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在英国的419天

林逸心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6-1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林逸心  

前言

行走的青春 青春是一幅行走的画卷。 可曾想,一边茫然,一边清醒,在阳光下逐渐清晰而又渐行渐远的背影,那是谁?你?我?或者是某个年青的她或他。 或许每个人的青春都有过一边茫然、一边清醒的时候,但时间走得太快,我们的怀念、记忆、感动都来不及追赶,看着它从指缝里溜走,只好心痛得有点憾伤。可是有人把这种茫然、清醒地走在路上的青春留下来了,用最原始的笔把行走的青春画卷着入白纸,任时间怎样触摸,再也淡不去,模糊不掉。这个人就是林逸心,这本书的作者。之所以为她写序,是因为感动着她文字里流溢的真诚,感动着她的感动,感动着她这一路在伦敦的天空下成长的青春。 我认识的逸心,纯真、稚气,勤勉中有点慵懒,一脸灿烂的笑,眼睛里总是闪忽着某种期待,至于那期待到底是什么,她自己也说不清。青春大概都是这个样子,太多地说不清,太多地好奇。她一路走着,一路寻着,从邵阳到长沙,从长沙到北京,现在竟一路走到英伦的天空下。当我看到她在伦敦的日记时,惊喜地发现,这个女孩正在逐渐的成熟,她用自己真诚的文字记录下这一年来在伦敦行走的轨迹。像一幅幅生动的速写,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与修饰,用她的眼、她的心,慢慢融入艺术的境界,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那么自然。哪怕是一缕暖暖的阳,一朵倦倦的云,一片潮湿而清新的空气,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首已经忘怀的老歌,一个眼神,一幅街头生活的画面,古堡城墙……点点滴滴,美好似乎不曾从她的笔端遗漏。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是呀,一切的美好需要发现的眼睛,一个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区别也许并不在于手中的笔,而是艺术家拥有一双总是随时能发现美的眼睛,一颗能随时感受美的心灵。这一点,在逸心的日记里已经毫不吝惜地流露出来。 流云美景入人眼,可是行走的青春不只这些,尤其是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不管那里的天空有多美,挫折、失落,伤感、自卑、思念,五味杂陈,人类的情绪大概就是这样,复杂而多变。当一切从零开始的时候,夜里的孤独是不是比月亮的影子更长。这不觉让我想起女诗人萨福的一首小诗: 月亮下去了 七曜星也已西沉 时已过三更 夜迢迢,流光似水 只有我独眠人 孤独对于热爱思考的人来说是充实的,从逸心的日记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卑微的自己阳光了”,终于也有了勇气可以对自己不喜爱的东西说“不”,懂得感恩,懂得在孤独的异旅,“要做一个同伦敦一起,种下快乐,幸福成长的人”,这大概就是青春成长的标志吧!在作者的艺术作品里,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这种青春的成长,从她在北京的本科毕业展,到刚到伦敦时创作的《小耳语》,再到后来的硕士毕业展,我们看到了惊喜,看到了成长的飞跃,最难得的是她的作品里总能流露出那种细腻的温馨与幸福感。正像她自己在日记里写的那样:生命里最重要的永远是那些温馨的碎片们……我最喜欢的艺术应该是美丽的,积极的,它能给予人以幸福感,温馨感,而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像心灵导师一般。 然而,流云美景也好,温馨的碎片也罢,在作者的日志里,最能打动我的却是始自于她内心里对于自己做为一个中国人对本族文化的柔软触动——“真正做好一个有根有底的中国人”。在逸心去伦敦留学之前,我们在北京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有过一段对话,当时的逸心可能对耳濡目染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点不以为然,这是能理解的,年轻入总是对新的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往往忽略了身边许多值得我们去珍惜、去传承的优秀文化。用句耳熟能详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概正应了此情此景。可是,任何事情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她在伦敦留学期间,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居然发现“地球真是有意思,这么大,又这么小,不同人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就这么和谐的掺杂在一起。”特别是她在伦敦所遇到的那些陶艺大师的作品中发现中国文化的审美意识痕迹时,这些对她的触动简直是戏剧性的,她开始意识到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文化使者”的重任。大概,这意味着她真正的成长已经开始了。于她的整个日志也着了神来的一笔,确切地说,在作者的这幅青春图卷上,又给我们添了一种触及心灵的感动!但愿她未来的路能走得更远,更宽阔。把祝福送给她,也送给更多的行走在青春之旅的年轻人!

