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书之书

蔡家园 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作者:

蔡家园  

页数:

32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为书立言的书,它几乎包含了与书有关的一切。《书之书》分为四辑:第一辑书香袭人,主要介绍了书之美、书之味、书腰、书签、藏书印、藏书票、书之态、毛边书、书虫;第二辑书之栖居,主要介绍了书架、书房、书店、图书馆;第三辑与书结缘,主要介绍了书痴、书商、读书、借书、藏书、窃书、禁书;第四辑书畔风景,主要介绍了书与影视、书与女人、书与咖啡、书与疗伤、书与广告。

作者简介

  蔡家园,文学杂志主编。迄今已经发表小说、散文、论文百余万字,出版《一路尖叫一路飞》《凤舞楚天》《活色生香:文学经典插画考》等,多部作品曾被转载、获奖。

书籍目录

第一辑 书香袭人书之美:书亦有色可赏玩书之味:一缕书香压百香书腰:纤纤腰带含风情书签:牙签片片映青灯藏书印:朱迹点点将心印藏书票:纸上宝石见风雅书之态:造物神奇无边界毛边本:天然未凿本色美书虫:情愿生涯一蠹鱼第二辑 书之栖居书架:就是书睡觉的床书房:躲进小楼成一统书店:一座城市的光芒图书馆:鬼魂游荡的所在第三辑 与书结缘书痴:爱书成癖“疯雅”士书商:撮合书与人相爱读书:天下至乐在书案借书:借书一痴还也痴藏书:黄金散尽为收书窃书:窃书之贼非雅贼禁书:雪夜闭门读禁书第四辑 书畔风景书与影视:白日梦里避风港书与女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与咖啡:精神消遣的佳偶书与疗伤:病经书卷作良医书与广告:酒好也怕巷子深

章节摘录

  书店:一座城市的光芒  有一本叫做《书店》的书,它的封面上印着一句话:我的理想是在一个小镇开一家书店。翻到封底,上面却印着:可是,那个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对于任何一个读书人而言,读到这样的句子都会感到惘然和伤感。的确,它表达了当下的一个事实:随着商业化大潮的冲击和互联网的普及,书店正在不断减少,逛书店的人也越来越少。作为书籍传播中介的书店已开始由中心走向边缘化,正在逐渐丧失它的文化影响力。这些年,中外许多有影响的书店纷纷倒闭或者转向网络经营,可以视为这种转变的注脚。  尽管如此,世界上仍然有一些书店,沐浴时代的风雨而屹立不倒,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蕴,成为爱书人心中的地标,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作家克里斯多夫·莫利(ChristophMoritz)说过:“我心中的书店像一座发电厂,放射出真与美的光芒。”其实,一间好的书店,不仅是发电厂,更是一座城市的光芒。著名书人王强就切身感受到书店的神奇力量,他在《在那书的丛林里》中写道:“我穿行在它们有时狭窄昏暗、拉斯维加斯的世界最大的“赌徒书店”有时宽敞亮堂的过道里。不,那可不是普普通通的过道,那是它们无言搏动的血脉。我也就被挟持在它们血脉静默而有力的涌流中。在我毫无察觉的时候,它们推助着我,把我带到我想到或根本没想到,甚至压根儿不想到的地方……”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书之书 PDF格式下载



   信息量比较大的一本书 ,倘若要对书这种物品有一种常识性的了解,这本谈书的书,是着实不错的。从古到今,国外国内的谈书。期间插图也选的专业,大多不曾见过,补充到了知识。有引经据典,也有平白的讲故事。


