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2005-1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吕挽
307
无
初相遇、未雨绸缪、去意徘徊、等待、情场如战场、爱如歌、长亭更短亭、两地书、式微、逝、劫后、换个活法、搬来搬去、婚后、曲终人未散等。一个女孩的19岁到29岁,一段相爱而不能相守的爱情,一个重新诠释爱的美丽故事……
一个女孩的19岁到29岁,一段相爱而不能相守的爱情,一个重新诠释爱的美丽故事……
第一章 初相遇第二章 未雨绸缪第三章 去意徘徊第四章 等待第五章 情场如战场第六章 爱如歌第七章 长亭更短亭第八章 两地书第九章 式微第十章 逝第十一章 劫后第十二章 过年第十三章 换个活法第十四章 搬来搬去第十五章 另一个第十六章 婚后第十七章 他乡遇故知第十八章 曲终人未散事与愿违的写作
书评一个女孩的19岁到29岁,一段相爱而不能相守的爱情,一个重新诠释爱的美丽故事……
无
最初是看佟大为江一燕演的电视剧,此前刚看了江一燕演的一个革命女先烈,没有想到可塑性这么强。一个周末就耗进去了,竟然完全被故事感动了。看完电视剧,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思绪万千,很不过瘾,赶紧去找书来看。看电视,感动的是故事,看书,发现被感动的是文字,轻轻的感觉,就是景色的描述也会感动了,那样轻轻的文笔,一种不经意的感觉。
随意的叙事,随意的抒怀,平淡薄凉的记忆。却是动人,却是动人。
买到的是2008年再版的 不过已经很难得了
很好看!电视剧与原著都很好看~
看过电视剧才看小说的,感觉各有特色
看了电视剧之后买的,很好。
在宣传单上看到了书的楔子 觉得语言风格很浪漫这书果然没让我失望 我看过的最好看的言情小说
我是看了小说才去看电视的,小说写得这么美,可惜电视没能好好地表达出来。
外观,纸质都很好。写得很好的书。
新版的书讨厌里面的插图,只想享受文字的乐趣,所以等到现在。快啊
我只是说:我很喜欢,喜欢书的故事,电视剧我看到一半,没再往下看,因为,不想看到蒙蒙被李然抛弃,但是书我看完了。我也深深的被打动
书的封面还好,但是翻开一看,居然第一页就没有,心情当然不好.加上和电视内容改动很大,当然这个误差是我自己造成的.现在这本书送给朋友了.
看完之后只有感伤和惆怅!我讨厌这种感觉!
我买的这本书,中间部分有很多是重复的页,而且又有相应的缺业。我看到一半才发现这个问题,看得很不舒服!大家以后买这本书,要注意一下
中间都没看..前面看一点,,就跳过了.. 很无聊
花了好几天时间听完某人推荐的《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有声小说和电视剧,特别是看完电视剧后内心有种深深的无力感。更喜欢小说中的结局,因为它特别现实,就像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一样;而电视剧中可能为了表现出更直接的戏剧冲突,每个人的结局都是那么极端,或者说,是不美好吧。听小说的时候一直在想,为什么李然那么爱周蒙,却选择和另一个女人结婚?大概从一开始,他们在一起,就注定不会有好的结局吧。一个喜欢漂泊,一个向往安稳,大概两个人也想为对方而努力改变,却始终找不到平衡点。这大概就是现实的无奈吧。听小说的时候觉得李然特别对不起周蒙,慢慢回味,大概也能感觉到他为何会选择杜小彬做自己的妻子,因为杜小彬懂李然,她知道李然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她愿意牺牲自己满足李然的愿望,而周蒙对李然,是爱的太深太单纯但也太自私,她不能为了李然做出那么大的牺牲。所以,李然也是自私的,在爱情与自己之间,他选择了自己。有人说,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可是,有时候处在恋爱中的人,却忘记了先爱自己,总作践自己,这样的爱情,确实是不会有好结局的。
为什么说青春无处安放?因为这样的青春舍不得丢掉却又不知道该放在心里的什么位置。想到某个人内心会隐隐作痛眼角会泛泛泪光,但是,舍不得完全忘掉,或者说,忘不掉。
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陈孝正问郑微,我还能重新爱你么?郑微说,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
总要经历过青春,才会成长,变成更好的自己。
我本意不是说书写的差,反之,吕挽用词即句灵动传神,刻画人物仅从心里就能描刻出她想表达的神情相貌,当然也不缺乏对生活和感情的总结,甚至有些深入的想法能让我们不由自主的产生共鸣。当然,作者的一些见解也不能很轻易左右读者的感官,有些还是需要商量的。
言归正传,“意外的差距”来自我先看了电视剧,后对它产生浓烈的兴趣,书看完后,确切的说是看一半时,有所失望,觉得它的情节并不感人,不想电视那般,把人物托放出了现实世界,个人认为电视剧改编的恰到好处,让整个小说矛盾更加凸显,各个存在书中的角色相互佐证,碰击火花,也可能是先入为主,更主要是为了收视率,所以要把人变得完美一些,不然像书中那个李然就变成了一个流荡于生活中靠下体思考的动物,还有电视剧中小宗那样善良的人在书中些许有些变质的猥琐,更让人痛惜或者改编后让我惊讶的是,戴妍和葛俊不离不弃的爱情,那是一种正能量,书中也许太过现实超前,两人遇见未来变得陌生,分道扬镳,及时物质重要,在她看来变得横流。
如果最后吕挽让李然和蒙蒙的相见变成了床上肉体相悦,这会让我感到恶心,觉得作者不配成为一个合格的讲故事者,的确书中没写的那么切切,但似乎感到了,这和电视剧中的结尾相见差的太多太多,书买的不好也许这就是原因,也许吕挽那个时候还真正不能理解我们大陆人真正的感情思想。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看了电视剧,那就不要画蛇添足去买书了。
到底要把我们的青春安放在何处????????