内容概要

《在英国的419天:林逸心留学日记》全程记录了一个中国女孩留学英国的所见所闻。一年里,作者曾到法国、德国、西班牙以及英国的大部分城市考察学习,对异国生活感触颇深,对东西方教育和文化的差异有独特的见解。图文并茂的叙事方式,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书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人记忆、生活碎片和个体感悟,与这个时代的生活融汇在一起,读者很容易找到可能属于自己或者自己孩子的小故事。

作者简介

林逸心,长沙姑娘,快乐而有趣。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硕士,研究东方美学的残缺美和自然美在陶艺中的表达,作品被英国多位艺术家收藏。毕业后师从于英国著名陶艺家Margaret0’rorke,现游学于伦敦,北京,景德镇等地。自小喜欢写作,长大后发现,那是一件做起来无比自然的事情。以前的文字含情脉脉,这本日记却真诚而实在。她以温暖的笔触记下了在伦敦的点点滴滴,让你在时间长廊的脉络里,看到她的成长与改变。

书籍目录

2010年11月11日星期四在走向大不列颠的日子里 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初到伦敦欧式建筑看起来很温馨 2011年9月23日星期五艰难的日子让一切从零开始 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大英博物馆聚集世界各国的精华 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梦境般的海洋一切都美得不可思议 2011年10月06日星期四我要让自己更快乐,更坚强 2011年10月07日星期五伦敦租房i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 2011年10月09日星期日乘坐轻轨被罚款不会买票遇尴尬 2011年10月13日星期四开学第一天感受温暖和友善 2011年10月19日星期三逝者如斯夫日子慢慢平静下来 2011年10月20日星期四德国籍房东的父亲原来是个陶艺家 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一个月,感受到自己卑微的阳光 2011年10月22日星期六参观V&A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2011年10月24日星期一莱斯特之行以志愿者的身份体验英国 2011年10月26日星期三感谢伦敦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 2011年10月27日星期四第二场雨太阳一天比一天起得晚了 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在伦敦请客与美国女孩畅谈中西文化 2011年11月03日星期四Experiencedthebrainstorm 2011年11月04日星期五TheFirstTutorialwithMaiko 2011年11月06日星期日英国陶瓷城传统拼不过经济大潮的挤压 2011年11月07日星期一听张信哲唱歌在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 2011年11月12日星期六奇妙的时间改变了历史和命运 2011年11月17日星期四在V&A博物馆重新认识手工艺的力量 20l1年11月18日星期五与神灵对话明信片里的画面犹在眼前 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穿越伦敦走进教堂 