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由行
2009-1
天津教育出版社
叶永烈
245
无
在北京新华立品图书公司刘景琳、唐建福先生的策划下,推出了这套“叶永烈‘世界观”’丛书,即《美国自由行》《俄罗斯自由行》《欧洲自由行》《今天的越南》《中国自由行:东部卷》《中国自由行:中西部卷》以及《中国自由行:台港澳卷》等。 我喜欢旅游,同时也喜欢边游边摄影,并把旅途的见闻不断敲进手提电脑。没想到,我的这些“行走文学”作品,竟然会积累这么多。 大约是出于职业习惯,多年从事纪实文学创作的我,在旅行之中特别注意捕捉细节,观察民情,注重文化,关注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的“行走文学”不同于通常的以介绍风景名胜为主的旅游图书。 我小时候特别羡慕父亲出差,看着他拎了一只外边套着灰色布套的皮箱去码头,踏上温州到上海的轮船,随着东流而去的瓯江水消失在天际。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我,真想跟随父亲去看看上海是什么样的。可是,小小年纪的我,哪来“出差”?父亲称我是“小溜溜”——温州话的意思是喜欢到处游荡的孩子。父亲摸着我的脑门说,在这里给你贴上一张邮票,把你从邮局寄出去,你就可以到处旅游了。后来,我长大了,写了一部长篇童话,叫《“小溜溜”溜了》,写的是一个孩子在脑门上贴了一张邮票,游遍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王国。其实,这“小溜溜”就是童年的我。 我第一次出远门,是在高中毕业之后,考上北京大学。17岁的我从温州乘坐长途汽车来到金华,我见到冒着黑烟、呼哧呼哧喘着粗气的火车头,连行李都扔在一边,奔过去看这从未见过的庞然大物。我途经上海前往北京。记得,父亲曾经笑着叮嘱过我,看上海国际饭店的时候,千万要把帽子戴好,因为仰起头看高高的国际饭店,帽子会掉下来!幸亏我来到国际饭店前没有戴帽子。在温州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高楼,尽管现在国际饭店在上海的高楼大厦之中只是个小弟弟而已。 我终于也开始出差。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我在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导,天南地北地跑,出差成了家常便饭。我几乎跑遍全国。不过,毕竟公务在身,总是来去匆匆,何况那年月把旅游说成是“游山玩水”,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妻则忙于上班和照顾婆婆、孩子,很少有机会旅游。 一直到妻退休之后,我们才有机会四处云游,从“小溜溜”变成“大溜溜”。如今的我,虽然年已花甲,虽说去过那么多的国家和城市,但是对于没有去过的地方永远充满好奇心。旅游成为我的兴趣和乐趣。有时候,我们也参加旅游团,以为那样更加省心,而且高效率。不过,“赶鸭子”般的旅游使我无法自由采访。更多的时候是我与妻组成“两人团”,自由自在地漫游于异国他乡,细细地访问,细细地品味。尤其是美国,我与妻已经去了七次,很快又要第八次去那里。在美国,我既是旅行者,从最西面的夏威夷到最东面的纽约都留下我们一次次游历的足迹,然而我更是采访者,在美国进行广泛的采访;我又是美国的居民,因为我去那里每一回都住一段时间,可以深入体验星条旗下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摄影记录了旅途的见闻,凝固了难忘的瞬间。每逢外出旅游,我便成了“好摄之徒”,随身小包里总是放着相机,一见到值得拍摄的景物,立即掏出相机,咔嚓咔嚓,那“时刻准备着”的架势就像一位很专业的摄影记者。 最初,我用的是胶片照相机。自从用上数码相机,远比前者方便,那些胶片照相机就“退休”了。从此,数码相机成了我的亲密伙伴。我不断改善我的“装备”,买了更新更好的数码相机,还买了数码伴侣,每一次出国都能带回几千张数码照片。 边游边摄,日积月累,我拥有庞大的照片资料库。在闲暇时,我与妻一起在电脑屏幕上欣赏这些风光旖旎的照片,仿佛又回到美好的旅途。没想到,这套丛书出版的时候,配上我自己拍摄的这些照片,图文相得益彰,成了一套图文并茂的书。 叶永烈 2008年7月1日 于上海“沉思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书是作者游历中国中西部时所创作的旅行纪实的选集。 走马古道、扬鞭沙漠、徜徉山水、信步古城,作者带着炙热的眼光和深沉的热爱,一次次踏上中国中西部大地。在他的镜头里,西部的天,是蓝色与白色的不朽交织;西部的地,是红色与黄色的激情碰撞;西部的人,是历史与现代的奇妙组合。西部的山山水水,都因它的人文历史而凝重、隽永;西部的古往今来,也得益于它的地理风貌而丰满、深厚。走马西部,不仅要做个山水的仁智知音,更要领悟和感受在黄土白沙的起伏变迁中,西部人那一股斗天争地的倔强和一种适者生存的智慧。本书所记录的,正是这么一段穿梭在历史的光影与文化的风情、自然的旋律与天地的和声中的时空之旅。
