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维以不永伤

蒋峰 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5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作者:

蒋峰  

页数:

289  

字数:

25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序:Never end,never hurt   一位在北京上学的朋友有意将《维以不永伤》翻译成英文,为消磨他剩下的一年无聊的大学生活。借用《诗经》中的一句“维以不永怀”为题他对本书及作者写下了几千字的评论。通篇的溢美之词,使得他唯一的忠实读者成为《维以不永伤》的作者蒋峰本人。有时候阴天下雨我就对着电脑上的这篇文字发呆。他说看第一部的第一句就明白,蒋峰在翻译一部没有原著的作品,假如硬要从中找出我要翻译什么的话,“他所孜孜以求的,是翻译自己的天才,以及忧伤。”本书全本出版之前大概有十几个读者,或许只有他看出“起初是那个打奶的女人发现的”和“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sky and the earth”之间的关系。然而使我静默无语的并不是这句话,他说:“蒋峰有足够的理由来享有《维以不永伤》出版前的宁静。”是的,我没有看错,他说的是这个词——宁静。  《维以不永伤》起笔于二○○二年十二月,虽然在这之前我已经有两次试着去写第一部,还写了一些与此有关的短篇,但是真正动笔的时候,第一次写长篇的各种痛楚及疲惫依然如夜色中的乌云在我的上方挥之不散。完成的字迹分别留在四个城市,最后于二○○三年五月初在长春定稿。我后来又写了一个长篇和若干短篇,但已没有哪一次的记忆能比这次的更为深刻。写作的过程中我常常在幻想,在结束的那一天我会以怎样的兴奋来庆祝这刚刚走过的漫长之旅。然而四月底的SARS打乱了我所有的计划。我离开自己的学校,偷偷地分别躲进两个朋友所在的大学,写了第四部的第九章到第十二章,之后接连被那里的保安赶了出来。回到长春的第一夜我完成了最后一章——第十三章。然后我双手摊在桌上,看着前方的壁钟,呆呆的,什么感觉也没有,仿佛我的感情已被此书点点吞蚀掉。看着秒针一圈圈地滑过,我在想,现实的,虚幻的,哪一个世界离我更近一点。天亮之前我给学校的朋友打了个电话。我说我写完了。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们不会说祝贺和但愿成功一类的话,他们会在我想沉默的时候品味两个人的无语。一段时间过去他有些落寞地说:“蒋峰,你真好,你可以靠这本书出去。我们没有别的本事,我们还要继续忍受三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于是我将话筒在双手之间传来传去。“然后你打算怎么办?”他问我。“不知道,”我想起小时候玩儿的“泥锅泥碗你滚蛋”的游戏,话筒最终落在了左手,“等出版吧。”  后来那位在北京就学的朋友从一些网站的转帖中读到这本书,他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他不打算继续考研,他说:“蒋峰有足够的理由来享有《维以不永伤》出版前的宁静。”他把这篇文章贴到我的网站。我第一次看到这张帖的时候,激动地哭了。我在后面的回复中说:“在写完后和出版前的一年里,我如RESERVOIR DOGS一般奔走了十多个城市,我经历了两次刻骨铭心的恋爱,爱上了一个永远也不会爱我的女孩儿,在多次自杀的想法冒出来之后使得我有两次自杀未遂。如果这就是我应享有的宁静,那么我宁愿祈盼那份属于我的喧哗,我的骚动。”  这个朋友后来发给我《维以不永伤》的第一部的译文,题目直接引用《诗经》英文版的译文——Never end, never hurt。把它直译过来或许会更美一些——永无休止,永无伤痛。  希望是这样的,——我们总是抱着美好的愿望,有时甚至是奢望——随着这本书的出版,我们会在伤痛的同时找到这些伤口。然后我们小心翼翼地,试着去愈合。  《维以不永伤》第一部去年七月发表在《布老虎青春文学》第一辑中,第二部发表在由媒体所吹捧的“80后实力派五虎将”——听起来这是个莫名其妙的称呼——的一本合集里,第三部去年年底发表在上海的一本各色人的文集中,第四部的前七章发表于今年三月到五月的《萌芽》。去年夏天我为《萌芽》写了点儿类似于阅读提示的导言,我把它略加修改引出来作为自序的结尾:  “题目借取于《诗经·卷耳》,原意是那些行军在外的男人只能依靠饮酒来摆脱思念亲人的痛苦。到了这本书里意思变为:只有把这件事写下来,才不至于永远地伤怀。十几个不同性格的人物依次走进小说之中,前后跨度为三十余年,或许还会再久一些。显然一桩命案的发生使第二十年成为本书时间的核心。整部长篇被肢解为五个不同文体的中篇。这样写可以由您所好来选择翻开此书先读哪一部。如果您对情节性强的故事感兴趣,小说的第四部将向您讲述三种让人心酸的爱情;结构纷杂叙述转换稍显频繁的第三部会给您带来领悟小说技巧和体验阅读快感的乐趣;要是您更偏爱侦探小说,当然可以先去阅读第二部的一至十;第二部的1—10应该会给您一种伦理道德上的震撼;然而首先阅读第一部则基于一个不可剥夺的理由,因为这是您了解《维以不永伤》全貌的入口。”  蒋 峰  二○○四年四月

