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天涯晚札

曾伯炎 著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作者:

曾伯炎 著  

页数:

183  

内容概要

  《天涯晚札》是作者曾伯炎20多年笔耕于穗沪蓉渝纸媒副刊上的集纳,内容涉猎广泛,思想深刻,对于时下的读者颇有启示。有读书之思,习文之悟,书生之议,茶余闲话等。除谈书议文之外,还收录了作者关于文化方面的时评。

作者简介

  曾伯炎,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现居成都。主要作品有诗集《野蔷薇》、《智慧小语》等。退休后主事随笔杂感,多载于南方报刊。这本《天涯晚札》收录的就是他的散文作品。

书籍目录

学林探微散文散议随笔随想读之乐书之思戏剧与语言老男人散文罗荣渠——探索中国现代变化理论的北大学者文学冷遇解读老年应文史交辉阅读·悦读·越读序《王建摆聊斋》书生书瘾话语变迁看三十年大学者与小册子诗,受冷落吗文苑清议重识王永梭摩登阿Q当代《武训》白芳礼杨宪老的生死幽默感念卢作孚文坛傻雄成都的茶座沙龙饮茶大慈寺张善子与罗斯福狗年杂话猪年评猪鼠年唠鼠美育与人性老的美与老的丑闲话“滑头”流沙河妙联书生忧患有吃喝宗教吗宜居城市城乡龃龉大城市的小市民企业有魂吗感慨“接轨”戏剧文化忧思录别笑怀旧字的恶搞从课本说到节约书斋纵笔余光中的巴蜀情名人故居感怀报坛往事作客题词从高尔夫到谢泳丰子恺山城轶诗郭沫若的两张成绩单华西坝忆旧故乡·童年·小河车辅怀旧挽联丛话读一壶山人二战老兵陶在廉学长瞧瞧人家的文风后记

章节摘录

  书之思 听说《书城》面临停刊的危机,与读书人相友的《书屋》等人文内容刊物,也面临许多困窘,这不仅反映读书风气衰落,是否也警示人文精神在淡出呢?记得十多年前,某兄向我推荐林贤治主编的《书与人》,读过两期,很受益,也早就停刊了。前些年,我居住的这座有“文化名城”头衔的城市,还有报纸开出“读书”与“阅读”的版面,这些年,用五个版六个版发明星秘闻,七个版八个版为汽车商、房地产商促销,皆不嫌多,这一版半版的书香,竟嫌多余,早就撵人爪哇国了。岂不太轻贱书这种精神文明的结晶与人类文化的遗产?难道社会在向工商业转型中,又在酝酿读书无益无用之风气乎?今日之工与商,也是文化含量很高的行业哩!二十多年前,流行着一种观念,叫: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军不固,听得老作家冰心奶奶火了,她著文质问道:无士呢?士在这里指知识分子,当然应包括读书人了,今天,我们感慨大学里缺乏大师,学校若这么只用铜臭去代替书香,以商贾代替书生,也许大师还要短缺呢。书之于人,既使人文化,也使人智化,文化构建文明,智化消除愚昧,人的生命短暂几十年,书可以让你获得人类数千年实践的历程与经验,在前人的成就中创造成就。尤其前人思考人生真谛的认真,对人类历史实践的严肃。以先秦时代为例,那是知识分子思考人生、观察社会,精神最活跃、思想最自由的时代,才形成学术流派异彩纷呈,诸子百家平等争鸣的局面。老子任过周朝的图书馆长,当属读书人了,他著作中谈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道”便是人生的真谛与真理。今天看来,也很符合环保理念。孔子虽然讲读书致用,这用,也是推行他所认识的道去美化社会,并非教弟子用书去为稻粱谋,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道,不是人生真谛吗?先秦时的读书人,这种读书求索精神,与那时希腊人的哲学思考,洽是东西方文明辉映着人类的时代。今天,我们还受惠于两千多年前那些著书立说的大师们,对孔丘、老子、庄子和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犹敬重不已。他们启迪人类的智心慧性,所开创的文明,仍在他们的著作中,闪烁着文化的光辉。反观今日,商业化在排斥文化,如哲学、历史学这类与前人讲的道相关的人文学科萎缩与冷落,海外富翁捐巨资给某大学建哲学楼,却被学校挪去建其他正热门的专业大楼,便是以眼前功利价值去代替深远文化价值的犬儒式倾向了。读书只是纯功利的追求,哪还有求道(追求人生真理)者,读书人的文化含量、学术水准弱化,精神贫化,只有物质的欲望强化,为达到目的,且不顾道德恶化,当书变成功利的敲门砖或垫脚石,书就不是使人文化与智化而是俗化与奸化了,这也是社会难淳厚风气,难和谐之一种因由吧。随着传统社会的转型,书的普及与大众化,尤其商品化,无可厚非。书与读书人被神圣化的风习,自然也会转化,书的经典性,也有实用性在渗入,书的雅性向世俗性融汇,也是必然趋势。但是,读书只有简单的功利目的,前人将读书作为做官的阶梯,科举取士制度由来已久,现在又出现发财做官。这些变化,对纯粹读书人,难以产生刺激,对那些怀着读书做官目的者,便产生冲击了,这是今日厌学与持读书无用观点的特色,与泛政治化时期贬损文化与知识分子的读书无用论,又有差异了。书,是多义多功能的,以书求黄金屋、求颜如玉者,古有今有,未来还有,以书去求学术之术而弃其学者,如韩非、李斯之徒,深得权术之奥,早有传统。吾国传统书籍中,谋略文化盛行,相比之下,讲学问的文化,只在先秦百家争鸣时期辉煌过,以后还有延续遗韵,也只在民间了。术,可急功近利,学,只有长远影响,而学出现的思辨形成活跃的思想,不符合皇帝们的嗜好,所以,讲学问与学术的百家争鸣,秦以后便灭绝,以史官文化独步世界,就是史家尊崇的直笔,也改成曲笔。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认为。许多历史是后人添进去的,古时的大舜,到了战国时,就在儒家笔下,变成孝子了。那么,今日这新的读书无用论风气下,从古书中去寻实用的东西,也该慎之又慎,弄不好,在赝品中再造出新的赝品来充学问,岂不贻误苍生吗?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天涯晚札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