2011年11月28日星期一看街头演唱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 2011年11月30日星期三阴天的小镇我们用漫步完成作业 2011年12月02日星期五在H日en工作室我们完成了课堂作业 2011年12月02日星期五伦敦大游行跨泰晤士河的公交全停了 2011年12月06日星期二大地的回声充满质感的思想 2011年12月09日星期五颓废加上孤独心情忽然降到谷底 2011年12月10日星期六了解解LueieRie的作品神秘而又令人着迷 2011年12月11日星期日经历隋绪低潮期感觉孤独和焦虑 2011年12月14日星期三终于有了说“我不喜欢”的勇气 2011年12月15日星期四写给亲爱的爸爸妈妈 2011年12月16日星期五岁末聚会畅聊各国美食文化 2011年12月25日星期日爱丁堡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 2011年12月27日星期二苏格兰之Jnverness尼斯湖之旅 j2012年1月01日星期日站在泰晤士河畔说:H日lo2012 2012年1月05日星期四想起了一种留在远方的味道 2012年1月10日星期二到了寒假的尾巴感觉到特别的孤独 2012年1月11日星期三EasternAesthetics 2012年1月20日星期五希望自己做一个东方文化的传播者 2012年1月24日星期二在异国他乡过了个完整的中国年 2012年1月26日星期四阿勒泰的角落很美 2012年1月29日星期日从噩梦中醒来我希望自己有个信仰 2012年2月01日星期三伦敦下起了丁丁点点的小雪 2012年2月02曰星期四伦敦的厕所文化妙趣横生 2012年2月04日星期六说说我的伦敦艺术大学 2012年2月06日星期一雪,偶遇,达芬奇画展 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姐姐带我看了场四海同春文艺晚会 2012年2月13日星期一我为一起交通事故当翻译 2012年2月16臼星期四创作“小耳语”沉浸在美妙的陶艺梦中 2012年2月17日星期五在失败中痛快淋漓的交流 2012年2月18日星期六陶瓷是一种折磨人的艺术 2012年2月23日星期四Thatday,wecfrieidtog日lther 2012年2月24日星期五洞察大自然里易被忽视的美 2012年2月28日星期二扬起头与国际艺术大师们对话 2012年3月01日星期四IcalledwhiIIevauwereout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在泰晤士河畔漫步 2012年3月16日星期五BarnabyBarford的WorkShop进行中 2012年3月17日星期六老师狠狠地打破了我的象牙塔 2012年3月23日星期五禅的美学对英国陶艺家的影响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伦敦周末惊魂记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精神的欺骗比造假更可怕 2012年3月25日星期日深夜食堂油拌饭 2012年3月29日星期四西班牙的小前奏 2012年3月30日星期五西班牙历险记 2012年4月07臼星期六巴塞罗那之旅(一) 2012年4月07日星期六巴塞罗那之旅(二) 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阴雨中的英格兰湖区童话般的民居 2012年4月20日星期五伦敦的春天色彩斑斓 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复活节后的日日夜夜 2012年4月28日星期六貌似平静但觉任重道远 2012年5月11日星期五沉醉在工作室里的思考 