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吴鞠通研究心书

丁勇、王兆军、王修锋、 严晓枫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2-05出版)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丁勇、王兆军、王修锋、 严晓枫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2-05出版)  

内容概要

《吴鞠通研究心书》主要内容:医学科学家吴鞠通,江苏淮阴人。其《温病条辨》、《吴鞫通医案》、《医医病书》三本医著在中医学的传承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吴鞠通研究心书》收集了"中国•淮阴2007纪念吴鞠通诞辰250周年高层学术论坛","淮阴•全国纪念吴鞠通逝世15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及淮阴(今淮安市)中医药学会、吴门(瑭)学术研究会(今淮阴吴门(瑭)医派学术研究会前身)历次召开的"吴鞠通学术研讨会"的资料。这些资料是研究者心血的结晶,时代的产物。其研究内容的广泛性,资料的翔实性,价值的权威性,皆属空前。是书分吴瑭学术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其人其事研究,以及附篇等四个部分编排。一书在手,经典著论,近代研究,皆现眼前。

书籍目录

上篇 关于吴瑭学术的理论研究 吴鞠通的治学思想和《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概述 对吴鞠通温病辨治体系的新思考 吴鞠通说疫病 从承气类方看吴鞠通的学术贡献 吴鞠通六合治法解析 吴鞠通的"矛盾论" 外感热病昏谵病机证治探析 吴鞠通诊治虚劳证的脾胃观 浅述《温病条辨》中保津救阴法 "温病忌汗"论探讨 浅谈学习《温病学》的体会 浅述《温病条辨》"解儿难" 浅谈承气汤法在《温病条辨》中的运用 读《温病条辨》"上焦篇"浅谈温病的纵横 吴鞠通在温病学上的学术思想和贡献 吴鞠通与《伤寒论》 试析吴鞠通三焦治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浅析 略论吴鞠通对治络法的运用 从"三仁汤"的临床应用试探吴鞠通的学术思想 试析鞠通治血证 论吴鞠通对温病学说的贡献 论吴鞠通的三焦辨证 重读《温病条辨》之后 略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解产难》的学术思想 吴鞠通《温病条辨》舌诊浅谈 浅谈吴鞠通对秋燥温病之阐发 略述吴氏的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的关系 吴鞠通提出小儿稚阴稚阳是儿科学术理论的重大突破 吴鞠通《五脏六腑治法体用论》初探 从《温病条辨》来谈滋阴法 《温病条辨》论痢疾 吴鞠通论心理治疗 吴瑭学说对淮温病学发展的影响 重温叶桂和吴瑭对温病学说的贡献 中篇 关于吴瑭学术的临床研究 《吴鞠通医案》胃痛、呕吐篇初析 《温病条辨》中温病重症的治法浅析及运用 浅析吴鞠通三焦辨证的临床价值 急性肺损伤的中医证治探讨及思考 《温病条辨》方剂加减变化研究 《温病条辨》应用辛凉法探讨 清热化湿法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张之文教授运用"开上运中奠下法"治疗COPD经验 宣白承气汤在肺系病急性期治疗中的运用 重读《吴鞠通医案》 《吴鞠通医案》析评摘选 浅谈《温病条辨》用药之道 吴鞠通新绛旋覆汤应用探析 吴鞠通吐血八法初探 鞠通方验案录选按 叶氏高弟 仲圣功臣 学习吴鞠通治疗温病三法的点滴体会 论吴瑭对三承气汤之发展 增液承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性便秘 从《温病条辨》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 从吴鞠通的辨证施治观看现代中医之弊 青蒿鳖甲汤临床治验一则 银翘散加减临床运用举隅 重温湿温之辨治 应用吴鞠通用方辨治流行性乙型脑炎38例临床观察 宣痹汤在骨科杂症中的应用 吴鞠通巧用桂枝和桂枝汤 重温"五方加减正气散" 漫话银翘散 试析《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对诸承气汤的运用 三甲复脉汤在妇科临床运用述略 吴氏银翘散在温热病初期的应用 我对椒梅汤的临床运用 下篇 关于吴鞠通其人其事研究 试论吴鞠通的学风与文风 吴鞠通之生平及其成就 缅怀吴瑭大师 中医学家吴鞠通 温病学家吴鞠通 吴公琐谈 《医医病书》值得弘扬 吴鞠通名字号小考 吴鞠通与温病学说 再谈吴鞠通的文化历史地位 纪念吴公鞠通先生 吴鞠通故里考察记实 吴瑭祖茔遗址考证记 吴瑭家世小考 吴鞠通轶事几则 大兴庄惊现巨大型石鼓门枕 吴鞠通医籍考 吴瑭故里考辨 附篇 从国医大师对《吴鞠通研究集成》的题词谈吴门医派 淮阴吴门(瑭)医派简说 淮阴吴鞠通中医研究院简介 淮阴《吴鞠通国医堂》简介 历次学术活动简介及剪影 历次学术活动书法作品选辑 鞠通方歌 吴(鞠通)氏祖茔遗址碑林文记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温病学起源于《内经》。