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通胀

[英]亚当·弗格森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11-11-1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英]亚当·弗格森  

页数:

304  

译者:

徐宝林 钱峰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大西洋两岸的各国政府启动的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导致通货膨胀的到来。这也是近年来金价高涨的部分原因——当消费者价格指数不断走高,人们开始把有形资产看成是贮存价值的重要方式。
  在世界各国纷纷把印制的纸币投入全球经济以求扭转经济颓势的时候,我们对超级通货膨胀的担心又一次暗暗滋长。
  《通胀:我们应该怎么办》自1975年初版诞生以来,广受好评,它对带有周期性的通胀作了一次深刻的规律性总结,是一部浓缩了的历史,被看作是反映德国那个怪诞、恐怖时代的最经典作品。在2010年重版前,1975年版本的二手书价曾高达2000美元仍一册难求。《通胀:我们应该怎么办》以为生存挣扎的普通人的目击事实为经线,以精妙的分析评说为纬线,编织出一幅恶性通货膨胀下人类社会的全景图。

作者简介

  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sn)1932年出生于苏格兰。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曾任《格拉斯哥先驱报》《统计学家报》《泰晤士报》记者。担任过欧洲议会成员、英国外交部特别顾问及欧洲国际工商事务顾问等职务,目前任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书籍目录

译者序货币已死——魏玛时期超级通胀的梦魇
前 言若你想破坏一个国家,那么首先必须摧毁它的货币
黄金换钢铁的时代
没有欢乐的街
提交的法案
谵妄的10亿
滑向超级通胀深渊
1922年之夏
哈布斯堡的遗产
秋天里对货币的追逐
鲁尔作战
1923年之夏
哈芬施泰因
深渊之底
……

章节摘录

  白色恐怖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政治上的不满。匈牙利的犹太人自1860年以来就受到虐待,许多年以来都没有被社会所接受。十个中有九个都深怀怨恨,当有了机会来压迫那些自大的异教徒时,应该怪谁呢?当他们成功制造了通胀之后就引来了憎恨。当他们开始炫耀的时候,被人憎恨的更深。他们可能很愚蠢,当然聪明点的犹太人,特别是老者,都十分不安,并劝谏年轻人,因为他们预见到了这样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敌意。  犹太人可能在买物品的时候付了公道的价钱——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除了我父亲和他那一代的一些人,人们都恨犹太人。我的父亲认识到责任并不在犹太人身上,而在某个更高层的地方。当然,如果认为在布达佩斯和其他地方没有许多穷困的犹太人,他们和所有人一样错误地购买物品,也都是大家的误解。  和其他地方相比,匈牙利公务员中的精英机构——军队,外交代表团以及财政管理部门——通常保持了完整的旧传统,并且也为之遭受苦难。高级公务员的家庭成员如果坚持奥匈君主统治的道德规范,通常会遇到灾难——除非他们有支持其信仰的平台,并且年轻人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很愤怒,他们发现维持令人不舒服的原则很可恶,而其朋友的家庭明显在妥协。  在中央政府中发现的真正的腐败比在任何地方级别的政府中发现的都少。这是非常新鲜的事情。当我的父亲抗议下列不应该被允许的违规情形时——记两套账,接受贿赂,现金付款,承担额外的工作以至于公务时间变短——他得到的回复是:阁下,你会养我的孩子吗?于是出现了共同的社会仇恨,这是前所未有的;出现了贿赂与腐败: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匈牙利和波兰也是一样的情况。如果发烧度数相同,那么症状也将是相同的。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它前瞻性地指出了欧洲政府如果想用印制钞票的办法带领经济走出衰退,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警示了大量印制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后的巨大危害;为我们敲响了急迫的警钟:印制钞票成瘾——赤字财政会让政府面临骚乱与失业的风险,作者警示:政府的确想保护好自己、关注未来的变化,但他们总会做出最便宜、最短视的选择。面对世界上某些国家出现的危机: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我们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  ——沃伦·巴菲特  “ 当一国的货币不再是社会安全的来源与保障,当通胀成了令民众忧心不已的话题,我们向其他社会、向曾经记录过一段最悲惨的人类体验的历史寻求信息与指引就变得非常自然了。”  ——《时代周刊》  “通胀引发的痛苦史像阵痛,在持续的时候能吸引你的全部注意,但无论它留下了怎样的精神或身体上的伤疤,一旦结束,它都会被人们轻易地忘记和忽略坚挺的货币是社会的第一个防卫堡垒,你想摧毁一个国家,你必须首先毁掉它的通货。”  ——亚当·弗格森