内容概要

在夜里他打电话给袁南,始终无人接听。此时她正用纱布缠着自己流血的手掌。尽管她换了一次又一次的脱脂棉,血依然浸透棉花流到她的手掌心。到了夜里,在她全心投入地弹过三首曲子之后,她跑到夜色中敲开每一户的房门狂叫起来。
“日本鬼子又杀过来了!”她指着自己血迹斑斑的双手喊,“我挡不住他们!”
一位老中医给她服下止血及安神的药丸后把她送回屋子里。然而人们在第二天晚上再次被她的惊叫从睡梦中惊醒。有人在一个清晨请来了张文再……

作者简介

蒋峰,1983年6月17日生于长春,2002年9月考入中国防卫科技学院,次年从该校退学,现居住在上海。著有长篇小说《维以不永伤》、《一,二,滑向铁轨的时光》,短篇小说和散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第一部第二部 一 1 二 2 三 3 四 4 五 5 六 6 七 7 八 8 九 9 十 10第三部第四部

章节摘录

  精彩书摘  开始是那个打奶的女人发现的。七年来她始终宣称奶油因为比水轻而浮在上面,为此每天早晨五点钟她都要赶到花园门口以求买到最浓的牛奶。有时候送奶人未能在天亮之前准时到达,她便沿着送奶人的来路迎去,决不容忍有人在她之前买到奶。同往常一样,送奶人在奶桶顶层舀出一斤奶后,她坚持要再添半斤。然后她走回花园,朝杂草丛生的小道走过去,她将小道称为“牛奶之路”,前后走了七年之久,以至于天色黯淡的时候她也能巧妙地绕过一株株浅色而近乎透明的白杨树,而且从不被野草丛中的连秧缠住。走到中途她觉得自己踩进了泥里,黑暗中她无法看清自己的脚,只是感到双腿怪沉的。她知道雨终于来了,同时想着这是走到哪了。然而不多久她便走了出来,拨开低垂在右眼前的柳枝,跨过齐腿高的铁围栏,看了看身前的那栋楼,还是只有一扇亮着灯的窗户,亮灯的是她自己的房间。  她上楼的声音震亮了楼道里的灯,借着光亮顺便看看今天的牛奶浓度如何。进屋的第一件事是打开收音机,随后来到厨房,将牛奶倒在灶上的奶锅里,点上煤气,最后才走回门口脱鞋于。广播上说今天仍没有雨,算上昨夜已经是连续三十七天没降一滴水了。火的外沿将奶锅围成了一圈。她想再没有什么能使这更大变得凉一些了,除非是秋天提前到来。牛奶开始向上涨,她调小一些火焰,然后又熟练地在牛奶落下去时提升火温等着第二次上涨。昨晚又没下雨,早该下一场的,她望着冒泡的牛奶想着。没下过雨?她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俯下身看看地面,地上满是从她鞋上掉下来的泥。她匆匆跑到门口,把那双拖鞋翻过来仔细盯着。光线有点暗,她看不清什么,只看到鞋底花纹间的空隙塞满了泥。她推开门走下楼梯,发现一路上都是她留下的脚印。她摸不准这是什么颜色的鞋印,但却如此清晰,甚至可以沿着印迹一路走回去。  起初她以为走错路了,可能是记忆的岔口使她无意中发现另一条打奶的捷径。太阳渐渐升起的时候她辨认出这确实是走了七年的小路,不一样的是很明显昨夜有人来过这里,很多树枝被折断,成片的杂草也连根卷起。风过之时飞起一片受惊的昆虫向她扑面滑过。她终于找到了那块最泥泞的地方,蹲下来用手指蘸了蘸草上的湿泥,举到眼前,在晨光中她辨明这就是鞋底泥土的颜色。她再次小心翼翼地将手臂向草丛中探去,仿佛一条境蜒前行的蛇那样缓慢移动。她明白自己摸到的是什么,左手将高矮不齐的杂草拨开,她看见有人死在了这里。不是雨,而是死亡。死者的面孔被她长长的玫瑰红色的头发遮住,一双睁着的眼睛由于剧烈肿胀而凸现于头发之上,即使是无家可归的乞丐也不会对那女孩身旁被扯碎的衣服怀有指望。不会再有什么能使她如此恐惧,她起身向后退了半步,长吸了一口气,惊吓得喊了出来,不是因为见到了令人心寒的尸体,不是因为闻到雾气中向四处延伸的血腥味,而是意外地发现那锅不停冒泡的牛奶竟然还在她的手中。牛奶被晨风吹得起伏不定,伴随着树叶的按沙声滚到她的手指上,烫得她松开双手。奶锅掉到女孩裸露的肚子上,牛奶漫过尸体向身下流去,发出咝咝的热气,将好不容易才凝了的血重新融开。  在警察离开之前没有其他人来过这里,早在雾气还未散尽之时,警察便清理了现场。然而消息依然像波涛汹涌的水一般迅速传遍整个社区,我们是最后知晓此事的几个人。那天住在一楼的张爷爷照常在正午十二点一刻拎着一袋烟丝爬到楼上来与我姥爷下棋。从他老伴因肺癌死后的第二年起他就每天都在这个时候找我姥爷下棋,而且总是落败三盘而归。这一次他坚持着要再下一盘,“昨晚睡不着的时候我就想,”他抹着额头上的汗说……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只有把这件事写下来,才不至于永远地伤怀。十几个不同性格的人物依次走进小说之中,前后跨度为三十余年,或许还会再久一些。显然一桩命案的发生使第二十年成为本书时间的核心。整部长篇被肢解为五个不同文体的中篇。这样写可以由您所好来选择翻开此书先读哪一部。如果您对情节性强的故事感兴趣,小说的第四部将向您讲述三种让人心酸的爱情;结构纷杂叙述转换稍显频繁的第三部会给您带来领悟小说技巧和体验阅读快感的乐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维以不永伤 PDF格式下载