很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每个人也许都有不同的答案。。。。。。
但问题是,如果再不想明白,青春就逝去了。我的答案是:心安即是归处。让你心安的所在,就是安放青春和灵魂的所在。
看了《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不明白李然为什么那么突然的放弃了周蒙,而选择与杜结婚。年轻时候的爱情,纯真美好。到了结婚的年龄后,人都会变得现实,大多数会选择适合过日子的,而不是最爱的吧。
其实李然与周蒙也不适合结婚。李然是一个浪子,而周蒙要的是一份稳定的感情。
还好周蒙遇到了多多,也许多多不是她最爱的,但却是能让她信任,给她稳定的家庭的人。
是现实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现实?我想,我们大多数人的爱情观都被现实改变着,最终都变得很现实。
看完这本书是在高考前的某一个阴天,不由借用非主流的一句话“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虽落了俗套,却很契合心境,所谓怅然若失。
故事的结局开头就已揭晓,看下去,不过,是为了故事本身。
没有天灾人祸将他们阻隔,却更令人伤心。生活,人性,更多的我们耐不住。所以坚守难能可贵。
李然和杜小彬上床,不能说他不爱周蒙,他没有背叛爱情,只是耐不住,人性的寂寞,也是生活本身。周蒙结婚,生子,亦是如此。两个理想主义者终究是不能长相厮守的。
喜欢小说的很多语段,还有周梦的信。但始终觉得小说的名字配不上小说的内容。
吕挽,感觉是个有故事的人。
用了一上午把这本放在手机里好久的小说看完,总感觉心里有好多话想说。
周蒙的understanding其实早就了解,她跟李然是无法走到最后,两人爱得那么炙热,这种炙热会让两个人越靠近越受伤,都想为对方改变,都希望对方为自己改变,本是欲近之心,却渐生虞隙。聪明如李然,当然明白,这样的爱情他负担不起,他的生活中不应该仅仅有爱情,因为爱不起,因为不舍得让自己完全沉迷,所以当周蒙说“我想我们应该分手”,他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可随后,当杜小彬这个外因引爆时,他顺水推舟结婚了。尽管多年之后,再次相见时,他依然“那么怀念”,却依然没有勇气抓住她的手。也许,潘才是最适合的选择,他们没有爱的那么深,但在一起生活是足够了。也许,最后的最后,我们都需要这么一个人,恰到好处的爱情,才能在一起。
爱情小说总是逃不过这样一个套路,相爱的人总不能在一起,而陪你走到最后的那个人总是你向世俗妥协的结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爱情在一起时的美好以及失去时的撕心裂肺。所以在我看小说的时候,总会逃避似地忘记最后的结局,自己给编造一个结局。《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就是这样。
周蒙,那么美好的女孩,我想象中的场景是,夏日午后,她一袭天蓝色的长裙,捧着一本书坐在图书馆,午后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脸上的绒毛细致可见,脸上的肤色是少女特有的红润,看到书中某个地方,她会微微笑或者偷偷抹掉眼角的泪。这么美好的女孩应该有一份真挚热烈最终归于平淡默契的爱情。我相信,多情如李然,会一直呵护她这份美好,他们之间也许会有争吵,但是我依然相信,多年之后,他们会像普通夫妇那样,牵着一个可爱宝贝,散布在傍晚的公园,偶尔会相视一笑·······
真的有来世吗?
那麽
我愿作
一只懂得飞翔
不懂爱情的小鸟
一朵瞬间开放
无声消融的雪花
甚至
窗前的一角蓝天
掀乱书页的风
落进你手心里的
一滴小雨
剧里的小诗像一个告别仪式,是彼此间的告别,也是共同向过去告别,向青春告别。终将告别的,放在哪里都不合适,所以无处安放,只能寄存在心里。有点矫情,可青春本来就带着些许矫情,让我们怀念它。所以即使有来世,即使结局一样,还是愿意再次走过那一路的别悲欢离合。
被朋友借去了就杳无音讯 ,哭啊!!!
