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王充闾散文选集

王充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

王充闾  

页数:

287  

Tag标签:

无  

前言

  出版社很高明,把作品的遴选权下放给了作者,并且要求附上一篇序言。依照常理,作品是作者的孩子,“知子莫如父”嘛,何者该选,何者不能入列,作者心里是最有数的。不过,“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儿”并不容易。受“敝帚自珍”的心理支配,忍痛割爱,也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好在选文章不过是“纸上会气”,高一眼,低一眼,无关宏旨,总不像“救儿子还是救女儿”那样“了断”选择,撕心裂肺。最后,只要顺利交差,也就完事大吉。  颇费踌躇的倒是撰写序言。按照先秦文献的说法,“序”者,所以叙作者之意而理其端绪也。那么自序,就要讲清楚自己创作的理念与路径,实际上是一篇导读文字。而作家的文字与文学批评家的不同,它往往带有即兴的意味,一般都和自身的创作实践结合紧密。管你“海客谈瀛”,还是“东郭滥竽”,都能通过现场检验,立见分晓。《伊索寓言》里有个说大话的运动员,一味吹嘘在罗陀斯岛上跳得很远很远,说凡是在场的人都能为他作证。于是,有人说了:“用不着找什么证人,这里就是罗陀斯,你就在这里跳吧!”是呀,自选集不就是散文试场吗?言念及此,真的要“心惴惴然”而“汗涔涔矣”。  这些都不去管了,索性怎么做就怎么写吧。  八年前,我在北大“散文论坛”上,围绕着挑战自我,不断创新,力求在散文创作上有所超越这个主题,做过一次演讲。我说,很赞成“创新就是对自己已有成功的积极破坏”的说法。人的年龄大了,锐气会随之减弱,特别是出了名以后,赞扬的话多了,很容易自我陶醉,无视自身的薄弱环节。而突破、创新本身就是一道难关,谈何容易!这需要清醒的头脑、开阔的视野、巨大的勇气。有些困难的征服,可以仰仗他人帮助,唯独挑战自我,实现超越,必须靠自身努力。如果序言也需要有个主线的话,那么,挑战自我,渴望超越,就是一条主线。可以说,这条主线贯穿于三十年来我的散文创作的整个历程-o  我在全国正规的散文刊物上发表作品,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承《散文》杂志编辑青睐,一些两千字上下的随笔、小品,陆续发表在“海天片羽”专栏;后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望海楼随笔”约稿,刊发在那里的更多一些。文章篇幅不长,说古道今,寓理于事,思辨性较强,密度较大。像选本中的《私谒》、《心中的倩影》等,即属于这种类型。  随着笔墨与思路的荡开,我便开始写作山水游记和文化随笔,心中流淌着时间的溪流,在冥蒙无际的空间的一个点上,感受着自然之美,性灵之光。由于那些山川胜境,都存留着千百年来无数的诗心墨迹,所以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跳出古人。他人的窠臼,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比如,我写《读三峡》,为了区别于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便掉换视角,另起炉灶,改变了由点到线、次第穿行的写法,尝试着从宏观着眼,进行总体把握——立足天半,俯视山川,把四百里长的三峡奇观,当作一部大书捧起来读。设想“三峡的每一叠岩页,都是历史老人留下的回音壁、记事珠和备忘录。里面镂刻着岁月的屐痕,律动着乾坤的吐钠,展现着大自然的启示,里面映照着尧时日、秦时月、汉时云,浸透了造化的情思与眼泪”。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写得多了,看得多了,逐渐认识到,创作还须进一步深入到观照对象的意义世界,应该融入作者的人生感悟,投射进穿透力很强的史家眼光,实现对意味世界的深入探究。通过历史和美学的对话,诗、思、史的融合,寻求一种面向社会、面向人生的意蕴深度,使思维的张力延伸到文本之外。这就进入了创作历史文化散文阶段,主要作品有《陈桥崖海须臾事》、《土囊吟》、《文明的征服》等。我的实际体会是,“当你漫步在布满史迹的大地上,看是自然的漫游,实际却是置身于一个丰满的艺术世界。无论是灵心慧眼的冥然契合,还是意象情趣的偶然生发,都借由对历史人事的叙咏,而寻求情志的感格,精神的辉映,从而获得以一条心丝穿透千百年时光,使已逝的风烟在眼前重现华采的效果”。(《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新的千年揭开了帷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语境,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人们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批判意识大大增强。我也开始更多她关注心灵世界的深层开掘,使散文以轻松的格调、悠_闲的步态,以更为深刻的人生思考、哲学内涵和情感密度走近读者。就此,我在南开大学中文系的讲座中,提出了《散文创作的深度追求》这一课题。  这一时期,写出近二十篇以亲情、童年、故乡为题材的自传性的叙事、抒情散文,视角由外转内,推向内心,推向生命深处,着眼于人性、人生层面的发掘。