维以不永伤,像诗一般的梦想,但故事却是一个纯粹的悲剧,又加之艰涩的文字,看的过程一度绝望,却无法停下。每个丑陋的角色都同时可怜可悲无能为力,宿命一样履行罪恶。悲伤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轻易击中你的内心。文中不断变化主语叙述,可见作者文字驾驭能力。如果你不是活在梦想天国的人,自欺地信仰幸福快乐,请一定要感受,这样彻底的悲伤。


我是90后支持80后的蒋峰


我佩服80后的作家,好美丽的爱情故事啊,虽然我不赞同其中的爱情


是好朋友推荐的,虽然早在上高中的时候就看了《萌芽》中的连载,但是由于只是一部分,不够完整,所以觉得很不过瘾。如今终于在当当上买到了书,很兴奋!


一直放在暂存架里面,终于有货了马上买了一本当当现在免邮费的~真棒~祝越办越好~书还没看完


用不同人的角度,描写同一个故事,真的很不错,


朋友很喜欢!


我曾经尝试着推荐《维以不永伤》给同宿舍的人,我请他们认真地去读这本书。那时侯它还在我的电脑里。也曾经趁着刚打完牌有四个人以及两个观众,在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散去的时候,我拉他们在一起,用平静的语气给他们讲这个故事。后来有两个人听到了最后。他们告诉我他们并没有听太明白,“你需要打理清楚自己的头绪再讲出来,我们真的对那个故事感兴趣,还有写那个故事的家伙。”在这之后我并没有像砂子那样在一张A4纸上画一张大树来搞明白《维》里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文字的品味我已经需要很多时间。我庆幸蒋峰不是女生,不然我想我的两个同学是否可能成为蒋峰的单相思者。是的,他们后来看到萌芽杂志上的连载,以及他们看完之后拉着我上天台抽闷烟,去看七楼下面站在公交站牌旁的候车人的举动,让我觉得他们会成为蒋峰的单相思者。如果蒋峰的名字如我一样女性化,假设说。蒋峰原谅他们,他们暂时还没有对男人产生浓厚的兴趣。早上我出宿舍区的时候没有带钱包,事实上把臀部弄得很臃肿从任何角度看去都无法得到美感。天气阴沉,有大把大把的黑云压在头顶。直到中午,课已经下,雨却还没有下。走出学校大门的时候那个门卫冲我傻傻地笑起来,笑起来,我赶快跑开了。这已经不止一次。军校的门卫无一例外都变态,整年地站或坐在同一个二尺见方的地方,换了我养的宠物红耳龟待在哪里也会受不了的。我是说,我又一次成功地打碎了他和我搭讪的企图。两分钟之后来到紫薇村。听起来它拥有一个女孩儿般的名字。事实上是宿舍区周边的小村子。一条干渠由村北流向南,干渠两岸开满了各种小商铺和饭馆,还有野花。渠里是污水和漂了满满的垃圾,旁边立有木牌:保护饮用水源,造福子孙后代。路旁有一个摊煎饼的老头。每一次我走过,往往看到他在坐在那里吃自己摊的煎饼。左手边放着一个积蓄了黑黄茶垢的搪瓷杯子。我不知道是不是他的生意十分不好,没有人买他的煎饼只好自己吃掉。我也并没有买过,因为总会想起上面的问题。当然这些与蒋峰无关。


维以不永伤看完了,非常惊喜的一本书,那个83年出生的小孩在他20岁的时候写了这么一本书,真是不可思议
蒋峰可以算是天才


买回来还没有机会看不过曾经看过第三部觉得很精彩编排的也很有特色觉得蒋峰对语言的驾驭能力真不是别人吹出来的还看过他的一部小说集觉得他有点自命不凡又有点自我戏谑挺有意思一个人听说杜宾就是蒋峰对自己的设计佩服不知道该说什么现在我就在长春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


我之前是在高中的时候,买了本萌芽才读到了
这本书的四分之一内容
感觉相当的好
所以买了一本
看完了才知道人生的无奈和悲剧
这样的美的东西
摧残给我看
真的是个悲剧
但是我也可以保证,换了是我,我也会做男主人公的那些行为


很不错的故事情节反应很多内在的社会东西


很早就像看的书,有点儿没看懂,书的内容不错,但质量一般,不过也对得起这个价钱了


错综复杂的文体.不同角色的诉说着这个故事作者应该很费心思的去想怎么去写这个故事.


作者很不错,编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70后的我没怎么认真去看因为绕得头晕,是一个朋友80后的介绍我去看而买的。


如题,书比较旧,别的还好~


很偶然的情况下买的,看得也比较快,对很多细节都不记得了。


文字情节都5多新意比较失望


如题,库存的吧?