如果有朋友放在家里快发霉了就卖我吧。本人苏州人氏,有意者可QQ留言:1146780226
05版的最好,08版的也行。
若干年前看过,感觉写的很不错,可惜交友不慎啊,真心想再拿到这本书。
还记得当初是先看的电视剧,当时正处于热恋期,很羡慕剧中蒙蒙与李然的爱情,唯美、清新、浪漫。就是那一双清澈干净的眼睛吸引了李然,让他想一辈子都被这双眼睛注视,他在那一刻爱上了她,等来了他一直渴望的一个人,在他们看完东京爱情故事之后,李然跟周蒙打赌,她不会失恋?但是在剧中,蒙蒙说赌什么的时候,他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对啊,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回答,就正如李然在剧末说的,许多诺言,在许下的时候,我们谁都没有想过无法实现,不能否认当初的美好,只是一切都难以掌控。
在西藏,李然因为与杜晓彬发生了关系,我能理解在那种情况下,李然无法控制自己,但是我无法知晓为什么最后李然选择杜?是因为责任还是怎样?在小说中,李然是跟狠多人都发生了关系,我不想评判他的感情生活的泛滥,但是在杜说她没怀孕的时候,他说了一句,不管你有没有,我都会娶你,这就是我应该要呆的地方,为什么相爱就不能在一起?为何分手彼此都很痛苦却还要分开?为什么现在没有单纯的恋爱?现实真的就那么残酷吗?还是我太童话?
很早之前看的小说,而且看过多遍,当时看的时候,就经常看得很伤感,这么多年之后,看起来依然如此,它现实得让你唏嘘,相对于小说,电视剧实在是我不喜欢的,改编得太厉害。
现在才真正的理解小说的解决,多年以后的两个人仅仅见了几分钟,没有相互挽留,没有想象中的旧情复燃,这样是最好的,最好的,将彼此最好的记忆永留心中。
但是生活中,很多重逢的人,忘记了 相见不如怀念 那句老话,想重温旧梦,却不知真正让人念念不忘的,不是那个现在的人,是那年轻的岁月,那年轻的一双人。
看过这部小说已经很久了,很欣赏李然的气质,也很喜欢周蒙的恬淡温柔。之后看了两集电视剧,跟原作改编还是挺大的,不是很喜欢。佟大为和江一燕当真不错,跟小说主人很契合。但几位配角略显失望。
1,小说里宗禹在小说里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深沉儒雅的二代,受家庭环境影响,有头脑手腕。而小说里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鲁莽的汉子。
2.小说里戴研,校花一枚,性格开朗高傲,可在电视剧里的角色显示的是叛逆与豪放。
建议对无处安放感兴趣的筒子们直接看小说。
其实我没有看书,这是我读书的时候,放假回家前在小笔记本电脑上通宵看完的电视剧。
我被深深感动了~也许是江一燕扮演角色的纯情、惹人爱怜,也许是男主人公的帅气、才华,也许是女二号(原谅我已记不得名字)的敢爱敢恨,智慧与勇气,也许是其中深深的悲伤、无奈.....陈道明扮演的父亲角色也很喜欢,父亲对女儿的爱如此深沉!
上了大学后,时间突然就空出了一大块儿,以前很爱看书,但也不算是书虫的那种,不过我个人还是很羡慕那种精神境界的。这两年看了很多的小说,由于经济原因电子的居多,这本也一样。
这个本书和我平常看到的言情类小说,最突出的一大特色就是男主和女主明明相爱却没有在一起,也就是李然和周蒙。
说实话,当李然决定和杜小彬结婚的时候,我很是不理解,李然不像是那种会被一个孩子而绊住的人,而且是一个“莫须有”的孩子,他心中装的明明是周蒙,是那么的爱她。 爱开始,往往是不需要理由的,我明白。结束也可以,可是他们不是那种无疾而终,或者是“有疾”只是我没看穿。我只懂了一李然点,就是他不愿亲自面对周蒙,那种情绪里有爱,有怕,不舍,伤心,遗憾全部混合在了一起,我曾经想过,如果是李然亲自跑到周蒙面前,那样的场面太过残忍。
或许是我只读过了一次,或许是我太过年轻,我看不懂他们的分开,也不懂多年后的相遇时,在岁月沉淀了许多沧桑后,相爱的人如何在心中巨浪滔天的情况下,对视淡淡一笑,一个琐碎家长,一个静静聆听,然后转身离开,或许此生老死不相往来,却了解,彼此仍为彼此此生唯一挚爱。
后来我以为蒙蒙还是会和李然在一起的!可是后来还是没有!也许就像《半生缘》那样,在故事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蒙蒙和潘多在一起,虽然他们之间可能不存在爱情。但很多时候一段婚姻却不一定需要爱情的维持。我愿意相信没有李然,蒙蒙也会很幸福的!李然也许后悔了,但那是他自己选择的路。即使他最后开口留住了蒙蒙,也不一定还会是原来的样子的。即使他们还爱着对方!一直都还是期待看到完美的结局,但是很多故事并不定都会有个好结局的!相爱的两个人也不一定能牵手走到最后的!我也相信他们会幸福的!小宗说,我不爱她,可我却喜欢看到她!
