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传播
2012-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黄进华
321
183000
无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则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终极关怀。黄进华博士的专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传播--1900-1931(基于历史学和传播学的视角)》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一本值得阅读的著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黄进华,历史学博士,香港《文汇报》特约撰稿人。1976年生于安徽巢湖。长期从事历史研究,爱好创作。已出版《袁世凯权谋36计》等多部个人专著,参与编撰《吕后传》、《曾国藩全集》等10余部大型图书,并先后在《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在纸页中走近真实的毛泽东》等30多篇文章,迄今已发表文字100余万字。主要作品年表:
·2000年,撰写调查报告《安徽省巢湖市各乡镇农业税欠负状况、成因及其对策》.
·2002年,参与编撰《吕后传》、《白话二十四史精华》、《百家姓书库》、《杰克·韦尔奇经营圣经》等著作。
·2003—2004年,出版《袁世凯权谋36计》、《中国人的理想藏书》(合著),负责编纂《曾国藩全集》(北京出版社,200万字)。
·2005—2006年,先后发表《仰望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帝王崇拜之我见——从“儒狗”叔孙通说起》、《诸葛亮:“千古第一权臣”》、《论曾国藩集团与满清朝廷的关系》、《毛泽东与湖湘文化》、《在纸页中走近真实的毛泽东——读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有感》等多篇文章,并被中青在线、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国学网等多家知名网站转载。
序言
导论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问题
二 对学术史的基本回顾与梳理
(一)当前国内研究现状
(二)当前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本评估
三 全书的基本内容
(一)主要概念
(二)时空定位
(三)研究视角
(四)篇章结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概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和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东北传播的基本进程
一 马克思主义初介东北
二 中东铁路的修建与马克思主义在东北传播的第
一波浪潮
三 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东北传播
的第二波浪潮
四 中苏合营、五卅运动、东北建党与马克思主义
在东北传播的第三波浪潮
五 中东路事件、九一八事变对马克思主义在东北
传播的冲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中心
第一节主要传播中心——哈尔滨
一 传播中坚一中共党团组织
二 传播阵地之一——三十六棚
三 传播阵地之二——东华学校
四 传播阵地之三——哈尔滨救国唤醒团
五 传播阵地之四——哈尔滨青年学院
六 传播阵地之五——哈尔滨学院
七 传播阵地之六——哈尔滨反帝大同盟
八 传播阵地之七——哈尔滨书店
第二节次传播中心之一——长春
一 传播先锋——张锦春
二 传播阵地之一——《大东日报》
三 传播阵地之二——吉林二师
第三节 次传播中心之二——吉林市
一 传播先锋——张玉玢
二 传播阵地之一——毓文中学
三 传播阵地之二——《毓文周刊》
第四节 次传播中心之三——奉天(沈阳)
一 传播先锋——中共党团成员
二 传播阵地之一——奉天基督教青年会
三 传播阵地之二——奉天学生联合会
四传播阵地之三——三个反日群众团体
第五节 次传播中心之四——大连
一 传播中坚——中共党团组织
二 传播阵地之一——《泰东日报》
三 传播阵地之二——大连中华青年会
四 传播阵地之三——大连中华工学会
第三章 传播学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主体
一 先导——俄(联)共党员
二 中坚力量——中国先进人士
三 重要力量之一——旅俄华工
四 重要力量之二——留俄学生
五 重要力量之三——朝、日进步人士
(一)朝鲜革命者
(二)日本左翼人士
六参与者——其他人士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对象
一 移民社会的开放性
二 一定素质的传播受众
三 雄厚的阶级基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媒介
一 口语媒介
二 文字媒介
三 图像媒介
四 音声媒介
五 电子媒介
六 实体媒介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在东北传播的主要内容
一 工人阶级权利意识
二 爱国主义
三 革命思想
四 社会主义
五 俄国化倾向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近代东北革命运动
第一节 年哈尔滨工兵代表苏维埃
一 布尔什维克与马克思主义在中东铁路沿线的旱
期传播
二 俄国十月革命与年的哈尔滨政局
三 年哈尔滨工兵代表苏维埃——中国第一
个苏维埃
第二节 年代东北建党
一 东北第一个党组织——哈尔滨独立组
二 北满、大连地委与奉天、长春特支的成立
三 满洲省委的成立及其发展
第三节 延边地区革命武装斗争的兴起
一 日本的入侵与延边人民的反日斗争
二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延边建党
三 东北第一个人民政权——药水洞苏维埃政权的
诞生
第四节 红色国际交通线——中东铁路
一 国际交通线的开辟
二 主要交通站
三 中国先进人士赴俄(苏)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一 基本典籍
二 地方史志
三 报刊杂志
四 学朱专著
五 单篇论文
后记
版权页: 一传播先锋——张玉玢 张玉玢(1905—1937),原名张于滨,又名张渔滨,生于吉林东关昌邑屯著名的“进士第”。他自幼在吉林市长大,耳濡目染了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中吉林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在他的心里种下反叛的种子。早在省立一师附小读书时,张玉玢就参加吉林五四爱国运动的游行和排斥日货活动。1920年,他考入吉林甲种农业专门学校读书,利用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北京、上海等地出版的进步书刊,思想受到启迪,精神受到鼓舞,视野更为开阔,逐步成长为一位善于独立思考、富有正义感和强烈爱国热情的进步青年。 1923年,从吉林甲种农工专门学校毕业后,张玉玢先后到延边龙井劝学所、吉林省立五中任教。1925年6月,在中共党员马骏领导下,吉林各界人民开展声援五卅运动的反帝爱国斗争,张玉玢同吉林五中师生一道参加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和演讲募捐活动。同年,他的中学同学、好友——杨伟坚从苏联学习回国,出任中共奉天党支部书记。在杨伟坚的引导和帮助下,张玉玢积极投身吉林人民反帝爱国斗争,成为吉林市第一位共产党员。 1926年春,中共北满地委在哈尔滨成立,杨伟坚出任北满团地委书记。根据他的建议,北满地委决定在吉林市开展工作,建立党的通讯站,指派张玉玢为站长。吉林通讯站就设在张玉玢家里(现江湾路大滩副食品商店),负责接转、传递党的文件,搜集情报和沟通组织与被关押在监狱里党员的联系,并接济、援救他们。从此,张玉玢常以写稿的方式同北满地委掩护机关——《哈尔滨日报》社联系,汇报情况。凡重要事情,他都用药水密写在稿件的字行间,有时还亲自去哈尔滨,直接向北满地委汇报,请示工作。 这年3月,根据北满团地委指示,张玉玢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邱文华等三人的团组织关系转到吉林通讯站,后又帮助他们成立团支部,邱文华为书记,这是吉林市建立较早的共青团支部。此外,张玉玢经常开展宣传工作,培养积极分子,介绍、发展党团员,为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做准备。经他介绍,一年内发展四名党员,有省立第一监狱看守长黑佟、省立一中一名学生、郊区某小学教员傅先生、省高等法院崔姓书记员兼翻译(朝鲜族)。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传播1900-1931:基于历史学和传播学的视角》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无
内容少,排版稀稀拉拉。是一篇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