  故事的叙事手法乍一看觉得很复杂,需思考一会才能理解作者的转换。然而正是这样的视角转换才使一个较大的故事从不同人的视角阐述。这样,那个故事才更加让人回味,也能让读者从不同人的视角来感悟一下这段心酸的故事。
  Never End , Never Hurt。这是个美好的愿望。将这几个人的爱情故事对比起来会发现Hurting never ends till the end


  
  1.比爱本身更让人疯狂的是一段爱情结束后的思念;比错误本身更可怕的是一错再错;比歇斯底里地大骂来报复更可怕的是冷战之中在下一步大棋——张文再的悲剧告诉我们必须得提防后者。
  2.也许逃避也是一种承担责任的方式,但是一定会被冠上懦夫之名,也许一时,也许一世。
  3.当你选择用逃避来承担责任时,想想你的爹娘,想想你的子女,如果还执意如此,请确保你有足够的钱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但是即使有再多的钱,他们也不会开心的。
  4.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以当一个人开始恨你的时候,想想自己过失在哪。
  5.金钱债好清,感情债难还。
  6.职权与金钱永远是一对颇具神权的夫妇,很多人会在其面前俯首称臣。
  7.胳膊永远也拧不过大腿,即使拧过了,胳膊也会变残的。
  8.人在做,天在看,你做的坏事,总有一天你会偿还的,很可能是连本带利。
  9.宽容绝对是一种美德。
  10.当你拥有一切,却没有一个温馨的落脚点的时候,这是多么的悲哀啊。
  11.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不应该埋怨对方,而应该相互欣赏对方的有点,这样的生活才能持久。
  12.爱屋及乌很蠢,对于恨更是如此。
  13. “这世界谁都没做错什么,只是,好人和好人遇到一起为什么总要发生坏事情呢?”
  14.当一个人自己都放弃自己的时候,旁边人的话,都会是耳旁风。


  希望是这样的,——我们总是抱着美好的愿望,有时甚至是奢望——随着这本书的出版,我们会在伤痛的同时找到这些伤口。然后我们小心翼翼地,试着去愈合。——Never end,never hurt
  
  只有把它写下来,才不至于永远伤感。
  
  
  
  这是作者对于“维以不永伤”的诠释。偶尔在图书馆看到蒋峰这名号,也是同样对这书名很好奇,于是让叔叔替我在网上买了一本。 兴冲冲地翻开几页。显然,在新概念这一类里读了不少张悦然,韩寒等人的书,这本应该是异类。他不属于伤感的情感文学,不同于张悦然优美而又凄惨甚至总是觉得有点血色的爱情,也不同于韩寒的调侃,或者是激烈的攻击。他压抑而平静,通过不同的角度一点一点的为你揭开真相。
    有点无厘头的开场,构思很奇特,角度比较新颖,结尾是不愿意的意料之中。并没有按照作者那样从每个部分起头,仅仅粗略地从开始看了一遍,过程平分秋色,并没有觉得哪个角色是主角,每个人都在不紧不慢过着似乎冥冥之中安排好的生活,该走的走,该留的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没有如果,没有假设。只有现在,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就像张爱玲《半生缘》中的蔓帧对世钧说的一样:“我们回不去了,我们回不去了。”人生路长慢慢,回头已是半生缘。张文再为了给自己的妻子袁南买一架钢琴被判了自己的婚姻,仅仅为了一个爱情的承诺,我们都老了,殊不知,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就算是惊天动地的爱情也不会变质吗?很多时候,生活的原动力仅仅凭着意识中的幻想。就像袁南一直认为自己深爱着张文再一样,当真正站在她面前时,她自己都怀疑了。其实,感觉早就过去了。她活在自己构造的王国了,连最后一点幻想都失去的时候,往往是比痛彻心扉更痛。因为,生活已经没有盼头了。
  
  全书带点悬疑,仍是以爱情为主线。悲剧的爱情,当褪去一层层迷雾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不是悲哀的荒凉,而是一种平静的解脱。死亡是小说中大多数角色的归宿,也许也该是爱情最好的坟墓。
  
  读完显然觉得自己很平静,就像作者有权享受出版前的宁静一样。就是这样,宁静。
  
  
  
  简单地写写,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可以为了一段文字静心琢磨好久好久。显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心浮气躁了。没有经过思考,就像对生活的态度一样,囫囵吞枣地过一天是一天。


   多年之后,我仍然记得去楼上找他要书看的无聊下午。在三楼的走廊上,他手上拎起这本有这奇特漫画封面的小说,兴奋地颠颠了起来,“少儿不宜!少儿不宜!”“不是少儿不宜老子还不爱看了呢。怎么个不宜法?“ “死法巨牛逼”,他拿左手食指捅着右手手心。
   还真是牛逼啊。我心里嘀咕着走下了楼。
  
   本想就这么被剧透了看起来该是有多么的无聊啊。没想到第一章就死了已经。可是好戏却刚刚开始。
  
   现在离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了,现在回忆起来,能想到的除了那个牛逼的死法,还有那句话:当你真正悲伤的时候,全身每个细胞都是可以哭出眼泪的。当初在萌芽上看到连载的最后一章,蒋峰克制的笔调让我着迷。巨大的痛苦、转折、愤怒以及激烈的爱情,甜蜜的愉悦,任何情绪都被涂上一层悲伤。只觉得生活暗流涌动,很多内容从来没有发出声音,更多的情绪没有被表达,或者被忽略。文中的人物都有种神经的气质,他们的重大决定,他们的旷日持久的坚持,都发源于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这种荒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觉得无厘头。可是又是那么的真实。
  
