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当代文学图志

贺绍俊,巫晓燕 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作者:

贺绍俊,巫晓燕 著  

页数:

35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述与当代文学史图片相互印证的图书。著者立足于现实主义主潮和现实主义演变的思路论述当代文学60年的发展脉络,并侧重于文本分析,使读者对当代文学60年来的经典性作品有所了解。该书比较客观全面地描述了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发展,对经典性作品作了中肯的阐释,著者没有囿于以往文学史的定论,而是从作家观察和认识现实世界的方式入手挖掘出当代文学的精神内涵。这种叙述有利于在向外传播时,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真相。同时,由于著作是图志的形式,有数百位历史图片更能使海内外读者从直观形象中加深对著作的理解。

作者简介

贺绍俊,男,1951年生于湖南长沙。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曾任文艺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长期从事文学批评活动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文学批评学》《伊甸园的困惑——文学中的性爱描写》《铁凝评传》《鲁迅与读书》《还在文化荆棘地》《重构宏大叙述》等。撰写理论评论文章近百万字,分别发表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汇报》等报刊。
巫晓燕,女,1973年生于辽宁沈阳。1996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年在沈阳师范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年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近年在《山东文学》《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3部。

书籍目录

绪 论第一章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 第一节 “十七年”文学语境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确立 第二节 青春文学的特殊言说 第三节 反精英和意识形态化的乡土叙事 第四节 英雄与传奇 第五节 在历史的视野中 第六节 “工农兵”意识与改造小说 第七节 颂歌与战歌 第八节 改革中的话剧 第九节 从率真到雕饰第二章 文革文学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叛离与“文革”文艺思想 第二节 革命现代戏的样板化 第三节 “遵命文学”与“夹缝”中的文学 第四节 燃烧的地火 第五节 在炼狱中积蓄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文学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复归与80年代文艺思潮 第二节 重放的鲜花与归来的歌 第三节 从“伤痕”到“反思” 第四节 曲折的知青文学 第五节 人的觉醒与复归 第六节 变革现实的激情 第七节 市井风俗画 第八节 文化探寻 第九节 悸动的时代与心灵 第十节 “朦胧”之美 第十一节 话剧的新探索 第十二节 淡然的散文创作与恢宏的报告文学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文学 第一节 多元文化的共生与现实主义的新变 第二节 在“新”的旗号下 第三节 先锋的转折 第四节 生活在都市 第五节 女性写作 第六节 知识分子与民间 第七节 边缘化的“诗” 第八节 学者散文及其他第五章 “新世纪文学” 第一节 兼容并蓄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新世纪文学思潮 第二节 底层叙事 第三节 青春书写 第四节 网络文学 第五节 中国经验——长篇创作的聚焦点 第六节 大国气象——与政治同构的报告文学

