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百代文宗

亚刚 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作者:

亚刚  

页数:

215  

字数:

160000  

前言

  孟州是块文明的沃土,有着很多古老的传说。孟州城东北大约五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城伯乡的西边,有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庄,但绝对称得上是景色秀丽,名称小韩庄。公元768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史称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降生在这里。他郡望昌黎,故有韩昌黎之称。 韩愈的童年,历尽坎坷和磨难。虽然他也是生于仕宦之家,但他的童年却并不是在衣食无忧、欢声笑语之中度过的。当时,韩愈的父亲韩仲卿任秘书郎,长兄韩会在江南一带,二兄韩介大约死于韩愈出生以后,三兄可能在韩愈生前就夭折。韩仲卿有四子,晚年身边仅有尚在襁褓之中的小儿子韩愈而已。大历五年,韩愈刚刚三岁,其父韩仲卿就突然驾鹤西行。 这突如其来的不测风云,对韩家上上下下不啻于一个晴天霹雳。 当时的韩愈正牙牙学语,对父亲的早逝不可能有太多深刻的印象,只是跟随着全家人的痛苦而哭泣,跟着全家人把灵柩送进坟茔。父亲既逝,理应由母亲亲自抚养,然而韩愈的生母是出身位卑的“李姓乳母”,因此,按封建传统规矩,她不能承担起抚养韩愈的责任,而应由韩家人抚养长大。但这位母亲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承担母亲的责任,虽然她地位卑微,却给予了韩愈无私的母爱。这使韩愈对母亲终生都心存感激,在他的诗文中曾多处流露这种感激之情。 在韩愈《乳母墓铭》中说:“乳母李,徐州人,号正真,入韩氏,乳其儿愈。愈生未再周月,孤失怙恃,李怜不忍弃去,视保益谨,遂老韩氏。”根据此言,多数史学家认为,韩愈生母,在韩家地位卑微,韩仲卿死后,她不忍抛弃孤儿改嫁,只有以乳母身份留在韩家,抚养韩愈。所以,韩愈对李正真的感情,也总是溢于言表:“时节庆贺,辄率妇孙,列拜进寿。”这是讲每到逢年过节,他总是带着妻子和子孙们,一起为老母亲拜寿。元和六年,乳母去世,下葬之日,“愈率妇孙视窆封,且刻其语于石,纳诸墓为铭”。这是讲乳母去世时,韩愈亲自为乳母写了墓志铭。在封建严格等级制度中,即便是亲生母亲,其地位卑下者,也不能享有亲子之爱。但韩愈却敢于突破这道封建藩篱,对地位卑下的母亲给予了真挚的感激与热爱,是很难得的。 虽然抚养韩愈是乳母即生母承担的,但是由于经济上没有可靠来源,如果没有韩愈兄嫂的支持,她也是无能为力的。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骤然失去了父亲的慈爱,这当然是极大的不幸,但韩愈有个相依为命的哥哥韩会,他主动承担了抚养韩愈的责任。比韩愈大30岁的长兄韩会,并没有因为韩愈为同父异母的兄弟而有所偏见,他最终切实地担当起了抚育弟弟的责任,韩愈因此得以无忧无虑地成长。若干年后,他写诗回忆说: 旧籍在东郡,茅屋枳棘篱。 生兮耕吾疆,死也埋吾陂。 这里的东郡指洛阳,孟州市又称河阳,与洛阳隔水相望,一苇可航,近在咫尺,诗中的东郡当是泛指河阳。韩愈的家离黄河不远,孩提时他和小伙伴们在岸边追逐嬉戏,送夕阳,迎日出,当是意料中的事。韩愈的父亲官阶不高,俸禄收入亦必不丰厚,随着他魂归道山,家道已经中落了,因此在韩愈的记忆里,“茅屋枳棘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韩家住的是茅屋,用枳木、棘木围成篱笆,这已是标准的田家农舍,没有一点仕宦之家的气味了。韩愈这首诗,当是写于出仕之后的中年。回首童年时代的乡居生活,虽然贫困,但依然眷念不已,甚至想埋骨故里,可见他对故土的感情之深厚。这与他童年时代在此生活无忧有关,从中可见韩愈家中尽管贫困,但兄嫂对他的照顾是很周到的,兄嫂给了他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否则,如果父亲亡故后留下的全是苦涩,那么他不可能如此深情地回忆起故里。 韩会在抚育弟弟的同时,也在篝灯展卷,下帷苦读。苍天不负有心人,大历九年(744),韩会终于在京城长安谋到了官职,是个从六品的起居舍人。 韩会是个有抱负的人,虽然他官职不高,人微言轻,但官卑未敢忘忧国,他总想干出一番事业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代宗永泰年间,他与崔造、卢东美、张正则三人志趣相投,侨居上元(今江苏南京 ),好谈经济之略,并以王佐自许,时人号为“四夔”。在封建社会里,“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几乎是所有正直知识分子的抱负。不消说,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找人提携,以谋求升迁。可惜韩会书生气太浓,不辨忠奸,找了权奸元载做靠山,从此厄运缠身,终至付出了性命。 元载本是风翔歧山人,出身寒微,玄宗时结识了佞臣李辅国。当时李辅国权倾朝野,举荐他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逐步爬上了最高层官员的行列。

