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形态与意图-素描书

于艾君 辽宁美术出版社图书发行部
出版时间:

2005-12  

出版社:

辽宁美术出版社图书发行部  

作者:

于艾君  

页数:

287  

Tag标签:

无  

前言

  当我们把素描一其基本的物质形态是纸上绘画-这个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放到当代文化的背景中加以考察,就不能不发现,它除了一度被混淆为基础或基本功的全部内容和含义以外.还可以使我们联想起“理性”、“设计性”、“纯粹”、“朴素”等更为本质的相关品质,这可以说是素描在美学意义上的延伸。  当然,在“学院”的前提下,所谓基本功并没有过时,更没有变得无用,而是随着社会生活、文化现象等大的时代因素的变化而得以演化和拓展,作为行使基本功职能或方式之一的素描当然需要适应不同时代中不同艺术取向对基础的“各取所需”的要求。我们看到,当代,尤其当代国内素描教学与研究已经从以往单一的“再现”式写实面貌,渐变为多种语言方式并存这样一个基本情况。各种文化艺术现象、时尚、娱乐一包括韩剧、卡通文化,各种“玩酷”的前卫艺术,当然,更有经济转型期的难以节制的物欲对人的精神领地的威肋、等,使美术之外的因素对人一尤其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观、艺术观进行着“和平演变”,这在许多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创作和生活的细节中已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个时候,我们在何种意义上重新树立——“大素描”的观念,在深度继承学院素描传统的前提下,以当代的视角拓宽基本功的内涵,真的是一个大问题。它需要在“写形状物”的同时对素描进行文化上的梳理,包括概念阐述、技法精要,关涉当代图像的现象研究等等为引发点的对素描的”全景式”关照。  就是说,素描不仅是作为基础,对其他媒介或方式的造型艺术“输出”给养,同时,在将其作为当代视觉文化一部分的前提下,素描更要吸收其他艺术表现方式的长处和经验,进行“内部”的语言转换和“自由”意义上的艺术反哺。  以往的素描教材更多探讨共性意义上的技术,近年虽多有国外翻译教材的介绍,仍如隔岸观火.难以对我们的素描教学和具体创作实践提供有针对性的、较为系统的研究借鉴。《素描书:形态与意图》作者于艾君近年一直致力于基础素描的研究与教学,颇有心得。可贵的是他并没有仅仅重复素描的既往经验,而是试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既往对素描的狭隘理解和技能掌握走向开放的“素描文化”,从“基础”的技艺出发去认识具有内省倾向的其他艺术景观中的有益部分,从而为素描找到文化上的定位。因此,这本书无论在对学院基础教学的经验探讨或理论补充的意义上,还是以平实、客观的笔调对以“文化视角”关照素描并使之成为当代视觉经验一部分一的“自由素描”的理论阐述上,或建立在作者对包括自己素描作品的集成展示与技艺剖析的意义上,都是值得向大家推荐的。我们期待它的出版。

内容概要

  素描,其基本的物质形态是纸上绘画,它曾经以“基础”的方式、途径存在或流传。素描在对其他媒介或方式的造型艺术“输出”给养的同时,在当代视觉文化的前提和处境下,需要吸收其他艺术表现方式的“长处”和经验,进行“内部”的语言转换和“自由”意义上的艺术反哺。《素描书:形态与意图》以六百余幅图例,二十余万字平实客观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素描的来龙去脉和某种“不伪”品质。其中,作者提出“自由素描”的概念——通过对(比“现代素描”更开放、更包容,同时在美学意义上指代更具体确切的)“素描现象”的探讨阐述,使我们看到,素描的意义应是立足于其基础性并从基础出发,成为“造像”或“图像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于艾君,先后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和油画系。现为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所作美术作品多为纸上绘画和布面油画。有作品参加多种展览并获奖。另有文学作品和理论文字约50余万字,见于多种相关刊物或作品选。