编辑推荐

  《通胀:我们应该怎么办?》是沃伦·巴菲特向欧洲各国财长着重推荐的必读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通胀 PDF格式下载



本书介绍了德国恶性通货膨胀的经过,这就是现实,残酷的现实,但不了解现实则更加残酷,准确的说不是是恶性通货膨胀的记录,对于“我们应该怎么办”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最多你知道什么东西涨价最厉害,哈哈。但其价值没有丝毫的损伤,因为本书记录的是真正的历史,谁能保证这样的历史不会再次上演呢。


“通胀:我们应该怎么办”
好书


在一个国家当通胀来临时,有机会时可以逃往外国,如果全球出现通胀,我们往哪里逃?但愿不发生这类极端状况。


翻译啊翻译


言简意赅 值得购买


写了德国那几年的通胀历史,还不错,但过于反复重复,看数据也很头晕的.


书中的分析还是不错,我不是学经济的,但可以很好的明白其中的规律。


可能是对一战时期的历史不太了解,时间轴很混乱啊!


不错,待读


还是没看完,不过不喜欢谁谁谁推荐,影响书面美观


通过描述 1925年的德国通胀,告诉我们通胀时候还是购买农产品和不动产,能保值


一本历史的教训书,很不错


  这本书写的过去19世纪20年底的欧洲通货膨胀,书中引用了当时许多报刊文章的数据,详细记录的那时候通胀灾难的状况和产生的过程,对今天大家探讨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意义。
  
  我在此前的日志有些过一篇对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观察,水平有限,当做此书的读后延伸思考吧。
  
  原文:http://www.douban.com/note/225026152/
  
  在沈阳张学良的私家银行参观过程中,导游指着一大口缸的绿锈铜钱说了一句让我记忆及其深刻的话:匈奴因为在中土掠夺了大量的钱币,没有地方存都用这种缸装着,匈奴地区通货膨胀及其严重,当时的晋商就是靠物资贸易大发横财。
  
  这句话,换到今天,就是中国用出口的方式“掠夺”世界上许多地方的钱,而我们的方式是汇率扭曲,廉价劳力,环境污染,还有一个退税的财富转移补贴(要知道很多大型的出口商都是外资企业)。只进不出(不成比例),外汇等量的货币造成了严重的国内通货膨胀,国内的物资大量外移,同时这种通货膨胀早期是在富人、FID(外资)持有的资产中体现,快速膨胀……但中国社会越生产越贫困,屌丝不减反增。
  
  国内极高的储蓄为银行参与资本游戏提供了大量的廉价资金,在外汇和储蓄的双高因素下,一场资本的饕鬄盛宴开始了。房地产作为资产重要组成部分固然是要涨价的,而且一开始是以核心城市的核心地区开始上涨——中国也就这几个地方,然后遍及全国,而银行的按揭计划让许多人也开始能买房了——这种手段足以将购房者未来几十年的收入和消费全部干掉,大量的购买需求又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商业地产可是不温不火),然而降下来就没那么容易了,特别是资金特别集中的一线城市,要知道这么多的房子一旦跌价的结果是放出更多的资金导致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的经济是被房地产绑架吗?不是,是被印钞机和信贷。
  
