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示录

余品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余品华  

页数:

541  

字数:

628000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示录:两次历史性飞跃的途径、经验及其他》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客观规律》的最终研究成果。“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的最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示录:两次历史性飞跃的途径、经验及其他》围绕这一中心,以新的视角和认知、新的资料和经验,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人为什么以及经过哪些过渡和中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和如何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进行新的开掘和诠释,作出总结性回答,并着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特别是基本经验和规律进行总结,对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共同点尤其是两者的不同特色进行分析,从而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同化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作用。

作者简介

  余品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及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哲学学会会长,曾受聘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和中国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兼职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编及著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开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史》、《十年建设时期哲学若干学科建设大论辩》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200余篇。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奖3次,江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专题优秀论文奖14项。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4项。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编 中国人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和组成部分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价值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持久生命力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第二章 中国人为何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困境和西学东渐
第二节 西学中的“另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第三节 20世纪中国发生的伟大革命决定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四节 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其他重要原因
第三章 中国人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从接受进化论到接受唯物史观
第二节 从接受无政府主义,到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第三节 从接受实用主义方法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第四节 中国人为什么通过列宁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
第二编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四章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几种解读
第二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通过对比,论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觉醒,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根本前提
第二节 动员全民抗日的迫切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上日程的重要历史契机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新高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第四节 20世纪20—30年代中期复起的文化的“中国化”与“世界化”之争,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另一文化铺垫
第五节 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决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重要催化剂
第六章 中国近代外来文化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迪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外来文化中国化的正反两方面经验
第二节 从历史上外来文化中国化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的基本经验和规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在研究和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怎样的一种学说?为什么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不能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根本前提。为此,我们先要考察马克思主义是怎样的一种学说,它为何产生160多年来历久而不衰、被西方英国等国评为千年来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学说?它为何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且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今日中国的一种显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是什么?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和组成部分  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在马克思墓前对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贡献作了精辟概括。他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但是,他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在这两大发现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十分完备而严整,它给予人们一个绝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世界观。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它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圣西门的“当然继承者”。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有三个基本的或者主要的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继承了18世纪欧洲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同时又用黑格尔辩证法丰富了唯物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展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从而在哲学发展中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样“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当前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内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是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一种观点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另一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列宁)。它“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雇用劳动的秘密,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就首次把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因而从根本上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是上述两大发现和两大组成部分的最终成果。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即仅仅从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性谴责和对未来社会的仅仅乌托邦式的幻想,变成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性经济分析,变成对资本主义生产结构矛盾的唯物主义的分析;从对一般人性自由平等博爱的呼唤,到发现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从而把实现新社会理想的希望从某些试验、示范和指望统治阶级发善心,转到依靠无产阶级这种社会力量在先进理论指导下进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  ……


编辑推荐

余品华编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示录--两次历史性飞跃的途径经验及其他》试图探寻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最基本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何以成功、怎样取得成功、成功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依据何在。在此基础上,试图初步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性规律,并力求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华民族复兴发挥如此重大作用的根本原因。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示录 PDF格式下载



框架不错!思路清晰!


书有点贵,但是总体来说很好等看完之后再说感受吧


著作很扎实,就是第二次飞跃涉及的内容篇幅不多。


问题意识很好,资料丰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