   我们没有小说中他们的决绝和坚持。我们更多的是由于大家都有的原因,去做大家都会做的事情,得到大家都会得到的一个结果,暗自羡慕着大家都会羡慕的人。没有人会离家出走。没有人会放弃家庭,放弃金钱,放弃生命来追寻信念。没有人会跟男友浪迹天涯。甚至没有人经历过那么炎热的夏天。
  
   小说中的人,他们经历的事情,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内心深处渴望去体验的生活。我们在小说中找到理想中的自己,体验了不曾体验的人生。然后回到这个庸俗的世界里,继续蝇营狗苟的活着。
  
   但是,至少在沉浸在小说中的时候,我们不一样过。


   四部五文体,打乱时序在阅读之初稍稍有一点混乱,但随着阅读的延伸发觉每一个作者在每个细节上都精心设计,第二部的一至十的叙述是到了第四部终结时才惊觉正好衔接上,其中更有多处因果循环式的巧合,想及作者20岁完成这样的作品,能彰显出如此纯熟的文学技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维以不永伤》的各种评论,坊间可见的溢美之词早已泛滥,因此倒是小小提两处不足:
  
   作品中出现的七八位主要角色,无论是对话,还是思维方式,几乎与自身的年龄、背景关系不大,因此也就有一点雷同,这大概都是作者个人的思维与情感极欲在作品中表达的缘故,因此让每一个角色的行止都成了自己的发声筒,就好像魔幻写实主义里的创作方式。
  
   另一个不足是导致凶案的原因处理的似乎稍嫌草疏,比对第四部大篇幅对于张文再的情感背景与内心剖析,似乎在前三部中占重要地位的“毛毛凶案”在第四部中反而看不到合理性。同时,雷探长的坠落虽然在此前有一定的预伏,但毅然采取这样的方式,在一个不乏聪慧却受制于体制内困顿处境的小人物身上,依然显得太过果决。
  
   作为作者的首部长篇,除去这两个不成熟之处,通篇依然透漏无法掩藏的才华,这种才华,作者不想在作品中刻意张扬,使用了克制的文字营造处一种平淡(平静)的氛围,但是在读者这端,依然时时要触目惊心。


  这次搬家前收拾行李,在书架中发现了这本《维以不永伤》,才想起当初来此地求学时随身带了几本书,此为之一,但是一直只读了一个章节。近日闲来无事又一次翻看此书,思绪繁多,特此记下以备查阅。
  
  “维以不永伤”这句话出自《诗经·卷耳》,此诗所言丈夫远行在外,妻子在家思君,诗中从二者的角度都进行了描写,用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解《卷耳》的话就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写法。而这句话恰在丈夫登高远望思念妻子之时——“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登高远望,不见妻子,而泛滥的忧伤只能斟酒宽慰。
  
  而蒋峰在序中对书名做了新的解释——只有记下来,才不至于永久的伤怀。
  
  如今我已然想不起当初为何买下这本书,而且执着地带着它横跨了半个中国来到新的城市,并且在只读了第一章后便收起来。对于我来说,有太多事回想起来已然模糊,虽然开始的时候我都会自以为可以熟稔记忆的每一个碎片。
  然而,追寻模糊的记忆是件有趣的事情,好比周末的清晨跟喜欢的人一起打扫卫生,擦拭有些灰尘的玻璃。
  
  第一章的第一句话无疑是蒋峰引以为豪的一句——“开始是那个打奶的女人发现的。”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用了睡前的一些时光躺在床上阅读了第一章,那扇模糊的玻璃开始露出一些光亮。我记得自己最初阅读它的感觉了,至少是第一章的前半部分。
  我是在一个夏天开始读这个发生在另一个夏天的故事的,故事里的那个夏天被热气笼罩着,长时间的没有雨水,所有人都在等待雨水,时光像是被放慢,只留下一幕幕热气腾腾的模样。我记得当时自己勾勒出故事里的那个小区,场景跟随着那个打奶的女人在脑海中逶迤而过。
  
  即便是现在来看,第一章依旧是我最喜欢的一章,虽然它只是管中窥豹式的描摹了故事的一个角落,且故事的结构因为叙述角色的边缘化而支离破碎。然而多年后我可能忘记很多关于这本书的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那个炎热的夏季的画面将会一如往昔。
  
  至于第二章与第三章,虽然作者尝试了多种转变叙述者的写法,并且穷尽写作技巧,但并无任何益处。这两章除了在故事情节上给了点拓展外,别无它用。而在文中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杜宾在未来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也多少令人读起来无趣。第四章算是捡回了点感觉,至少阅读的快感还在。
  
  所以当一切铺展在面前时,我似乎有点怀念当年暑假,一个人在某些时候阅读第一章的感觉,虽然有很多似乎没有解释清楚的地方,但阅读的感觉如午夜御风而行,而所有未解答的,依然藏匿于未阅读的后三章,拥有一切可能。那个时候的《维以不永伤》对我来说永远停留在第一章,也许不是最完整的,但无疑是我最喜欢的。


  非常的爱这本书,曾强烈的推荐给了周围的朋友,但是一个朋友看完以后跟我说,文章的风格怎么那么乱,这不是蒋峰一个人写的吧?为什么在蒋峰和著这两个词之间会有一个“=”呢,这是不是代表,“蒋峰等著”的意思?
  
