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变迁

孙邦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孙邦华  

内容概要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变迁》由孙邦华编著。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变迁》共分四个部分。“导论”,论述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创立,且被晚清来华的新教自由派传教士所承继的“文化适应”策略{寓华西人对中国进行的西方文化传播实质上就是对中国人的文化教育;“变局观”是受到西潮影响的开明士大夫逐渐孕育出的与传统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种嬗变中的新的思想观念,代表了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潮。第一章“近代话学东渐中的代表人物与机构”,对近代来华英人傅兰雅的译书、办学、自编自印科普期刊的个案研究;对近代西学传播重要机构广学会及其喉舌《万国公报》的个案分析。第二章“寓华西人论中国文化教育及其改革”,论述了他们的儒学观、对科举制度的评说与改革主张、对中国传统女子教育的批判,以及论中国近代学制改革等。第三章“天主教北京辅仁大学”,是对中国现代教会大学的个案研究。包括美国本笃会圣文森总会院对辅仁大学创办中的问题、立案与中国化问题、创办特色等内容。

作者简介

孙邦华,1964年12月生于四川省巴中市。1985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1年、199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分别荣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1999至200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教育史专业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学术研究方向有: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在华西人与中国文化教育变迁等。已发表《傅兰雅与上海格致书院》(《近代史研究》)、《论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及其影响》(《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西潮冲击下晚清士大夫的变局观》(香港《二十一世纪》)、《(万国公报)对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植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李提摩太与广学会》(《江苏社会科学》)、《论培根的(新工具)在近代中国的早期传播》(澳门《中西文化研究》)等学术论文近50篇。

书籍目录

导论 一 “入乡随俗”:利玛窦奠定的文化适应策略及其意义 二 传播即教育 三 西潮冲击下晚清士大夫的“变局观”第一章 近代西学东渐中的代表人物与机构 第一节 傅兰雅——西学东渐中的巨擘 一 虔诚的基督教徒,倾向科学的宗教观 二 受聘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专事译书二十八载 三 创办上海格致书院 坚持西学教育宗旨 四 自办《格致汇编》 致力科普教育 第二节 广学会——“以西国之学广中国之学” 一 韦廉臣创立学会并确立宗旨 二 李提摩太对广学会的改造 三 复刊《万国公报》 作为学会的喉舌 四 对培根《新工具》的系统介绍第二章 寓华西人论中国文化教育及其改革 第一节 寓华西人的儒学观 一 “耶稣心合孔孟” 二 “以耶补儒” 三 “批儒” 四 “代儒” 第二节 寓华西人对科举制度的评说与改革主张 一 论科举制度的优点与社会作用 二 对科举制度的批评 三 论科举制度的改革 四 对西人科举观的简短评说 第三节 寓华西人对中国传统女子教育的批判 一 “论学校者必以女学为先务之急” 二 “女学之优劣为万国教化优劣之标准” 三 “今日欲救中国自振兴女子教育始” 第四节 寓华西人论中国近代学制改革 一 学校教育攸关国家富强 二 对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鼓吹与建议 三 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体系 四 对清末教育改革思潮和实践的启迪与推助第三章 北京天主教辅仁大学 第一节 美国天主教本笃会圣文森总会院对北京辅仁大学的创办 一 教廷属意美国本笃会圣文森总会院承担创校使命 二 美国本笃会圣文森总会院虽不情愿但尽力而为 三 为钱所困 主动放弃 四 简短的结论 第二节 收回教育权运动语境下北京辅仁大学的立案与中国化问题 一 收回教育权运动与政府对教会学校的政策变化 二 遵章建制与首次注册 三 遵新章改制扩建与再次立案 四 余论 第三节 北京辅仁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 一 以中西文化的融会与贯通为宗旨 二 在学科建设上以突出重点为发展战略 三 在教学方法上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目标 四 实行严进严出的教学管理,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 五 在科学研究上强调“动国际而垂久远”的精神后记


编辑推荐

孙邦华编著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变迁》从教育与社会、文化变迁相互关系的视角开展教育史研究,有助于更为广泛和深入地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扩展教育史研究的视野,探寻新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丰富教育史研究。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通过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社会、文化的变迁对不同时期和教育的影响,研究教育在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作用,这有利于消除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的界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变迁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