2012年5月18日星期五世界应该千姿万态释放自我 2012年5月21日星期一专展观后感死亡与生命之间的美 2012年5月25日星期五版画展有感现实和情感收获良多 2012年6月06日星期三男房东图谋不轨第三次被迫换房 2012年6月08日星期五站起来回看这一年 2012年6月14日星期四导师点破梦中人,艺术创作要灵魂 2012年6月24日星期日噩梦一样的搬家 2012年7月01日星期日艺术不跟随快乐靠自己 2012年7月08日星期日为赶毕业创作,我们几个疯狂的举动 2012年7月15日星期日周四,我们疯狂继续 2012年7月16日星期一巴斯之行,巧遇玩具大师RobertRace 2012年7月18日星期三拜访的科学家竟是著名陶艺家的先生 2012年7月22日星期日古董市场寻灵感公园偶遇龚琳娜 2012年8月04日星期六从伦敦出发每一天都要精彩 2012年8月11日星期六与爸妈同游风情巴黎施瓦辛格擦肩而过 2012年8月17日星期五巴黎和柏林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 2012年8月23日星期四期待布展成功的那一天 2012年8月27日星期一依依不舍送别父母不忘嘱托尽快成熟 2012年8月28日星期二好朋友需要多沟通多了解 2012年9月11日星期二毕业展上我们的笑脸与感动 2012年9月14日星期五喜悦中的小挫折努力比幸运更重要 2012年9月15日星期六我的个人网站 2012年9月19日星期三拜访著名陶艺家感动与启发同在 2012年9月21日星期五今天,我来英国整整一年了 2012年10月06日星期六与艺术家Margaret一起工作的日子 2012年10月13日星期六希望我的作品能站在生活之上 2012年10月20日星期六在牛津大学聆听科学与艺术的对话 2012年11月06日星期二与梁老师之间的通信 2012年11月19日星期一从伦敦回到了阔别一年的老家 2012年12月02日星期日离开伦敦的那些日子 2012年12月06日星期四北京,朋友,事业 伦敦艺术大学硕士研究生林逸心专访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艰难的日子让一切从零开始 说实话,我有点不大不小的Cultureshock,心情有些郁闷。 伦敦物价太贵了!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有些震惊,我去了据说是最大而便宜的超市Asda,两颗不知名又无比坚硬的蔬菜要一镑,那还是最便宜的,一小撮被砍去头脚的大葱要3镑,一颗花莱1镑并且是特价!!啊呀呀!真想马上打个机票冲回国内,把一年的蔬菜都拖过来!心痛啊,这第一天购物就用掉了84.6英镑,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多,但是一兑换成人民币就简直要命。这是郁闷之一。 二是我的时差现在还没倒过来,没到北京时间晚十一点就睁不开眼了,还得强撑着到本地睡觉的时间点,然后天还没亮不管多困都醒了过来,再也睡不着,估计这种状态还要持续一个星期呢。 郁闷归郁闷,高兴的事也多。首先是这里的天空确实很美,突然一下云层被风刮开就可看到湛蓝的天空,阳光像是被过滤了一样布满整个世界,晒太阳都和国内有种不一样的感觉,这一段时间伦敦的天气很好,没有想象中的那种阴雨绵绵。 我住的地方还不错,在这里真的感觉到了自己是个外国人,周围全是白人大叔、大妈、小姑娘、小伙子,或者就是印度人,连黑人都很少看到,黄种人就更少了,所以走在路上都是别人看我的份:哦,是个老外,哈哈。 伦敦的天空很蓝,街道很美,不过我刚来这几天的心情落差确实也不小。我的房东非常爱干净,简直到了洁癖的地步,每次做完饭要求我们把灶台的每个缝隙都要擦得干干净净,而且要保持擦拭的纹路一致;每次洗完澡要将浴缸水池溅到地上的水都抹得干干净净。