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与改革同行

李德顺 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

李德顺 著  

页数:

47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与改革同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路之思》正是通过把30年来存在于实践的经验之中的思想理论成果进行整理,以达到清晰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目的,同时书中内容还包括哲学层面的回顾和提炼。哲学的本性,是最关注现实、最关注人的命运的。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走向振兴的中华民族,也正在走向这个时代的前列。如今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不仅已经选择一条道路,而且有了一套理论、一个旗帜,它们的名称就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无疑是一件继往开来、决定前途命运的大事。  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且改变了我们的头脑。从哲学层面上看,重要的不是对问题的回答本身,而是对问题把握和回答的方式,才更能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所以这更应该成为哲学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李德顺,1945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祖籍河北省丰润县。哲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编委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是哲学原理改革和发展研究、价值论和价值观念研究、当代文化研究等。  主要著作有:《伟大的认识工具》(1981),《价值论——种主体性的研究》(博士论文,1987),《价值新论》(1991),《选择的自我——一个哲学家眼中的人生》(1996),《道德读本》(1996),《家园——文化建设论纲》(与孙伟平、孙美堂合作,2000),《价值论原理》(与马俊峰合作,2002),《生命的价值》(2004),《邓小平人民主体价值观思想研究》(2004),《新价值论》(2005),《道德价值论》(与孙伟平合作,2005)等。发表论文数百篇,已出版论文集《立言录——李德顺哲学文选》(1998),《话语的圈套——李德顺杂文短论选》(1998)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道理——简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探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关于“新中国哲学年”的一点思考新世纪,新发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的命运——致(日本)“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各种可能性问题”国际学术会议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从一个平常问题谈起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意识形态与科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多一些科学自觉和理论志气:哲学与治学——在青年哲学论坛上的发言提要端正学风刻不容缓第二编 伟大实践的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实事求是地认识社会主义——关于分清马克思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理形态的辩证法——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启示论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及其现实意义价值与真理统一的新高度“什么是”与“如何建”的统一——社会主义思维方式的跃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检验关于三个“标准”的统一走出两极对立思维——谈阶级和阶层问题“知识分子”新概念第三编 价值与核心价值毛泽东的价值观——人民主体论党的宗旨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代表人民与服务人民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关于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于普遍价值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当前价值观的走价值观的一元与多元集体与个人:超越“二论背反”道德引导与利益驱动。——从“打假”看两个文明建设的统一公民的道德权利不是软权利论信仰科学、信仰、无神论第四编 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论科学的文化发展观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论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关于文化沙漠化的预警——兼论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了——一种新的文化观正在酝酿文化:我们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谈谈文化认同与哲学批判“学”何以有中西之分?关于中国哲学传统的基本风格——在“世纪之交的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摘要考察传统文化的一个方法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思考国学:“热”向何处?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构和谐与法治法治与德治法治文化论纲“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命运“文化趋同”的神话和现实——关于“全球化”的一点思考附录

章节摘录

  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道理--简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邓小平晚年曾发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作为邓小平的切身体会之言,这段话非常鲜明地表达了他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真理是朴素的”--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通过这段话和邓小平特有的思想风格、理论风格,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建立在自觉、坚定的科学信念基础之上的:  首先,邓小平坚信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人民大众的“玄机奥义”,而是我们生活实践的真理。因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和信任这样的真理,才会真正体会和感受到“真理是朴素的”这个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向往和称道的理论境界。相反,停留于目的不同于专业理论研究,所以不要迷恋书本,而要注重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就能够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重大问题。  总之,邓小平所说的“朴实”,是原原本本的实事求是之实,是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脚踏实地之实,因此也就是恢复马克思主义真实面貌和精神实质之实。由此可见,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正是一个真诚的、彻底的、对马克思主义高度负责、对祖国人民和人类历史高度负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观点的体现。  二、朴素的哲理:务实以求真  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往往饱含着深挚的情感,在简洁明白的判断之前往往经过了缜密精细的反复思考;在谨慎凝重的理论述说背后往往留给实践以广阔的空间;在远离豪言壮语的决定和表态之下往往是大刀阔斧、一往无前的坚强意志。这些都是邓小平讲话和文章留给人的印象,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化风格和特色。正是在这里,显示出邓小平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不同凡响的思想深度和力度。  例如,无数经验教训提示我们:在力求做到实事求是的过程中,对于“求”的真谛,不可不求。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复杂背景和曲折过程中,所面对的“实事”从来是极其复杂、经常变动的,因此我们“求是”的过程也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从来不曾径情直遂、一帆风顺过。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与改革同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