  我不想质疑自己喜欢的作者,这让人很不舒服,但是谁来解释一下,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amazing 曾经有过一个专栏,专写一些很让人喜欢的作家,关于蒋峰的那一期至今还记得,题目就是"谁来收养蒋峰“,至于为什么记得他,因为他有点帅。。。  还记得蒋峰写的一句话,大约是什么像在什么空谷里谈话般,好吧,我真的记不全了,那至少也是6年前的事了吧- -  嗯,那个时候还是十分小白的,想读顺这本书的标题都觉得灰常吃力。  那天在路边旧书摊看见 《我打电话的地方》,回忆就有点翻江那个倒海了,好歹是我追了好久的连载,好歹这是我这样差记性的人也能记得点点的书。。。


  这是一同事非常欣赏的一本小说,听他的竭力推荐我也把它读完。但却没有读到什么意味悠长或是印象深刻的片段或是体会。
  我只是个记录者,懂吗?像个打字员那样机械地写它。——《维以不永伤》
  这句话简直是对自己的讽刺。你怎么是个记录者?那些狂妄自大的话还是记录吗?倒像是个不断重复讲故事的机械娃娃,重复重复不断重复,有何意义?
  另外,书的名字也隐晦得让我完全无法记住,常常记成“维不永伤”或者“维不以永伤”,或是什么“维伤”。
  这是一部悬疑吗?这故事也太凌乱了。
  这部小说的简介也太过于推崇了,像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好书一样介绍它的所有特点,但是在我看来,也没有什么特点。
  其中,故事情节重复拖沓实在难以阅读。书中对此书的一再歌颂也足以让我觉得这作者的自大实在太难以接受了。目前还真是没有见过能在小说中隐形提起自己写这书的伟大。
  另外,小说第一章的开头也是个噱头。也没有让我觉得这是无任何感情的“翻译”之作。
  这样的故事也并非有多大现实意义。
  这样的故事安排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如果谈到写作的特点和技巧,这书实在让我觉得恶心。这种不按顺序配有阅读书序的小说,其实也并不是十分新颖,只是阅读者比较少见而已罢了。加上这样的结构并没有引起我任何阅读的兴趣,还是按照顺序读下去,把它读完,也并非觉得这是有多大的惊异或是体会。
  这书,在我看来并没有那么吸引。故事也是很乱,我也不能看出个所以然,谅我知识浅薄,阅历也并非那么丰富,也没有那么愤世嫉俗,对于这类小说,我还是没有阅读兴趣。
  然而,让我最惊喜的发现,是对这书的反驳有了新的理论依据。
  尤其是这书的写作特点,即便它是开创中国第一个无序阅读,但是,以我看来,它也并非新颖。阿根廷的小说家胡里奥就有这种结构的小说,为了求证这一事实,我匆匆在图书馆找到了此书《跳房子》,翻开目录,果然不出所料,目录的结构就几乎一样,乱序排列,甚至连目录的说明文字也如此之相像,就连开篇也是运用一句引人入胜的话语导出整个故事。
  为了求证此类书的可读性,我决定读完《跳房子》之后将会得出更完善的结论。
  ps。如今很难找到旧版的《跳房子》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曾出版的《跳房子》里有人物简介一栏。


  读这书起因很有趣,先是看到发哥tx某人的新闻,后来tianya上说原来有个叫蒋峰的少年才俊早就干过类似的事情,看了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他说得每句都是正常不过的人话和大实话,只不过某些人习惯了一种频道,转不过弯来罢了。但是随即就被这部维以不永伤牢牢抓住了注意力。
  
  彪悍的文字,彪悍的结构,我很庆幸,没有读故事梗概和任何的介绍评论,就这么一头扎进了作者营造的漩涡。
  
  前两部就如同一个拼图或者智力游戏,不断跳跃转换的视角和时间,甚至完全用对话来交代所有要素(从第三部可以看出,作者本人对此相当得意,他对于自己用环境和细节来渲染情绪的功力一定也很得意吧),读者必须调动全部的注意力,把作者提供的碎片拼成一个真相,这不是轻松的阅读,而是一种很酷的体验。
  
  
  在新浪读书看了前两部,就忙不迭地上joyo下订单,然后跟身边的人推荐去了。当纸书送来后,竟然有点不舍得读下去,于是从头再来一遍。不过我得说,后两部并未提供比前半部更彪悍的阅读体验。其实,拼图的全貌在第二部终结时已经有了,后两部填补了细枝末节,然后让整个故事圆满,环环相扣。
  
  
  总而言之,很棒的小说和作者,值得有更多的人来了解


  书名取自圣经,一桩命案贯穿全文,作者的写作手法很现实,的确没小四的耐看,如果要看,就需要顶着打瞌睡的勇气。初三的时候把它品读完毕,但是内容忘记得很快,直到高考结束的时候,我又细细品读了一遍,又觉得很惊喜,明明是一本好书,但很多人借走没过多久又还回来了。。大概是顶不住令人打瞌睡的剧情吧。。所以,它还是很完美地摆在我的书柜里。


