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科举文学论

李子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李子广  

页数:

210  

字数:

212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科举文学论》立足于科举文化大背景,以时代先后为序,选取科举与文人及其文学创作密切关联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为专门的探研。其中关涉了自唐至清的部分科举文学内容,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及科举文体诸方面。在稽考文人读书科举生活的基础上,把握创作主体的生态环境、生命样态与心性特征。对诸种文学现象、文人活动和文体的关注、聚焦、阐论,旨在揭示其颇为纠结的科举文化因缘,透视其间的复杂关系,力图作出一些富有一定新意的诠解,并藉此尝试拓展古代文学研究的别样思路与学术空间。

作者简介

  李子广,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人。一九八四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作有《科举与古代文学》(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状元诗人考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学鉴赏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参编书籍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兼事随笔散文写作,已陆续结集为《书本草》、《故纸乡愁》、《茶酒对》、《谒掌录》四书。

书籍目录

引论 儒家思想与文学考试
(一)科举制的产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
(二)科举考试与尚文传统
一 唐代科举文化与诗歌繁荣
(一)唐代的科举尤其是进士科的以诗赋取士造成了诗歌的普及形成了朝野上下崇尚诗道、普遍学诗的社会风气
(二)唐代的科举取士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走上文坛改变了贵族独霸文坛的局面促进了唐风的形成并从而成就了以诗歌为精神生活最高形式的唐人风范
(三)科举也造成了文士的流动、交游与聚合开拓了诗人的视野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发展
(四)进士初任之官的低微造成了唐代文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唐代诗坛出现了别样的声音和色彩
二 唐代古文运动与进士科举
(一)进土集团或阶层构成了中唐古文运动勃兴的基础
(二)进士科举以古文行卷与纳省卷风气的形成为古文运动的全面展开提供了有利契机
(三)韩柳相继以师道自任导启来学为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展开建立起素质较高的作者队伍并以此构成文学集团
三 唐代科举与传奇小说创作的自觉
(一)由科举而形成的举人阶层遣兴娱乐和逞才延誉的需要既促使了传奇的兴盛也导致了唐传奇小说对现实的关注及唐文人好奇心理的形成
(二)由于科举及其行卷的关系造成了唐传奇小说由重在传述奇事向抒情言志的转变“传”的样式兴起爱情题材流行
(三)在科举文化大背景下唐传奇小说在艺术上充分文人化而表现出高度的自觉
四 北宋嘉祜二年进士科举与文坛风云
(一)北宋嘉桔二年以前的文坛状况
(二)北宋嘉桔二年进士贡举的标志性意义
五 张九成及其状元策
(一)张九成的仕履学行
(二)张九成状元策的思想内容
(三)张九成状元策的艺术特色
六 《西厢记》与科举文化
(一)《西厢记》与科举文化的关联
(二)《西厢记》充分揭示了科举文化与世族文化的矛盾冲突
七 宋元南戏中的士人婚恋主题
(一)宋代南戏以写士人发迹变泰、负心背德故事最为引人注目
(二)元代南戏在士人婚恋主题上的两大转变
(三)小结:由表层批判到深刻反思
八 明清科举文学概观
(一)以科举入仕为指归的文人教育与士林风习
(二)八股文化背景下的散文发展
(三)桐城文派与八股时文
(四)戏曲小说与科举的关联
九 《聊斋志异》中的科举士人群像
十 《贾奉雉》的思想深度
十一 《儒林外史》的科举文化批判
十二 优语讽谏中的科举考试
十三 八股文破题佳话与蒙学语文教育
十四 纪晓岚《赋得绮丽不足珍》的诗学解读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二)唐代的科举取士,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走上文坛,改变了贵族独霸文坛的局面,促进了唐风的形成,并从而成就了以诗歌为精神生活最高形式的唐人风范  科举考试士人“投牒自进”及其一切以文章优劣为去取的原则,打破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取士制度,使庶族寒士得以人仕为官,甚而身历显宦。这种制度,无疑有着历史的进步意义。从政治角度讲,它扩大了皇权的统治基础,剥夺了世族把持选举的特权,适应了庶族的政治要求和入仕愿望。当然,在实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唐代的这种新的选官制度对庶族寒士的关注程度和开放程度有一个由小到大的渐进历程。从唐太宗开始,庶族人仕机会陆续扩大。贞观十五年(641)下诏各州“搜扬所部士庶之内”的各种优异人物及“文章秀异,才足著述”者,“并宜荐举”(《唐大诏令集》卷一〇二,《求访贤良限来年二月集泰山诏》)。进士科对举子的资历限制更为宽松,像李义府这样“家代无名”的人物也由进士身居宰辅之位。统治者垂意寒浚之士而以科举登进之,至武后、中宗朝更为显明。如果说贞观间之《氏族志》有排抑山东旧族之意,而代之以关陇贵族,不无残余之门阀意识的话,那么,至武后修订《姓氏录》则始全面排抑全部世族。《姓氏录》与《氏族志》两相比较,前者更为彻底。《氏族志》崇重李唐皇室和今朝冠冕,对旧士族“一切降之”,以为贬抑之法。而《姓氏录》则更加突出今朝冠冕的地位,而彻底排除旧土族,大力扶持庶族寒士阶层。武则天对科举制度实行改革,广泛擢拔庶族寒士。“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栋梁之材,堪将帅之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全唐文》卷九五,《求贤制》)通过制举与进士科,这一时期的庶族文士大量进入文坛。此后,开、天之际,庶族寒士全面崛起,文人政治格局得以建立。  尤为重要的是,进士科的抬头及其日趋重要,反映了唐代世庶力量的对比和变化。  进土科的尚词华,以诗赋取士,在制度上为庶族入仕提供了某种保障。进士所取为具当代之诗赋才能者;世族所习,为传统经典儒统。世族拘守故常,而庶族则多趋新异,故而唐诗之兴盛由之而起。当然,此其大较,并不因此排除有个别例外;何况世族与寒士之界限也非一成不变。  这种新变的出现,对唐风的形成意义十分重大。学者已多论及之,不再辞费。今拟就“盛唐气象”与科举之关系略作阐论,以此概见其一斑。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科举文学论 PDF格式下载



科举在中国古代以至现代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而文学在科举中的地位又是首屈一指的,此书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具有相当的广度,亦有一定的深度。


没什么新意,是一些熟知的内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