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宫殿堪舆考
2013-1
华龄出版社
谢宇 编
古代宫殿是城市的凝缩 两千余年的封建朝代更迭,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迁移,造就了中华大地上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中国历史上战争的频繁,这些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定国安邦、维护统治。因此,堪舆术在应用到城市规划中时,也被相应地赋予了浓厚的政治、军事色彩。 堪舆术在进行城市选址的时候,总的原则也和村落民居的选址相同,都是基于对周围的山川、水系、土质等地理形势的考察,强调“负阴抱阳”。 对于村镇来说,所谓“负阴抱阳”,就是指居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左右有次峰(左辅右弼,或是青龙、白虎砂山);山上的植被茂盛,水气氤氲;前有弯曲的水流环绕;水的对面有一个对景山(案山);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这样,居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地势平坦且有一定的坡度,就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 城市,则是放大了的乡村,选址的原则只是在以上基础上稍有变化。城市的规模越大,就要求“龙”越旺, “脉”越远, “穴”更阔, “水”更长。干龙尽处可以为州府,支龙尽处则为村市;龙气大则结都城省郡,龙气小则结县邑村市。正是所谓“力量大小不同,而气象亦异。有一人之气象,有一家之气象,有一邑之气象,有一郡之气象,有一国之气象。大龙巨干,万仞千峰,倘然而来,幽然而止。其顿也,若降众山而臣之;其伏也,若怀万宝而藏”。(《青囊海角经·气象》) 因此城市相对于村落,更加注重阔大的气象。尤其是“督藩大府,京都畿甸”这类大型城市,都必须是平野旷阔,不见山峰,但见水来缠麓,非如此便是气象不宽、堂局不展。如果头面窄,规模狭,只可以营建小小县镇,连大县都不可为。因为干龙奔腾千里而来,必然是被大江大河拦截,方得以停住。因此干龙尽处必然是一望无际的平田旷野。虽然“望之无垠,不见所际;据之无凭,不见所倚,然百十里间,皆是环卫。无一山不顾盼,无一水不萦回,虽别处数百里外山水,莫不来此交会“。(《任髓经》,载《平阳全书》卷九)尽管近处无山,但放眼望去,百里之外的连绵群山都是城市的护卫,数百里的山山水水,俱是交会于此,如此博大宽阔,正是名城的不凡气象。 宫殿建设是名城必不可少的。城市的风水和建筑格局,决定了坐落于城市中间的宫殿的建筑选择。两者之间所依据的基本堪舆理论是高度一致的。可以说,宫殿建设必须遵从于大的风水环境的要求,是城市建设的缩影。 古代宫殿建筑的起源 宫,至少在秦以前,是一般居住房屋建筑的通称。《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秦以后,宫逐渐成为皇家建筑的专用名称,又与公务殿堂一起统称为“宫殿”。宫殿建筑在中国的建筑体系里,代表着一系列的建筑群落,而不单单是指某个单一的建筑物。从文化的角度讲,宫更带有私密意味,具有阴柔的内在功能;殿则更多地带有公开性,具有阳刚的外在张扬性。因此,中国的宫殿建筑一般都表现为“前殿后官”的格局,凸现“前明后幽”的思想。如北京故宫前殿看不到一棵树,而后院则引进了园林建筑文化,明显形成不同韵味的建筑风格和气氛。 根据记载,中国皇家宫殿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大禹时期,战国时期的《世本》记载有“禹作宫室”。公元前12世纪的殷代末年,纣王大修宫苑, 《史记·殷本纪》注引《竹书纪年》记载:“南据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朝歌即今河南安阳,朝歌宫殿遗址发掘有不少土筑殿基,上置大卵石柱础,排列成行。柱础之上,有的还覆以铜“横? (即垫板)。 1983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五六千米处的尸沟乡发现了一座商朝早期城址,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宫城位于内城南北轴线上,外城则是后来扩建的。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址上下叠压三层,都是庭院式建筑,其中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商朝早期单体建筑遗址。 此前,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对二里头宫城遗址区进行考察,发掘出由数座夯土宫室建筑组成的宫殿群基址。它们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发掘显示,二里头宫殿建筑在早晚两个时期建筑格局既保持着基本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轴线,又有一些显著的不同:晚期筑有围墙,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多个单体建筑纵向排列。 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争霸的同时,对宫室的营建也不遗余力,并以此来彰显权力。所谓“高台榭、美宫室”成了一时之风气。这一时期的齐临淄、赵邯郸、燕下都等处宫殿遗址,现在仍然历历可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修宫殿,建造了历史上规模宏大的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施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由于前殿之宏伟,加上始皇之帝业,故以后凡帝王之居皆称为“宫殿”。 “宫”指一组宫殿建筑的全部, “殿”则是指宫中的重要建筑。此后,汉长安的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洛阳的北宫、南宫,殿阁楼台,离宫别馆,组成了规模宏大的帝王宫苑。汉代以后,隋朝的仁寿宫、唐朝的大明宫、兴庆宫,北宋时期的东京大内,辽、金、元时期的燕都宫殿,无不豪华壮丽。然而,这些帝王宫殿多在改朝换代的战火中被付之一炬。即使没有在王朝更迭中被毁坏,但却也没能保存下来。因为帝王宫殿乃王朝政权的象征,不毁去前朝宫殿不足以显示新王朝的威势。所以,当元朝统治者自大都败逃之后,大都宫殿虽还完整无损,但明朝并不保存它。朱元璋特地派了工部侍郎肖洵前来北京拆毁元代宫殿。肖洵来到大都之后,看到完整的宫殿时,十分欣赏,但又不能不把它拆毁。于是,他专门写了一本《故宫遗录》来记录其盛况,成了今天研究元代宫殿的重要资料。 现在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帝王宫殿只有两处,一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二是沈阳的清故宫。北京的明代故宫非常幸运地被保存了下来,其原因是当清统治者攻下北京时,见到巍峨的宫殿十分壮丽,起初也有拆毁之念,但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感到毁之可惜,非数十年功夫和大量的财力重建不起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妙法,即把原来建筑物上的匾额取下来换上新的。例如,把原来的皇城头道门大明门换成了大清门;把原来的承天门改成了天安门;把原来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改成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一座明王朝的皇宫顷刻之间变成了清王朝的皇宫,免去了历代的焚烧拆毁,可称得上是一次极大的创举。另一处是沈阳故宫,它原是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使用的宫殿。由于它是清王朝的“发祥”之地,所以全国统一后,统治者仍然注重对它的保护,并且还增修了不少殿阁楼台等建筑。