   书不错,蛮好看的。只是有一点让我觉得很不协调。书里人物的言谈举止,处事方式,都像西方人,而不是中国人。如果把人物的名字换成瑞奇、乔治、伊丽莎白,故事发生地点换成芝加哥和弗吉尼亚,可能更合适点。大概因为作者的外文书看得比较多吧。典型的中国人在面对书里的情况时,大概都会抱有更得过且过,顺势而为的态度,而不是那样极端。很遗憾蒋峰没写出多大名气来,后出的书反而是关注度越来越低了,也是个才子的说。


  这本书我看了大半年才算是看完了,不安常人的逻辑来写,看似杂乱无章,等看完了才明白,不得不佩服蒋峰讲故事的能力,一般人学不来的。赞


  这是作者对于“维以不永伤”的诠释。当别人介绍给我这小说时也正因为这个名字我才决定要读他。
  读这本书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在新概念很火的那几年,读了不少张悦然,韩寒等人的书,这本应该是异类吧,因为他绝不属于伤感的情感文学,他不同于张悦然优美而又凄惨甚至总是觉得有点血色的爱情,也不同于韩寒的调侃,或者是激烈的攻击。他压抑而平静,通过不同的角度一点一点的为你揭开真相。
  我甚至真的按他说的那样分别从不同的章节开始读,当然第一遍我还是选择的从头读起。
  在读完这本小说的那段时间,我疯狂的向周围的同学朋友介绍他,可大家却嫌他太过复杂…
  也许现在生活过于繁忙,人们都太过疲惫,所以对于阅读也总是挑选轻松愉悦的...真不知是好是坏呀...


  首先原谅我借用了小说的名字来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因为我实在想不出更加贴切简练的概括。
  在阅读《维以不永伤》五遍之后,我终于鼓起勇气来写一写蒋峰——在他庞大的阅读量与独树一帜的文字才华面前,我是如此汗颜,完全抛弃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所谓专业性自信。如同他敬仰博尔赫斯卡夫卡卡尔维诺一样,如同他看到这些大师的文字所获得的惊喜一样,我是如此的敬仰这位比我大一岁的作者,如此惊喜的看他的小说。
  作为他的第一本书,《维》所显示出的思维缜密与文字架构的娴熟曾经让我坚信蒋峰会成为80后中最有前途的作者(作者这个词我是不轻易用的,比如郭敬明,至今被我称为写手)。他在这部小说里曾经说,文学的意义不在于反映社会问题,不在于造成读者的愉悦,而在于对未来某一事件的精准预言——这是他从《圣殿》中获得的启示。但是,最为不幸,《维》精准预言出的,竟是蒋峰同杜宇琪一样默默无闻的惨淡文学人生。在韩寒嬉笑怒骂地表现他对这个社会的不满的时候,在郭敬明诉说尽了自己左眼的明媚右眼的忧伤开始海选接班人的时候,强大的搜狗拼音都还没有收录蒋峰的名字。08年的2月——大概是这个时间——蒋峰回到他的故乡长春签售《淡蓝时光》,《新文化报》上一寸见方的报道:半天的时间,售出的是个位数。去年夏天参加的一个婚礼更加印证了他的孤寂:席间遇到一个女孩,得知我所学专业的时候小心翼翼的提及了蒋峰,我当时以为遇到了同样喜欢蒋峰的同类,但是她对于我的惊喜表现出的惊讶让我很悲伤——她是蒋峰的表姐,她不能相信那个玩世不恭的表弟写出来的作品可以让人如此信服如此喜欢。对于蒋峰,她更引以为傲的似乎是他频繁更换的漂亮女友。作为家人,她无法欣赏他的才华,无法信服他的创作,更无法接受他也有忠实读者这一事实——这是让我多么悲伤的事。
  如今,我居住在这个蒋峰生长过的城市,总是会经过他在小说中提及的地名——他在《维以不永伤》中是多么尊重这个城市地名的真实,不知是在宣泄不满,还是在表达热爱。我幻想可以通过作品、通过长春来更加了解蒋峰。但就小说的题目,我愿意揣测他是经历了巨大的悲伤和失望之后所做的纪念。其实,《维》具备一切畅销小说的卖点:三角恋、凶杀、精神分裂、贪污腐败、悬疑、推理,甚至还有未成年人的未婚先孕。长达三十几年的漫长时间跨度,如果循规蹈矩的来讲述这个故事,也会是一个优秀的长篇。但是蒋峰放弃了寻常的顺叙、倒叙与插叙,不断的变换故事的叙述者,不断切换着叙事的视角——之前让我读得如此费力的作品有《百年孤独》和《在细雨中呼喊》,都是不停穿梭于时空甚至不惧怕提前交代人物结局的极富自信的写作方式——但是蒋峰更加自信,或者说更加高明,他的作品里主要的人物有的时候是事件的亲历者,有的时候是事件的反思者,有的时候甚至是上一主要人物的研究者。他手里像是有一个金线团,他一点点放出自己的线,一点点带着你向前走,当你以为这个线团已经结束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手中握着的已经是另外一条线。在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总是不停的感叹,设想他是如何虚构出这样的故事,如何挑选了出场人物,又如何编排了出场顺序,最终可以呈现出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一部大戏。
  在这里,所有的溢美之词都不足以表达我对蒋峰第一本书的敬意。
  从《维以不永伤》到《淡蓝时光》,蒋峰一定经过了漫长又无助的思考,在文学试验和经济利益之间,那个钟摆左摇右荡找不到自己的归宿。《淡蓝时光》是蒋峰所有文字中最易读的——一个并不复杂的爱情故事,轻松诙谐的语言,搞笑的人物关系(笑笑莫名其妙的四口之家),似乎难以认出这是他的作品。但是男主角最终离开,放弃了安宁稳定,继续回归到了一个漂泊的姿态,似乎让我看到了又一个杜宇琪——这一次,爱情不再是他逃离在路上的借口,而是为了继续在路上的自由,他放弃了爱情。
  《去年冬天我们都在干什么》是我拿起三次都无法完成的一本书。似乎是失去了寻求真相的时间和耐力,至今,我都无法获知故事的起因和结局。我想,除了再拿起这本书并且读完它,不会有第二种方式解开我心中的谜团。
  我多么希望可以写一篇论文,关于蒋峰,有鲜明的理论作为指导,系统的表达我的热爱并且引起其他人的好奇进而热爱。但是我失败了。我只能用这种方式——如此主观如此混乱——来达到我的目的:希望你好奇,希望你热爱,希望蒋峰可以找到他的位置。
  