叶永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发表诗作,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l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至今,《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已超过一亿册。主要著作有:“红色三部曲” 《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客观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反右派始末》,全面反映1957年“反右派运动”;“‘四人帮’兴衰”系列——《江青传》《张春桥传》《王洪文传》《姚文元传》以及《陈伯达传》,真实写照中国十年“文革”;《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全景纪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此外,还有《追寻历史真相一我的写作生涯》《用事实说话一我的采访手记》《陈云之路》《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传》《傅雷与傅聪》《追寻彭加木》《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等。作品曾获奖80余次。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之“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西部风貌黄陵祭祖记奔赴延安的红色通道延安的窑洞延安一日延安印象延安巨变四方城两安今日咸阳桥触摸汉景帝走马山西在平遥古城住客栈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大院海陆空游兰州天下雄关——嘉峪关千里飞沙走敦煌飞天情甘露赞绿色,沙漠的灵魂重游乌鲁木齐从细节看新疆吐鲁番之“最”蓉城热流雾锁成都三进山城山城美景在大熊猫研究中心大渡河畔的欢歌我从青海来西宁印象访青海女子柔道队过了日月山酥油花贵州新貌贵阳新机场一瞥贵阳不堵车中国第一瀑在革命历史名城遵义我当送书大使到贵州昆明无处不飞花翠湖飞鸥精品城市——个旧锡的故乡美丽的丽江“冰海之皇”出高原皑皑雪山似玉龙骑自行车游桂林清清漓江水美丽的北海中部览胜暑中武汉高峡出平湖纤绳荡悠悠古城襄阳春色走出深闺的张家界才饮长沙水今日韶山郑州在起飞七朝古都——开封名震华夏的少林寺黄山可游不可留徜徉皖南吉镇宣城的明珠合肥的粥火炉南昌行喜登新滕王阁庐山风雨云雾中美庐沧桑天下第一山——井冈山访红都瑞金古风犹存婺源城
在上海,不知去过多少回瑞金一路、瑞金二路,我却未曾有缘一睹中国革命的圣地瑞金。最近,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钦慕已久的“红都”。 那天,黎明时分,我从井冈山东行,汽车在赣南起伏的斤.陵地带颠簸了。一整天,到达瑞金时已经暮霭浓重。车入县城,我见到许多商店以“红都”为名。过了贡水上的一座水泥大桥,我住进瑞金宾馆。想打电话给县委宣传部,我习惯地拨“114”查号,可是电话机上竟没有拨盘。一问宾馆服务员才知,瑞金是个小县城,电话不多,不编号码,拿起话筒时只需向总机说句打到哪里便可接通…… 瑞金虽小,当我在瑞金革命纪念馆副馆长钟书棋陪同下前往各处参观革命旧址,却深深地被她博大的内涵所感动。钟书棋是位“瑞金通”,在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一书中,便多次提到他的大名。他如数家珍一般向我介绍这片红色的热土。 瑞金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古代建县时掘地得金,遂称“瑞金”。然而,瑞金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人称“瑞京”,而“红都”、“赤都”之誉也由此而来。 老钟带领我来到郊区叶坪,步入建于明朝的谢姓宗祠,60年前的十月革命节——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就在这里举行。毛泽东在这里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兼人民委员会主席,“毛主席”之称便始于此。大会之后,这个祠堂成了临时中央政府办公所在地。我见到祠堂里15间用木板隔成的小房间,每间不足10平方米,内放一桌、几条板凳。