如《碗花糕》、《望》、《青灯有味忆儿时》、《回头几度风花》、《神圣的泥土》等。将红尘的琐屑和形而上的寄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溶解在作品中的,就是一种靠着生命激情的:滋润、生命体验的支撑的人生感悟,是立足于现实土壤而呈现出的对于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探求,是一种艺术的开掘与提炼。  针对当下有些历史文化散文脱离现实、堆砌史料、把本应作为背景的东西当作文章的主体,抹杀散文表达个性、展示心灵的特长等弊端,我还有意识地剖析、描写了一批历史人物,以彰显现实期待、主体意识与批判精神。去年3月,我在北大中文系“中国作家北大行”的散文讲座中,专门就此作了阐述。我说,被誉为“新历史主义之父”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说得好:“不参与的、不作判断的、不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的写作,是无任何价值的。”在人仃对于文化的指认中,真正发生作用的是对事物的现实认识。历史是一个传承的过程,一个民族的现在与未来都是历史的延伸;尤其是在具有一定超越性的人性问题上,更是古今相通的。将历史人物人性方面的弱点和种种疑难、困惑表现出来,用过去鉴戒当下,寻找精神出路。——这是我写作这类散文的一个出发点。《用破一生心》、《两个 .李白》、《灵魂的拷问》、《断念》等作品,都在这方面用了心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性的追求便是在创造过程中探求人生的奥蕴;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恰是对思想充满渴望的时代。广大读者并不满足于一般性的消遣、娱乐,(这在各种媒体上已经得到餍足,)他们还期待着通过文学阅读增长生命智慧,深入一步解悟人生、认识自我,饱享超越性感悟的快感。遗憾的是,哲学含蕴的稀薄,缺乏动人心魄的思想刺激,已成为当前文学创作的一种通病。为此,我以思考历代帝王命运为题材,写了一部散文随笔集《龙墩上的悖论》。自序中说,我想用一种新的方式解读历史:透过大量细节,透过无奇不有的色相,透过历史的非理性因素和不确定性,侧重于人的命运的思考,人生与生命的咏叹,复活历史.中最耐人寻味的东西,唤醒人类的记忆;我要通过这种生命的体悟,去默默地同一个个飞逝的灵魂作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人性的深度和人生的广度,探求存在的意义。  “作家功在表现,不在传达。”余光中先生此言,我极表赞同。鉴于近年来散文泛化、散文无文现象较为普遍,许多作品丧失了文学属性,背离了审美指向,我曾多次在大学讲坛和一些报刊上,呼唤想象力.、个性化与独创性。在《散文创作八议》中,我还提议,作为文学形式,散文不妨借鉴其他文学艺术门类,注重形象、细节、场面、心理的刻画,进行审美创造;在语言锤炼、谋篇布局方面,应该向古典散文学习;人物散文要致力于心灵剖析,拓展精神世界的多种可能性空间,发掘出人性、人格、命运抉择、人生价值等深层次的蕴涵。并且,在创作实践中加以尝试。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张学良:人格图谱》和选本中的《人生几度秋凉》、《情在不能醒》、《香冢》、《守护着灵魂上路》、《当人伦遭遇政治》等,都属于这一产物。  我也经常对照成功的范本,反思、审视自己的散文创作,从中发现不足。一个时期以来,从自身的写作现状出发,我意识到:应该强化心灵的自觉和精神的敏感度,提高对叙述对象的穿透能力、感悟能力、反诘能力,力求将富于个性、富于新的发现的感知贯注到作品中去;感情应该更浓烈一些,要带着心灵的颤响,呼应着一种苍凉旷远的旋律,从更广阔的‘背景打通抵达人性深处的路径;要从密集的史实丛林中抽身而出,善于碰撞思想的火花,让知识变成生命的一部分;进一步增强可读性,突破散文的“华严世界”,努力使自己的思考融入大众的接受心理,使读者易于产生情感的共鸣。  我的散文写作,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摸索之中,谈不上有成型的散文观。我只是坚持这样一点:既不肯重复他人,也绝不重复自己。创新是文学的生命。一旦发觉自己闯不出固有的藩篱,亦即再端不出新鲜的货色,丧失了创造能力,那就赶紧刹车,再不要枉抛心力。创新离不开探索,探索总难免遭遇失败,难免会弄出一些不伦不类、不足为法的东西。无论是对人对已,我都抱着宽容的心态。比如,经常听到有人说,这是什么文体啊?小说不是小说,散文不是散文!我的意见是,“孩子”已经生了下来,不妨让他自然成长,既无须怀疑身份,也不要忙着归类、起名。人们的认可多是在成功之后.。因此,志在创新者必须具备从他人的目光中走出来的勇气。  三十年,将近一个世纪的三分之一,超过上万个日子,应该说是很长时段了。可是,对照自己关于超越的渴望和所取得的成果,又觉得相差确实过大。这说明“情感预期”往往是靠不住的。聊堪自慰的是,我坚持了,我奋力了,确确实实挑战自我了;钟情于缪斯女神终始如一,未曾移情,也未曾懈怠。至于终究不能尽如人意,除了默认清人赵翼所说的:“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我还要痛切地说,文学创作委实是太难了。  2011年1月

