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鸟与诗人

(美)约翰·巴勒斯 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8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

(美)约翰·巴勒斯  

页数:

212  

字数:

164000  

译者:

川美  

Tag标签:

无  

前言

  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后二十年来,美国文坛上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美国生态文学。它以描写自然为主题,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内容,展现出一道亮丽的自然与心灵的风景,有美国文学史上的“新文艺复兴”之称。目前,在美国以生态文学为题出版的书已有几千种,多所大学还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而且多为研究生课程。从90年代起,它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主要流派,堪称美国文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之一。  劳伦斯·布伊尔在他被誉为“生态批评里程碑”的著作《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书写和美国文化的构成》中提出,一部定位于环境的著作应当包含如下特征:  一、非人类环境不是仅仅作为背景框架来展现,而是表现为人类历史是暗含在自然史之中的。  二、人类利益不被当作惟一合法的利益。  三、人类对环境的责任是文本的主要伦理取向的一部分。  布伊尔这里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生态文学”这个称谓,但是他对“环境取向”特征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生态文学的界定。从上述三条原则之中,我们可以得出对生态文学总体特征的理解。  首先,生态文学注重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观,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类展示自身的舞台背景,而是直接成为写作的主要对象。以这种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势必决定了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不再是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以人类利益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它关注的是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稳定和持续性的自然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将自然生态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到生态破坏与危机对人类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只有确保了整个自然的再生性存在,才能确保人类健康安全的持续生存。  其次,在考察自然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对人的影响,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对自然的赞美,人与自然重建和谐关系等方面时,生态文学重视的是人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热切地呼吁保护自然万物和维护生态平衡,热情地赞美为生态整体利益而遏制人类不断膨胀的自我欲望,尤其是要反思和批判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等等工具化对待自然的态度。生态文学探寻的是导致生态灾难的社会原因,文化是如何决定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与方式,社会文化因素的合力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  在西方文化中,历来占据主要地位的致思方式是以自我和实体为基础的二元对立思维,从而形成了固执于主客观分野的、用来衡量和检测事物的认识深度模式,如本质与表象的辩证模式,潜与显的心理学模式,内与外阐释模式,真实与不真实的存在模式,能指与所指的符号模式等等。这样的思维模式必然使人们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隔绝与区别开来,促使人将自然对象化,将本来是自然一部分的人孤立出来,以实用的工具化的态度来对待自然母亲。而生态文学的思维模式则呈现非两值对立的多元整合性质,它强调的是过程、环境、是感知整体和结构的能力,是万物互相依存和关联的思想。而一旦消解了人与世界之间的对立,将世界看作人类生活整体中的“人的存在”,同时不再把人视为超越环境之上的绝对精神,而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仅仅把自然看成是经济源泉而对自然进行征服、改造、占有和利用的片面关系就将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包容的关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就是尊重和保护人类自身。  这种以整体为基础的意识模式,将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生态文学从开始时偏重科学考察的纯粹自然史,逐渐过渡到将文学的诗意与科学的精确结合起来;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关系为主的自然散记,发展到当代主张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态文学。美国生态文学的发展趋势,使我们看到了人类生态意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进化过程。生态文学之所以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形成一种新的浪潮,是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的。在现代社会,工业文明所引发的人类对自然无止境的盘剥与利用,已经使自然开始了隐退,自然已逐渐被商品所代替。自然的功能除了向人类提供物质、能量资源和作为人类的排污场外,其他功能不再被人类视为必要,生态系统存在本身的价值和生命的多样性价值,甚至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都已经退居最次要的位置。大自然已经危机四伏,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了。生态破坏、资源枯竭、酸雨肆虐、地面下沉、水土流失、淡水缺乏、沙漠迅速扩张、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物种数目急剧减少、海平面持续上升、有害化学物质导致物种突变、居住环境恶化、生态严重失衡……整个人类的生存已处于威胁之中,种种一切,使人的精神趋于枯竭,造成了一种可怕的沙漠化和荒原化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探索自然与人的关系,唤醒人的生态意识,就成为文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功能。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它的源头是英国博物学家和作家吉尔伯特·怀特的《塞尔朋自然史》。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玛丽·奥斯汀、阿尔多·利奥波德、雷切尔·卡森等继承了这一传统,使之延伸到了美国。生态文学之引人注目,不单是因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当下人类困境的触及与揭示,更在于它形式上的新颖和独特,它属于非小说的散文文学,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因此,其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钢筋水泥的文明世界走进荒野冰川的自然环境中那种身心双重的朝圣与历险,是将个人体验与对自然的观察融合无间的结果。  在本丛书选入的四位美国作家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写作中体现出这种超越二元对立思维、主客观不分的本原性和谐的生态整体观,他们崇尚的是将荒野、文化传统、人类体验及生态关怀融为一体。而为了达到这种本原性和谐,他们都以美为向导,去体验人与自然的共同实体性,将体验的深度与世界的内在关系融会于一体,去感受而不是理性地分析与整体的浑融。这也就是梅洛·庞蒂所主张的,世界不是客观的对象,只是“我的一切思想和我的一切外观知觉的自然环境和场所”。将人与世界看作一个统一整体,在这样的关系中去考察人和世界,从单纯的自我走向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自我,是生态文学的一个主要追求。  美国独特的自然人文传统给生态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牢固基础,业已产生许多重要的代表作家,如我们所熟知的爱默生、梭罗,但是对继他们之后的重要的生态文学作家,我国的介绍还比较零散。本丛书精心选择了四位最重要的作家,瓦尔特·惠特曼、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和玛丽·奥斯汀的代表性作品,呈献给大家,以期对美国生态文学有一个全面概括的了解,并期冀有识者就此课题继续做深入、系统的译介和研究。