  经过青岛的时候,发现当地的海信和海尔都做房地产好长时间了。在FT中文《谁在推高中国房价》提到:
  在房价本应正常上涨的周期之中,不当的政策加剧了市场扭曲,不仅促成了房价的狂飙,也透支了中国房地产业的未来空间: 2003年以来土地出让政策,使得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土地财政模式得以固化,2010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高达76.6%;而2009年的四万亿刺激政策,导致随后的信贷狂欢,汹涌的货币缺乏投资渠道,大举流入房市,不是房子贵了,只是钱更不值钱了。——未来的房价会继续保持当前的价格,地产大发展,土地成本上涨,而其他行业跟不上,最后肯定栽了,产业空心化,经济毁了(零售和饮食还能过着)。
  
  大量吸收国际通货膨胀的出口和外汇政策、以及中国银行业极度混乱的循环放贷(印钞机的冲动),是造成国际紧缩,国内通胀的主要原因,当然,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个找谁呢?
  
  在全球经济萎靡之际,我们的政府为什么每次都会下错药方?4万亿的胡乱信贷直接造成了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现在马上又要来一个?资本的盛宴到资产的盛宴,我擦!
  
  现在经济很低迷,大量的公司倒闭,就业压力剧增,地方政府缺乏财源长期收入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挡了。中国如果不能解决财富转移问题,通过财政转、移税务调整收入分配问题,外汇管理问题,藏富于民,而是严重的两极分化,怪圈是走不出去的。银行也需要接受监管。
  
  凯恩斯主义之死:“历来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都是因为经济运作不平衡产生的负面积累一次大释放,凯恩斯主义的生产至上使得未来多年的生产力成果被提前消耗,一旦消费停滞,所有后续的生产力变得多余,而那些生产多余的东西一旦因为管理仓储成本过高就会成为被倒掉的牛奶,尽管很多人还处在贫困线,但再多的信用卡也无法阻挡生产过剩,因为财富分配已经无法逆转,很企业宁愿选择关闭也不用亏损回吐来稳定市场供求——我老大跟跟我灌输的“通货膨胀(货币投放)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谬论正出于他学习的凯恩斯主义,然而他忽略了财富分配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需要,更要命的是中国推行的凯恩斯主义的受益者还不是自己,而危机全部留给了自己。”
  
  未来的中国还将继续屌丝化,而过度庞大的政府系统内部也将开始逐步断粮,这是经济失衡的惩罚。
  
  唯一能感叹的,中国还是属于屌丝的。
  
  


  首先,文不切题啊,我想看的是作为斗升小民怎么应对通胀,这本书里面基本就没有提到。于是,没有了可操作性。
  
  其次,这段时期的银行利率和准备金率之类的,也完全没提到,更是满篇文字,没有一幅图表,比较碎片化。
  
  所以,这本书充其量也就是一本纪实小说这种档次的东西,只能用来增长一下见闻,补充一下谈资罢了。附带一提,翻译和校对真的不怎么样。
  
  一些谈资:
  
  大通胀路线图:生活必需品价格升高——资产价格升高——工资被迫提升,loop……
  
  职员,中产阶级,退休者,储蓄者,买债券者等,是第一轮倒霉的对象;
  
  农民在通胀过程中获益不少;
  
  股市一开始也好不了多少:低潮时期,戴姆勒公司的工厂,土地,资本,组织,储备==327辆车,然后才会好起来。
  
  工业界和商业界是最大的获益者;
  
  最终肯定会出现贵金属和外汇收缴;
  
  钢铁和黄金胜过意志:在长时间的困苦下喘息会压垮坚强和高尚的意志——鲁尔抵抗有感;
  
  因为能赖掉国债,政府会支持通胀的——他们热衷于搞非生产性活动,简而言之,爱花钱;
  
  注意倒因为果的危险与正反馈;
  
  知识真的要与时俱进,落后就是愚蠢——需要看本行当的期刊?
  