内容概要

“新百花散文书系”将中国的散文传统视为一个不断更新的开放体系。
“新百花散文书系”力求把当代散文最有创造力的作家作品不断纳入自身。
“新百花散文书系”展示的,即是这样一条有着自新能力的中国散文之河。
藉此,您将充分感受与领略中国文学的巅峰笔意与思想之美。
《王充闾散文选集》是该书系中的一本。
《王充闾散文选集》主要收录了王充闾的32篇作品,包括:“人生几度秋凉”、“两个李白”、“情在不能醒”、“回头几度风花”、“两个爱情神话”、“夜话”、“读三峡”、“漫步在涅瓦大街上”、“从容品味”、
“心中的倩影”等。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较高的可读性,非常值得欣赏。

作者简介

王充闾,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兼任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散文随笔集《淡写流年》、《何处是归程》、《成功者的劫难》、《历史上的三种人》、《千秋叩问》等二十余种,诗词集《鸿爪春泥》、《蘧庐吟草》,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另有“王充闾作品系列”七种、“王充闾文化散文丛书”三种。散文集《春宽梦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鲁迅文学奖”之后,连续两届被聘任为“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评奖委员会主任。散文集《北方乡梦》译成英文、阿拉伯文;《沧桑无语》、《龙墩上的悖论》分别在台湾尔雅出版社、台湾知本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书籍目录

自序:“这里就是罗陀斯”
人生几度秋凉
用破一生心
断念
“不能忘记老朋友”
守护着灵魂上路
土囊吟
两个李白
一夜芳邻
当人伦遭遇政治
千载心香域外烧
灵魂的拷问
情在不能醒
香冢
孤枕梦寻
陈桥崖海须臾事
撑篙者言
碗花糕