内容概要

《鸟与诗人》首版发行于1877年。是巴勒斯在“湖畔木屋”和“山间石屋”生活的前期所作。巴勒斯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把户外自然草稿与纯粹来自书本上的经验结合起来,我为此已酝酿了很长时间,因而,现在我将向读者透露,是什么吸引我,让我感觉到身处四壁之内的快乐,又是什么愉悦我。使我不知疲倦地奔波予户外。”由此不难看出,巴勒斯在书中向读者奉献出的既有他在书斋中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又有来自户外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该书共分十章,包括《鸟与诗人》、《自然的笔致》、《鸟的集成曲》、《舂之涛》等,这些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诗意而美好的自然画卷,令人对神奇的大自然充满无限遐想。

作者简介

约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1837—1921),美国作家,一生的著作有二十多部,多以描写自然,尤其是鸟类为主。他笔下的风景多是人们所熟悉和可以接近的,那些人们自己的农场和院落里的景色——树林、原野、鸟儿和动物,因此令人感到格外亲切,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其书籍的销售量当时达到一百五十万册。在他的那个时代,许多人,包括罗斯福总统。都是读着他的书长大的。1837年。巴勒斯在哈得孙河畔购置了一个果园农场,并亲手修建了一所石屋,后又在不远的山间盖了一所简易的房子。他一生的后四十八年几乎都是在这两处贴近自然的乡间度过的。在那里,他过着农夫与作家的双重生活。用锄头和笔在土地和白纸上书写着他的心愿。他被誉为“美国乡村的圣人”、“走向大自然的向导”。他虽受益于爱默生和梭罗,可又与他们不同。爱默生和梭罗的作品往往是由于“自我”魅力很强。最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他们个人。巴勒斯则不然——“我的书不是把读者引向我本人,而是把他们送往自然。”读他的书。就像是在进行夏日度假,在田野中散步。

书籍目录

前言鸟与诗人自然的笔致鸟的集成曲四月春之诗我们的乡野之神在天才面前在美面前爱默生鹰之翱翔(致沃尔特·惠特曼)

章节摘录

  鸟与诗人  那些最美妙的抒情诗,多么像某种鸟鸣!——清脆悦耳,令人着迷,让人联想到好斗的雄鸟高唱的得胜歌。(那种具有抒情特质的歌声不正好属于男人吗?)济慈和雪莱可能比其他诗人表现得更突出。他们仿佛具有鸟的生理构造,因而能发出野性的尖利叫声。当然,这不等于说他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除非他们有麻雀和云雀那种非凡刺耳的半音。  但是,当一位普通读者想象诗人们的鸟时,他自然会联想到那些著名的鸟类,云雀和夜莺,它们是声调悠扬的欧洲歌唱家,为欧洲的山林留下了不朽的歌乐,不过,偶尔也有年轻而无经验的歌手被输送到某些海岸。  那些古代的诗人,那些杰出的吟游诗人,似乎很少提到鸣禽。他们好像更青睐那些在高空翱翔又猛然扑向地面的食肉鸟,比如鹰。一种给人以凶兆的鸟;秃鹫,鹳和鹤,或者喧闹的海鸥和一种叫声尖利的鹰。这些鸟更适合野蛮尚武的时代,同时也更适合思想朴素而精神强大的歌者自己。荷马一定倾听过燕子的喋喋不休,凤头麦鸡的哭泣,斑鸠的叫声,以及夜莺的鸣啭,但是,它们还不足以表达他的感觉,不足以为他的主题增色。埃斯库罗斯把鹰的意象带进《朱庇特的犬》,他的韵文像用利剑切出来的。  不是因为古老的吟游诗人作为诗人太少了,而是他们作为人。太多了。对于非常容易受到感动的人,大自然并不缺少悦耳的声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鸟与诗人 PDF格式下载



不接近自然不能语诗!


译笔优美。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