呀,我以前可是个大大咧咧无比马虎的人,这两天已经尽量按照房东的要求在做,可是昨天还是被投诉了…… 昨天和朋友去市中心转悠了一下,一出地铁WestrTlir~ster站口就被震住了,一口无比宏伟的大本钟展现在面前,巨大的土黄色城堡,旁边就是泰晤士河,无数的海鸟哦哦地飞着叫着,背后是著名的伦敦眼,周围匆匆忙忙的全是白种人,整个感觉就是so伦敦啊。最搞笑的是桥上竟然有好多印度人在耍骗术,一个中年男子用三个小盒子在地上飞快地移动着,然后让游客猜哪个是最初装有小球的那个,男子的旁边站了好几个人饶有兴趣地看着,而且那几个常站在那里的人都是一个人种,一看就是串通好了在这骗钱的,哈哈。朋友说他们都是骗子,所有小盒子里头都有磁铁,所以游客不可能猜对,然而还是有好多人真的傻乎乎看热闹被骗了,天哪,骗子真是无国界。 再往前走,哦,那一带是英国皇室人员居住的地方,建筑都宏伟古老,非常沉稳大气,可惜今天我带了相机却忘了放存储卡。后来我们又去了一个叫James的皇家公园,英国的公园太多也太可爱了,花坛里边种着各种类型的植物,参差不齐,不像国内,基本都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像标本一样,呆板无趣。伦敦的公园里有非常多的小动物,无数的小松鼠到处乱窜,如果你蹲下来伸出手,它就哧溜一下跑到你面前来觅食。湖里边还有成群结队的野鸭和天鹅,它们都在悠闲地游玩。在湖边我认识了一个非常可爱的英国老太太,就像漫画里的形象一样,矮矮的、小小的,全白的头发、慈祥的脸,她挎着一个小旅行袋,正专心地喂面包片给野鸭们吃,很快,一整湖的鸭子都聚了过来。老太太说她每个星期要来这里喂他们三次,从不间断。看我也喜欢小动物,老太太就把剩下的花生给了我,还教我如何喂小松鼠,哈哈,多可爱的老太太。 市中心的中国城给我的感觉不是很好,乱七八糟,像长沙的高桥和下河街之类的街道,让人很是没有民族认同感,真的,那种落差感特别难受。虽然这个城市给人的整体感觉非常好,但是走在这样的大街上,看着周围的人群我就觉得,他们都不是属于我的世界,作为一名外国人,我不知道要费多大的力气才能把这个距离缩短一点。在街上问路我都有点不明白,他们的英式腔太快太难懂了。之前坐地铁和公交时我真有点头痛,好多地方都和北京不一样,伦敦的地铁图也特别复杂,让人摸不着头脑,本来在国内时就已通过网络了解了不少,但到了这里,好像就是把生活又涂白了一次。如果作为一个旅客,我会非常开心地觉得一切都美好,可是作为一个常住留学生,感觉未来需要面对的困难实在是太多太多。 期待自己能尽快过渡到来自纽约的一位同学说的那样:“我待了一段时间后,对这里慢慢地就适应了。” 一切,就让它从零开始。 作为一座城市,伦敦确实很美好!留言摘登 林绿琪:在家并非千日好,出门却是时时难。古人的老话,想想还是有道理的。老妈上次去印度尼西亚,因为语言不通,连个厕所都找不到,点菜只能看着图谱指手画脚的,那才叫真正的“时时难”呢。你这算什么,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到底有多大区别我不懂,但总不至于像老妈一样听乌语吧。所以说一定要多交朋友,主动与当地白人沟通,慢慢地就会适应的。 师众:每到一个地方都是由格格不入到慢慢融入的,加油加油,在这样美丽的城市里,你一定可以活得很精彩。 诺:新的生活环境会让你既兴奋,又激动,多少也会有点不知所措,一切都会过去。生活嘛,总会像穿衣吃饭一样,一切都那么合乎情理! 熟悉的陌生人:好贵呀!姐姐,下次要不要我们给你寄一点东东过去? 今日月儿明:出于文化和语言等原因,一些留学生很难融入当地主流文化群体,多是拘泥于中国学生圈子,生活范围相对狭窄。即便与当地学生建立起社交网络的,也会因为文化差异感到不适应。比如欧美人一般并不太愿意主动帮助人,需要你主动求助,但中国人又不好意思;欧关人表面比较热情,但要深交却不容易,让中国留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后记