几年前,无意中看到这部电视剧。后来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
周蒙是很多男生的梦寐以求的小公主,对李然一见钟情的一份感情到最后只剩怀念和遗憾。难以想象这样一个小公主后来竟会去一个乡村当起了教师。李然离开她之后的那几年,她学会了自己生活,只是一直忘不了电视剧里的那个情节,她一个人把水抬到阁楼上,结果好不容易抬上楼的一桶水,最后还是撒了一地。突然的,她失声痛苦起来。李然离开她的时候,她那么平静,她爸爸去世的时候,她也是那样一副表情。是不是有的伤痛要等到很久以后才会疼。
李然的女儿出生的时候,他靠在医院外面的一棵树,找一个老大爷要了根烟。我看到他点燃了那根烟,说不出那是什么表情。他说,我再也不是李然小爸爸了。而有些人,终究是不在身边了。
不管过了多久,我还是希望李然和周蒙在一起。其实理性点来看,跟杜晓彬在一起,李然是幸福的,他找了一个爱他的人。有时候,也会想,如果李然当初选择了周蒙,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世界再大,杜晓彬总能跟着李然的脚步,一步不落。
世界再小,竟也容不下周蒙和李然。
这个标题,也是我偶然间在《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百度贴吧上看到的一篇帖子的标题。感觉与这本书的主题很贴近,所以就暂且拿过来用一用。
严格来说,我是完全冲着电视剧才去买的这本书。因为早已绝版,所以即使是淘宝上的二手货,也是逛了好些天才找到。价格也是出奇的贵。
书的扉页上赫然用龙飞凤舞的钢笔字写着:祝透透同学一帆风顺,青春灿烂。2008.7.2.成都西南民族大学。
手里拿着这本书,不知怎么的,忽然就多了一种使命感。我感觉自己有责任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不为别的,只为它里面集结了好几代人的青春。你的,我的,他们的。周蒙的,李然的,戴研的,葛俊的,小宗老师的,李越的。虽然我并不喜欢,但却又不得不提------还有杜小彬的。
有谁曾说过:愿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见最美的你。
他们就像一个个在海滩上幸福地追逐风筝的孩子。曾经天真地以为可以手拉着爱情这根线永不松开。但当潮汐真地来了,极少有人会选择固执地守在原地。更多的人则是根本来不及穿鞋,拔腿就跑。边跑边喊:“不是我想松手,实在是风浪太大了。好可怕。”回过头,只剩下固执地留在原地的孩子被滚滚红尘淹没。他的头顶高悬着风筝。
多年后李然带着老婆孩子回江城的时候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从车窗向外看去,杂树参差,偶尔有一株开花的树长在人家的屋后,只是不见人。水塘里浮着灰褐色的鸭子,草坡是一块块的,开着小花露着黄土。棋盘形的连着片的稻田上,时而可以望见一两个远远的人的背影。”
就像青春。不管再过多少年,你再回过头去看时,它永远像个小姑娘一样羞羞答答站在路边,等着你来牵她的手。那声音轻得像梦,只是距离却越来越遥远。
初恋的时候我们不懂爱情?不如说,初恋的时候我们只懂爱情。
结尾处的周蒙也不再是当初那个单纯俏皮的江南女子。她变得世故,变得包容。少了当初的倔强不安与小女人固有的矜持,也多了几分隐忍与淡定。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南唐的一首乐府诗。韵律真美。
青村散场,难说再见······
几年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用电影的方式拍出来的质感。带着些遗憾和不甘,很多人说,为什么李然那么爱周蒙就突然娶了杜晓彬。的确周蒙是美好的,简单、纯粹,像将要开的花一样,有一点隐形的骄傲,一点孩子气的娇美,我羡慕,嫉妒,原因在于我永远不会那么美好,也从未如此美好。在落瑛缤纷的季节里,李然遇到这样一个洁白无瑕的女孩子,怎会不动心。他爱她,像最初的少年,就是爱着,骑车载她在校园,白色的衬衣,是一道不可言语的风景。他叫她蒙蒙,美好的女孩都有这样好听的叠字名字。李然是在路上的人,他说蒙蒙我们如云南好不好,蒙蒙说,可是我坐不了车。他们不是一类人,他需要灵感。相对于周蒙,我更喜欢杜晓彬。他第一次见到杜晓彬,杜晓彬是以一个失足少女的身份出现。他想帮他,去看她,他心里想,那是怎样一双激烈的眼睛呢。其实这一刻他已经害怕,他意识到一种危险,那双眼睛里的东西是一种震慑,一直到他的灵魂,躲不掉。 他被派到西藏,他买了戒指给蒙蒙,我想他不是要用戒指套着蒙蒙,他害怕了杜晓彬的眼睛和她的出现,他是用戒指提醒自己蒙蒙的存在。他无法带走蒙蒙。他刚到西藏,杜晓彬就跟到了地方,不远不近的在他的周围,同样是害怕,西藏孤独的生活,他更害怕因此对杜动感情,可是他躲不掉,他在普兰遇到大雨,杜奋不顾身救他。他们发生关系,他不知道如何处理,杜说,放心我不会缠着你的,如果你觉得不安,你可以给我钱。 更多的不安是对于周蒙,他不知道能不能一直等周蒙,所以他回去。后来的后来,他突然娶了杜,不是没有理由,他明白,蒙蒙不能和他一起在路上。是深爱。结婚前一天收到蒙蒙的信,哭的像个孩子,终于知道不是今天才失去,是早都失去了,今天才知道。故事的最后,他和蒙蒙轻轻拥抱。那么好吧,她永远在他心里,一直与众不同。杜的激烈,为了维护他,伤了人,他带着他们的小小女儿,等他的妻子杜晓彬。
这本书, 同事从市图借的.