章节摘录

插图: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分别代表着“为人生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两种主张。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而艺术”直接呼应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生活在“人间”,感受着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苦难。创造社尽管强调艺术的激情,高举浪漫主义的大旗,但在启蒙和救亡的大的语境下,他们很快就转向了革命文学。创造社的代表性人物成仿吾反省说:“我们自己知道我们是社会的一个分子,我们知道我们在热爱人i类——绝不论他们的美恶妍丑。我们以前是不是把人类忘记了。”创造社的同人们就以现实主义的叙事来表达他们的浪漫和激情,将z现代汉语思维的革命性发挥到极致。中国现代文学因为先天性地承,载着启蒙的思想任务而将自己托付给了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在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最强音。当代文学作为革命胜利者的文学,确立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正宗地位,现实主义文学也成为当代文学史的主潮。因此,描述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现实主义文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切入点。仅仅从现实主义文学的角度去描述当代文学史,是不是过于狭窄?是不是就会忽略文学的丰富多样性,无法涉及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以外的作家和作品?如果我们仅仅把现实主义理解为一种创作方法、一种文学流派,那么的确会影响我们对文学史的全面描述。然而现实主义文学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创作方法,也意味着一种世界观。法国“新小说”派的领袖人物阿兰·罗伯一格里耶曾经很深刻地谈到现实主义与文学的微妙关系,他说:“所有的作家都希望成为现实主义者,从来没有一个作家自诩为抽象主义者、幻术师、虚幻主义者、幻想迷、臆造者……”罗伯一格里耶对此的解释是:“他们之所以聚集在现实主义这面大旗下,完全不是为了共同战斗,而是为了同室操戈。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前会长张炯:贺绍俊、巫晓燕两位同志所著《中国当代文学图志》实际上是一部新中国文学史,图文并茂,结构合理,引证丰富,资料翔实,文字清通流丽,富于个人著作的独特风格。全书对六十年新中国文学的评述相当客观,实事求是,能对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均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和历史主义的态度,对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的清理也比较清晰,符合史实;评价作家作品时也注意兼顾思想和艺术的标准,努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著者有深湛的理论修养和广泛的作品阅读,并具在文艺报刊长期工作中获得的历史感和从事文学批评所培养的比较眼光与艺术鉴赏力,著者的评述多切中肯綮,艺术分析尤为到位。这是目前我所见到的当代文学史著作中难能可贵的、具有鲜明特点和学术贡献的优秀之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中国当代文学图志》的领衔作者贺绍俊,为著名的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因曾长期担任《文艺报》常务副主编、《小说选刊》主编,一直承担《中国文情报告》重点项目小说部分的年度综述任务等,在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兼顾等方面,都有很深厚的造诣,很丰厚的积累。而由他与巫晓燕合作著述的这部《中国当代文学图志》,因为精心思考,用心营构,注重图说,图文并重,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从而在同类著述中别树一帜,值得关注。  其一,以论带史,述评兼顾。现在已出的当代文学史著,大都是以纵向的历史为主要线索,分时段、按体裁来描述文学的演进。这样的表述,虽然脉络清晰,板块分明,但因以叙述事象、概述作品为主,忽略了实际上存在的横向交叉与整体性关联,更像是各类文学现象的发展概要与不同体裁作品的内容摘要。而贺、巫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图志》,摒弃了这种流行的思路与写法,在“章”的建构上,按时间段分为五个大的时期,以显示各个阶段的衔接与历史的演进,而在“节”的设置上,把体裁化为问题,在问题的阐说之中,带出创作与作品。这种以评带述的方式,突显了问题意识,突出了对于作品的感知与解读,强化了论说的因素与成分,在问题的观照与理论的层面上,更为深刻地揭示了文学的发展状况,更为内在地解读了作品内蕴,使文学史的描述走出了具体作品的线性罗列,而具有了一种更强的历史感与更足的理论性。  其二,直面难题,补缺弥弱。现在的当代文学史著作,一般都避开或略过“文革文学”,不谈或不及“新世纪文学”。这样的做法就使一部文学史在脉络上明显断裂,在后续上缺少下延,存在着事实上不周全与不完整。这部论著没有避绕这些难点与难题,而是正面介入,直接面对,并在立足于史实的基础上,如实地述说相关现象,客观地评说具体作品。这不仅使这两个重要的文学时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与描述,而且从具体的描述来看,也称得上是钩玄提要,秉要执本,做到了客观而真实,深入而细致。  其三,图文并茂,双向叙述。现在的文学史类著述大多没有图片,只是单一的文字陈述。这部《中国当代文学图志》根据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广泛收集相关图片,精心选取代表性图片,所收入的图片不仅数量众多,自成系统,而且有许多图片都是首次公开,此前未见,相当的弥足珍贵。这些图片依序插排于著述之中,镶嵌于文字之旁,既与文字相互映衬,起到了相互说明,彼此见证的作用,也在整体上起到了以图说事,用图说史的独特作用,使图片部分本身即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叙述,以文学风貌的图片展与文学演进的图说史,而具有形象性、观赏性与文献性相兼顾的可贵特色。  因上述几点,使得贺绍俊、巫晓燕的《中国当代文学图志》,在多个方面具有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与鲜明的个性,从而在同类著述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独步一时性。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图志》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当代文学图志 PDF格式下载



怎么跟他们编的《当代文学发展史》一样,


非常有特色的书。


书干净,包装好


图文并茂,不可多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