内容概要

说到唐诗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而要说到唐宋散文,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唐宋八大家”。他们那一篇篇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般的文章,宛如一望无垠黄灿灿的麦田,成熟而富于生机。读八大家之文,就是在读八大家的人生与智慧。而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和柳宗元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他们竖起了古文运动的大旗,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韩愈,一个倔强的儒家道统的倡导者,是什么样的人生与经历铸就了他这样伟大的文学成就呢?这本《百代文宗(韩愈)》讲述了韩愈的故事。
《百代文宗(韩愈)》的作者是亚刚。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出仕之路
 1 兄嫂之恩,没齿不忘
 2 读书善文,始自七岁
 3 避乱江南,耕读芥辍
 4 文武双全,立志报国
 5 寄人篱下,无奈返还
 6 屡试不第,恒心依旧
 7 傲岸自信,高登魁苔
 8 仰慕高节,雄心壮志
第二章 初涉仕途
 1 明珠暗投,郁不得志
 2 屈居幕府,愤而自谏
 3 真诚待友,不忌小嫌
 4 重视雄辩,颇有辩才
 5 复兴儒学,自报一代
 6 求官不得,胸生愤懑
 7 作《师说》,箴规时弊
 8 敢于直言,为民请命
 9 反抗宦官,被贬阳山
 10 疑友告密,误解冰释
第三章 中年壮志
 1 随遇而安,不以己悲
 2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3 虽遭贬谪,忧心依旧
 4 驳斥谗言,保持清白
 5 著书立传,洗英雄冤
 6 尽己所能,保护文物
 7 据理力争,保护人才
 8 替恶伸冤,反省过失
 9 直言抨击,借史讽喻
 10 闻颖师弹,泪湿衣襟
第四章 暮年豪情
 1 献计兜城,平定淮西
 2 君主佞佛,犯颜上疏
 3 愈至潮州,问民疾苦
 4 举荐贤才,不遗余力
 5 深入虎穴,不辱使命
 6 挚友西去,黪怀神伤
 7 铮铮傲骨,宁折不弯
 8 重视经济,反对官盐
 9 病逝长安;海内同哭
第五章 精神道德观与文化成果
 1 清贫度日,崇尚节俭
 2 汲汲富贵,救世为事
 3 文坛巨匠,政绩夺朽
 4 崇情浓烈,感情真挚
 5 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6 继承传统,超越前人
 7 大气磅礴,创新戈风
 8 与时俱进,导源引流
 9 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1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1 行知统一,仁德楷模
 12 创造杂文,影响深远
 13 因人而异,文体多样
 14 时世文豪,肩唆使命
 15 寄情于文,直抒胸臆
 16 重视文辞,写就经典
第六章 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
 1 敢为人先,勇于为师
 2 目的明确,中兴唐朝
 3 兴办教育,破门弟理
 4 用材使能,因材施数
 5 伯乐相马,识材仕努
 6 勤学深思,去粗取精
 7 教育青年,视为己任
 8 甄选学官,注重素质
 9 读有益书,终身受益
 10 政治人生,高度统一
 11 灭人之见,继承孔孟
 12 人性学说,承前启后