最近天天提起,我就G了介绍,赞美之词多多多,
什么"清新之作",什么"纯美爱情"...
同事借我的时候,还有两天就还的,我快速阅读OK.
李然,透过文字,应该是一个很性感有姿色的男人.(咳...用姿色..形容男人)
说他专情,却不明所以的分手了,却他滥情,却多年之后仍怀念.多么矛盾的人格.
单就他"经手"的女人而言,让人觉着他特别脏.
虽然,才华横溢,对工作的专注比姿色吸引人.
作者对他离开蒙蒙(女主角)那段的描写,特别想不通,或许就是矛盾
他知道自己一定会背叛,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对什么人为什么事,
所以,干脆就背叛了.他,自知,配不起,专注的感情.
周蒙,纯,笨,不懂的爱的时候深刻的爱上了.只能说是"遇人不淑".
她的不进取心好强,幸好配上的是个好运气.
要不然,如何自处就说不定了.
干净,读的时候,对纯洁的描写字里行间行间字里,
特别有一种作者自传的感觉.
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她最后不计较自己老公的背叛,习惯成自然?
杜小彬,一个和李然其实真的是绝配的女人,强势勇敢不要脸看轻爱势在必得.
只有这种女人才能拉李然进入婚姻,周蒙不行,她太不在意懒漫了.
戴妍,女版李然.一个"成功"的女人,果然背后有很多不能为人道的事实.
真的是很快就看完了,还拍成了电视剧.
佟大为演的男主角,而且小说里面很少篇幅的女主角的爸爸被放大了.
电视剧还没看,我猜,一定会美化男主角,
刻画他为情不得已心不得已放弃纯真爱情的一个骨子里悲情思念旧情的男人.呵呵
我们普通人,生活过的画面,只是理出片断.
作家不同,他们可以把片断连成整体,变成小说了.
所以,书中有很多的话蛮经典的,可以随意看看.
虽说,开篇,真的是很不吸引人,我看了近100页,却还想放弃,坚持了又坚持.
看青春的时候还是个恋爱中幸福的公主,一气呵成的读完,在人群熙攘的商场,在路边,全然无人的样子,我是感性的,哭泣导致一段时间的惆怅。所以好像理解了张爱口中的白玫瑰与红玫瑰。
我不知道周蒙这样的女孩是不是所有男人欲罢不能的初恋形象?我只说,完美的时候你看不到瑕疵,李然看不到,我们亦不会察觉。
眼泪不是为了他们美好却无疾而终的爱情而流,眼泪是在质疑,爱情里,什么算是忠诚?李然是博爱的,对每个他小心动的女人,都只在用于不用之间,诚然,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对周蒙,对有感情洁癖的部分女人来说,爱是爱了,累也累了,刻骨铭心了,也痛彻心扉了。那时分手时最好的解脱,三个人的爱情,总有那么一个不想去争的人,因为,真正属于你的爱情是不需要处心积虑去争。
看李然的肉体出轨,很痛心,像极了自己的刻骨铭心。我没看到李然本质的愧疚,他是本能的吧,对男人来说,抗拒诱惑大概需要一生的时间吧。撕心裂肺的爱了又怎样?你看着的那个男人永远蒙上了肮脏,肮脏到灵魂深处,你厌恶,你痛苦,你却只能舍弃,因为厌恶从骨髓,从眼睛深深流露,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个无可替代。没什么,笑笑,多年后,翻出心里长满灰尘的它,晒晒,微笑的想起,那时,它已于爱情无关。
人生若只如初见!
真的有来世吗?
