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学人谜案

散木 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作者:

散木  

页数:

16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当年的学人,其外表和肉体的望之俨然、衣冠整肃的“名士风流”,早已是明日黄花,化作泥土,他们留下的是让我们低回往复、可大可久的思想、学术、经验乃至教训,他们的繁复阅历也足以供给我们一个可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去咀嚼、品味,因为那是二十世纪的中国。  “文化名人”中的著名学人,可以是我们窥看已经过去了的世纪,以及试图去领略其文化风采的一个视角,即从其鲜活又具体的个案去窥看那个曾带有沛然的生命力、强烈的个性以及种种变异的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和文化精神,这样的观照,也许是饶有兴味的吧。

作者简介

  散木 本名郭汾阳。学者。供职于浙江大学。著有《鲁迅与山西>《书局旧踪》《报馆旧踪》《女界旧踪》《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与文网>《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铁肩辣手——邵飘萍传》《旧日子,旧人物》《灯火阑珊处——时代夹缝中的学人》《浙江历代文化名人合影》《名流浙大》《学术浙大》等。

书籍目录

报界蛟龙身先死,出版先贤志未酬——黄远生与夏瑞芳的枉死
曲径危桥都历遍,出来依旧一吟身——刘师培的陨落
一死从容殉大伦,千秋怅望悲遗志——王国维自沉之谜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丁则良缄默的尊严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老舍之谜的解读
进不失忠,退不失行——翦伯赞的前世今生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季羡林眼中的胡适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徐高阮的跌宕人生
凤凰鸣矣,子彼高冈——倾情教育的张其昀
多发奇论,莫测高深——史坛怪才卫聚贤
驳“陈寅恪鲁迅留日交往说”
王国维“文化世家”的消亡
读何兆武“口述史”随想

章节摘录

版权页:黄远生之死,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它反映出彼时知识分子若要实现自己的人格独立,实在是难上加难。正如黄远生在《忏悔录》中所形容的自己的处境:“似吾一身,分为二截。其一为傀儡,即吾此身。另自有人撮弄,作诸动作,其一乃他人之眼光。偶然瞥见此种种撮弄,时为作呕。此傀儡者之名片、之衔号,实乃多种,日学生;日官吏;日新闻记者;日政客;日律师……吾身如一牢狱,将此灵魂,囚置于暗室之中,不复能动。”所谓“无冕之王”的新闻记者,其实也只是一“傀儡”尔,以天下之大,万物皆在“牢笼”之内,而“牢笼之力大,抵抗之力小。百端冲突,皆属无效”。黄远生因此感慨“常人一生,盖如由平地而渐入隧道,蜿蜒曲折,渐由光明而入于黑暗,其光明渐渐熹微,渐渐微黑,渐渐真黑,最后堕落,达于极地。故余历数余之平生,虽泛泛一寻常之人,但少年为学生时,尚有一二事,刻入脑影之中不能磨灭,渐渐则不复有不能磨灭之事实,而仅有不能磨灭之思想,渐渐则并此思想消归无有,综其所有,唯罪恶与过失。余于清醒时,平旦时,常欲用大力驱除其于脑影,而消灭其苦痛者也”。这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林志钧在《黄远生遗著》的序言中说:“自民国元年至四年,虽然很短的时期,然而实占我国现代史上极重要的部分,推翻几千年的皇帝陛下,创行全亚洲全黄色人种所未曾试验的民主政治,中间经过无数的波折及奇怪的黑幕,远庸尝说:‘我国之政治舞台乃有黑幕而无明幕。’他是天天在这个大舞台包厢听戏的人,他是预备作戏评,所以来听戏的。他自己没有唱戏,却极希望改良戏剧的一个热心家,可怜把他也混在没明不白的黑幕里边毁了。”后人认为:“民国成立之后,都门记者,因文而召杀身之祸者,当推远生为鼻祖。”至于杀手,当时或称“一时袁家群小,恨其翻覆,而有走一劲敌之忧,故终得杀身之祸”,这是误判,真正的杀手是反清阵营的林森所为,即黄远生之死一案,其真相大白之时已是袁世凯作古七十多年以后了。

