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当代诗歌经典选读

俞超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作者:

俞超  

页数:

168  

字数:

168000  

内容概要

  全套丛书的出版得到了众多教授学者和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汤一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光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怡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赵小琪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专家、西安交通大学汪应洛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西北大学何炼成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岳庆平教授,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刘墨研究员等应邀担任丛书编委会委员。

作者简介

  俞超,男,1974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传播、媒介文化研究,发表文艺学、文学及媒介文化研究相关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苹果树下
甘蔗林一青纱帐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悬崖边的树
悼念一棵枫树
回答
古寺
走向冬天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致橡树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远和近
昨天,像黑色的蛇
星星变奏曲
鹿的角枝
鱼市场记
……

章节摘录

  在1955年到1976年的二十多年间,曾卓的写作到目前的发现,只有四十六首,而且这些诗作也是“潜在写作”,是在一个特定的被压制的环境下的写作,是作家在被剥夺公开发表作品权利的情况下的私下创作。这种写作行为之危险,又恰如一棵“悬崖边的树”。不光是处境危险,心境也是高度宁静和私密的,只是自己心灵的记录。曾卓也在自己写的《小传》中说:“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这些东西能够发表。”(《曾卓文集》第三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71页)就是这样一个在“平原尽头”的处境,一个诗人孤独地站在“悬崖”边,吟诵着自己的心曲。   对自己这段时间的心情,曾卓说“在我受难的年间,诗是我的生命,在诗里我找到了寄托,我的许多诗是在监狱里写的,后来虽然不是在监狱里写的,但也是在顶着一顶沉重的帽子的情绪下写的。我完全没想到发表。从诗里面抒发我的感受,我的感情,我的追求,事实上诗已经变成为我的生命,不仅仅是一种寄托,而我的复归是以《悬崖边的树》开始的,这是1979年,我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陈薇《曾卓先生访谈录》)这段叙述似乎说明了什么:这些写作的积累,累积成了《悬崖边的树》。这种孤独是岁月酿就的,它酿成了一种信念,一种气度,一种姿势,这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树。   “飞翔”还是“跌落”——特定时空中的家国困惑   《悬崖边的树》写于1970年,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时,曾卓说:“写这首诗的时候,我在农村劳动,有一天,我从我所在的那一个小队到另一个小队,经过一座小山的时候,看到一棵生长在悬崖上的弯弯曲曲的树,它像火一样点燃了我的内心,使我立刻产生了一些联想,一种想象。我觉得它好像要掉入谷中去,又感到它要飞翔起来,这是与我自己特有的心境,与自己特有的遭遇联系起来才会产生的这种联想和想象……它要掉入谷中与要飞翔,都是我自己内心的感觉,同时,这也吐露了我自己内心的要求。在过去的年代中,与我的遭遇相同或相似的人大有人在,、所以这首诗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和大学生谈诗》一)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当代诗歌经典选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