由蕲州镇往东经黄土岭村,过菩提村,来到目的地——下石潭村。


编辑推荐

《人生真相得失等于零》中“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境界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人生真相得失等于零 PDF格式下载



我和作者曾经是同事,书中所记乡村农活和毕业分配等和我的经历何其相似!作者在原来的中天和襄樊的湖北制药厂的事情我也略知一二,桂总!你是幸运的!


写出了农村大学生的感悟、农村质朴与政府管理问题等;值得政府在推进城镇化时进行思考;同时,有很多那个年代学生阶段老师的良好品德、教育本质及学生求知欲、双枪的艰辛等。值得深思!


文笔非常细腻,通过作者的游记,换一个角度看历史,值得细细品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