  犹太人的教训:不要招摇,保持悲哀的表情
  
  ——比如我现在写这篇东西,就像《听爸爸的话》里面小雏对着一个婆婆说“我今天要在幼儿园里表演话剧哦”一样,愚蠢而幼稚,只是为了可能得到别人的不值钱的赞扬而已。这种举动不仅可笑,而且有些时候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原名:When money dies: the nightmare of the Weimar hyper-inflation(货币已死:魏玛时期超级通胀的恶梦)
  这里的魏玛时期是指1919年至1933年德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共和国——魏玛共和国,(简称魏玛共和,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共和国的官方名字)这个时期正是阿道夫·希特勒与纳粹党正式上台之前,这本书讲述了1919-1923年恶梦中的超级通胀时期的生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同时加入当时欧州的一些情况。
  当天在火车上,一口气花了三个小时读完。对我来说正好补充了《第三帝国的兴亡》中缺少的知识,为什么当时的德国人民选择了阿道夫·希特勒,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通胀把中产阶段完全消灭了,把这个国家的大多数变成了失业者和破产者。
  
  超级通胀时期从1922年初开始,下面是1923年夏天中某一天报纸上的价格:
  电车票价: 5万
  电车月票价: 一条钱: 400万
   所有线: 1200万
  
  出租车: 正常票价x60万
  马车:正常票价x40万
  书店:正常票价x30万
  公共浴室: 正常票价x11.5万
  医疗: 正常票价x8万
  
  商店中每次交易要计算3-4分钟,还要花上几分钟来数钱。而这个时候,外国人手中的一先令价值100万马克。而最夸张的时候,1923年11月20日,马克兑英镑为180000亿马克:1英
  
  镑。比民国政府末期时的60亿元=可买70粒米,还要夸张的多。
  
  
  说些建议:
  1、这本书说的是魏玛共和时期的德国,对很多人会比较陌生。
  注:我已经忘记很多当时的背景和相关知识,一直到看第二遍时才用维基补充了一些,有些地方才看明白
  2、不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书,而是历史,如果你对经济和德国历史没有兴趣,不要浪费时间了,会比较枯燥。
  3、作者是从英国外交部的记录文档整理了不少史实,同时从多个方面来叙述,再加上翻译的原因,我一直读完第二遍才理清了一些头续。
  
  
  先分享一下简评,有时间再补充一个长一点的书评


  在1923年,在德国,1英镑可以兑换18000亿马克,这当然不靠谱,可从1919年开始德国就这么一步一步滑向不靠谱的恶性通货膨胀。
  
  假如你不理解这个通货膨胀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在1923年购买一个鸡蛋需要的马克绝对数量,假如不贬值的话,放在1918年可以购买500,000,000,000个鸡蛋。在那个时代,每个月接近50%的通货膨胀都是温和的,以致绝望的人们都一致认为德国需要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改变,哪怕他是一个独裁者,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这个独裁者是希特勒。
  
  1920年德国政府无法从税收中筹集足够资金支付战败国赔款,只能将财政预算平衡的压力转移给印钞机,这一不负责任但是是看起来是当时唯一能缓解外焦内困政治压力权变策略的后果就是恶性通货膨胀。
  
  其实在德国战败之前,政府就企图赌博自己能赢得战争赔款而平衡预算,就容忍了短期通货膨胀的政策,结果我们知道德国输了,局面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为阻止继续通货膨胀,就得减少货币的发行量,要减少货币发行量,政府就得平衡财政预算,减少开支,增加收入,避免通过滥发钞票来面对战争赔款和公务员体系工资支付问题。当开支无法压缩时,或者面临巨大政治阻力时,平衡开支的唯一出路是如何有效向国民征税。中央政府一旦无法通过税收平衡预算,就会转头求助印钞机,尽管他们清楚这样做的后果,但是总有专家会声明这样做的必要性和唯一性。
  
