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造就艺术
2008-8
百花文艺出版社
张延风
218
无
为什么中国先秦时代缺乏偶像崇拜,而礼器崇拜却很发达?为什么玉器艺术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而石刻艺术却兴起较晚?为什么中国的山水艺术在世界独树一帜?这些问题都须从民族文化,甚至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观察和分析。 比较就是本书提出问题的起点。而文化分析和文化比较就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艺术中的许多问题,单靠在艺术中打转是找不到答案的,我们需要跳出艺术的圈子,从人类文化的角度来关照,才能找到答案。
张延风,1944年生于陕西。1968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法语专业,后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研究法国和西方文化艺术。1981—1983年在巴黎大学(索尔邦大学)进修文学艺术,近距离欣赏了大量的西方和中国艺术珍品,结识了许多中西方艺术家,多次参与艺术研讨,遂萌发了超越民族,从
上卷 艺术历史的文化梳理 第一章 远古初创 第一节 人文初始 一 祖先福荫 二 龙飞凤舞 第二节 生命赞歌 一 女神降临 二 生育崇拜 第三节 器物圣化 一 器物崇拜 二 纹形旋转 三 东方造型 第四节 岩画世界 一 生活写照 二 二维构图 第五节 美玉璀璨 一 玉从石来 二 文质彬彬 第二章 华夏之光 第一节 水土先民 一 天一生水 二 生存有道 三 文明分野 第二节 夏商的启蒙 一 华夏曙光 二 钟鸣鼎食 三 今生来世 四 模仿变形 五 怪力乱神 第三节 西周宗法 一 不拜偶像 二 家国重器 第四节 文明高潮 一 内聚外张 二 精神文明 第三章 帝国出世 第一节 秦之威严 一 帝国威仪 二 高扬创新 三 地下军阵 第二节 汉之气魄 一 北方礼制 二 南方心灵 三 西方奇观 四 浪漫不羁 第四章 心性觉醒 第一节 魏晋风度 一 奢华成风 二 风流人陛 第二节 文兴艺盛 一 艺术之雅 二 书画之道 第五章 佛光普照 第一节 佛法东渐 一 佛陀西来 二 精神圣殿 三 人间幻象 第二节 佛化万身 一 匠心独具 二 巧笑倩兮 三 绝代风华 四 淡雅素净 五 性情中人下卷 艺术专题的文化解释 第六章 艺术时空 第一节 穿越时空 一 艺术时空 二 造型时空 第二节 神游天地 一 自然情结 二 道法自然 第七章 人像画廊 第一节 形神兼备 一 以线传神 二 两极分化 第二节 现代变革 一 贴近生活 二 突破束缚 三 人体艺术 四 当代审美 第八章 水墨华章 第一节 返本开新 一 丰满润泽 二 浑厚华滋 三 霸探奇险 四 继者连绵 第二节 以西改中 一 先驱开拓 二 当代贡献 第三节 现代水墨 一 题材语言 二 东西结合 第九章 西画东渐 第一节 取火传薪 一 西画传人 二 艺术革命 三 欧陆风情 四 花落东方 五 历史遗憾 第二节 成长壮大 一 一花独放 二 多元共存 三 经验教训 第十章 艺术内外 第一节 诗画一律 一 意境相通 二 水墨为上 第二节 女性艺术 一 女性形象 二 女性艺术 第三节 市场介入 一 艺术市场 二 完善规则 第四节 全球文化 一 全球本土 二 东方角色
考古资料表明,在夏商时期,黄河中下游广大平原地区,植被丰富,森林茂盛,气候温暖而湿润,土质疏松、肥沃、宜于耕种,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却不如黄河流域经济发达。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在黄河一带,那里开发早一些。 “考古资料和综合研究表明,古代中国文明赖以形成的经济基础,与工商业发达、农业生产力较弱的古希腊相去甚远,而与古埃及和巴比伦相类似,皆属进入铜石并用阶段的定居农业。但是,古代中国的农业,却有着不同于古埃及和巴比伦的鲜明特点,即是一种主要不依赖大河灌溉的雨水农业。通常所谓黄河与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泛指其流域有很多宜于农耕聚落生存的依山傍水的小环境,中国先民并无直接引大河大江之水灌溉农田以确保收成的必要。北方黄河流域广阔的黄土地带,具有天然的抗旱保水自肥能力。南方长江流域,河湖纵横水源充足,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非遇特大水旱灾害,在使用磨制石铲、石犁以解决耕土和排涝的基础上,十几人左右的直系和伸展家族,即可完成从耕种到收获的全部生产过程。而且,只要风调雨顺,便可在维持最低生活所需之外而有所节余。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和籍载所见商人的‘田’、周人的‘千耦其耘’,乃是集体抗灾的需要和有意识地以大规模集体协作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从中剥削更多剩余劳动的产物,并非完成一个具体农业生产过程所必要。” 因此,在世袭的土地上,仅二代同堂或者三代同堂的氏族家庭及其宗亲就可以完成从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宗族的首脑、宗族长具有最高的土地分配权、生产指挥权和财产管理权。宗族世代的居住地成为村或乡,村邻乡党把数个宗族联系起来,把点状的家庭宗族扩展成面状的乡党乡亲,覆盖着广大的农村空间。虽然华夏在数千年的先秦时代经历了从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诸国纷争到大国称霸种种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变中有不变:华夏农业社会的基础不变,而正是这不变的基础把氏族社会的许多基因遗传下来,使中国社会多少保留着一些“返祖现象”。 雨水农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全部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不需要太大的规模。古代中国在三代及其以前,生产单位主要是大家族,春秋战国以后,主要是个体家庭。生产规模虽因生产力的提高而多少有些变化,但是,生产资源:土地的开发和生产技术从耕种到收获的传承,却始终离不开对父系家长的依赖。 以剩余劳动为前提的财富和权力的集中,在古代中国最初是在宗族内部,以宗族长为圆心,按各家族与宗族长血缘的亲疏而逐层展开的。换言之,在古代中国,一般来说,家庭、家族、宗族的血缘组织系统,同时也是社会财富和权力逐层集中的组织系统。二者的同态同构,在文明即将来临的龙山晚期,便合成社会最高权力:王权的诸因素(族权、神权、军权等)中,族权始终是统领其他一切因素的核心成分。西周以后,宗法制虽然瓦解,然而,宗法人伦因其赖以形成的社会基础:由雨水农业所决定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对“父父子子”伦常的需求,得以永生。这就是为什么由孔子宗法人伦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儒学,在其亲历的春秋时代不受欢迎,反而在汉武帝时期得以高扬的奥妙之一。了解了上述情况,也就找到了人伦至上的社会观念在古代中国社会观念系统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原因。(以上参见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