《中国古代宫殿堪舆考》介绍了宫殿建设是名城必不可少的。宫是皇家建筑的专用名称,与公务殿堂一起统称为“宫殿”。古代城市的选址、注重扩大的气象。古代城市的风水和建筑格局,决定了坐落于城市中间的宫殿的建筑选择。宫殿建设必须遵从于大的风水环境的要求,是城市建设的缩影。藏风聚水、负阴抱阳,前宽后窄、左右对称,是宫殿风水的基本原则。
序言 河南安阳殷墟 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南京朝天宫 馆娃宫 秦咸阳宫 阿房宫 西汉三宫 上林苑 甘泉宫 长门宫 东汉洛阳宫殿 北朝宫殿 六朝建业及建康宫殿 隋洛阳宫殿 唐长安城的宫殿 大明宫麟德殿 北宋东京城的宫殿与南宋临安城的宫殿 太平宫 宋朝泉州天后宫 兴庆府 芮城永乐宫 北京风水概况 元代大都的宫殿 天坛 北京皇穹宇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交泰殿 北京故宫乾清宫 北京故宫皇极殿 北京故宫储秀宫 故宫三大殿 奉先殿 养心殿 太极殿 养性殿 英华殿 宝华殿 体元殿 体和殿 重华宫 故宫南薰殿 武英殿 文华殿 传心殿 斋宫 坤宁宫 翊坤宫 承乾宫 永和宫 景仁宫 慈宁宫 成福宫 永寿宫 景阳宫 德寿宫 寿安宫 寿康宫 建福宫 毓庆宫 长春宫 钦安殿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大政殿 沈阳故宫崇政殿 承德离宫 烟台天后行宫 西藏布达拉宫 西藏布达拉宫之白宫 西藏布达拉宫之红宫 西藏阿里古格王宫 西藏罗布林卡 西藏雍布拉康
版权页: 插图: 安阳,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五百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被称为邺城、殷都,七朝古都。安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属于豫北山区,西倚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南段东麓,呈陡峻的单面山形态,向东华北平原一泻千里,气势宽阔、雄伟。这里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祖先选中的第一个风水宝地。 洹河是安阳境内一条古老而重要的河流,在安阳的发展历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风水地位。殷墟就分布在洹河的两岸。 洹河发源于林虑山,流至林州市的横水后潜入地下,潜流到安阳县善应露出地面。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戊子贞,其咬于洹泉”的字名,这说明洹河见之于文字记载,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洹河东流入内黄至范阳口入卫河,全长约170公里。洹水入卫河后向北流去,最后汇入海河,从天津入海。善应村头的百亩泉水,串串腾升,即是“遏横而入,洹河逢善便击”的洹水。 作为安阳的母亲河,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远在公元前约1387年,商王盘庚(十四年)从“奄”(今山东省阜附近)迁到“殷”(今安阳市小屯一带),在此正式建都。战国时期,苏秦掌六国相印于洹水之上,至今柴库村村西尚有拜相台遗址。秦朝末年,秦将章邯与项羽结盟于“洹水南殷墟上”。西晋安阳县于洹水南安阳城。唐代废魏郡复置“相州”,州治设安阳。 作为商代晚期的国都,殷墟依托洹河,地理位置优越,形成了以宫殿宗庙区为中心的环形、分层、放射状分布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了一个高度繁荣都城的宏大气派。濒河而建的殷墟宫殿建筑群。 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殷墟占地面积约为24平方千米,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及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还是东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边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占地6万余平方米,就建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建造而成。苑中建筑严格地构筑在原建筑的遗址上。每座建筑都采用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殷墟博物苑不仅展现了殷代王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而且还具有园林特色。同时,它也是集考古、园林、古建筑、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盘龙城遗址位于长江北岸,距武汉市区仅5千米。 盘龙城古城遗址坐落在一座小山丘上,三面环水,东西宽260米,南北长290米,城址为长方形,总面积为75400平方米。城垣为分层夯土筑成,每层厚度为8~10厘米,内坡缓斜,外坡陡峭。城墙厚度为7~8米,四周有城门,城墙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壕沟,上面架桥以供通行。这种布局,可以很好地起到防御外敌和洪水的作用。
《中国古代宫殿堪舆考》讲述堪舆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自然哲学思想,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也不例外。具体而言,它对中国古代宫殿的选址和布局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候甚至能够起决定性的作用。
“堪舆”这是个过去的词,解放后基本上就不用了,这个词通俗地说就是“风水”;考,考察、考证、考究等。风水方面,本人接触和研究过多年,也是冲着“堪舆考”三个字才买的这本书。但这本书就是中国部分宫殿的介绍而已,根本没有针对所列宫殿进行堪舆方面的考察、考证和考究,只有个别地方一二句话提及一下,也能看出,作者基本没有多少堪舆方面的知识,更谈不上“考”啦!
就是陈述景点,堪舆方面内容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