  在应对通货膨胀努力中最受打击的是中产阶级,他们的存款和投资变得一钱不值,却面临日益增加的税收。那些真正的富人,从黑市交易中大发其财的人,却总有办法逃避税收。
  
  那些依赖土地产出的农民,只要肯诚实劳动,土地是不会欺骗他们的。他们在通胀时代只要没有天灾,并不会减少产出,但是农民们本能转向物物交换,哪怕囤积粮食也不交易成纸币,因而也可以避免财富被严重缩水但后果就是进一步加剧市场上物资匮乏,价格飞涨。
  
  普通老百姓对通胀造成的货币贬值往往并不十分敏感,他们认为政府可以很快想出办法稳定金融,而没有认识到恰恰是他们依赖的政府选择恶性通货膨胀的政策以赖掉负债。等他们发现手中货币一钱不值,他们不得不拿出家里一切值钱的东西换成日常用品。在恶性通胀的时代,一块牛肉比一台钢琴更值钱,一公斤土豆比一公斤钞票更值钱。
  
  那些无法从事生产的中产阶级,在平日地位逍遥的中产阶级不得不把自己家庭中唯一一点值钱的东西找门路和农民交换成食品,比如很多农民看中了他们家的那台钢琴,虽然他们自己交换后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用途。
  
  而在大多数人无比痛苦的时刻,富人的奢侈品消费却有增无减。在没有稳定的货币环境中投资了无意义,而且赚取的巨额利润假如是纸币存在的话,不抓紧消费就一钱不值。既然如此还不如赶紧消费狂欢。
  
  事实上,奢侈品的繁荣是富人对财富的一面镜子,当一个社会富人的财富过多被消费在奢侈品而不是投资,你就可以知道,哪里一定出了问题。
  
  在通胀高峰期,本国货币失去了信任,法国普通人发现用一点点自己的货币就可以在德国兑换大量的货币,进而购买大量的商品,而生产商品的德国人一点也不感到高兴,因为生产商品的速度还赶不上货币贬值的速度,德国人创造的实际财富轻易被别国资本所购买,而自己的老百姓却因为缺乏支付能力而无法购买。
  
  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人都无法依赖诚实的劳动获得体面甚至是基本的生存,每个人都开始转向投机,节俭,勤劳和诚实劳动已经失去吸引力。而中产阶级早就因为失去社会地位而丧失对国家的认同,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都流失殆尽,道德开始崩溃,在每个行业都盛行腐败,空气中充满这妒忌和仇恨,在绝望中人们愈加期待一个强人来改变一切,总会有一些政治投机分子抓住机会。
  
  在通货膨胀中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感到痛苦,通胀的雨点不是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人,有些人会利用通胀获得财富,但大部分人在危机中无所适从。
  
  在德国恶性通货膨胀中,法国起了很坏的作用,法国并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德国。但是法国没有想到苛刻的《凡尔赛合约》最后结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可以想到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马歇尔计划》是多么的英明。
  
  历史不同重来,但历史未必不可以重演。
  
  顺便说下,这本书翻译很烂,其实内容值得好好分析。


呃,最后一句总结得很好


唯一能感叹的,中国的屌丝的是不得不继续屌丝下去的。


比较赞同您的观点


感谢您的推荐


夹心层最惨了。


秋叶老师,请问如何才能在高通胀的环境中尽量规避风险,那些上层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在那种环境中获得财富的呢?


@爱迪不会生 此乃国家机密,不可说。


很简单,离印钞机越近的损失越少,相对就是赚得


国内的翻译真的应该好好去香港或是台湾进修一下中文。把一本好好的著作翻译得晦涩难懂,这就已经是翻译者的失败。翻译不仅仅是把外文翻成中文就可以了,国内的翻译们还是嫩了些......


2011-10-27 23:25:31 爱迪不会生
  秋叶老师,请问如何才能在高通胀的环境中尽量规避风险,那些上层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在那种环境中获得财富的呢?
=------------------------------------------------传说中的脑残-----
黄金,外汇,土地,不动产,英国股票==


老师,请问恶性通货膨胀在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其他部门机构的国家比较少见,这是为什么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