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看懂世界本质的思考术

中西辉政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中西辉政  

页数:

190  

Tag标签:

无  

前言

每个人的周围都会有很多别人五花八门的主张、见解和判断,乍听起来觉得每个主张似乎都很有道理,甚至会认为大家都能说会道。这样一来,反而弄不清楚到底哪一个结论才是正确的了。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呢? 有这样的感受毫不奇怪。可以说,只要你不是一上来就作出自己的判断,很多情况下都必然会遇到这样的疑问。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从来没这么觉得。错就是错,对就是对,我立刻就能判断。”其实,这样的人反而容易被自己狭隘的观点所束缚,最终只能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 一般来说,学会正确的思考方法并非易事。从人们往往无法简单地定义真正的“对”与“错”就不难看出这一点。但是,我们至少能确定一点,即正确的思考方法应当是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全面地思考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避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事物。 那么,如何能保证正确的思考方法? 那就必须不受他人既有的思考方法影响,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这是思考问题时最应该注意的。他人的很多见解和判断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毫无保留地接受这些观点,很可能意味着你的头脑要被有色眼镜所支配了。 学者无时无刻不处在这样的危险中。 学者需要翻阅古今文献,涉猎最新信息,在验证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见解。如果只是一知半解的话,就很有可能收集前人的想法拼拼凑凑,养成像拼贴艺术一般的思维习惯。 特别是在国际政治学领域,不仅要求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游刃有余,更要求学者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时政能够迅速地作出判断。 为此,我一直在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习惯,避免受到有色眼镜的影响,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这套思考术,不仅要能在专业的学术研究领域发挥作用,而且要超越领域的限制,在思考人生、人际关系、工作、政治以及经济等问题的时候也发挥关键作用。 在关于思维方式的书籍当中,有笠信太郎的《对事物的看法》(『屯のの見につぃて』)和小林秀雄的《思考的启示》(『考ぇゐヒソト』)等著名作品。但是这些作品与其说是在教我们实践的方法,不如说在通过对“外国人对日本传统的看法”“《忠臣藏》的历史比较认识”等主题的阐述,向我们展示作者的思维过程。至于读者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思考术和启示来,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些经典名著虽然都试着通俗易懂地说明问题,但是实际上理解起来还是不太容易。尤其是《思考的启示》,作者不愧被称为“日本知性的代表”,读者要从他精辟的分析和推论中感悟到“启示”着实颇费脑筋。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书叫做《某某思考术》,从某一理论出发谈论思考术的书。与《思考的启示》等书不同,这类书研究的是在思考问题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但是,就像“某某理论”这个名词所显示的那样,用来思考活生生的社会问题时,有时就显得有点脱离现实了。 在刚才提到的》思考的启示》一书中有一节叫做“所谓思考”,大意概括起来是这样的: 根据日本复古国学的集大成者本居宣长的说法,日语古文中的“思考”源于“相对”一词,意思是“在彼此的对比中思量”。如果“对”是指两者相向,“相”是指相互的话,那么思考不仅仅意味着对于事物的单纯知识性认知,而且是指“我”与“物”的亲密交往。 这里提到的“物”是指思考对象。思考意味着与物“亲密交往”,也就是说抛弃对知识和理论的卖弄,虚心坦然地面对大干世界的各种现象。本居宣长不时流露出对所谓“博士”们的厌恶,恐怕也因为他们不能做到与“物”亲密交往吧。 我对此深有感触。思考就是与思考对象的坦诚相对,这开始于不带任何偏见地观察眼前和身边的事物。 因此,我希望在这本小书中取上述两类书籍之长,以我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所见所思,以及和研究对象“亲密交往”的实例为素材,试图从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看懂世界本质的思考术”。什么样的思考方法对读者来说是最有用的?我和本书的工作人员一起认真考虑读者们的兴趣和关心所在,一边尝试彻底地讨论这个主题,一边谨慎地选择章节与表达方式。 正如本书里说的那样,要将艰深的内容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挑战的过程中使主题得到深化,并且能从中再次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希望我的这本书能让读者朋友们感受到自己动脑思考的快乐,并从中学到一些看懂世界本质的思考术。 中西辉政

内容概要

  怎样不被权威的判断和观点所迷惑,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本《看懂世界本质的思考术》的作者中西辉政学贯东西,他不仅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并积极地将自己的言论公之于众,接受大众的检验与监督。
在《看懂世界本质的思考术》中,他以自己30余年的经验为基础,结合当代的国际关系实例,告诉读者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深化思维、减少错误、合理存疑,以及在思考世间的事物时有哪些准则,如今的时代又将去向何方。