那么
我愿作
一只懂得飞翔
不懂爱情的小鸟
一朵瞬间开放
无声消融的雪花
甚至
窗前的一角蓝天
掀乱书页的风
落进你手心里的
一滴小雨
片子有个无奈凄美的名字——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可惜,我们都做了一个不小心触碰了爱情的人。所谓悲剧的定义,简而言之,就是把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大家看。女人生来就是不专注的,除了对爱情;男人生来就是专注的,也除了对爱情。
这是我看了这本书以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样纯净的眼神,只容得下一个人”。这是电视剧里,李然对周蒙的评价。是的,这是个专注地就算双眼被阳光灼伤了,也要在天际追寻李然这个断线风筝的影子的女孩。“和我一起去云南吧,你不是喜欢写东西吗?我们可以去各个不同的地方,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书里,李然跟周蒙讲过一句类似这样的话。也许,从一开始,就不公平,周蒙专注的只李然,她那美好纯粹的爱情,可是,李然,他专注的除了她,还有镜头前的,自由。所以,注定悲剧。女人总以为自己的爱可以感动男人,让他改变,但最后,周蒙还是在火车开动时喊了那句:“我和你去云南”。她还是选择了让步,可是来不及了,这是趟单程的火车。
假设这次的让步实现了。那后来呢?周蒙跟着李然四处飘吗?她骨子里对这种生活的抵触必然会让李然产生负担。两个人的生活中,单方面的迁就牺牲是徒劳的。后来,周蒙也想过,如果她那个暑假去了西藏,或许就不会有李然和杜小彬的故事了。但是,没有太多如果。而且,她在劫难逃。其实,这一点上,杜小彬的勇敢是让人敬佩的。她也许并无恶意要抢走谁的幸福,只是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已,她觉得上帝亏欠她太多,所以她有理由不顾别人的感受去争取。
著名青年女作家杜小彬最近发表评论:“一个女作家至少要结两次婚,离两次婚,才算丰富地生活过。”是,她刚刚结束她的第二次婚姻。这是书里面的两句话,在对待感情上,她确实要比周蒙洒脱,当周蒙发现潘多的出轨后很平静地听了他的解释,然后了之。在她心里,爱情已死,不想,也无力去争什么了。其实相比较而言,非常喜欢小说的结局,周蒙和潘多开始全新的美好生活,而不是电视剧中一个人偏远山区支教怀念李然。
“当然,人是可以爱很多次的,可是爱情的酒,你只有一杯。”这杯酒,让周蒙醉了一生。故事的开始让你觉得青春时的爱情是美如琥珀的,但是它更是一场梦,一场就算你再小心翼翼,但最后可能只要呼吸的声音就能把它吵醒了。
但是书里和电视剧分别是怎样毁灭这个美好的梦呢。
“她漂亮吗?”当杜小彬看到李然自行车后座上的周蒙,问道。她的到的答案是“很美好”,美字后面加了一个好字,就说明这个美,你已无权艳羡嫉妒了,甚至,你要呵护它的存在。她从小就被妈妈像瓷娃娃一样疼惜保护着。最后,妈妈毫无预兆地走了,而且选择了在李然离开她的那一刻。相比之下,电视剧里让蒙蒙拥有的是相依为命的爸爸而不是妈妈的安排更让我动容,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一个事业有成的单身中年男子,守着这样一个纯如璞玉的女儿,他的爱甚至有点蛮横,但是周蒙享受着这份蛮横的爱,她原本就是一个不善于反叛的女孩。“为什么我最爱的两个男人都让我在江城等他们,但是都没回来。”
也许我们的悲悯之心在此要替她叫屈,为什么让她在一夜之间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甚至说一无所有。但是,凭什么她不能受伤,凭什么人家杜小彬就不能抢走她的东西。是的,她还没学会受伤,所以,一次败到涂地。爱情这东西本来就计较不来的,谁也想不到,那个被李然伤过的刘漪的一个善念却给了他最残酷的报复。
周蒙不食人间烟火对爱情的娇弱无力的依赖,李然永远不肯停歇的对远方的渴望,一连串小小的却又是致命的误会和偶然,李然放荡不羁的本性和责任感……这些似乎都是这场爱情谢幕的原因,但又好像不完全是,我不禁疑惑,是否有些爱情,只能是用“柏拉图”的方式存在?曾经,蒙蒙那无所牵挂的静,让他着迷,但是,渐渐,他觉出了悲伤,这种美,怕只能守候了。而之于周蒙,也许也只能在他经过之后远远地望着他的背影了。
于是后来,我们似乎得出了一个结论,原来,爱与性是可以分开的,爱一个人就是交出自己的全部,包括羞耻和自尊,包括你离开后却还是为你留着心中那个位子的羞耻和自尊。也许,永远拥有一个人的唯一办法就是拥有他,但不牵绊他,懂他,但不占有他。让那个人永远处在你的视线之内,却又彼此留有自由的空间,但,他总记得需要时,朝你回眸,稍作小憩。
“蒙蒙。”李然脱口而出。
“你好。”周蒙直起身,微微颔首。
在多年的等待与准备之后,见到他,也不过说出最普通的两个字。
“可是如果你爱她,”他脸上嘲笑的意味不见了“即使你明明知道你会伤害她,你都没有权利放弃。”这是唯有的一次,李然委婉地表达了他的追悔。当他真的再次见到她,他还是放弃了。
她只是非常安静,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美,让人回想起她从前的少女时代。不同的是,我们的蒙蒙已经不会因为等不到李然的电话而失魂落魄了,她只是,在心里,静静地藏着这个人。他失去她了,在他知道这可怕的事实的很久很久以前就失去了。
只是,真正的痛,还不是当时能领会到的,真正的痛是跟着日子一起走下去的,在岁月的不断流失中才能明白什么叫作失去的空虚,才明白到底有多痛。就像随着时间的筛洗,沉淀下来依旧清晰的伤口会告诉你,这个人的存在,就意味着对她的伤害。
然而,电视剧的结局更为凄美,让我佩服导演之残忍的是葛俊之死,原著里,戴妍和他相濡以沫许就之后,终于一个找了富婆,一个傍了大款,但是,从戴的口中说出却是那样的无所谓,虽然相爱,但是都给不了对方想要的,那么,就换另一种方式吧,其实,这爱,还在延续的,只是成了世俗的奴隶。电视剧里,导演要将爱情的纯进行到底,所以,用逃避的方式来维持它的原味,只有让主人公死去。而周与李的故事,也结束在那次小山村的见面后。不像书里是让周蒙在一系列工作上的受挫,到北京后的碰壁,以及匆匆走进婚姻殿堂后的瑕疵中成长的,而电视剧里,周蒙并没有嫁人,只是逃到了那个纯朴的小山村。两人相拥而泣许久之后叹息“回不去了”,既然回不到过去了,那么,以后呢?未来呢?