每问小屋便是人民委员会的一个部的办公场所,如外交部的王稼蔷(即王稼祥)、财政部的邓子恢、教育部的瞿秋白、国家政治保卫局的邓发等均在这些小房间内办公。特务密报了叶坪的动向,蒋介石派出飞机前来轰炸,中央机关迅即秘密转移到瑞金西侧的沙洲坝。在那里的毛泽东旧居旁,我见到一口不平常的水井。沙洲坝确是“沙洲”,当年缺水,老百姓喝池塘水,污浊不堪。毛泽东主席关心群众生活,亲自踏勘并带领红军挖了这口深达5米的甜水井,老百姓誉之为“红军井”。如今,这口井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旁竖立石碑,上镌闪闪发亮的金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在瑞金,我还寻访了邓小平的旧居。1931年8月至1932年6月,邓小平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 瑞金是当年中央苏区的心脏。瑞金那时流传民谣:“南宋北宋,唔斗瑞京。”“唔斗”,瑞金方言,意为不如。 我住在瑞金宾馆时,赣州地委的领导们正住在楼上,忙着召集会议,研究部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60周年纪念活动。届时,许多饱经风霜的老红军战士将重返故地,满怀深情话当年…… 1998年初冬,我在北京住了十几天,正遇上初降瑞雪,一片银装素裹,树梢、屋檐挂着长长的冰凌;飞回上海,行魂未定,义飞往江西。从空中俯瞰,青山绿水,生机盎然。 只飞了一个小时,飞机便降落在景德镇机场。环顾机场,除了我所乘坐的这架飞机之外,没有见到第二架飞机。景德镇机场是个小机场,旅客不多。上海到这里的航班,每周才两班而已。这里建设机场,全然因为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为了给外商来往提供方便,才开通了空中走廊。 我下飞机,没有在景德镇逗留,上车直奔赣东北的婺源县。汽车穿过景德镇市区。沿途见到瓷器铺接二连三,那齐腰高的火花瓶成排陈列在公路边上。这里的广告要么是“餐具瓷器”,要么是“灯具瓷器”。这里是瓷器世界。 婺源与景德镇紧邻。出了景德镇,顿时变得清静。一条水泥公路,直通县城。公路两侧,绿树丛中掩映着一幢幢白墙黑瓦的民居,显得古朴而整齐。白墙上偶尔可见刷着黑色斗大的字,我以为一定是什么大标语,细细一看,却是“大哥大在手,任君天下走”之类广告同。在成片的林子前,我见到“联合国××项目”横幅。 从景德镇出发约莫开了两个小时车,来到了婺源县城。县城不大,只有3万人口。一条大河在县城拐了一个弯,以“s”形穿城而过,使这座傍水小城显得格外漂亮。我从跨河大桥上望下去,河水清澈见底,一艘艘捕鱼小舟正在碧波之上追逐。 大桥边,矗立着浅绿色玻璃幕墙的邮政大楼,是全城最富丽堂皇的建筑。我下榻的友好宾馆,大堂里挂着双星标志,表明是二星级宾馆,算是全县最高档的宾馆了。 以今日的目光来看婺源,这里交通闭塞,只通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飞机。公路向西通景德镇,向北通屯溪、黄山。 婺源,因是婺水之源而得名,地处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婺源过去属徽州,这里的文化传统、民风都表明是徽州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婺源划归江西。 婺源过去相当辉煌,因为这里当时水路交通发达,向东可以去浙江,向西则去江西,向北则可以去安徽。这里保存了大量完好的明清建筑,古风犹存,既是过去辉煌的见证,又是今日封闭的象征。 婺源以出产“绿、红、黑、白”四样货而著称: 所谓“绿”,就是婺绿,中国的名茶之一。过去曾被列为贡品。我走在婺源街上,随处可见巨大的“茶”字,那便是出售婺绿的茶铺; “红”,则是当地所产的一种红鱼。这种鱼,长着一身红鳞,肚大,呈饺子形,肉白而鲜。当地宴请客人,必上红鱼,以为吉利; “黑”,是指当地所产的砚台,与徽州的墨相匹配; 至于“白”,则是木材。这里盛产木材。如今为了保林护木,保持水土,严禁滥伐。我在出县境的公路上,见到设有木材检查站一一没有获准,是不许运送木材出县的。 在婺源,我见到一所中学门口挂着“天佑中学”的牌子,一打听,得知是以詹天佑的名字命名的,婺源是他的故乡。 婺源有着悠久的文化。朱熹也是这里的文化名人。 笔者离开婺源,坐汽车北行,前往安徽屯溪。屯溪与婺源的距离只比景德镇离婺源稍远,但是车行时间却多了一倍,因为这条公路路面很差,而且正在修路。 屯溪附近的机场,比景德镇机场大,而且飞机班次也多。这个机场主要是为来黄山的游客修建的。黄山是中国著名景点,游客众多,所以航班也就多。
那里曾经有过一座木桥,戍边的战士从桥上经过,人多车挤,浮尘蔽日,于是就有了“尘埃不见咸阳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自由行:中国西部》是作者游历中国中西部时所创作的旅行纪实的选集。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