章节摘录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散文家兼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生活的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六朝,是一个既有忧患,又有希望,保守与改革两种势力此消彼长的复杂时代。韩愈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是唐宋八大家的首脑人物。他在思想上,力排佛老,阐扬圣道,复兴儒学;在文学上,反对骈文,提倡散文,他倡导的复古运动,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如动地狂飙,使中唐社会无论在思想上、文学上都展现了另一番新风貌。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郁闷不乐之际,振臂一呼,号召有识之士,进行文化复古运动,名动天下,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化巨人的名声。后回京任四门博士,在教育上厉行改革,革除不学无术之教师,整顿学风,使最高学府的教育呈现出一派崭新风貌。与此同时,他还对当时师道的没落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写了《师说》之文,倡导师道,使学风从此大盛。36~49岁,韩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惩戒宦官,遭到权贵、宦官与君主的不满,在他们的打击下,书生意气的韩愈被贬为阳山令。在阳山,韩愈了解民情、调查民意,与民同乐。为了让更多的山区群众吃到食盐,他反对食盐由国家专卖;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建议政府征收实物税。他看到阳山教育落后,广收学徒,在阳山形成了弟子盈门的局面,使阳山出现一派“彬彬儒雅”之景象。 50~57岁,韩愈虽然进入老年,但颇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魄。他先从裴度征吴元济,为平定淮西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战功。韩愈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反对皇帝佞佛,遭到皇帝的残酷镇压,险被杀头,幸得有朝中正直大臣裴度等的相救,才被从轻发落,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期间,韩愈为百姓治理洪水,驱逐鳄鱼,赈济百姓,减免赋税,深得百姓之心。之后改调袁州,在袁州期间,他还设法释放奴隶,这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德政,使袁州百姓在他死后还怀念、感激不已。 从韩愈的政治人生道路,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是采取了用儒家思想来武装行动的方针,作为一位儒家学说的继承者,他在思想上,把儒家思想贯穿于自己的仕途之中。虽然唐朝当时佛学昌炽,在韩愈看来,佛学不仅给中国文化思想注入了许多消极的思想,更重要的是给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了极大危害。韩愈在《原道》里就说,“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这是韩愈从古代的兴废中,看到了儒学的重要性,相信儒学一定能够取得正统的地位。 在文学上,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家道统而提倡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他对古文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因忠于古文,韩愈最杰出的贡献在于文学方面,他的诗和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成果颇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 ”中的第一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政论文、杂说、祭文、碑志、赠序等散文体裁的文章,其中《原毁》《原道》《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祭柳子厚文》等,都以论理充分、真挚感人、热烈奔放而传闻于世,在当时韩愈的文章就和大诗人杜甫的诗并称为“杜诗韩文”。 韩愈的诗歌创作也匠心独运,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文为诗”和“奇崛险怪”。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为了矫正大历诗的平庸、熟俗,他探索了诗歌发展的新路。 教育方面,唐代门第观念深重,门第之家的子弟,不须依靠科举考试,便可以进入仕途,所以总是轻视道德学术,不肯虚心从师学习。弟子耻于求师,师道不存。这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时尚,对于社会文化的传承,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韩愈因此提倡师道,想要重振学习的风气。韩愈无惧人们的讥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像孔子一样,广收门徒,使许多古文学的爱好者都投于他的门下,开创了中唐教育的新局面,培养了一批有作为的人才,创立了他的教育思想,并形成了体系。中国教育史在经过了一个低潮后,又得以继续发展。 令人称道的还有韩愈的人格魅力,可以说是光芒四射,像礼贤先士、提携贤才、兴办教育、反对君主佞佛、孤胆入虎穴等,这些都不是常人所能做得到的。这反映了韩愈的正直、果敢、刚毅、不屈等精神品格,这些精神品格,凝聚着韩愈不朽的精神追求。 韩愈的一生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教育思想上的贡献,整个政治人生的曲折经历,都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中唐历史画卷。虽然韩愈的一生,也有缺点甚至是错误,但是与他在教育、文学、政治思想的贡献相比,他的成绩还是主要的,其功劳是巨大的,当时是无人可取代的。韩愈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功绩,与屈原、李白、杜甫这些伟大文豪一样,堪与日月齐辉。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苏轼对韩愈之才的赞誉。 有缘如此,著写此书,主要是希望对韩愈这样一位唐代文人的一生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探索这位伟大文学巨匠的曲折成长道路,以及他独特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他的成就、个性与生活,了解属于他的那一个时代。写这部书,力求根据历史资料的真实,实事求是地将韩愈一生在立志修身、爱国忧民、自我奋斗、教育理念、文学(古文、诗歌、杂文等)的开拓创新等诸多方面,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进行整理、归纳、评价,以给人一些启迪。   ……


编辑推荐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百代文宗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