《内经》中有不少关于温病方面的记载,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等。《难经》中有"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温病,有热病,有湿温"的记载,它把温病包括在伤寒广义之内,此与《内经》"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同一意义。 温病学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学医知道,《伤寒论》一书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一切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一套辨证施治的法则,这是祖国医学中最早的一部热病学专书。然而历代医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外感热病初起有寒热的不同,其发展变化亦各有特点,不能株守《伤寒论》的一套理论和方法来处理一切热性病。并且感觉到有许多热性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它们之间有其共同之处,便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套新兴的理论,作为处理这一类热性病辨证施治的思想指导,以补充《伤寒论》的不足。这一大类的疾病就叫温病,这一套新兴的理论便是指导实践的温病学说。 温病学说,历代诸家均有阐发,至明代,温病与伤寒便渐趋分化而独立。明吴又可著《温疫论》,首论温疫之说,提出具有传染性的致病因素——疠气。当时受历史条件所限,虽没有认识到微生物病原体,但这一疠气的提出,对病因学说是一创见,推动了温病学的发展。至清代,温病学说渐臻成熟,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为代表人物,后世称为温热派四大家。叶天士著《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的温热病的辨证纲领,而使温病学说自成体系。薛生白《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辨证施治示人以法,有独到之处,充实了温病学的不少内容。吴鞠通师承叶天士,著《温病条辨》一书,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用"三焦"作为辨证方法,与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温病辨证纲领。王孟英总结了前人经验,著《温热经纬》一书,至此温病学说已是壮盛成熟。那时在温热病的认识和治疗方面都取得了有不少新的成就,为人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温病的范围和类型 温病是一个大概念,它所包括的范围较广,包括很多类型的温热病。各种类型温病的命名,有以季节定名的,如春温、冬温;有以四时之气定名的,如风温、暑温、湿温;也有以季节与主气结合定名的,如秋燥;还有按发病特点而命名的,如温毒、温疫等。兹将四时温病的证候特点简述如下: 春温——为发于春季的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发病突然,病情严重,变化较多,病程较长,初起即见灼热、口渴、心烦、溲赤,舌苔黄,脉数等里热证候,后期多为肝肾阴亏,发生痉厥,如流脑等。 风温——多发生于冬春两季的温热疾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渴等肺卫见证为其特证,为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等。其发展趋向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顺传于胃,一是逆传心包。前在邪在气分,故谓之顺;后者邪人心营,谓之逆。顺逆只是相对而言。 暑温——是发生于夏季的急性热病,初起即呈壮热、烦渴、汗多、脉洪等阴明胃热证候,故有"夏暑发自阳明"之说。其特点是发病急,传变快,易伤津耗气,如乙脑等。


编辑推荐

《吴鞠通研究心书》是书是研究、弘扬、发展吴鞠通学术的大专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从事临床的中医、中西医工作者学习、效法、参考和研究的一本好书,值得一读和收藏。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吴鞠通研究心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