  我很少送别人书 所以记得很清楚
  在大学以读《萌芽》连载聊以度日,总觉得蒋峰的小说有那么一点意思,却又总是在谁制造了那件毛毛凶杀案相关的问题里绕来绕去。
  虚无主义感太强了。
  后来买了书,读完了,却在毕业前开始无比想念以前那些同学,
  于是下定决心,
  把书送给了其中一个人。
  结果 那个同学却莫名其妙的带着这本书失去联系了。
  谁也找不到他,
  感觉小说延续在生活里,或许,文笔极好的那位同学,和小说中的人一样,一直躲在某个角落,写一部惊人的作品。
  等待归来。


蒋峰从来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十年前他的文字就透露着不可遏止的自负与浮躁。如果这些年他还是如此行文,等于自断经脉,难成大器。


80后里面就没有霸王看好的?


回楼上的,八零后先出来的最好创作者是刘卫东,可惜他的风格在商业时代很难生存。
刘卫东的散文是八零后里最大气的,文字的力量也是最强的。


只能说明你太没文化了……这样的书名都嫌拗口……你那个同事真是不会看人,竟然推荐你来读,白瞎了一个2星


“书的名字也隐晦得让我完全无法记住”——诗经.国风里面说,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意思就是说,我姑且喝酒作乐吧,只有这样才可以停止我不间歇的悲伤。这个名字到底有哪里隐晦得能让您无法记住??


但却没有读到什么意味悠长或是印象深刻的片段或是体会。只能证明您已经对现实洗礼的相当麻木了。。。


也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那时定期购买萌芽
蒋峰就是在那时认识的 好多文字现在不记不起了
甚至他书中的人物名字


这不应是本畅销的书,书中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作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读者也应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很喜欢这本书,但我从未向任何人推荐过,安静的生活吧。


LS说得真好


这本书是我上高中的时候看的,大概快10年了。当时觉得他确实够复杂,现在想想作者在那时就用技巧规避了本作电子书的普及,因为只有看实体书才能那样一章一章的跳着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高二,觉得写得好看,喜欢平实的语言
这本书后来就不知道去哪儿了
看了你的评论我准备重新看一遍
你写的很好


谢谢~~~


曾经有一段时间,很长一段时间,很执着地在书店里找我喜欢看的书。可我喜欢的书不多,于是时间长了就会买一些“莫名其妙”的书,而这本《维以不永伤》便是我04年毕业时买的,如你所说的,内容涉及很多,但是我就是怎么努力也看不进去,我结实地看了两遍,却记不住里面的内容。如我朋友所说,可能有的时候真的不能强迫自己和别人一样。
但是我觉得你写的评论很好,是看人又看书,我觉得自己也是看人又看书。通常这样都会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去“解读”去“传播”。
但是,这没有什么不好,相反,很喜欢这种充实的方式。
希望你继续加油。


谢谢~~~~~~


跟你一样,很喜欢这本书,蒋峰真的很可惜……
尽管是四年多前看的书,可很多细节还在脑海
当时想进一步了解他,却再没有在书店见过他的作品


我也是,当时非常非常喜欢。
最近回家把书又找出来读,更有一种难以说出来的那种感受,因为在长春生活了两年,这个故事终于更立体了。
希望有一天他也像他书里说的那样,成为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作家。


他书里说的,恰好就是他无法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作家


没有关系,他还可以假装举世瞩目。


今天睡觉之前突然想起这本书。。读这本书的时候是中学阶段。。但是现在这个故事我都仍然记得。。觉得十分伤心。。


也是在高二的时候看的这本书。
至今无法忘怀
评论写得很好
赞一个~


用5块钱买了一本旧的,一天时间,基本看完。觉得就是一个写作练习,其实可以迅速结束战斗的。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让人佩服。可以这么罗嗦还能让人往下看,文笔算是相当不错了


没有那么惊喜。。。。。。。


淡蓝时光 比较商业化了


习作而已


只是按照正常的顺序看过一遍,貌似还可以更换顺序的看。找个时间试试。新书《为他准备的谋杀》,我觉得比维以不永伤要好啊。剧情更加的曲折生动。


也许一切都安排好了 他的文学之路才刚刚开始


同意楼主。
显然蒋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自我中走出来,
迎向普罗大众。


哇塞,这种事情。。。


要是有一本书,你把它送给谁谁就会从你的生命中消失掉……呃,那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