  从一本书出发
  ——读蔡家园《书之书》
  
   记得学者陈平原在一篇读书随笔中说过,如今书出的很多,可真叫人看一眼就喜欢,愿把它放在自己的书架上随时欣赏把玩的却极少。而蔡家园的《书之书》大约就是这样极少中的一本。第一眼看上下,小巧的装帧,布装封面,内页设计的素雅,用纸的考究,都具备着叫人一看就喜欢、愿意把它放在书架随时欣赏等优点,更难得的是书中内容还能值得再三玩味。
   如书名所云,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几乎包含了和书相关的所有。书分“书香袭人”、“书之栖居”、“与书结缘”、“书畔风景”等四辑,共写到了“书亦有色可赏玩”书之美(即装帧)、一缕书香压百香的书之味,(书是有气味的,已经是共识了)、纤纤腰带含风情的书腰、“片片映青灯”的书签、“朱迹点点将心印”的藏书印,“纸上宝石见风雅”的藏书票,“造物神奇无边界”的书之态,“天然未凿本色美”的毛边本,“情愿生涯一蠹鱼”的书虫,还写到了书架、书房,书店,图书馆,书痴、书商、读书、借书、藏书、窃书、禁书,甚至书中还写了“白日梦里避风港”的书与影视,“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书与女人,“精神消遣的佳偶”的书与咖啡,“病经书卷作良医”的书与疗伤,“酒好也怕巷子深”的书与广告;与书相关的,能想到的,在这本《书之书》大约都能找到蛛丝马迹,很多还能看到旁征博引的长篇大论。而书中的插图也各有特色,与文字相得益彰,让我等孤陋寡闻之人,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地看到了以前或有耳闻、或是初次听说的人皮书、弦之书、镜之书、火之书、花之书、酒之书。
   作者说,书是有灵魂的物,它既是写作者心灵世界的物化,也是阅读者观照自我的镜子。于是先从书的装帧(即美)谈起,作者的博闻强识从本文及其他文章也可以窥见一斑,他写《无上清凉——弘一大师墨宝舍利》等“中国最美的书”,看他的描述,有身临其境、一册在手的阅读、现场之感。
   看到本书写书的气味等篇时,仿佛又体会到了几年前一遍遍翻读胡洪侠先生的《书情书色》的快乐;而作者也在文中写到,书香,往往承载着一段生活,一段与书有关的美好记忆,能唤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让人回味生命的过往。对此,作家李庆西也有相似的论述,对书的回忆往往不期然地让人想起一些别的事情。一本书留下的印象,跟阅读时的环境、心境或是别的什么东西都会搅在一起。现在提到一本什么书,我能说出来的不一定是它的内容,听到书名,也许会想起很早以前的某个情景。会突然想起一间温暖的小屋,一处田间窝棚,或是一个陌生的火车站。对自己早先读过的一些好书,我总是怀有老朋友般的感情。有时想起来,还会重读一遍。这些回忆滋味的美妙,不爱书的人又怎能体会得到?
   读此书的趣味还不止于此,还常常有找到知己之感。比如写书腰一篇,作者在最后说:“我每每购回一册新书,倘有书腰,则取下折叠,夹入书中作为书签”,读到此时,真想穿越过去与蔡家园先生握手言谈,畅谈以书腰作书签的乐趣。而在实际阅读生活中,媳妇是常常不齿我这种行为的,这下好了,把此篇给她看,以证明阅读之林中,有此癖好者,不止我一人也。我看读书随笔,喜欢看一些关于个体体验的文字,可惜诸如“书腰”等体验,在《书之书》中有些偏少了。
   作者把毛边本的美形容为天然未凿的本色美,以前也常读到关于毛边本的文章,却憾于未见毛边本,更奢谈拥有了。读此书时,恰好收到出版人张业宏先生从北京寄来扬之水的新著《物中看画》的毛边本,总算一偿夙愿,而对于蔡家园说的“毛边本还能寄予别样的情感。作者(编者也是一样吧——笔者)把赠书对象当作知音看待,把这未切边之书赠与他,相信他一定会裁开来看,分享一种略带私密的体验。”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感触。而一点一点去品味文字的深意,人与书会渐入水乳交融之境也离我不远了。
   作者把书架当作书睡觉的床。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书是没有床的,大约是看了叶灵凤“没有书架可放的书,就等于没有家可住的人一样,既然将书买了回来竟无法给它安排一个安身之处,未免太对不起了。”的话,找了一张两米宽的“床”搬进了逼仄的居住之地。所以此次读蔡家园关于书架的文字,免不了要对照自己的体验进行分析一二,这也算是阅读之乐的一种吧。
   我的书架上至今还贴着“书不外借,免开尊口”的字样,这主要是针对“借书一痴还也痴”,因为借书而不还或借书而不知珍惜者,是真的“伤不起”,像蔡家园在文章中提到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借书是结交女朋友的好方法!”,真正爱书人大概是鲜有敢去尝试的,君不见《书之书》中提到为书而嫁、而娶的大有人在,结局往往都让人唏嘘。
   前辈作家、藏书家叶灵凤说过,我至今仍有读“杂书”的嗜好。
  愈是冷僻古怪的书,愈想找来一读为快。若是见到有人的文章里所引用的书,是自己所不曾读过的,总想找了来翻一翻,因此,书愈读愈杂。这种倾向,仿佛从当年一开始读书就注定了似的,实在很有趣。蔡家园的《书之书》写的是关于书的文章,文中难免提到不少其他写书的书,这对我就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了。我把蔡家园在书中的书人、写书的文章、书册,一一登记在册,从网上能搜购的毕竟不多,只能退而求其次,下载成电子书一读以解馋吧,可惜晚辈若我,能体会到叶灵凤所云的“有趣”实在不多。但我也不暗自失望,因为这些未见、未读之书,必将存于心,一旦遇之,也必定取之而后快。新一轮的阅读之旅,也将从这本《书之书》出发。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日读过,二十四日写,七十七团
  
