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及其问题研究

闫丽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闫丽娟  

页数:

485  

字数:

511000  

内容概要

首先,《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及其问题研究》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对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显著变动的方面及其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丰富了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领域。其次,以社会变迁为切入点,对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本历史进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与分析,拓展了民族史、民国史研究的视野。第三,对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特点及其规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为当代中国西北少数民族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书由闫丽娟著。

作者简介

闫丽娟,1962年10月出生,甘肃张掖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3年获得兰州大学民族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近现代西北边疆民族、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民族社区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著有《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民国卷)》(2009年);在《光明日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贵州民族研究》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西北民族人口变迁
第一节 人口分布与数量变迁
第二节 人口迁徙
第三节 人口结构的变动及新动向
第四节 影响人口变迁的因素分析
第二章 西北民族传统社会中的现代性因素
第二节 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向西北民族地区的扩散
第二节 新的经济因素在西北民族地区的扩散与生长
第三节 民族觉醒与新兴社会组织的涌现及其政治参与
第四节 新闻报刊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初步发展
第三章 西北绿洲农业变迁:以南疆地区温宿、库车两县为例
第一节 南疆及温宿、库车两县的自然条件和基本社会状况
第二节 温宿县的农业
第三节 库车县的农业
第四节 温宿、库车两县与新疆及西北其他地区农业发展比较
第五节 南疆绿洲农业总论
第四章 西北民族教育变迁
第一节 教育变迁轨迹
第二节 新式教育的特征及其影响
第三节 文化自觉:西北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创办新式教育的历程
第五章 西北民族社会的分层与流动
第一节 早期现代化的艰难推行和传统社会的分化
第二节 社会分层特点
第三节 新型社会群体与西北民族社会现代化
第六章 灾荒与西北社会问题
第一节 灾荒与鸦片种植
第二节 灾荒与救济问题
第三节 灾荒与人口问题
第四节 灾荒与匪患问题
第七章 回族军阀与西北民族社会
第一节 回族军阀的民族思想
第二节 回族军阀的民族政策变迁:以青海回族军阀为例
第三节 地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特殊关系类型:宁青模式
第四节 宁青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其终结
附录一 西北少数民族文献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西北商业人口中,本地人口虽然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但在资本规模上,外地商人的资本却明显多于本地商人。以西宁为例:民国初年西宁最大的四家商号泰源涌、世诚和、德合生、德兴旺都是山西、陕西籍商人经营的,到抗战时虽有马步芳官僚商业资本的打击,但西宁较大的四五十家商号仍属山、陕商人经营。当然,西北本地商业机构中也有规模较大、资本较雄厚的,只不过数量相对较少。例如西道堂的商队就最具代表性,“堂里的资金约在200万元以上,有驮牛千余头……在商业上的活动,向北在太子寺、河州、贵德、保安、兰州、宁夏、张家口;向西在拉力关、郎木寺、阿哇;向南在松潘、成都、甘孜、打箭炉,甚至北京、天津等地都有他们的分号或代办所”。另外,马步芳的德兴海、马鸿逵的德富宁公司也是当时西北规模较大的商业机构。民国时期,西北本地大规模的商业机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发展商业。特别是青马和宁马更是依靠政权的力量垄断经营,这种垄断经营的方式不仅阻碍了本省商业的正常发展,而且对农牧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破坏作用。  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中商业人口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一方面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少数民族历来重商分不开,但更重要的则是由于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生存条件恶劣,加上种种压迫剥削,从而造成其传统的农牧业经济普遍衰败,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之下,大量的潜在失业人口被迫离开土地、牧场而从事商业。所谓“回民住在甘肃省者,大多在穷山干沟,四野不毛,耕地不够分配,生活至苦。所以在生活逼迫之下,促成回教人经商出外……所以无回不商,无商不苦,人席不暖”,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及其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