回头几度风花
青灯有味忆儿时
我的第一位老师
神圣的泥土
青天一缕霞
两个爱情神话
夜话
家山
读三峡
清风白水
漫步在涅瓦大街上
从容品味
心中的倩影
私谒

章节摘录

  在他的生命途程即将到达终点、人生的大幕就要落下的时刻,歌德老人最后一次离开魏玛,来到伊尔美瑙山区。明天就是他的82岁生辰,为着躲避庆祝活动的喧嚣、纷扰,他早早就上路了。  这是初秋的一个弹得出声音的响晴天。马车在林木葱茏的山路上轻快地奔跑着。老人的心情也渐渐地开朗起来。不久前,那部耗时60年之久的浩大工程——《浮士德》终于杀青,当他把沉甸甸的手稿郑重封存,并加盖了自己带有金星的印章时,心中感到一种如释重负般地轻松、快活。当然,他也并非没有忧虑,他担心这一费了他毕生精力完成的作品,“像一艘破船被抛在沙滩上,最后被时光的流沙所淹埋”。他感到,似乎连最后一点精力也都耗尽了;尽管在这12111行的巨著中,创造的是无限追求、永不满足的典型形象。长时间地沉浸在说不清是兴奋还是感伤之中。“我眼前有的,霎时消逝得远远;那消逝了的,重新矗现在眼前。”《浮士德》献词中的两句话,恰好映现出他此时的心境。  茂密的丛林向着茫茫无际的远方延伸开去,马车奔跑了一阵,逐渐地放缓了速度,原来正在爬上一个山坡。歌德老人向四周看了看,立刻就认出了,脚下就是名叫“基尔克汉”的冈峦顶端。马车停在一旁,老人由看林员玛尔陪同,徒步走向那座猎人的两层小木楼。他告诉玛尔,这是他50年前的旧游地,他到这里来已经是第三次了。  他第一次来这里是1780年,任职魏玛大公国的第六个年头,他刚刚过完31岁生日。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得到了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特殊倚重,从而进入了这个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作为枢密院顾问官以及军务大臣、筑路大臣,他分管的事情很多,从参加欧洲宫廷间的政治谈判,到重新开发伊尔梅瑙的矿藏,直到制订防火条例这些细事。要一个靠驰骋想象来过活的“狂飙时代”的诗人纠缠在无尽无休的矛盾、琐碎之中,这原本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他顺从了,并且很快就适应了。那种跃跃欲试的期待,那种指点江山的快感,那种举足轻重、一言九鼎的满足,使他连续多日沉浸在兴奋的心海狂潮里。在种种世俗的诱惑面前,他狠了狠心,“砰”的一声关上了诗坛文苑的大门,雄心勃勃、兴致冲冲地投入到繁杂艰巨的政务中去。  他告诉朋友:“真像做梦一样,在我30岁的时候,得到了德国公民能够达到的最高职位。”“如今我已尝到宫廷生活的滋味,现在,我想对治国安邦之事一试身手”。一副年轻宠臣的志得意满之情溢于言表。他在日记中写道:“各种繁忙的压力对灵魂来说是一件很美的事,……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舒适度日而无所事事”。他坚信“世界上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他整天不停地冲撞着,浑身上下充满了成就感。  阿波利德地区发生了火灾,他迅速赶往火场,投入灭火战斗,“大火烤灼着我的眼睛,脚掌感到疼痛”;“大火烧了整整一天,一切都在沸腾着”,“我的思想,我的计划以及我的生命好像也同时沸腾起来”,“我那些关于成立防火组织的想法又一次为现实所确认”。伊尔姆河和萨勒河泛滥,他又匆匆赶往耶拿。他像上次率先扑向烈火那样,这次又第一个冲向洪水,带领民众防洪救灾。办公桌上放着三封写给公爵的信,说明他是如何重新组织伊尔美瑙的采矿工作,勘探矿产资源和开发水源的;如何访问制呢工场,并为他们解决图案版与花纹设色的;如何为森林贸易引进新办法的。  然而,事情绝非他所想象的那么顺遂,诗人气质使他的设想带有许多理想的成分。在大公国内,他试图进行多项改革。但当触及到贵族阶层的利益时,比如皇室领地的分封、农民赋税的减免,便窒碍重重,最后都不得不化为泡影。下去视察,目睹贫困农民的惨境,具有诗人的敏感性、同情心的他,忧思忡忡,终夜不能入眠。农民缺少牲畜,可是,根据《牧场法》,佃主有权让农民毁掉价值低的牧场。他想把村庄容易着火的草房改成砖房,无奈,农民连纽扣都买不起,又哪里有钱购置砖瓦呢?每当歌德与登门拜访的手工艺人聊天,听到种种难处的诉说,都会表现出一种爱莫能助的歉疚。  他越来越感到工作艰难,感到人单势薄,力不从心,对公国的变革逐渐地丧失了热情以至信心。也就是这个时节,来自宫廷的恶意中伤如蜂蝗骤至,说“歌德为了一己的名位不惜牺牲公国的利益”,“歌德的迹近胡闹的种种作为,有损于宫廷与公爵的尊严”。终于,他感到疲惫了,告饶了,觉得自己“像一只被乱线缠住了的小鸟”,插翅难飞;“箍在身上的铠甲变得越来越紧”。从政的热劲儿骤然冷却下来。  ……


编辑推荐

  王充闾是中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文笔优雅从容,意蕴精深幽远,体现出特有的诗性之美和丰厚的学术功力。他尤以历史文化散文见长,将历史与传统引向现代,引向人性深处,以现代意识进行文化与人性的双重观照,从中获取超越性的感悟。  《王充闾散文选集》荟萃了王充闾的32篇经典作品,包括:“两个李白”、“情在不能醒”、“回头几度风花”、“两个爱情神话”、“夜话”、“读三峡”、“碗花糕”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王充闾散文选集 PDF格式下载



喜欢王充闾 喜欢他的豪迈大气 大手笔真的很吸引人


  喜欢。果然不负“北有余秋雨,南有王充闾”的说法。


大文化散文,沉重凝练,底蕴深厚。


大家散文,丰富灵魂


非常不错的大家散文。


果然是散文大家!


是读高中的儿子的老师推荐的。不错的内容。肯定会有收获的。


大家丛书,内容精美,装帧朴素大方。


今天收到王老师的书,非常激动,无论是书的排版,内容


王充闾的春宽梦窄,是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的,也证明了他的实力,这本选集,肯定也有春宽梦窄的一部分,不过,我还是下了单,是想知道他近些年的创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