   (《书之书》,蔡家园著,2012年1月金城出版社出版,定价:48.00元)
  


  有人称《书之书》是大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关于“书的书”,其实我更觉得这是一本新“书话”,几乎写尽书的一切,书腰、书签、藏书印、藏书票、毛边书、书虫;书架、书房、书店、图书馆;书痴、书商、读书、借书、藏书、窃书、禁书;书,与影视、与女人、与咖啡、与疗伤、与广告……
  如果从猎奇的角度看此书,书中介绍的铁制书,人皮书,弦之书,镜之书、火之书、花之书、酒之书……能令读者大开眼界。
  如果以趣味性看此书,那些书痴、借书、窃书的故事,尤其是《书与疗伤》一章中,拿书当药方,建议官瘾特大的人读《资治通鉴》,药量为日服三千字;身在福中不知福者读《南京大屠杀》、《活着》,日服一章;花痴女读《围城》、《包法利夫人》,有老年痴呆征兆者服《许国璋英语》、《西游记》,日服一次,每次一节,交叉服用……让人忍俊不禁。
  如果以文化角度看此书,文中很多篇章,通过用一种强烈的层次感来组配信息群,自然而清晰地体现着作者的文化思考与倾向。这一点,在《书店:一座城市的光芒》一章中尤为明显。文中介绍了纽约曼哈顿的 “高谈书店”、巴黎的 “莎士比亚书店”,旧金山的 “城市之光书店”,以及伦敦的书店街“宽街”和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群。作者挑选的这些书店,特点各异,但都拥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真挚的人文关怀,同时在岁月长河的历练中,完好地平衡着理想与现实。这不正与作者的文化观相契合吗?
  诚然,蔡家园不仅是一个有广博的阅读量和知识面的作家,还是一个深谙在创作领域寻找蹊径的人。这与他曾兼资深编辑和出版人于一身的职业经历密不可分,使得他能用一双编辑的眼睛寻找角度和切点,并圆熟地穿梭于传统和现代、历史与现实之间。
  此外,作者还有他独到的对书的审美观。他觉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重要,绝非“充门面”。书的外在与内涵应是和谐统一的,一本美丽的书,能通过整体的设计完美地传达出书的内涵。他为此推崇具有文化意蕴、朴素高雅、新颖别致又和谐的设计理念,并饶有兴味地向读者介绍了一系列能完美展现此理念的图书。他相信书是有灵魂的物,是写作者心灵世界的物化,也是阅读者观照自我的镜子。所以他才有那般兴致,对书香、书腰、书签、书印、藏书票,并非猎奇,而是从这些细物中,把赏着人与书之间那充满热度的灵魂关系。
  一花一世界。同样,一书一世界。只是,在当今,还有多少人,哪怕是读书人,能沉醉于用心去观察另一个世界,书的世界呢?
  初翻此书,我曾对作者以一篇《没有不散的筵席》作序言略感讶异。读罢全书,才感透他的苦心,正如他所写的:“烟花无论曾经如何绚烂,终究会归于寂灭,人与书的激情相遇,最终亦难超越这种命数。”好在,写作,从来都是一件孤零零的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