许多人会说,一年,能改变什么?是的,一年对于人的一生,或者漫长的历史,是那么短暂。但对于我个人,这一段经历却又是那么惊天动地。 书桌上摆着我一年多前的照片,大学刚毕业,20岁出头。粉色衣服,蓝色牛仔短裤,橘色布鞋,颜色鲜亮,笑得不知所以。再翻翻我现在的衣橱,几乎全是深色,灰黑墨绿。回国后朋友都说,林子,你瘦了,成熟了,讲话慢慢悠悠,笑起来还像小孩。 整理着我这一年多在英国的日子里写下的日记,多少快乐和忧伤,交织在一起。2011年9月20日我从长沙飞往伦敦,在我要离开这座城市时已经深深爱上了它。伦敦并没有巴黎的惊鸿之美,也没有纽约的喧闹繁华,一切都是淡淡的,清凉的空气,满城的绿色。这里的建筑是米黄或暗灰色,有点清冷,也有点厚重,红色巴士穿梭其中;各种肤色的人在并不宽敞的街上行走,没有人会关注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地铁里都是静静阅读的表情。都说伦敦天气糟糕,我反倒觉得,正是这种微妙的忧郁感,才让英国人安静地思考人类和宇宙,才有了英国文学清冷的气质,以及他们细致入微的生活。我说不上伦敦究竟是哪一点最吸引人,但我以为,第一天的伦敦不会让你印象深刻,每一处都不那么起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觉察到这座城市就像一杯含蓄的清茶,味道千回百转,一点点渗入心底,觉得每一天,都会多一点欢喜。 一年的学习并不能期待翻天覆地。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都会成长,只是在英国的日子里,我成长得更快。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无论是从外表的气质还是到内心的世界观,我都看到了自己的美好与不足,并总是在不停地迷失自我,寻找自我,这里大多的日子都是孤独的,只能勉励自己,给予自己尽可能多的正能量。 这一年的过程里,每个留学生都走过相似的路。会觉得孤独,这是认识和提高自己的机会;会觉得黑暗,那样才分辨得出什么是你的光芒;会觉得无助,那样才能记得每一个帮扶过你的人;会觉得迷茫,这样才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回头看来,我经历了在英国这一年多的学习、生活、感情的各种跌宕起伏,也渐渐有了立足于这个世界的勇气。去了许多地方,看到了不同地方的人们不同的生活和笑脸。拜访了很多我欣赏的艺术家,和他们直面交流,让我在摇摆中明确了方向。参观了无数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懂得了“只有见多,才能识广”的道理。我把这些点滴心情都记录了下来,为的是让以后的林子回过头来,知道自己怎样一路走来,也希望他人能从我的文字里获得些许启迪,通过我的双眼,看到遥远而鲜活的英国。 我在整理这本书稿时,发现日记中有不少英语单词或单句,读者可能不大理解,这里需要做一点儿说明。我一般习惯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写日记,有时甚至是在乘车途中用手机打字,写好后就放到QQ空间。因为时间很紧,一些英语口语,有时在与当地人交谈中有如在中国听某个地方的方言,本来就似懂非懂,翻译成中文往往感觉有音无字,或者字义不雅,这种情况我是来不及咬文嚼字的;还有许多外国人名和地名,为了避免错误,我直接用英文。审读书稿时有老师建议我统一将英文改成中文,我思考再三,还是不改了,一是想忠实于日记的现场感,二是觉得也不大影响阅读,或许对一些准留学生们来说,他们可能更感兴趣。最后,我以为在中文里加一两个英语单词,就好像在一桌子中餐里放一盘西点,有趣,养眼,还开胃。 几乎每篇日记后面都有长短不一的“留言摘登”,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我的QQ空间;二是人民网教育留学频道的“林逸心留英日记”;三是其他转载我日记的网络。除了我和我爸爸用真名外,其他大部分尊重朋友意愿用了网名。 在此书行将付梓之际,我发自内心地感谢这一路上帮助过我的人们。北京的梁老师和毕姐姐,伦敦艺术大学北京总部的苏倩老师,人民网的林露主编、郝孟佳老师,经济科学出版社的谭志军主任,我的硕士导师Maiko,陶艺家Margaret,还有散落在世界各个地方的那么多同学和朋友,就不矫情地一一罗列了。 谨以此书献给我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尽管他们依然健康,但已日渐疲惫。


编辑推荐

《在英国的419天:林逸心留学日记》写到,青春是一幅行走的画卷。可曾想,一边茫然,一边清醒,在阳光下逐渐清晰而又渐行渐远的背影,那是谁?你?我?或者是某个年青的她或他。 或许每个人的青春都有过一边茫然、一边清醒的时候,但时间走得太快,我们的怀念、记忆、感动都来不及追赶,看着它从指缝里溜走,只好心痛得有点憾伤。可是有人把这种茫然、清醒地走在路上的青春留下来了,用最原始的笔把行走的青春画卷着入白纸,任时间怎样触摸,再也淡不去,模糊不掉。《在英国的419天:林逸心留学日记》共收录作者(林逸心)留学日记110篇,白拍图片180幅。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在英国的419天 PDF格式下载



如果你25岁以下,还可以看看,想了解英国生活的还是算了。


这本留学日记最吸引人之处是,作者文风十分朴实,毫不做作,而从字里行间,又可明显地看得出作者札实的文学功底,这也正是我想买给儿子阅读的原因,谢谢作者,也谢谢亚马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