后记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因为这个句子,我把自己的一个集子取名为《灯火阑珊处——时代夹缝中的学人》,如今,仍不由地想到了这个句子。 其实,早自上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人们就不约而同地怀念起了那些曾经生活在上世纪又已纷纷故去的著名的学人,而此间消息,足可让人仔细揣摩。至于那些所谓著名的学人,当属所谓“文化名人”,如果说“文明”这个概念其内涵多指向物质层面并且具有向外传播和接受的态势,“文化”则多标举精神的层面并且由一民族其群体内部的精神积累而成,那么,“文化名人”中的著名学人,可以是我们窥看已经过去了的世纪,以及试图去领略其文化风采的一个视角,即从其鲜活又具体的个案去窥看那个曾带有沛然的生命力、强烈的个性以及种种变异的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和文化精神,这样的观照,也许是饶有兴味的吧。比如,在一百年时间的矢轴演进下,我们的文化精神有哪些迁变?陈寅恪先生对此曾发出悲凉的泣诉:“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销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钜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钱穆先生则傥言中国士子百年所遭遇到的最大问题为“东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一问题围困住近一百年来之全中国人,余之一生亦被困在此一问题内”。这也是如今人们仍在重视和慨叹的“中国话语”和“问题意识”了。 这本《现代学人谜案》的小书,从晚近的若干“文化遗民”带有谜样的往事说起,于悲凉意绪之余,发掘幽深的文化地矿,澄清往事,并彰显若干士子在这一百年中国思想和学术的试验场和政治舞台上的身段,或勇健,或顽拙,或疯痴,然多苦苦挣扎于潮流与学问之问,对此,吾人当应予以“同情之了解”,以及相当的致意。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结集中所记叙的一些人物,或许已是属于被遗忘的人群了,而“不能被遗忘”已是当下许多有识之士反抗“遗忘”的一个共识,抗拒“历史的磨损”需要我们长久鲜活的记忆。虽说历史不能是“成者王侯败者贼”的势利,但毕竟我们有过自古就形成的思想大一统的文化传统、有一言丧邦的文化精神,一个百年,不合时宜的、不入时流的、走过弯路的、甚至“下水”污了羽毛的,这样的曾经的‘名人’何其多哉,他们或者以历史的沉淀销声匿迹,或因时代转换出局而失语,或以褊狭的“党同伐异”不再被人谈起,或在各种政治运动的风暴中被刮得无影无踪,而眼下,则是新世纪里人们亟求致富和拥抱感官文化的汹汹大潮,工具理性已然压倒价值理性,功利、物欲的观念文化更不断侵蚀着我们曾经所标举的精神“文化”,长此以往,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资源将告枯竭则是不虞之“预”也未可知。那么,这本小书如果能够让读者尤其是大学生和社会上的青年知识分子们在与时俱进的新传统和活传统的建构的同时,不要遗忘上一世纪先人曾经有过的辉煌和探索,乃至颠踬和失节,不要忘记从他们身上汲取人文素养,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甚至也可将之作为教训样板的历史资源。 总之,当年的学人,其外表和肉体的望之俨然、衣冠整肃的“名士风流”,早已是明日黄花,化作泥土,他们留下的是让我们低回往复、可大可久的思想、学术、经验乃至教训,他们的繁复阅历也足以供给我们一个可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去咀嚼、品味,因为那是20世纪的中国。 青岛的薛原书友推动了这本小书的早日出版,对此深怀衷心的谢忱。 于浙大求是村


编辑推荐

《现代学人谜案》编辑推荐:当年的学人,其外表和肉体的望之俨然、衣冠整肃的“名士风流”,早已是明日黄花,化作泥土,他们留下的是让我们低回往复、可大可久的思想、学术、经验乃至教训,他们的繁复阅历也足以供给我们一个可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去咀嚼、品味,因为那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名人”中的著名学人,可以是我们窥看已经过去了的世纪,以及试图去领略其文化风采的一个视角,即从其鲜活又具体的个案去窥看那个曾带有沛然的生命力、强烈的个性以及种种变异的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和文化精神,这样的观照,也许是饶有兴味的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学人谜案 PDF格式下载



现代学人的传记值得阅读,我期待中。


翦伯赞那部分很有感触,真实的考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