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河流如血

海岩 春风文艺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春风文艺  

作者:

海岩  

页数:

374  

字数:

377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出生那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红旗,这过节般的景象我小时候每个生日都能看到。因为我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日而生,我印象中的童年充满了优越感和革命式的快意。我的少年时期则是在“文革”中渡过,父母被造反者隔离,我从十岁开始辍学并独自生活,起居自由但心灵压抑,而且不敢上街怕被人打,直到十五岁那年走后门当了兵才翻身变成革命大熔炉中的一员。我退役后当过工人、警察和机关干部,总的还算顺利,就是没想到我这个十五岁前就经常被送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文革”后却因为连初中文凭都没有而险被机关清退。为这事我至今苦笑,觉得自己这辈子总是生不逢时。该长牙发育时偏逢自然灾害,跟不上营养;该上学读书时又遇文化大革命,没受到教育;该工作提拔时又刮学历风……好在我在每个单位碰到的每个领导每个同事都很关照我,给我工作的机会。有一次还让我到一家机关自办的小饭店里去帮忙,那饭店经理看我年轻又勤勉,刚好手边又缺人,因此向机关要求让我多留几天,冒充值班副经理搞搞接待,结果一留留了十五年整。我当时本来就是临时借调充充数的,没想到后来竟假戏真做当上了全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的会长。后来写小说则更是一时兴起,起因是看了几本在书摊上买的烂书发现烂得连我自己写写也不会比它更烂。想我虽无学历但有几分阅历,比如“四·五”运动,被派到天安门当便衣那一段可写一本《便衣警察》;唐山大地震当天即赴唐山救灾可体会一次《死于青春》;帮电影乐团找意大利小提琴那次忙可演绎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这些年混迹商界,心变冷了反倒更有《你的生命如此多情》那样的感慨。凡此种种,试着写来,赚些稿费贴补家用。我记得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不知怎么搞的聘我做兼职教授的发证仪式上,有人问我一生中最遗憾的是什么,我当时答的是没上过大学。现在想想答错了,没这个资格,应改为没上完小学才对。我不是炫耀我的无师自通,而是我可能将永远欠缺那种读书的习惯和文人的虚静,因为在我看来,上大学这件事对人的造就,是让你走入一个氛围,是这个经历的本身。海岩

内容概要

十三岁那年,他发现本以为了如指掌的家,原来充满秘密。
他清楚地看到姐姐与权虎抱在一起,嘴对嘴地亲着对方。但是,父亲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
就在抓捕行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紧要关头,姐姐带着她不该出生的孩子,出现在父亲一二伯之间。

作者简介

海岩,原名佀(sì)海岩,著名作家、编剧、收藏家、企业家,高级经济师,衡阳市衡南县廖田镇陆堡村余家岭人,中共党员,著名红色女特工廖菱航之孙,著名剧作家、导演侣朋(《纪念十月革命》、《中国革命之歌》、《窦娥冤》、《白毛女》)之子。
  1954年11月7日出生于北京,1969年应征入伍,成为海军航空兵二十八团战士,海军航空兵地勤,做歼击机6型的电器员。退伍后历任北京市公安局干部、北京新华实业总公司管理处处长等。
  现任锦江国际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锦江国际集团北方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北京昆仑饭店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中国国家酒店星级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有资产青年总裁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名誉教授,北京黄花梨博物馆董事长。