作者简介

中西辉政
1947年出生于大阪。在京都大学法学系完成了本科及硕士的学习后,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并取得历史学副博士(M.Phil)的学位。曾任京都大学助教、三重大学助教、斯坦福大学客座研究员、静冈县立大学教授、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现任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他专攻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史、文明史,并在学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曾获得佐伯奖(1989年)、石桥湛山奖(1990年)、每日出版文化奖(1997年)、山本七平奖(1997年)、正论大奖(2003年)、文艺春秋读者奖(2005年)等。除此之外,他也积极地在报刊媒体上发表时评。
其著书(包括合著及编著、顾问)超过70部。除本书外,其代表作包括:《大英帝国衰亡史》(1997年,PHP研究所)、《真正的危机现在才开始》(2001年,集英社)、《国民的文明史》(2003年,扶桑社)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独立思考术
“我”是谁
明确你的“敌人”
忍受悬而不决
试着写下来
建立自己的假说
暂且得出结论
回想最初的直觉
化难为易
边行动边思考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应用“三理论”
问题三分法
思维方法远比答案重要
第二章 思维深化术
别盲信民意
弄清自己的思维根源
还原到历史
跳出问题看问题
做个“异端分子”
听从内心
热爱悖论
迷茫是对未来的投资
顽固与果断兼得
第三章 错误减少术
保有共存意识
逻辑是一道保险
不可编造逻辑
不要混同“正确”与“高效”
掌握效率与精神的平衡
效率的标尺--重质不重量
现代文明已经走到尽头
第四章 世间思考术
以“文明圈视点”看国家
触“底”复活
人、世本不相容
抓住事实,忽略评价
尽好本分,贡献社会
以国事为己任
通过神话看国家
曰欧“精英”不可相提并论
了解政府与国民的区别
第五章 怀“疑”思考术
不要放过突然浮现的疑问
留心谁都不曾怀疑的“美丽的词藻”
不要被数字或理论的“正确性”所迷惑
警惕“事先定好结论”的讨论
早观察,晚行动
“全体一致”即为错
第六章 分辨信息的思考术
思:考变化之前,先观察不变
在散乱的事实和数字中寻找真相
先画出“草图”,再提高精确度
培养明确的“目标意识”
善于运用“另一个头脑”
危机始于人心的变化
拥有感知预兆的“天线”
“三十年以后”不是现在的延伸
明确自我形象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古代中国、古希腊也都曾经在政治体制中设置类似职位或机构,鼓励官员发表不同意见。 在近代英国发挥类似作用的是所谓的“古怪的学者”们。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有一些被称为“牛津剑桥怪人”的人们,这原本是指以前的神学者和修道士。他们平时和大众世界没有什么联系,大众评价的好坏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所以,他们通常是最无视禁忌的。他们通常不按照世间的一般价值观做事,而发表常识之外的言论。所谓的“常识”和人们头脑中的固定观念通常存在着严重的错误,但是大众往往无法意识到这些问题。而他们可以不考虑民意、常识和周围的指指点点发表自己的言论,这不也挺好的吗?有时,这样的言论可以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在社会上打开一个大出口。 在当代英国,贵族阶层中的一些代表们也时常发表意见或建议,来改变不合理的陈规。这正是英国古老的贵族制能够延续到现在的关键所在。 在日本江户时代,吉田松阴等学者为了找到这样的人不惜走遍全日本。当时有一个名叫林罗山的人,他是德川幕府初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儒学家,对日本儒学的推广功不可没。他的学问具有官学的地位,他的孙子林凤冈被赋予“大学头”一职。但是到了江户时代,“林大学头”的思想成为给学者们制造众多禁忌的学问,紧紧地束缚着向统治者进言的有识之士。这时候,国家就需要能够不畏禁忌、勇于谏言的人,就算很少也是好的。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这个国家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智慧的国家。 这样的安全保障体制也曾存在于日本。例如,赤穗四十七义士为主报仇的事件发生以后,将军德川纲吉没有听取具有官学权威的林家的“赞美助命论”,而采取了荻生徂徕的“义士切腹论”。荻生徂徕当时只是在野的学者,幕府听取了权威以外的声音。 但是,这样的体制和做法在日本并没有得到延续。“二战”之后,民意被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政治家看选民的脸色行事是无奈之举。但是,只知道俯首听取民意而没有自己信念的政治家,充其量只是个传话者。让这样的人来管理国家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政治家如何才能走出遮掩的窘境,拥有更坚定的信念和更独立的思考,这是当今日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编辑推荐

《看懂世界本质的思考术》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看懂世界本质的思考术 PDF格式下载



题目有些大了,但也有格物致知的意味,能引起思考,已经不容易了,开卷有益.


与时俱进的思考方法


喜欢思考


正在品读中,不敢轻易发表评论。


书名有点大,不过是往这方面写的。属于哲学,哲思类的书,拓展视野


书的内容很好,绝对的超赞。


强过搜索引擎的专业记忆法


不太容易理解 慢慢地看!!!


凭直觉行为,对、错的概率很难评估。事务的体量越大,系统思考后的行为比直觉行为,胜算就越大。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即使不惑之年也一样需要审视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这本书值得一读。


书不错,还是值得一看


这本书题目应该是:日本人应该从英国人哪儿学到什么。 每个标题就给了个小故事。再多看看,能不能感悟到什么


此书的见解比较一般,并没有独到之处,并不注重于思维方法。


普通人不用看


乱七八糟,看了不知所谓


我觉得最大的看点主要是介绍了英国人的一些思维,但是作者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讲了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比如试着写下来想法,建立自己的假说,暂且得出结论,等等,但是,问题是,建立自己的假说后,怎样更好的进行推理和演绎?这是东亚人不擅长的,而欧美人擅长的,但是作者没有讲出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