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产业组织评论(第8辑)

肖兴志 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肖兴志 编  

页数:

18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产业组织评论(第8辑)》就企业决策行为、双边市场定价机制、创意园区集聚、转轨时期地方政府投资与产业增长耦合政策、垄断产业的垄断程度测度、产业网络资源扩散、制度环境对不同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网络产业组织结构的形成动因、国有企业治理制度的规范性控制等前沿性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书籍目录

[论 文]
 平行网上拍卖竞买者与竞卖者策略的信号博弈研究
 所有权性质、技术差异与网络交易平台的市场结构:以零售业采购平台行业为例
 外国直接投资、环境保护和“污染避难所假说”
 双边市场中平台竞争的福利分析:以中国银行卡行业为例
 网络效应、自由进入与网络产品的市场结构
 系统性风险、政府行为与银行业集成式监管改革
 出口补贴、国际贸易与中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研发竞争:基于纵向差异化霍特林模型
 标准与机构能力:食品与农产品贸易的分析
[综 述]
 产业组织学研究前沿:本土化与国际化
 产权思想的融合发展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书 评]
 《国际竞争政策》评介
 《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导论》评介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从贸易理论上看,一般认为,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世界范围贸易壁垒的下降必然会使环境管制的不同标准和方式对各国比较优势的形成起到比以往更大的作用。因此,担心污染行业在那些环境管制松弛的发展中国家积聚甚至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的。过去十年来,建立在这种担心基础上的理论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理论阵营。例如,就环境管制标准而言,一些经济学家就认为,较高的环境标准和较严厉的环境管制措施会损害国内相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因为,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与环境管制较为严厉国家的竞争者比较而言,环境标准较低国家的厂商将获得明显的成本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实施较为松弛环境标准的国家就会吸引更多的对环境敏感的外国直接投资,推动其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可能成为“污染避难所”(Copeland and Taylor,2004)。不过,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假说正处于理论上研究、经验上验证的阶段。在探讨经济一体化和环境关系的文献中,有一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跨国境的污染问题上。梅里菲尔德(Merrifield,1988)较早构造了一个两国模型,研究了两个国家间存在国际资本流动以及跨境环境污染的情景,并分析了若干污染减排策略的福利效应。Ludema和Wooton(1994)研究了环境政策与贸易政策相互间的作用及其福利含义,Ludema和Wooton(1997)拓展了之前的研究,将管理费用和污染减排方面的不对称信息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以分析合作和非合作贸易和环境政策的福利含义。科普兰和泰勒(1995)证明,有关国家联合起来所进行的污染减排可以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而与减少污染相联系的收入转移则可以提高福利水平。科普兰(1996)还提出一个“污染内容关税”的概念,这种进口关税的大小由进口物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数量决定。Hatzipanayotou等人(2002)证明,通过北方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给南方国家,跨境外部性效应的存在会使得实际的总污染水平得以降低。


编辑推荐

《产业组织评论(第8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产业组织评论(第8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