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医书合集
2010-5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廖平
1515
无
中医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与智慧的结晶,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肇自岐黄,源流近现代,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方法(邓:科学)。近代国运衰殇,列强人侵,西学东渐.建立在解剖学与生理学基础之上的西方医学,亦随之传人中国。与中国固有的传统医学发生了碰撞与交融。 民国时期是我国社会与意识形态嬗变的一个时期,我国医学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日益激化的中西医学论争中.因西方医学生动清楚,病原可见,病理可查,而中医学植根于中华文化.为天人相应之整体观的复杂性科学,理论渊深。在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影响下,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学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认为中医学已落后于时代,是玄而无据的骗人把戏.故主张以西医彻底取代中医。引致废止中医的思潮此起彼伏,不断地摧残、侵蚀着有几千年优良传统的中医学的根基。这股反动逆流亦曾制造各种障碍阻挠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甚至公然企图以行政手段消灭中医。为了挽救中华民族这份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中医界学人进行了长期的顽强抗争.从联谊请愿到宣传呼吁,从著书弘道到撰文辩驳.从办医刊建学校到函授课徒,这些中医学界的领跑者,好像一面面的旗帜,砥柱中流,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申斥与抗争难以计数。古老而又青春的中医学虽然经历了历史上最为艰难的岁月.但从中也获得了学术创新与发展的新生。
廖平(1852—1932年)为近代经学家和医学家。字季平,先后自号四译、五泽、六译先生,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曾辑评医书二十余种.总题为之六译馆医学丛书》,所辑多为唐以前重要的医学著作,并采后世阐释之作附人,并详加评述。廖氏校勘古医籍颇精详,对脉学、伤寒有新见。尤其是廖氏对《伤寒论》原貌的考证(他基本上持”错简重订”派的观点,但又有新见)对今天的古籍整理工作有着较大的借鉴价值,理应受到中医学术界的重视。
隋本黄帝内经明堂诊皮篇补证诊络篇补证人寸诊补证三部九候篇诊骨篇补证诊筋篇补证营卫运行杨注补证伤寒平议卷上伤寒平议卷下伤寒杂病论古本伤寒总论伤寒古本订补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药治通义辑要脉学辑要评难经经释补证伤寒古本考分方异宜考灵素五解篇仲景三部九候诊法平脉考脉经考证
《宋史·庞安时传》云: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引两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故定阴阳于喉手(喉、人迎、手寸口。)配;覆溢于人寸,,(“人”旧误作“尺”,今据文义改正。)寓九候于浮沉。(分九诊动脉。)分四温于伤寒,(寒热诊皮法。)此扁鹊开其端,(未详。)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俞理初云:据安时此言,以得人迎为创获,而《脉经》、《脉法赞》日,肺心出左。脾肺出右,左主司言,右主司府,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人迎脉亦不知何以谓之经脉矣。)以上尺当为人者。 《本输篇》: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厥阴肝经五里,在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 《小针解》: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手足皆有五里穴,足穴动,手穴不动。《本输》云:尺动脉在五里。则尺之当为足,不待智者而知矣。自来说者皆以尺为尺泽,五里为手五里。考尺泽太阴肺脉,手五里阳明大肠脉,既不同经。则五里当自独立,何以附属他经穴,而名之日尺之五里乎?且全身各穴并无此例,故日本中岛玄俊欲以五里穴改人手太阴肺经,以属尺泽同经,以便统属。然手五里究非动脉。说不可通。今读尺为足,足之五里动脉,所以别于手之五里,非动脉,岂不直切了当哉。(又《气穴论》云: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王注以为手五里穴。手五里为大禁,无所不可。而足五里之动脉。《本论》日:尺动脉在五里。《小针》日:尺之五里。二尺字当为足字之误,口固明而易见,无侍繁征博引矣。改尺为足之一。)
廖平以经学治医,着重阐发医理病理,堪称为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家。 廖氏校勘古医籍,颇精详,对脉学、伤寒有新见。
无
好啊脉学的
对汉唐脉学有意研究者,值得一读。
以今文经学家重述中国古医学.大眼界.
经学大师的作品 不能不读
书不错,可惜无作者介绍和版本介绍
还没仔细看,不过看目录还不错。
考证严谨,值得学习!推荐!
书较厚,还没看,现在价格便宜买了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