书籍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章节摘录

版权页:二伯就笑笑说:真舍不得这身警服呀?你现在脱了,将来可以让保良穿嘛。咱哥儿俩说好了,你跟我下海,将来保良要是考上公安大学,学费我这当二伯的全包。咱们哥儿俩水里岸上都得有人,咱们俩穿西装开大奔,让孩子穿官衣开警车,这年头做生意,还必须这样水陆两栖!保良父亲也就笑笑,说:是啊,保良就随我了,就是当警察为国效力的命,不图别的。保良过十三岁生日那天,二伯没来,但让权虎和权三枪送来一个生日蛋糕,还有一盒外国进口的巧克力糖。权虎还一并送给姐姐一部新款的诺基亚手机。还要拉保良一家去他们家的百万豪庭大酒楼去办生日晚宴。晚上出门的时候刑警队的小于叔叔来了,父亲便让母亲带保良和姐姐坐了三枪的车先去,他和小于叔叔留在家里谈点事情。保良出了门又返身回去拿帽子的时候,透过父亲房间半开的门缝,看到父亲正和小于叔叔凑近了小声说话,保良已经很久没在父亲潦倒的脸上,看到这样庄严的表情。也许正是因为父亲脸上这份久违的庄严,让保良觉出某种异样的神秘,让他在那顿热闹而又排场的生日晚宴上,始终心神不宁。快切蛋糕时父亲才姗姗而至,二伯忙完了另一摊应酬也赶过来了,来了依旧开导父亲:“又是单位有事找你?还是听我话辞职算了,到我这儿干多干少还不随你。”父亲老样子,依然拱拱手,但说出来的话却让大家耳目一新:“我这样子去你公司,你不嫌丢人?”二伯哈哈一笑:“儿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你是我三弟,我嫌你什么?再说,你这腿是为了我家三枪才做下的毛病,我要嫌你还是人吗?”父亲没笑,说:“我下了海,你不怕我踩翻了你的船?”二伯又笑,笑完还当着这么多晚辈们的面,用手去摸父亲的瘸腿:“没事,我的船大,就你这双腿脚,怕你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劲道!”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海岩  海岩最近挺火。知道他是从《便衣警察》开始的,但那个年代有些久远,我只记住了宋春丽和刘欢演唱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前不久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又稀里糊涂地被我错过了。所以真正认识海岩应该从《永不瞑目》算起。我是从几集后开始看的,于是便欲罢不能。随后紧跟时尚地找来了他的最新力作《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和《玉观音》,于是得出了一个结论——海岩有虐待狂,论据是在每一部小说里,他都要把人写死,就算活着也不让你好过。于是又得出了另一个结论——海岩唯美。因为只有死才是永恒,美好才会永恒,就像好人必须也得等死后才能宣传,否则不是盛名之下晚节不保,便是忽有一日发现英雄原本就是一个骗子,总之只有盖棺之后才好定论。美丽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样,诗情画意之后伴随着油盐酱醋便总觉得变了味道。要不,为什么小说家们一写到男女主人公经历千辛万苦终于结合之后就没了下文?但海岩更过分一点,无论是《永不瞑目》中肖童的牺牲,还是《玉观音》中安心的出走,都让人掩卷之后轻松不起来,就算相对美满的《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中,吴晓和林星最后走到了一起也让人揪着心,他们两个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一个为现实中人,能和平共处,白头到老吗?   也许是受了“多快好省”号召的延续影响,海岩可算是一个多产作家,而且是一个快手。说到这儿,我们又不得不提一提海岩的双重身份——那就是他是一个大企业家,写作只是业余。其实看过海岩的作品,不得不佩服他阅历的广泛和生活的点滴积累,这也正是一个作家必需的素质。而海岩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却并不像梁凤仪那样在每部书里都涉足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商海,却部部书里都有犯罪,因此海岩被誉为“公安作家”。这样看来,有牺牲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不知道海岩是爱情推着案情走,还是案情推着爱情走?   我同意王朔在《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的序中的评述,他说海岩对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女性非常清晰,而对喜欢什么样的男性则很模糊。海岩书中的女性都是美女,只是有的文静,有的活泼,有的善良,有的任性而已,但都不失美丽。男性则不同,虽然书中也不乏刚毅豪迈、浓眉大眼之硬汉,但一律都是配角,男一号永远是“奶油小生”型人物,也许是自己没有的才觉得可贵吧。海岩在书中赋予了自己的某种理想。   总之,读海岩的书并不想寻找美妙的词藻,只关心他的情节,不得不承认,海岩很会讲故事,很懂“节外生枝”,很懂如何抓住你的心,不让你停歇,读海岩的书必须一气呵成。海岩的书又非常适合拍成电视剧,也许他就是为拍电视剧而写的书。所以,当我首先看到他的书的时候,我都要做些导演的工作——替他选演员。   我还想尽快听海岩讲下一个故事。“文坛票友”——海岩访谈录  别说我是煽情高手  记:从《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死于青春》到《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您的作品用四个字根据就是“浪漫煽情”,因此评论界称您为文坛煽高手,您认同这种说法吗?  海:说是煽情高手谈不上。但这几部小说确是写情感的。把我的小说归于公安、警匪、侦探、言情等类,是评论界与新闻界的事。我不是专搞文学的,没有给自己的作品从严格的文学角度定过位,我也很少动脑筋思考过这些事。  记:不能否认您讲的故事都是浪漫纯情、如泣如诉的,这些故事是怎么写出来的,是您自身的体验吗?  海:我写小说都不是有模型的,也不是亲身体验,只是一种想象的东西。这些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不易找到。