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外古道边
2009-7
百花文艺出版社
王充闾
231
无
王充闾作品将历史与传统引向现代,引向人性深处,以现代意识进行文化与人性的双重观照,它显示了作家凝望历史的现代眼光和以文学的视角掌控、表现历史的非凡功力,它的宏观性和纵横开国的游刃有余,也从一个方面显示了作家丰富扎实的历史学修养和举重若轻的文学表现力。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获取大量的历史知识。还能收获超越性的感悟。
王充闾,当代散文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兼任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散文随笔集《春宽梦窄》、《清风白水》、《沧桑无语》、《淡写流年》、《何处是归程》、《成功者的劫难》、《龙墩上的悖论》等二十余种,诗词集《鸿爪春泥》、《蘧庐吟草》,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另有“王充间作品系列”七种、“王充闾文化散文丛书”三种。散文集《北方乡梦》译成英文、阿拉伯文;《沧桑无语》、《龙墩上的悖论》分别在台湾尔雅出版社、知本家出版社出版。作者在获得中国作协首届鲁迅文学奖之后,曾连续两届出任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评奖委员会主任。
上编化外荒原童年的风景“胡三太爷”吊客青灯有味忆儿时我的第一个老师西厢里的房客碗花糕“子弟书”下酒押会石上精灵神圣的泥土捕蟹者说故园心眼思归思归胡不归害怕过年回头几度风花情长在,水西流乡音细雨梦回薏苡的悲喜剧家住陵西下编家山冰城忆山城的静中消息在这桃花盛开的时节醉叶吟空山鸟语洞府神迷冰原上的盛事青天一缕霞鱼·鸟·人三江恋山不在高挽住芳菲神话的失踪泛泛水中凫一篙如画苇间行喧腾的辽河口乾坤清气得来难绿净不可唾二一九公园记似曾相识的白云龙首寻秋
上编 化外荒原 一 像人人都有母亲一样,任谁都有故乡,都有童年。而童年又是和故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有的人出生之后,就像小鸟一样,不多久就“离巢”了,尔后便辗转于车尘、帆影之间,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我的整个童年却是一直在故乡平稳度过的。 我家原籍在河北大名府。大约在同治年间,我的曾祖父因为手刃父仇,出了人命,便趁一个夜黑天,带着一家老小,偷偷地离乡别井,闯了关东,落脚在广宁府辖区东南角上一个很偏僻、很闭塞的名叫“后狐狸岗子”的村落。当时全屯只有一条街,三四十户人家。庄前是一片大沙岗子,上面长满了各种林木;岗子前面摊开一片沼泽地,遍生着芦苇、水草和香蒲。村后有一些零散的耕地,被一条条长满了各种树木的“地隔子”或小水沟分割开来。最有名气的是附近那条古驿道,据说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路旁矗立着一通两米多高、跌断后又接起来的石碑,字迹已经漫漶不清,听老辈人说,上面记载的是“唐王征东”的故实,俗称“得胜碑”。 在我幼年时节,有一道百看不厌的风景线,那就是开开茅屋后门就会扑入眼帘的绵亘于西北天际的一脉远山。阴雨天,那一带连山漫漶在迷云淡雾之中,幻化得一点踪迹也不见了。晴开雨霁,碧空如洗,那秀美的山峦便又清亮亮地现出了身影,绵绵邈邈,高高低低,轮廓变得异常分明,隐隐地能够看到山巅的望海寺了,看到峰前那棵大松树了,好像下面还有人影在晃动哩。刹那间,一抹白云从层峦上面飘过,那山峰忽然化作一个白胡子老爷爷了。听早年曾经去朝过山的祖母说,大山里住着医神和巫仙,是一对慈眉善目的老夫老妻,长年在一起采药炼丹,悬壶济世,后来也像那座大山一样长生不老了。这番话,增加了大山在我心目中的神秘感。每当看到白云在峰际飘游时,我就想,那是医神和巫仙在炼丹呢。 医巫闾山的这面,绵延着无边无际的草场和田野,一道蜿蜒的长堤像一把利剑似的把它们切开。长堤里面,散布着几个小小的村落,统一的名称叫“大荒乡”。它和《红楼梦》里的“大荒山”不同,并非大文豪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一个真实的存在,直到今天还叫着这个名字,尽管它早已不再荒凉、阒寂了。那里处于几个县的交界,历朝历代都是“三不管”地区。几个小村落,包括我家所在的村子,像是展空里的星星,没着没落地撤在望眼无边的化外荒原里。 或许是因为村子前面有个大沙岗子,沙岗子上又狐狸成群的缘故吧,我们那个村才以“后狐狸岗子”命名。这一带的风习,起名字盛行浪漫主义,富有理想色彩,唯有“大荒乡”和“后狐狸岗子”是写实性的,可说是一个例外。 从前的人重视名号,把它看作人格、理想和前程、命运的象征,所以,对于命名从来也不马虎。有些地名体现着人们的愿望,比如,我们这个县份地处辽河平原,一马平川,没有一石一岭,更不要说山了,却名日“盘山”。有人解释说:“盘山者,盼山也。” 这里的人习惯于给穷地方起富名字:遍地盐碱滩、长满黄芨菜的荒片子,名字却叫“黄金坨”、“万金滩”;“兴隆村”灶冷烟空,只有几家佃户窝棚;“富家庄”里的人们,世代逃荒在外,沿门乞讨:穷得片瓦无根,人们说“挂起来可以当磬敲”的南林子,大名却叫“钱坨子”。 ……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散文”,以其诗性思维和辩证逻辑的和谐统一,反思生命存在和关注生命个体及其哲学、文学、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内涵。呈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地域上.南方以余秋雨为代表,北方则以王充闾为代表。后者的“历史文化散文”空灵飘逸。以诗意的思想、冷静超脱的灵感、精巧潇洒的结构、典雅隽永的叙述获得了对历史的新的文化语境的阐释。其独特的美学魅力领一时之艺术风骚。 ——傅德岷(西南师大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 充间先生试图将历史的任何一个局部放大到最大。而将自己隐藏起来。他的姿态越是平朴。就越是和他所表达的重大主题形成反差,也越会形成语言张力,令读者感受到他与苦难对质的勇气和沉痛深刻的思索。 ——祝勇(著名散文家) 王充闻散文创作是当下现代汉语文学创作一个极值得研究的案例。这并不是因为王充闻散文获得了当代散文创作最高奖鲁迅文学奖。并且在散文界享有越来越高的声誉,而是在我看来,王充闻的散文创作集中地体现着自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汉语文学由古代汉语文学向现代汉语文学转型的一些重要特征。 ——赵慧平(沈阳师大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
地处“长城外,古道边”的东北三省,民族风情的个性特征是至为鲜明的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审视、思考、探索长城外古道边东北乡风的历史文化现象,他的作品文笔优雅从容,意蕴精深幽远,流淌期间的是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笔功底,文采诗意洋溢笔端。《长城外古道边(东北乡风笔记)》上篇内容包括:化外荒原、童年的风景、“胡三太爷”、吊客、青灯有味忆儿时、我的第一个老师、西厢里的房客、碗花糕、“子弟书”下酒、押会、石上精灵、神圣的泥土、捕蟹者说、故园心眼、思归思归胡不归、害怕过年、回头几度风花、情长在,水西流、乡音、细雨梦回、薏苡的悲喜剧、家住陵西。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