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董其昌书画集

袁烈洲责任责任辑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6-12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

袁烈洲责任责任辑  

页数:

14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明代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董家汇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月十九日。  十七岁时,他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开始他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   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 万历十七年(1589),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土,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土,人翰林院深造,这一年他三十五岁。   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又从韩世能那里借阅晋、唐、宋、元法帖宝绘,心摹手追,有时废寝忘餐,因而学问大进,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 在家乡,董其昌筑“来仲楼”、“宝鼎斋”、“戏鸿堂”、“画禅室”、“香光室”等,牙签玉轴,左图右史,置身其中,著书立说,探究古今书画艺术。他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估、米芾诸名家法书,于万历三十一年刊刻《戏鸿堂法帖》行世。病休松江时期,他正值四十余岁的盛年,广闻博识,采集众长,悠居林泉,心闲手熟,创作了《葑泾访古图》、《鹤林春社图》(图5)、《浮岚暖翠图》、《神楼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等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著名山水画。  崇祯十年八月,他在松江寓所逝世,享年八十二岁。后来葬于吴县(今属江苏)渔洋湾董氏坟茔。清顺治元年(1644),南京南明福王政权以董其昌书画成就与元人赵孟俯相类,授予董其昌与赵孟俯相同的谥号“文敏”,后人因此把他称作“董文敏”。  董其昌提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他几落几起、仕隐两兼的复杂人生,与多方面的才艺,正好为他这句话作了完善的诠释。他那丰富的学养在诗文书画创作上结出了硕果。  董其昌的诗清丽自然、朴实明快,大多是描写自然景色和寻胜探幽之作,流露热爱祖国河山和抒发向往林泉的感情,寓以出世无为的思想,和他的避免政治纠葛的品行相一致。收入《容台诗集》就有数百首,此外还有不少五言律、七言律散见于题跋、书札中。这些诗虽率尔而成、传情而发,却词工韵险,直抒己意,意味隽永,有婉约之美、疏宕之雅,给人以超尘脱俗的感受。   董其昌还是文章的高手,与陶望龄齐名;随笔、游记、墓志铭、书序,常常是记事、抒情相得益彰的佳作,钱谦益评其作“温厚中有精灵,潇洒肃恬”,而“平淡自然”。董其昌尤精于品题,跋文洋洋洒洒,往往一气呵成,风流蕴藉,恰到好处;有时三言两语,亦妙趣横生,似画龙点睛,耐人寻味。如跋赵孟俯《鹊华秋色图》云:“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这些文字大多收入《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容台别集》等书中。   丰富的学养,多方面的才艺,为董其昌的书画创作灵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启动力,使其下笔有神,称雄一代。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大家之一,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末书评家何三畏称董其昌的书法:“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在赵孟俯妩媚斯干之什轴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自立一宗,亦领一时风骚,以致“片楮单牍,人争宝之”,“名闻外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增添了光辉。  “潇洒生动”的山水画他特别讲求用墨的技巧,水墨画兼擅泼墨、惜墨的手法,浓淡、干湿自然合拍,着墨不多,却意境深邃,韵味无穷;无须炫异矜奇,而真气横溢,充塞纸间。董其昌的设色山水,或用杨升没骨法,从彩笔代替墨笔,完成线条、轮廓、钩、勒、皴、擦,尽态极妍,不为刻画;或仿黄公望的浅绛法,参以赵大年、赵孟俯的青绿法,别树一格,层次分明,淡雅清新,生机盎然。  董其昌作画强调写意,使绮丽多姿的山水更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尤其是他兼长书法、诗文,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董氏的创作,因而成为文人画追求意境的典范。 如《遥峰泼翠图》,整个画面不过是干远景而已,笔墨也很简单,但神韵、骨力俱足。画面的前部作一隅坡脚,缀以数块荒石。坡脚上有三株老树,交错而立。中间一株是夹叶树,稍事勾勒,却枝叶备见;旁边两株的树叶,则充分发挥泼墨的作用,左以直抹示盘曲,右以横点示傲岸,浓淡相间,一派生机。画面上部以淡墨一抹而就,远山横贯,仅见轮廓隐人天际,山体却茫茫然,仿佛烟岚萦绕,雄浑无比。作者再用浓墨在一片淡远的景色中,染出几处高低错落的树叶,远近有致,层次丰富,烟云流动,充塞渚岸。左侧绘有小坡,坡上以横墨抹出数株直树。中间汪洋大水,不施笔墨,而万顷湖面浩瀚无涯之气势跃然纸上。此图长225厘米,宽75厘米,如此大幅立轴,只寥寥地布置些近树远山,就把握住整个画面峰遥、水阔、树翠的神情。这正是董其昌巧妙地运用“王洽泼墨,李成惜墨,两家合之,乃成画诀”(见图上自题)的结果。全幅似疏似漏,但没有照应不到的地方,用笔爽利遒劲,又含蓄灵秀,纯以墨色气势的润泽、醒目而动人遐思。如不是熟练地掌握“空处有画”的本领,就不会有这样高明的布局。有人认为这是董其昌从“宽能走马、密不通风”的书体结构中触悟而得,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整幅立轴不设色,但面貌清丽,有咫尺千里之势,给人以远深宁静的感觉。  再如他暮年所作《关山雪霁图》,山峦林壑,绵延无际。右方重峦叠嶂,气势沉雄。中间幽壑重重,峭壁矗立,村落、丛林、流泉、山径,错落有致,杂而不乱;大江曲折跌宕其间,虽有干岩万壑,亦无窒碍不通的感觉。左方云烟弥漫,浸淫树石,路遥山重,隐人微茫,深远莫测,意味不尽。图中以渴笔钩勒峰峦山石,皴擦的运用极其准确、灵活,而线条流走轻快,疏密得宜。山冈陵石的凹凸明暗,则以横点巨苔,配上淡墨直皴的层层渲染来加以完成,技巧纯熟,无懈可击。意境朴厚深邃,很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意。全图用笔老辣生拙,骨力练达,墨气鲜润,绝去甜俗,以疏旷之笔,画出凝寒淡远的景致。卷尾数行行楷跋文,书体娟秀刚劲,更使此图富有书卷气,爽朗潇洒,自具风格。