即使这一生她都不能再与他相见,
即使他让她失望,
即使最终她不会跟他走,
她还是会等他的。
不是为一个结果,而是一种心情。
只要是花,就没有花开不败的神话。
不是不想说点儿什么,只是不论说什么,都象一曲老调重弹。
导演调了个胃口,戛然而止,但是,我们有理由揣测,周蒙的性格决定了她还要在这个阴影里徘徊好久,一年,五年……看完了,荡气回肠,满脑子是那个貌如章子怡般精致,又有着老徐的气质的脸,作者很成功地用细腻的心理洞察串成一首古典,哀婉的诗。
花事依然盛,哀莫大于心死,哀莫大于物是人非,哀莫大于,只是朱颜改……
闭上我的双眼
无处安放的感觉
他们不需要看见我的泪
你也不在我身边
我想让你喜悦
却让你心痛难言
后悔没有用
遗憾只有痛
放手留下孤单
紧握住伤感
我看见伤害你的人是我
怎么你视而不见我心痛
也许来世今晚的你我
不再寂寞不再这样难过
有天你会找到新的爱情
如果我看见他伤了你心
流泪的会是 我的心
青春流逝在这青春中间
是我们无处安放的感觉
在你留意到她之前
我们,无处安放。只能在书中找回梦里芬芳的记忆。
几年前,买到的。情节,仿佛在记述自己曾经的大学时光。我想,一定有很多人也把这书中的故事当作大学爱情的范本吧?
可惜,生活中你找不到;即使找到了,我们也体会不到书里讲述的那样的纯情的故事。
甚至,忘记了情节。忘记了主人公的名字,忘记了大概的脉络。
只记得那感觉。纯情的开始,但是压抑的结局。
每一个男孩都有一个这样的,有一个开始,但是没有结局的大学爱情之梦吧?
只记得那感觉,女主人公嫁做他人妇的结局,带给我们的压抑。没有释然。
多年后的今年,看了对岸的版本的类似的故事,不一样的纯情。但是是释然的结局。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到女孩》。故事,反而没那么真实。即使真的是作者的自传,又,在生活中找得到女孩的原型。仍然,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真的不真实么?
我想,多年之后,心境的变化,会让曾经的压抑烟消云散。那些年,追到女孩,那是对一个时代的告别。
不是忘却,经历过曾经纯情的真实的压抑的时段,才会有如今的释然。
故事还是那样的故事,变化的是我们自己。
就像朋友说的:其实,大学里找不到《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那样的爱情。
我们无处安放,于是只剩下偶尔能带回我们到记忆深处的芬芳的味道。也许某一年的夏天。
大学的时候看过的这本书,一直喜不喜欢李然,他太风流,我想女人都和周蒙一样喜欢专一单纯的男人吧 。。
最近有些阅读障碍。
很多东西都很奇怪,越是年少缺乏分辨能力,喜欢的东西越是长久纯粹,就像是当初那一部德州巴黎,断断续续看了几年,现在随时从哪一个片段看都能感动得落泪。
生活与文艺是反着来的,生活的琐碎让人无趣,让人变得琐碎可陈,艺术的琐碎却充满了力量,不知道哪一个琐碎的瞬间,就让你找到缺失的自己。
初看《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是在高中,艾青同学推荐的。一看就很喜欢,喜欢里面的句子,懂得里面的情感,缺乏的只是和里面谁与谁的共鸣。
后来,碰到一个和李然非常神似的人,同样的天秤座,同样的犹豫的神情,同样一副什么都无所谓的表情。神似大抵如此,幸而李然太过典型化,一般的男人做不到这种地步,要么过不了自己这一关,要么,这一关已经过了。
就要看运气了。
将故事与生活对上号是一件很喜庆的事情,可以慢慢拿来对比,就有种生活与故事息息相关的落泪感。神似李然的那个人说李然不懂事。然而要是他选,也不会选周蒙,杜晓斌那是更不可能的了。两个人都太极端,他大抵是要外表杜晓斌内心周蒙的人,在外面能强则强糊弄糊弄谁无所谓,内里是要让他看得到忠实的。
我不觉得李然不懂事,若是李然规规矩矩的来,那就不是李然了。他很有魅力,最有魅力的在于那种在云淡风轻与割舍不下之中的纠结点。
关于李然,好像没有太多话可以说。
说说蒙蒙。后来才觉着自己有几分像蒙蒙。不是别的,没有几个女孩儿能一辈子保持蒙蒙的清透,蒙蒙自己也做不到。一辈子清透是要讲运气的,出生遇到爱护自己的父母,然后再遇到一个爱护自己的男人,每一个单纯的女孩儿都应该感谢自己身边的人。
大抵上,现在的男人也很辛苦,在外面拼着累了回到家至少能找个人说一说,蒙蒙做不到,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女孩儿都做不到。
书里的蒙蒙很真实,李然走了,潘多没办法保护她了,她就长大了。骨子里如何如何,那都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
周蒙还是难得。
单纯与傻多少有些交叉。清透与傻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了。周萌是狡黠的,面对生活纵然琐碎,其中暗涌的规则她是清楚的。
说偏了,说回故事的主题。
好像也不知道说什么了。继续上班。