书籍目录

序第一部分素描原本素描说素描的基本演化脉络素描作为意图素描作为原本素描作为观看方式和阶梯素描教学的基本方向素描教学中的主观性形态具象素描的永恒性素描的“准确”与“精确”必然的细节对素描作品的欣赏和解读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技法特色素描教学选介素描话题素描的用途第二部分素描的基本元素线调子质地第三部分本概念知识和要领基本概念与知识基本要领‘肖似逼真与写实第四部分 传统素描题材静物素描景物素描人物素描·肖像人体素描第五部分素描志美学意义上的素描类别相关知识要点写形状物“记录性”素描第六部分自由素描自由素描的特质从绘画性的角度考查自由素描“创作性”在“象限”与“自由”之间对“写生”的追问——自由素描的“前夜”自由素描的“真实”自由素描的空前独立性自由素描的建构冈素综合的想像力表现类素描与写实类素捕自由素描的设计性“自由素描”个案举例“坏画”素描中的“色彩”自由素描的当代性素描材质慨述素描的材质及其性能其他材质及其基本技巧:素描的技术问题素描的保存国外具象素描个案研究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业/赫伦韦恩/基塔伊/列奥那多·达·芬奇/阿尔布莱特·丢勒/佩尔梅科/奥德·诺德鲁姆/凯绥.珂勒惠支/义森特.凡.高/葛饰北斋相关理论摘要塞尚/凡·高/蒙克/雷尔/屿蒂斯/康定斯基/柯科施卡/保罗·克利/阿波里奈尔/勃拉兜/毕加索/蒙特里安/布郎库西/义斯·霍大曼/培恨/列奥纳多·达·芬奇/亨利·摩尔/鲁道夫·阿恩海姆/丹纳:相关的术语名词部分作者/作品索引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据说,16世纪荷兰大艺术家汉斯·荷尔拜因经常在模特儿和自己之间安放一块画了等线的玻璃,用以帮助他能够准确地描绘出对象的轮廓。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荷尔拜因确实这样做过,但这种想法对于素描的“再现”意义来说是有道理的。它曾被同时代的丢勒详细地分别以图、文的形式解释过。丢勒曾向那些对自己的作画技巧没有十分把握的艺术家推荐这种办法,而荷尔拜因是因为模特儿不能常时间地保持一种姿势才这样做的。但许多艺术家.不仅是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怀疑这条“近路”,根本不予采用。但尤其对于写生能力暂时还不是很强的素描者.如果创作的又是那种记录性素描,适当地采用某些机械手法也未尝不可。某些情况下,手段是次要的.关键是看它能否顺应自己的表现意图。  同样地,现代素描的技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前人经验的积累,传统的纸上粉笔或铅笔等简单的素描工具不能满足所有素描作为艺术品在材料上的新要求。喷绘多种材料的结合使用.印刷技术的介入,影像技术的支持等等,都空前增强了素描的表现力。它们有着徒手描绘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其形色的质地感觉因为与“正常”地描绘相异而使素描作品产生了一种缘于质地上的审美空间,由此拉开了与传统素描在进入眼睛这个语言层面上的距离。比如一直以肖像,具体说是以肖像照片为创作母题的美国艺术家克洛斯,他的巨幅头像借助了摄影术.又以近“-T-抽象的手法完成了一个个局部.整体绘画风格却是具象的,呈现了那种几乎抛弃了主观情感介入的有点冰冷的客观性,以此拒绝主题的某些象征性意义。克洛斯不承认自己的艺术是照相写实主义,因为他的题材不是典型的照相写实画家描绘的对象--他画人而非物、画照片而非直接写生。且他在形式以及媒材上突破了许多照相写实的局限,不像照相写实画家那样.满足并留恋于物象逼真的物质性细节。他只是利用了照相和照相的基本图像感觉将人物图像放大转移到画布上。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形态与意图-素描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