书籍目录

前言1 青绿山水2 高逸图3 夏木垂荫图4-5 林和靖诗意图6 仿古山水册之一7 仿古山水册之二8 仿古山水册之三9 仿古山水册之四10 仿古山水册之五 11 仿古山水册之六12 仿古山水册之七13 仿古山水册之八14 山水册之一15 山水册之二16-17 山水册之三18-19 山水册之四20 山水册之五21 山水册之六22 山水册之七23-24 延陵村图25 传衣图26-27 岚容川色图28 烟渚晴岚图29-30 关山雪霁图卷31-32 仿赵孟頫秋江图33-34 董范合参图35 临右军黄庭经36 集古树石画稿卷之一37 集古树石画稿卷之二38 集古树石画稿卷之三39 集古树石画稿卷之四40 集古树石画稿卷之五41 集古树石画稿卷之六42 山水册之一43 山水册之二44 山水册之三45 山水册之四46 山水册之五47 山水册之六48 山水册之七49 山水册之八50 山水册之九51 石田诗意图52 山水册之一53-54 山水册之二55-56 山水册之三57 山水册之四58 山水册之五59 山水册之六60 山水册之七61 山水册之八62 山水册之九63 山水册之十64 山水册之十一65 山水册之十二66 山水册之十三67 山水册之十四68 山水册之十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董其昌书画集 PDF格式下载



董其昌的画买不起,只能买书画集。


开本大,印刷过得去,作品丰富,满意。


名家作品,值得收藏。


别人代收,不知道,为了积分!


送货很快 画册精美 打开画册 画果然有大家风范 画册很大 便于临摹 书籍是正反本 纸张也很好 但不知为啥 只印一面 反面没画呢 有点浪费纸张 难道董其昌的画 就留那么多吗 还是为了提高厚度 来增加钱数呢 如果二合一 就会感觉物有所值 还有即便是一个小扇面也占一张 并且有好几个呢 反面也没画 不过还是很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