如果我的作品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述、对情感的渲染能对读者的生活态度、处世观念以及心灵和情感起到一种疗治或抚慰,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阅读的快感,我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记:您的小说描述了一种纯真的爱情,但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真正纯真的爱情吗?  海:我认为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纯真的爱情,只不过很多人碰不到这样的爱情。碰不到不等于说不会被这种爱情感动,也不能说他不在内心里向往和追求这种爱情,更不会觉得这种爱情不美丽。  爱情是最大的文学题材  记:在您的创作中,为什么对公安和爱情题材情有独钟?  海:写公安题材是因为我当过警察,相对熟悉警察生活。关于爱情题材,我觉得所有小说都涉及爱情。如果把题材分类的话,爱情题材的小说占有数量是最大的。  记:您的几部长篇都是描写二十多岁青年人的爱情故事,为什么对这个年龄段青年的情感生活特别关注?  海:可能是赶巧了,我的故事都是有关年轻人的。年轻人谈恋爱的激情是吸引人的,他们的纯真包括幼稚是美的。同样的事发生在中年人身上可能就不道德。再者,看年轻纯真的东西不仅年轻人爱看,失去纯真的中年人也喜欢看,回首当年么。  记:在您的小说中,在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纯真的爱情展示的同时,又加以毁灭(比如青春健康的肖童吸毒成瘾,最后牺牲),您是追求一种悲剧性的戏剧效果,还是诉诸一种理点?  海:我觉得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悲剧性的因素。文学作品应当而且需要表现悲剧。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引人深思。可惜现在却是一个喜剧的时代。  《永不瞑目》再回首  记:对您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比如刚刚播完的《永不瞑目》,效果您满意吗?  海:对于电视剧作家不能挑剔太多。小说是作家以自己的风格叙述故事,电视剧是导演和演员的二度创作,最后效果带有好多技术上(灯光、摄影等)和经济上(资金是否宽裕)因素。作家通常从心理上讲,不喜欢别人改动自己的作品,无奈乎现在不是一个阅读的时代,而是一个视觉观赏时代。《永不瞑目》里的演员表演还是蛮努力的,气质上也比较能够让观众接受。  记:对于评论界指出《永不瞑目》中的多处“硬伤”,比如“不能有吸毒人员作侦破内线”等,您持什么观念?  海:文艺作品的细节不一定完全符合生活细节,这是一基本观点。其二,许多评论者很少有把27集电视剧一个细节不拉看完的,里面有许多关键性的交待忽略了。比如有文章说“刑警不买《永不瞑目》的帐”,但同时又说刑警们没看几集,另外说女刑警还是喜欢看的。而看小说的读者就很少对细节不真实发表过疑问。不过,对一部作品如此认真对待是少见的。如果以这种观点评价好莱坞的作品的话,没有一部是真实的。  记:在肖童、欧庆春、欧阳兰三人经历的这场情感纠葛中,您认为谁是最高尚的,谁又是最自私的?  海:大家对b三个人物喜爱的不同,反映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差异。我没有想到写谁最高尚,写谁卑劣。我觉得他们各自处在自己的地位,因各自思想、年龄、职业、修养等的不同,必然表现出各目的一种行为取向。  酷评文坛热点  记:王朔在文坛总是不甘寂寞,不断挑起事端,比如近来他又对媒体称电视不是东西,只有老人、孩子和傻子才看电视,对这一现象您持什么态度?  海:王塑向来喜欢用一种夸张极致的语言把事情说到极端,他就这语言风格,大家不必太认真对待。他说得可能不完全是事实,因为他说过他看过我的电视剧,这样看来,他既非老人,又非孩子,那他不成一傻子了吗?不过我喜欢王塑的语言风格和他表达问题的幽默和智慧。  记:在王塑为您的小说《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作的序中,好像有些不赞同你小说中的一些描述。比如说他写到“林星半天了还是一处女,这让我感到很不舒服,海岩这样写不等于把那些同样年轻、善良的女孩子给骂了吗”?  海:王塑肯定是不喜欢我的小说的。王塑喜欢把生活写得稍微丑陋一点,就是比现实更现实的东西。那么按他的观点我的作品就比较虚假一点、单纯一点、理想化一点了。你要写这人特单纯、纯真,他首先就不信。  记:如何评价7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写作?  海:我这样年龄的人看他们的文字,感到有点生涩、不流畅。同样是上海女作家,我喜欢王安忆的文字,非常的安详、流畅,非常文人气,不矫情。而他们(指7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作品内容是反映年轻一代极少数、极边缘人的生活。对我来说,他们小说中的生活是陌生的,另外我要克服许多固有的心理障碍去接受,有点累。  记:对于文坛的“酷评”现象您持什么态度?  海:文坛总是一道风景接一道风景。酷评的特点是语言比较机智,一针见血,把问题说得很极端,攻击一点,不及其余。好处是能振聋发聩,毛病是不够全面、客观和理论化。对于酷评,大家在认知上找到与其相契合的点就行了,不必太较真。


编辑推荐

《河流如血》:河流呜咽,家国责任荡去爱恨情仇,残阳如血,风华少年饮尽一路蹉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河流如血 PDF格式下载



海岩的小说有很多版本,最终选定了这个,收到后也觉得非常喜欢!!!只是出了三部曲之外都没有塑封包装的~~还有这个版本的 舞者 五星饭店 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有啊


第一次看海岩的书,《河流如血》却让人心在滴血,现实的有些残忍,阅后不敢再次触碰


海岩的书,值得拜读O(∩_∩)O~


这本书很有意思 故事很精彩 让人过目不忘


物流很给力!赞!


像剧本一样的写作手法很喜欢。。是看了电视剧再来看找书看书更不错。。。


送货快,可信赖


心情一直沉重


这是读了众多小说最喜欢的一本。感情细腻。


看到保良一家的结局,真的感到惋惜。每个人似乎都没错,可是却造就两大家庭的悲剧。做卧底不容易,尤其是在熟人里做卧底。


故事较吸引人,但知道结果后,很难去看第二遍;相似的公安题材,适合拍电视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