书评,《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作者吕挽,原名徐明,祖籍江苏南通,大学中文系毕业,现旅居美国。著有小说《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半透明的冬夜里,宁静淹没了过去与未来,那么空灵而沉重的,如同小鸟跳动着的心脏,婴儿印下的足迹,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吕挽《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小说讲述了两个年轻人,一个是纯情美丽的女大学生周蒙,一个是风流倜傥的年轻记者李然,他们从一见钟情,到倾心相爱,从日日厮守,到依依惜别,从天各一方,到最后重逢。小说以女主人公周蒙19岁到29岁的感情经历为主线,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展现了一个从爱情走向生活,从青春花开到花落的人生故事。
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通过一开始写周蒙和一个人的聊天,使她想起了李然,慢慢坠入回忆。小说剧情曲折复杂,甚至到最后,周蒙还依然爱着李然。随着杜小彬的介入,导致李然和周蒙维持了多年的爱情走向了尽头。小说随着周蒙在火车站送李然去西藏时的一句话走向了一个高潮,“李然,我陪你去云南。”话语铿锵有力,她殊不知这会是他和李然以恋人身份的最后一面。
在分手和丧母的双重打击下,周蒙并没有倒下,随着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在朋友的帮助下她也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而李然和杜小彬过得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幸福,婚后的李然对杜小彬非常冷淡,并最终导致离婚。
小说安排了一个充满市井趣味的结局,女主角周蒙被生活的大潮冲击着,成为一个并不那么爱她的男人的妻子,结婚生子,出国回国,即便看见老公写给别的女人的情书,也可以安静地道一声:“你倒是收好了啊”,并不追究。这样的平淡和安静,与开始的认真和不依不饶比起来,更让人欲哭无泪。
这是一部因为真诚而显得非常真实的小说。作者用安静淡然的笔墨直率地表达了人性,也许你不会感动到流泪,但是你一定印象深刻,因为她的表现手法很奇特。没有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从男女主人公相识没多久就已经说出了离别的篇章,告诉我们生活是残酷的,命运是注定的,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人生没有奇迹,因为生活本身不应该有谎言。
杜小彬,一个和李然其实真的是绝配的女人,强势勇敢不要脸看轻爱势在必得. 只有这种女人才能拉李然进入婚姻,周蒙不行,她太不在意懒漫了.
大概这就是男人喜欢“坏女人”的原因吧,世俗眼里的“坏”是感情上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杜小彬跟李然也离婚了嘛,李然这种人,纯粹就是早期受了感情伤害又压抑在心底不表露出来,从此过着一种“放逐式”的生活。他跟杜小彬还不同,杜小彬身上带着更多的人生欲望和挣扎,有一种勃勃的生命力,跟她的家庭也有关,所以她满口谎言、不择手段,但这个女人其实也很可怜,因为她是真爱李然的。
而李然呢?他处处都比较被动,初恋跟罗慧那段让他从青春期的冲动变成压抑,他对感情和人生看得很空,所以什么都不去争取,随波逐流,连后来真正爱上周蒙也没有办法对自己做一个确定的选择,没有担当,也害怕担当。
周蒙其实有些方面跟李然挺像,他俩都不是很有“掌控力”很强势的人,只是区别在于她还太过年轻,对感情还有不自觉的天真的寄托。跟李然结束之后她才成熟起来,后面跟多多的闪电交往、怀孕、接受丈夫出轨,都只是看开了之后的很自然的态度,就跟李然从与罗慧的秘密关系中走出来后什么都看淡了一样。
最后李然又想去学物理学了,一开始书里提到的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其实是这部书的基调,也是人生的基调。年轻的读者可能对李然、杜小彬不理解,因为他们不够纯洁、带来不适感,但稍微年长一点看法就不同了。周蒙其实还挺幸运,她也像最开始提到的刘意一样还算“嫁得好”,有了个好归宿,当了妈妈。生活就是这样,青春的热情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但注定被时光吞没,美好中有缺憾。周蒙一夜之间失去李然,又失去妈妈,父亲、新组成的家中她的位置也很尴尬,她几乎是在短短一两年内完全变了个人。
但是书末的留恋和感伤给人时光倒流之感,每个人的挣扎和无奈、脆弱与坚强、自私与柔软,能在一部书中表达这样复杂、真实而又无奈的人生体验,这才是最难得的吧。
还没有看过哟 好久招来看一下 德州巴黎也没有看过
……,你说,爱的反义词是什么?
也许是恨吧,太深奥,没经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